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 潼关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 潼关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1 17:49: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潼关》教学设计
内容分析: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北,关城临黄河你,依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历来为军事重点。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多岁,当时随父赴甘肃上任,途经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的风景所震撼,欣然命笔。这首七绝从高城、秋风、黄河,群山四个方面展示了潼关独特的景象。诗歌形象鲜明,意境开阔,言辞激越,笔力遒劲,是歌咏潼关的名篇之一。诗中写山水,却是感觉中的山,感觉中的水,诗人把山水写活了,读来能让人感受到一股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这首诗堪称诗人的个性象征,形象地再现了一位慷慨任侠、不囿于世俗观念的放达之士和一个决心与传统势力较量到底的改革者的形象。
学情分析:作为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在小学阶段积累了一些阅读鉴赏古诗文的基础方法,经过七年级一学期的诗词学习和熏陶,积累了的朗读诗歌的技巧和理解诗歌的基本方法,但对于诗歌鉴赏的方法还有待老师的进一步引导和提升。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反复诵读并感知诗意,尝试背诵;
2、品析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提升诗歌的鉴赏的方法及能力;
3、感受少年谭嗣同的凌云豪情,树立“志存高远”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品味诗歌的语言,鉴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体会诗歌的意境;
2、感受少年谭嗣同的凌云豪情,树立“志存高远”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鉴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象法。这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4、发散思维法。以《潼关》为引子,积累更多“志存高远”的诗人诗句,激发学生的的立志爱国的情怀。
(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
设计意图
) (
教学内容
) (
环节
)教
(
视频
导入
) (
展示古往今来立志爱国的诗句引入
)学
(
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反复诵读

2、品析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

3、树立“志存高远”的爱国情怀

)流
(
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的任务。
) (
出示
学习目

)程
图:
(
2、
教师补充
) (
1、
学生介绍作者
) (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潼关地理位置及历史文化的价值,为后文学习诗句做铺垫。
)
(
课前解疑
---
知人论世
)
(
4、
介绍潼关地理位置
) (
3、
介绍背景资料
)
(
5、
交流潼关历史发生的战争
) (
6、
交流描写潼关的诗句
)
(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和技巧,感知诗歌的蕴涵的气势。
)
(
2、学生试读、点评
) (
1、
学生自由朗读
) (
初读
-
体味诗 韵
)
(
4、学生展示朗读(配乐)
) (
3、
教师配乐范读
)
(
5、男女生层进式齐读
)
(
细读
-
感知
诗意
) (
了解诗歌大意,提出疑惑、进一步为赏析诗歌做铺垫

) (
想象画
面内容
) (
提出
疑惑
) (
概括
内容
) (
串讲
诗意
)
(
多角度赏析诗歌语句,培养诗歌的鉴赏能力。
) (
精读
-
品味诗 境
) (
从用词、内容、修辞、情感角度赏析

)
(
结合《潼关》对比赏析两首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少年立志、志存高远、精忠报国的人生追求。
) (
《有感一章》
-哭
) (
悟读
-小结主旨
)
(
《狱中题壁》
-笑
) (
1、
对比
赏读:
)
(
积累
立志爱国的诗句;
) (
拓展延伸:
)
(
激发学生少年立志、志存高远、热爱祖国的情怀。
) (
说明喜欢诗句的
理由

)
(
总结:齐诵《少年中国说》树立远大志向,为实现伟大中国梦不懈努力!
)
(
布置作业
)
教学过程:
视频导入:《历史上立志爱国的诗句》
翻开中国五千年的历史画卷,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志存高远、精忠报国、可歌可泣的文豪英雄们,他们的诗句如璀璨的星空中一个个耀眼的明珠,折射出时代的风骨和豪情。
他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寻求真理的屈原;
他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誓死杀敌的王昌龄;
他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的范仲淹;
他是“苟利国家生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勇敢无畏的林则徐;
他更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谭嗣同。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谭嗣同的七言绝句《潼关》,一同感受作者的少年时的英雄豪情和凌云壮志。(板书课题:《潼关》)
(设计意图:导入环节,通过图文并茂、具有震撼力的视频的展示古今立志爱国的诗句,激起学生内心的震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反复诵读并感知诗意,尝试背诵;
2、品析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提升诗歌的鉴赏的方法及能力;
3、感受少年谭嗣同的凌云豪情,树立“志存高远”的爱国情怀。
(设计意图:明确本堂课的学习目标,便于学生带着目标意识进行学习。)
三、课前解疑---知人论世:
1、学生搜集作者相关简介,小组代表分享展示。
作者简介: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汉族,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代表作品《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搜集整理作者个人简介进行分享展示,既了解作者更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2、教师补充:(少年谭嗣同)
光绪六年,谭嗣同在十岁时拜浏阳学者欧阳中鹄为师,在欧阳中鹄的影响下,他对王夫之的思想产生了兴趣,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他读书务求广博,对传统的诗文八股非常反感,曾写下了“岂有此理”。他仰慕那些除强疾弱的草莽英雄。曾和北京的一位大刀王五结交成为挚友。可以说他少年时期就挣脱传统思想束缚,追求自由解放的思想。(设计意图:补充少年谭嗣同的爱国主义启蒙思想,为后面赏析诗歌的语言和理解诗歌的主旨做铺垫。)
3、背景资料:
公元1878年秋,十四岁的谭嗣同(1865—1898),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欣然命笔,故作此诗。
4、介绍潼关地理位置(地图)
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北,关城临黄河你,依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历来为军事重点。
5、潼关历史上发生了哪些战争?
学生分享交流在潼关历史上发生的战争。
6、正是因为其险要的地势、兵家必争之地,历代诗词文豪们曾在这里写下许多怀古伤今的诗句,同学们能吟诵几句吗?你都知道关于描写潼关的哪些诗句,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学生积累的关于“潼关”诗句分享交流。
教师补充: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代: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潼关
明代 王廷相
天设潼关金陡城,中条华岳拱西京。
(设计意图:通过对潼关地理、历史、文化的了解,便于学生感受潼关险要的地势下,作者借潼关所表达了怎样的写作意图。)
四、初读---体味诗韵:
下面我们就一起带着对潼关历史、文化及背景的了解走进这首绝句。
之前我们已经学过诗歌的朗读方法,哪位同学告诉我朗读诗歌要注意什么?
明确朗读诗歌的要领:
①掌握节奏; ②控制语调; ③把握重音; ④注意感情。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放声自由朗读。
要求:①读准字音、字字落实;
②读出节奏、有板有眼;
③读出韵味、有滋有味。
学生试读、学生点评,教师点拨。(导学案中强调哪几个字的读音)(用擦除功能)。
(白板操作:标注生字词的音:潼tóng 簇cù 嫌xián 束shù)
教师范读(配视频背景音乐)
古人云:句读之不知,学之不解。学习古文首先要学会断句,准确掌握句子中的停顿,才能更好的理解句意和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能力。
请学生画停顿、重音,教师点评。
(白板操作:、①出示课文;②、学生划分停顿、重音。)
潼 关
谭 嗣 同
终 古 /高 云 /簇 此 城,
秋 风 /吹 散 /马 蹄 声。
河 流 /大 野 /犹 嫌 束,
山 /入 潼 关 /不 解 平。
“诗贵以情动人”,情感是诗歌的灵魂。
4、再请学生配乐朗读,学生点评。
5、学生分角色朗读: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男女生齐读最后两句两遍。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明确诗歌朗读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热爱诗歌朗读的兴趣,为下文理解诗意做铺垫。)
五、细读---感知诗意:
1、请学生借助课下注释来疏通诗意。
①终古高云簇此城。潼是高的意思 ;终古是久远的意思。“终古高云簇此城”,翻译为自古以来,高天上的白云,就簇拥着这座古城。
②秋风吹散马蹄声:秋风吹散马蹄声,萧瑟的秋风吹散了清脆的马蹄声。
③河流大野犹嫌束:奔腾的河流和广阔的原野都感到约束。
④山入潼关不解平:秦岭山脉自潼关起就峰峦起伏,不知何为平坦。
2、用一句话概括诗的内容:诗人游历潼关的所见所闻所感。
3、在理解诗句大意的基础上交流存在的疑惑:
学生交流总结存在的疑惑。
4、结合诗文内容,默读这首绝句,想象此刻你就是谭嗣同,经过潼关险要的地势:
我们借助一幅图片,来感受诗词的画面美。(出示板中板:图片)
你都看到了 :
听到了 :
感受到了一个 少年。
(设计意图:通过图文并茂的的展示和引导,帮助学生借助想象的方法,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传达的情感。)
六、精读---品味诗境:
《诗经》有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好诗如玉,好诗如茶,不仅要读,更要细细的品、慢慢的磨,方能品出诗背后的韵味、情感及意境。
“天赋诗歌在山水,山水有情诗句中”。山水本无情,为什么我们却从谭嗣同的笔下看到了潼关壮怀和激烈的举动?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进行赏析:(从用词、内容、修辞、情感角度赏析)
要求:小组讨论,进行交流比赛。(运用希沃传屏分享交流)
教师结合学生赏析,适时点拨引导。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合作交流、借助导学案方法引导,帮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进一步实践赏析诗歌的角度和方法,提升赏析诗歌的分析能力。)
悟读—小结主旨:
我们通过细读诗歌明确作者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下面请同学总结作者为什么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对潼关附近地理环境的生动描绘,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充满少年豪情,给人豪迈之感。
(设计意图:通过疏通诗意和赏析诗歌语言,总结归纳作者的思想感情,锻炼学生归纳总结、概括表达的能力)
拓展延伸:
对比赏读谭嗣同诗词两首:
(
6
)
有感一章
谭嗣同
世间无物抵春愁,
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
天涯何处是神州?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结合相关背景及注释思考并交流:
1、《有感一章》中作者因什么而“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狱中题壁》中作者因什么而“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3、从《潼关》、《有感一章》到《狱中题壁》,我们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谭嗣同?
《潼 关》 束 冲决罗网 追求解放 少年立志
《有感一章》 哭 国土沦丧、忧国悲愤 志存高远
《狱中题壁》 笑 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精忠报国
谭嗣同----------------舍生取义
他曾说“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从少年谭嗣同笔下追求个性解放的《潼关》,到他在狱中慷慨赴死,大义凛然写下的《狱中题壁》,纵观谭嗣同的一生,立志爱国,维新变法成为谭嗣同人生的目标,他是一百二十年前用生命献祭中华的第一勇士;他的牺牲吹响了民族复兴的最强号角。从他的诗句中,我们看到了谭嗣同少年立志、志存高远、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的人生追求。
(设计意图:通过三首诗的前后对比赏析,使谭嗣同的人生追求呈现一条清晰的成才脉络,更从中认识谭嗣同的人生追求,进而激发立志爱国的情怀。)
(二)学生积累并交流立志爱国的诗句。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 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苏 轼
(三)说说喜欢这些诗句的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立志爱国的诗句,让学生学有所悟,明白这些诗句背后是作者的远大志向和人生追求从树立爱国的宏志。)
八、总结: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
一个重视青年的国家,未来充满希望。
一个接续奋斗的民族,前途无限光明。
2015年习近平在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
“志向是人生的航标。一个人要做出一番成就,就要有自己的志向。一个人可以有很多志向,但人生最重要的志向应该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这是人们各种具体志向的底盘,也是人生的脊梁。”
作为新时代少年的我们,要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全体起立:配乐齐诵《少年中国说》: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希望同学们从今日起,做一名少年有志的中学生,立长志!做新时代志存高远的少年!为实现新时代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时代的感召下,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学习,立大志,立长志,做新时代奋进的少年。)
作业布置:
积累关于“立志”诗句。
2、搜集谭嗣同的其他诗句,整理成札记。
板书设计:


形象鲜明 河 意境开阔


视 听 动 静
冲 追
决 志 求
落 自
网 由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呈现了一个“志”字,从诗歌内容学习到语言特点的总结,进而点出作者的情感。同时上“士”下“心”告诉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更要有一个拳拳爱国之心,从小立大志,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不懈努力!做新时代奋进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