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身边的网络》教学设计
一、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选自初中信息技术苏教版八年级第二章《走进网络世界》的第三小节。在前面学习中,学生了解和体验了网络的基本应用服务,加强了合理使用网络的道德规范。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因特网接入方式,并认识一些常用的网络硬件设备。本节理论性知识点比较多,其中最核心的知识点是对计算机网络的理解,它是由若干小知识点构成的,理解难度大,如果照本宣读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所以应该借助于学生自我体验、依托生活实际需求降坡引路,通过演示、解释、类比等一系列的方法帮助学生将一个个环节产生的知识点融汇、综合、提炼,从而自然而然的形成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二、学习者分析
《构建身边的网络》是八年级《初中信息技术》第二章第3节的内容,如果说,“当前大多数初中生对网络的基本应用服务相对比较熟悉,有较多的使用体验基础”,那么,他们对网络的工作机制是比较陌生的,尤其对那些与网络硬件设备相关的专业术语更是鲜有了解。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来看,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体验,他们的独立意识开始增强,本节课的内容多为理论性知识,纯粹的讲解已经吸引不了他们的兴趣,他们更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体验归纳出理论性知识,从而形成一种认知。
三、学习目标
(1)了解网络的构成要素,能够识别一些常用的网络设备。
(2)结合身边的网络环境,初步理解计算机网络的连接方式。
(3)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4)理解域名和协议的作用,知道TCP/IP协议,理解IP地址及其格式,知道域名和IP地址的关系。
四、教学策略
本课是一节典型的偏硬件的技能课,实践教学中往往强调讲解技能操作步骤后,让学生直接模仿练习,忽略了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的过程。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了以上课中的实际任务情境,同学在学生任务单“联系实际之——认识网络设备及功能,凌波微步之——查看自己IP地址,火眼金睛之——认识真假IP,乾坤大挪移之——配置局域网”这几个环节的引领下展开一系列逐层递进的学习活动。通过生生互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思中用,使得技能课不仅只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学习,而是让学生在情景化的技术活动中,思维层面和能力层面进行了提升。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勾勒“网络”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成熟,我们每天都被网络所覆盖,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样样都离不开网络。我们最害怕的就是断网…… 所以,学会构建身边的网络很重要。
通过学生机桌面上的学生素材,引发学生思考,老师是怎样实现信息传递的?请同学说出自己家里有哪些可以上网的终端设备?它们用什么方式进行连接的?引出网络概念。
揭示课题:构建身边的网络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我们把处于(不同地理位置、功能独立)的计算机连接起来,从而实现(信息的传递和资源的共享),这就是计算机网络。按覆盖范围通常又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
小结:知道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网络的两种连接方式:有线 连接(交换机)、无线连接(无 线路由器)
设计意图:网络带给人类的好处可谓数不胜数,网络的出现是现代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标志。现代好处上的文盲不再是指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不懂电脑脱离信息时代的人。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曾幻想要足不出户,就晓天下事,如今信息高速已将此幻想变为了现实。上网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给我们带给了交流,交友的自由化,玩游戏的成功,让我们明白了要不断的求新,赢了我们就会有一种成就感。
联系实际,加强认识
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对计算机网络有了认识,实现一台计算机上网至少需要哪些网络设备。幻灯片展示网卡、调制解调器、路由器、交换机图片以及功能。让同学对这些网络硬件有所了解,为了增加印象,通过“活动1”学生任务单,让同学进行巩固练习。
网卡:实现网络终端与通信线路间的连接。分为有线网卡、无线网卡。
调制解调器:是调制器和解调器的缩写,一种计算机硬件,它把计算机数字信号翻译成普通电话线传送的模拟信号,并译成计算机可懂的语言。
路由器:是局域网与外部网路进行互联的设备。
交换机:是一种在通信系统中完成信息交换功能的设备。
活动1:联系实际之——“认识网络设备及功能”。
进行合理的分组,推选出小组长,进行合理的分工,首先在组长的带领下,对照导学案完成内容。
(1)准确找到网络设备。
(2)连连看,完成学生任务单。
小结:通过上面对家庭网络构建的介绍,让学生理解网络设备的功能。知道信息如何传递的。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展示,及学生任务单对网络设备的认识,让同学能直观的掌握计算机网络设备的功能,让学生去思考,这些网络设备都用于构建网络的哪些地方,从而激发学生对网络构建的兴趣,为以后的网络构建打下基础。
天生我才,动手展示
全球有数以亿计的网络终端,为什么朋友在计算机或手机发微信给我们,都会准确送达到我们手机上呢?
(1)TCP/IP协议(又名网络通讯协议)即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一个网络通信模型,属于Internet最基本的协议。
(2)IP地址是“网络之间互联的协议”的简称,也就是为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进行通信而设计的协议。规定了计算机在网上进行通信时应当遵守的规则。
(3)活动2:完成学生任务单“凌波微步之—查看自己IP地址”。
我的IP地址:
左边同学的IP地址:
右边同学的IP地址:
(4)IP地址的组成:
(5)IP地址的规则:四段都为0~255之间的十进制整数。每段之间用“.”分隔。
判断下面IP地址书写格式是否正确的,并说出理由。
活动3:“火眼金睛之——认识真假IP”。
IP地址 是/否 理由
168*192*0*1
325.255.231.0
192.168.1.10
192.268.0.24
(6)网络终端之间的识别方式
所谓域名就是网址,就是个人、企事业单位和公司在因特网上的名称。域名与IP地址之间存在
着对应的关系。
结论:每台电脑的IP都是不一样的,就像我们的身份证号,是唯一的。IP地址就像我们家庭地址一样,如果你要写信给一个人,就要知道他的地址,这样邮递员才能把信送到,计算机发送信息就好比邮递员,他必须知道唯一的“家庭地址”才能不至于把信送错,只不过我们的地址是用文字来表示的,计算机的地址用十进制数字表示。
设计意图:在具体而具有吸引力的任务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通过电话号码组成,让学生类比来理解IP地址,以及IP的书写规则,知道域名地址是便于人们记忆和理解的字符信息,域名与IP地址之间存在着对应的关系,因特网上的域名解析服务器负责将域名翻译成对应的IP地址。
通过刚刚的环节,同学们都已经掌握了理论的知识点,借助思科模拟器,同学动手组建简单局域网并配置IP。
活动4“乾坤大挪移之——配置局域网”。
(1) 计算机A、B连接交换机2个端口,配置IP后是否可以通信?学生完成学生任务单。
演示“ping”命令,两台计算机是否连通,同学自行测试。
小结:通过刚刚同学的操作,要想实现两台电脑互相通信,设置IP地址时需要两个IP地址在同一网段,从其中一台电脑ping另一台的IP地址,显示出时间、字节等信息则表示两台电脑互通成功。
实验总结
通过我们的实践,我们对网络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请同学来说一说刚才我们模拟搭建的局域网都需要哪些设备?
(1)终端——电脑
(2)通信设备和线缆——交换机、网线
(3)通信协议(TCP/IP)
(4)实现的功能 (信息传递,资源共享,协同办公)
设计意图:体验组建小型局域网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成就感,为今后学会自主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纠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及时鼓励学生,让学生有成就感。
思维导图 ,归纳总结
结束语:习总书记指出,“未来网络的发展,离不开青少年这支生力军,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离不开网络这一精神家园”青少年代表着世界的未来和互联网的未来,充分发挥青少年在网络建设、网络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做有文明的网络素养、有守法的行为习惯、有必备的防护技能的“中国好少年”。同学们本节课做得很棒。老师想用这首歌曲《少年中国说》结束我们今天的课堂。希望同学们能在数字时代的“蓝海”中波浪击水,杨帆前行。
设计意图:思维导图采用的“关键词”将关键知识点整合并图形化呈现,能激发同学们快速回忆本节课重点,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认知建构。提高学习质量,让学生了解网络并为国家未来绽放青春光芒,健康成长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