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第120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沈阳市第120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0 20:52: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沈阳市第120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的概念是广义的,既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指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而不是孤立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既需相互依靠,又有利害冲突。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务。既然中国文化不相信神而只相信人,那么在中国文化中头等重要的大事,便自然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天人之际的人神关系了。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文化更重视政治的原因,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产生并盛行儒家思想的原因。
中国文化这种重视政治、薄于宗教的特征,当然会给中国文学以很大影响。在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中,诗歌是最早被要求与政治发生密切关系的文体。根据传统的文学观点,诗歌虽然就其本质而言是抒发个人感情的,但因为个人是生活于群体之中的,而政治的作用也无非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因而诗歌与政治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密切的关系。《毛诗大序》之所以一下子从诗歌的抒情功用谈到政治功用,便是因为作者的意识深处存在着上述思路之故。
类似中国诗歌与政治的这种密切关系,在其他诗歌传统中是非常罕见的,可以说是中国诗歌的基本特征之一。正如松浦友久指出的:“在比较诗学上,一般认为,‘诗与政治’的课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始于近代。但在中国诗史上,这却是自古以来诗学上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并且其中表现的‘诗与政治’的关联,综合包括理念与实践两个层次,而其传统又一直延续到今天——这都是无与类比的特殊情况。”
(摘编自邵毅平《诗歌:智慧的水珠》)
材料二:
唐代诗歌与政治的关系,体现出某种带规律性的表征。中国诗史上的一些高潮期,也莫不有它独特的政治背景。战国时,楚面临强秦的威胁,进步爱国力量与腐朽卖国势力的斗争,推动屈原的创作,而屈原所经历的高层政治体验,则赋予他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献身精神。建安时期,曹操政治集团以其进步的政治路线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式,把因党锢之祸被压抑冷落的士人,重新推向政治舞台,激起强烈的功业思想和英雄意识。“雅好慷慨”的建安诗歌,正是得力于这种正面推动。继唐诗而起的宋诗,发展到北宋中叶,又出现一个繁荣的局面。而其时从仁宗朝庆历新政,一直到神宗朝王安石变法前后,王朝内部政治斗争的焦点,是要克服“累世因循末俗之弊”,挽救长期和平发展中潜伏的危机。诗歌界欧、王、苏、黄等大家,都是在一连串起伏动荡的政治变革中卷入得很深的人物。
考察诗歌高潮来自政治的推动力,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文学繁荣发展所需的社会条件。作为中国封建时代正统文学样式的诗歌,它注定要与封建政治发生密切联系。政治影响诗人创作,可以有四种情况:(一)挤占了诗人创作的时间和精力;(二)给诗人以正面鼓舞或推动:(三)打击压抑,导致怨排:(四)诗人被迫害致死,或彻底沉默。(一)和(四)两种情况只能使创作受损。(二)和(三)两种情况虽有分别,但对于某些诗人,又常常集于一身。如李白、杜甫之入宫廷,便是始而受激励,继而遭压抑。
一般说来,封建时代的士人,总是先由政治给予某种参与的机会,在参与中有所不遂,才会引起怨悱。导致“长吟哦”的“起且僵”(崛起而后困顿),“起”往往在先,由政治直接给予拨动,“僵”伴随于后。“起”与“僵”或是单纯从某一侧面作用于诗歌创作,或是交糅在一起,产生更复杂的影响;或是比较直接地表现为正值,或是要经过创作活动的一番消化转换,才表现为积极有益的效应。能够给诗歌创作以强大推动的政治,不在于它有多么清明或稳定,而在于它要能强烈地牵动人心,让人不断地感奋起来,发之于吟咏。封建王朝初期,一般号称盛世,而文学人才可能尚未积累到最丰沛的程度。同时稳定和繁荣不免缓解了士人要求干政的迫切感,诗歌颂美居多,缺乏对政治的深刻介入,艺术上也缺乏由深广内容带来的要求变革创新的推动力量。封建王朝末世,往往陷入大动乱,斗争残酷,兵祸连结,文教停顿,人才短缺,士人对世乱恐惧回避,诗歌也相应衰敝。东汉末(灵帝朝)、隋末、唐末的情况大体如此。一般性地排除了王朝开国期和衰乱期,再结合诗歌史上几个兴盛阶段来看,中国诗歌高潮,总是出现在社会政治比较有活力,能够吸引人才,并多方面推动士人为较高理想积极追求的时期,而盛唐则是演出了中国历史上这种时期的最为辉煌的一幕。
(摘编自余恕诫《唐诗风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只相信人而不相信神,使得协调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成了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大事,协调人神关系则不重要。
B.文学人才在封建王朝初期一般未积累到最充足程度,同时因时代稳定、社会繁荣,士人参与政治的愿望也不够强烈。
C.建安时期,因曹操政治集团的推动,受党锢之祸打击的士人得以重新走上政治舞台,他们满怀功业思想和英雄意识。
D.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意在克服各种弊端、挽救潜在危机,当时的几位诗坛大家都深深卷入激烈的政治变革之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国时期出现了屈原这样的大诗人,这与楚国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有很大关系。
B.封建王朝末世往往天下大乱,这不只是对诗歌发展不利,对文化事业也是灾难。
C.诗歌虽与政治有密切的关系,但仍然可以抒发个人情感,这是由其本质决定的。
D.政治的本质在于协调人际关系,因此应尽最大可能维护各个体、各集团的利益。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诗与政治关系密切”观点的一项是( )
A.《论语·雍也》:“(子)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B.孔颖达《毛诗正义序》:“感天地,动鬼神,莫近于诗。”
C.元结主张诗歌应该“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
D.陆游《作雪寒甚有赋》:“老人别有超然处,一首清诗信笔成。”
4.白居易主张:“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此主张的理解。(4分)
5.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高潮期”是如何出现的?请根据材料概括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水[注]
丁玲
天慢慢地亮了。没有太阳,愁惨的天照着黄色的滔滔的大水,那一夜淹了汤家阙,又淹了一渡口的一片汪洋的大水,那吞灭了一切的怕人的大水,那还是逞着野性,在向周围的斜斜的山坡示着威的大水,而且还照着稀稀残留下的几个可怜的人类,无力的,颜色憔悴的皮肤,用着痴呆的眼光,向四方爬去。
经了那么一个夜晚的一渡口,也还逃出了一些人,赵三爷和侄儿大福也踉踉跄跄逃了出来,又在一个路口遇着了,还遇着了一群又一群已经逃散了,又集合了的那些邻近茅棚里的人,也有一些女人,也有一些小孩。大家看见了都抱头大哭,都为过分的悲痛和恐慌压着说不出一句话来。大家都更觉得亲切了,都不愿分开,都集在一团,慢慢地向长岭岗走去,是失去了精神,失去了勇气,剩着饥饿的肚皮的一群。
水在他们后面,有的房屋还半睡在水里,大树的梢也从水里伸出来映在太阳底下,摇摆着茂叶,而且还有一些人的声音从那里传出来,一些求援的声音。他们也涉过几处渍有浅水的地方,一群人这么慢慢地走去。
沿路也有一些人家,都走出来担心地絮絮叨叨地问。也有一些不说话,只沉重的将怜悯的眼光落在他们身上。他们走了一会,因为几个女人和孩子都嚷着走不动,于是便停了下来,坐在一块有坟的乱岗上。
天空没有云,蓝粉粉的,无尽止地延展开去。下面是水,黄滚滚的,无穷尽地涌了来。剩下的地方,剩下的人,拖着残留的生命,无力地爬着又爬着。
这坐在乱坟岗上的一群,约莫有三十多个人,一半女人和小孩,一半是男人。坐了一会又向前走,沉默的时候比说话的时候多,女人们啜泣的时候是更多,小的小孩不懂事的时时吵饿:“妈呀!肚子饿!……”
“要走到什么地方才有东西吃呢?……”
“我走不动了呀……”
“快到了!没有好远了!到了买馍馍给毛毛吃……”
吵饿的被哄住了,又有一些哭着要妈要爹的,这些情景真能使一个强壮的人听着也伤心,何况这都是些失去了家,失去了亲人,从死的唇吻上逃去的一些男人。他们心痛,却又得忍着,而且有几个还得用希望鼓着大家的勇气:“狗狗!妈妈在前边,妈妈替狗狗买粑粑去了。乖的狗狗不要哭……”
“张大哥!你抱抱王和尚吧,他妈抱不起他了……”
“唉,三爷!你放宽心些吧。我看见你家三姆早就带着龙儿走了的,她们一定朝她娘家走去了……”陈大嫂看见赵三爷那么一个强壮的农人会一句话也不说,只悄悄不断地叹气和揩眼泪,不觉忘去了自己也离去家里其他的人而安慰着别人起来了。
这里面有一个年轻的汉子王大保,和一个四十多岁,在三富庄上做了二十年的长工的李塌鼻。他们没有失去一点勇气,也没有失去理智,平时并不能得人信仰,这时却自自然然都依着他们的话起来了。
“哭有什么用,死的死去了,哭得转来吗?不死的总得鼓着气想法,未必也让他死去吧?”
“不要哭,跟着我来,到了长岭岗愁他们不给我们吃。这几个,吃得起的,那里有三条街,有一百多家铺子,三富庄,马鞍山的大户都有人在那里,有县里派来的镇长,有分局长,有兵警,有学堂。哼,老子们家破人亡了,老子们就得留下这条命,还得算算账呢!……哭什么,不要哭了,男子汉!日子还长呢,哭成得个什么事……”
“别处我不晓得,三富庄我就清楚,打开他们的仓,够我们一渡口的人吃几年呢。看他们就真的不拿出一点来,忍心让我们饿死……”
“我们一定不要哭,快点走,到了长岭岗我们去找他们的局长,或是团上的人,有人问话,塌鼻你答应……”
慢慢地讲着一些以后的计划,大家心里都活动一些起来了。到望见那长岭岗的炊烟的时候,是快吃午饭的时候了。他们又遇着从汤家阙逃来的一伙人。于是合在一块向前进。长岭岗的镇外上,已经挤满了一群群的携儿带女的家族,饥饿把他们都弄瘦了,有的靠在树根上,疲乏的;有的蹲在石块上,望着来的一群新的逃来的人。
“你们从什么地方来的?……”
“你们是哪里的,来了好久了吗?”
“唉,他们饿得真不像样了……”
他们再往前进,朝镇里走去。
越去越看见那越黄瘦的人,那些与他们同运命的人越多了。从脸上的颜色可以辨别来到的新旧,来得越久的,就越憔悴。
展在眼面前的情形,使大家心里又预感着失望,可是空的肚子里为一种火燃烧着,他们只得又鼓着力往前走。
“喂,你们往哪里去?”憔悴了的群里有人在问了。
“到镇上去,想找镇长,局长也好,先给我们一些吃的,我们是昨夜晚上遇难的。”
“他该管你吗?我们的人都不准上街,他们比防土匪还怕我们呢!”
“真的吗?那我们怎么得了呢?……”
小孩吵着,女人们又哭起来了。
街的两头站了许多刚刚从县城里添来的荷枪的兵士。也有一些是镇上团防临时加的团丁。墙上贴了碗大的字的告示,有认得字的人便解释着给其他的人听:……
(有删改)
【注】小说发表于1931年,当年江淮大地遭遇特大水灾,受灾总人口计五千多万,有四十多万人死亡。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逃难过程中,沿路有些人家虽然报以同情的目光,但都不愿意施以援手,这也增添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B.在大家失望无助时,王大保、李塌鼻主动站出来加油鼓劲,他们的话不仅没有鼓励到大家,反而让大家感到未来渺茫。
C.“越去越看见那越黄瘦人”“来得越久的,就越憔悴”这些描述说明镇上先前来的灾民过得并不好。
D.根据前文内容可以推知,小说结尾处省略的内容应该是镇里对灾民的安抚,以及临时安置的办法。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环境描写虽着墨不多,但细腻生动,表现了洪灾的可怕威力,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富有暗示性。
B.小说采用了明暗双线结构,明线是灾民们逃难的过程,暗线是人们从绝望无助到燃起希望的心绪变化。
C.小说将故事场景定格在路上,既和人物逃难者的身份相吻合,又为他们最终无路可走的结局做了铺垫。
D.小说运用大量对话,塑造了性格各异的人物群像,描绘出苦难众生相,同时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8.小说的题目“水”,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
9.丁玲认为:“作家应该是一个时代的声音,他要把这个时代的要求、时代的光彩、时代的东西在他的作品里面充分地表达出来。”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太尉刘裕至江陵,问申永曰:“今日何施而可?”永曰:“除其宿衅,倍其惠泽,贯叙门次,显擢才能,如此而已。”裕纳之,下书宽租省调,节役原刑,礼辟名士,荆人悦之。诸葛长民以监太尉留府事守建康,骄纵贪侈,所为多不法,为百姓患,惧裕按之,谓所亲曰:“祸其至矣!”问刘穆之曰:“悠悠之言,皆云太尉与我不平,何以至此?”穆之曰:“公泝流远征,以老母稚子委节下,若一毫不尽,岂容如此邪!”长民意乃小安。辅国将军王诞白裕求先下裕曰诸葛长民似有自疑心卿讵宜便去诞曰长民知我蒙公垂盼今轻身单下必当以为无
虞乃可以少安其意耳裕笑曰:“卿勇过孟贲、夏育矣。”乃听先还。裕谋伐蜀,择元帅而难其人。以西阳太守朱龄石既有武干,又练吏职,欲用之。众皆以为龄石资名尚轻,难当重任,裕不从,以龄石为益州刺史,帅宁朔将军臧熹等伐蜀,分大军之半二万人以配之。裕与龄石密谋进取,曰:“刘敬宣往年出黄虎,无功而退。贼谓我今应从外水往,而料我当出其不意犹从内水来也。如此,必以重兵守涪城以备内道。若向黄虎,正堕其计。今以大众自外水取成都,疑兵出内水,此制敌之奇也。”而虑此声先驰,贼审虚实。别有函书封付龄石,署函边曰:“至白帝乃开。”诸军虽进,未知处分所由。裕自江陵东还,骆驿遣辎重兼行而下,前刻至日,每淹留不进。诸葛长民与公卿频日奉候于新亭,辄差其期。乙丑晦,裕轻舟径进,潜入东府。三月,丙寅朔旦,长民闻之,惊趋至门。裕伏丁旿于幔中,引长民却人间语,凡平生所不尽者皆及之。长民甚悦,丁旿自幔后出,于座拉杀之,舆尸付廷尉。
(节选自《资洽通鉴·晋纪三十八》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辅国将军王诞白裕求先下/裕曰/诸葛长民似有自疑心卿/讵宜便去/诞曰/长民知我蒙公垂盼/今轻身单下/必当以为无虞/乃可以少/安其意耳/
B.辅国将军王诞白裕求先下/裕曰/诸葛长民似有自疑心/卿讵宜便去/诞曰/长民知我蒙公垂盼/今轻身单下/必当以为无虞/乃可以少安其意耳/
C.辅国将军王诞白裕求先下/裕曰/诸葛长民似有自疑心/卿讵宜便去/诞曰/长民知我/蒙公垂盼/今轻身单下/必当以为无虞/乃可以少/安其意耳/
D.辅国将军王诞白裕求先下/裕曰/诸葛长民似有自疑心卿/讵宜便去/诞日/长民知我/蒙公垂盼/今轻身单下/必当以为无虞/乃可以少安其意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门次,即门阀的等第,科举取士前朝廷都是按照门第高下来选拔与任用官更。
B.公,是对男性长者或老人的尊称,如在《鸿门宴》中,刘邦就称呼张良为“公”。
C.辎重,出门携带的物资,常指行军时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D.廷尉,秦始置,九卿之一,汇总全国断狱数,主管诏狱和修订律令的相关事宜。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刘裕抵达江陵后向申永询问如何治理社会并采纳了他的建议,采取了各种有利于社会稳定的措施,当地百姓都拥护他。
B.诸葛长民骄横放纵,违法乱纪,扭心刘裕追究自己,刘裕就让刘穆之去安慰他,诸葛长民听了刘穆之的话后才稍微心安。
C.讨伐蜀地之前,刘裕认为朱龄石既有军事才干又熟悉吏事,就想任命他为元帅,虽遭到大家的反对,但依然重用了他。
D.刘裕谨慎有谋略,他担心作战计划泄露,就写在信中并封好交给朱龄石,让他到白帝城再打开,几路军队不知详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以大众自外水取成都,疑兵出内水,此制敌之奇也。
(2)裕伏丁旿于幔中,引长民却人间语,凡平生所不尽者皆及之。
14.刘裕从江陵向东返回时采取了什么策略?为什么要这样做?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5~16小题。
赤壁
[明]杜庠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赤壁
[清]赵翼②
依然形胜扼荆襄,赤壁山前故垒长。
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
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百战场。
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沧浪③。
[注]①明代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②清代诗人、史学家,因不满官场的庸俗黑暗辞官归里,途经赤壁写下此诗。③渔父唱沧浪:屈原被放逐后渔父唱“沧浪歌”,劝他世道清廉,就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就与世沉浮,不必过于清高。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诗开篇想象曹军顺流东下、睥睨一切的气焰和威势,但一“本”字暗示了其“雄图”终将化为泡影的历史结局;赵诗则以“依然”二字引出地势险要、故垒仍在的现实景象。
B.两诗都涉及历史人物曹操,杜诗中的曹操狂妄轻敌,不把孙权放在眼里;赵诗巧妙用典,曹操统一中国的政治抱负在赤壁一战中破灭,英雄横槊赋诗的形象终成记忆。
C.两诗颈联对比强烈,杜诗出句是“樯橹灰飞烟灭"的战争场景,对句却描绘出一幅长江月夜听箫图;赵诗通过过去与现实的对比,将诗境由粗放转为凄清,令人黯然销魂。
D.两位诗人登山临海,思接千载,纵览古今,又都如苏东坡一样借题发挥,抒写了自己的“思古之幽情”,倾注着鲜明的个人意识,在诗歌中体现了“有我”的境界。
16.两诗的尾联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
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屈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秦论》中用比喻形象生动写出陈涉起义后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孟子的名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20小题。
作家写作时,到底应不应该听读者的?诚然,写作时坚持自己的想法,是创作的基本前提。如果一个作家在创作上 ① ,又怎能指望他产出佳作呢?坚持自己的想法,必然要求作家不为读者所左右。但是,不为读者所左右,并非不考虑读者,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心里装着读者,倾听读者的呼声,应是永远的追求。
现实中,有的作家为了彰显自己的博学,把文章写得 ② ,无形中给读者设置了阅读障碍,这便是不考虑读者的感受,心里没装着读者的一个表现。即使因为不可避免的原因,写出来的作品不能明白如话,作家也要随时注意文字的 ③ ,尽可能让读者能读懂,也爱读。
其实,作家不是全能的,即便下了再多功夫,笔下仍不能避免有错讹疏漏之处,而读者就是最好的“啄木鸟”,他们的“利喙”能让作品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读者有不同的背景,他们是街头小贩,对市场对人情的体察与了解,恐怕连细腻的小说家也无法准确捕捉;他们是历史爱好者,有甄别历史细节的火眼金睛;他们是普通的市民,对自己所在城市的感受与理解之深刻,也许令本地写作者都 ④ ……总之,既在心中装着读者,又坚守住创作的初衷,读者才能经由作品与作者达至高山流水。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四字成语。(4分)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啄木鸟”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一片静寂中,我隐约听见“哗——哗——”的声音,颇有节奏地从岭下的竹从中传来。
B.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
C.消息传开,聂将军收到了大批来自日本各地的电报和书信,日本人民称他是“活菩萨”。
D.他们(指友邦人士)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1-22小题。
围棋的原生规则很简单, ① 。其一,一人走一手,轮流下子,先行者贴目。它遵循的是公平原则。其二,两眼活棋, ② ,气尽棋亡。这种“生命”法则,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以气为本的生命观。其三, ③ ,所以为了赢得棋局,一切战术都是为了用棋子围更多的空。人多为胜,正是原始时代生存法则的再现。
黑白子,纵横十九条线,虽简化到极致,却包含着无穷的变化。正如孟泽教授所说:在漫长的传承演绎中,围棋深度参与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影响乃至塑造了中国人的人格与精神。或者说,它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一个载体,一个隐喻,一个出口。因此,关于围棋,言“道”言“技”,言“广大”言“精微”,都有充足的材料和凭据,它曾经接纳过无数沉迷者的精力、智力和想象,它慰藉、消化了他们的幽微心事、浩渺情怀和沧桑际遇。
21.下列有关第二自然段相关内容的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漫长的传承演绎中……中国人的人格与精神”一句没有使用引号,表明该句可能是孟泽教授的原话,也可能有所改动。
B.“在某种意义上”这一词汇的使用体现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使得阐述更加严谨;如果删去就扩大了围棋的精神功能。
C.“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一个载体,一个隐喻,一个出口”一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围棋在中国人精神领域中的作用。
D.从句式选择与强调的重点看,最后的陈述句可改为被动句:他们的幽微心事、浩渺情怀和沧桑际遇均被其慰藉与消化。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冲刀、切刀、布白是中国印章的篆刻技巧。冲刀行进较快,一气呵成,不能拖泥带水;切刀行进较慢,用短程碎刀连续切成,不能盲目求快。布白,是为使整个作品更加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这是整体布局安排。对于创作者而言,通常应先从布白开始,即从印章整体出发:布白妥当,再具体操作,冲刀或切刀才能发挥其作用,才可能把印章刻好。如果过于强调某一种刀法,反而会削弱印章的魅力,导致事倍功半。
上述材料对新时期的青年如何走好人生之路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沈阳市第120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题答案
1.A 2.D 3.C
4.①材料一认为诗歌与政治密切相关,白居易主张诗歌在社会生活中要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突出诗歌的政治功能;②诗与政治的关联,包括理念与实践两个层次,白居易主张朝廷设置采诗官采集诗歌,建言时政,反馈民情,体现了诗歌参与政治的实践性。
5.①有独特的政治背景(政治成为诗歌创作的推动力),中国诗史上的高潮期常常出现在政治纷争或政治变革的历史时期;②诗人有切身的政治遭遇,诗人往往先得到政治的激励,继而遭到压抑,引起强烈怨排;③有强烈的政治牵动,中国诗歌高潮,总是出现在社会政治活力期,政治吸引人才,推动人才进取。
6.C 7.B
8.①自然洪水,也就是小说开头描述的逞着野性的大水;②苦难的洪水,也就是自然洪水过后,接踵而来的苦难;③愤怒的洪水,小说借李塌鼻之口、长岭岗镇上人的对话侧面表现了人们心底的愤怒。
9.①小说以1931年的特大洪水为原型,反映了“时代的声音”;②小说反映了官府和乡绅对灾民的压迫,从侧面展现革命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体现了“时代的要求”;③小说展现了底层人民在灾难面前的坚韧与互助,展现了人民群众身上可贵的“色彩”。
10.B 11.A 12.B
13.(1)现在(我们)用大部队从外水夺取成都,(派)虚张声势来迷惑敌人的军队出击内水,这是制服敌人的奇计。[“取”(夺取)、“出”《出击》各1分“此制敌之奇也”判断句1分,句意1分]
(2)刘裕使丁昨在帐幕中埋伏,拉着诸葛长民屏退旁人私语,凡是一生以来谈不透的话全部谈到了。[“伏”(埋伏)、“引”(拉)、“却”《屏退》各1分,句意1分)
14.第一问:回程中常常停留,不按期进发;后坐快舟秘密回去。
第二问:让诸葛长民弄不清底细,以此麻痹他。
15.C
16.相同点:两诗尾联都使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诗歌分别结束于荒矶鸥鸟、沧浪渔父的画面当中,余韵悠长,回味无穷。
不同点:①杜诗直抒胸臆,杜诗认为过往的历史已不堪回首,眼前荒岛上鸥鸟乱飞满目荒芜。诗人面对历史的变迁和现实的荒凉,表达了历史沧桑、宇宙苍凉和人生短暂渺小的凄怆情感。②赵诗用典,认为一切已是历史陈迹,眼前只有明月高照、渔父清唱的安逸无忧的景象。表达了脱离政治纠葛后淡泊超脱的心境和不与世沉沦、洁身自好的归隐之意。
17.(1)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2)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8.①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②诘屈聱牙(晦涩难懂)
③平实晓畅(平易近人)
④自惭形秽(自愧不如)
19.C
20.既坚守创作的初衷,又心中装着读者,作者才能经由作品与读者达至高山流水之境。
21.D
22.①主要有三条 ②棋以气生 ③空多为胜
23.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是关于中国印章篆刻技巧的分析。材料先对冲刀、切刀和布白进行分析,然后指出创作者如何处理布白、冲刀和切刀的关系。“上述材料具有启示意义”,写作时需要对其内涵进行引申,揭示里面包含的内涵。可见材料意在让考生阐释三者之间的关系,具有哲理意味,考查的是学生的思辨能力。布白,指的是整体布局安排,这是前提。而冲刀,指的是干事不能拖泥带水,应该一气呵成;切刀,指的是谨慎从事,不能盲目求快。从材料中的关键句“布白妥当,再具体操作,冲刀或切刀才能发挥其作用……如果过于强调某一种刀法,反而会削弱作品的魅力,导致事倍功半”来看,其中的寓意就是说,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事先布局安排,整体把握,从全局出发,然后再具体操作,才可能把事情干好。也可以说,无论干什么事情,需要三思而后行。
针对上述解读,考生可以引申到学习,工作、做事甚至治国,可以由个人、国家延伸到社会层面。干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预先的打算安排,都需要从整体布局的例子有很多,比如绘画、用布裁衣、地上起房屋等;如果从大处着眼,国家的建设发展、世界的和平稳定等,都需要从整体布局,也都需要谋定而后动,三思而后行,先整体规划部署,然后再分部分、分阶段和情境具体操作。从“感悟和思考”可知,文休是议论文。考生可以从学习、工作、做事、治国中选择一个方面阐释三者的关系,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从个人到国家层面谈如何用把握全局,整体考虑,长远谋划,然后顺势而为。注意观点要明确,脉络要清晰。
立意:
1.干事情要先整体把握,谋定而后动。
2.先大处着眼,再小处动手。
3.凡事都要先整体入手,再顺势而为。
4.凡事三思而后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