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20 21:56: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1.自主学习,找到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以及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2.小组合作,结合史料探究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3.通过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形成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认同感。
学习目标
近代民族工业
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1840—1949年)在中国设立的、由民族资本创办的、使用机器和机械动力生产的制造工业。近代民族工业从洋务运动开始,包括洋务派创办的企业和民族资产阶级创办的企业。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材料研读
根据材料说说哪件事促成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正是在洋务派主持下,中国拥有了第一批机器生产的兵工厂、造船厂、纺织厂、钢铁……在“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企业里,一些地主、官僚、商人逐渐向资产阶级转化。
——《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
洋务运动
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后
外国人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的刺激
状元实业家张謇弃官回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 “实业救国”的道路。
时间:
原因:
表现:
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的大生纱厂
张謇,江苏南通人,1853年生于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五岁入塾,十六岁中秀才。1885年张謇参加顺天府乡试,中举人。1894年4月,张謇再次赴京参加会试,考取一甲一名进士(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同年七月,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军战败,边疆紧急,张謇曾上疏痛劾李鸿章奉行妥协政策。张謇目睹国事日非,京官疆吏不足为谋,虽科举成名,却不愿以此求官,而另走兴办实业和教育的新路。
张謇1905年创办的中国最早的博物苑
张謇创办中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工作等。 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2016年,以张謇命名的万米级载人深渊器科考母船“张謇”号首航。
“短暂的春天”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原因
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出现,海外华侨也回国创业
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内因
外因
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荣宗敬
(1873~1938年)
张謇[jiǎn]
(1853 ~ 1926年)
荣德生
(1875~1952年)
范旭东
(1883~1945年 )
卢作孚
(1893~1952年 )
侯德榜(1890 ~ 1974年)
荣宗敬
一战期间,福新面粉厂获得厚利,企业不断扩充。到1922年,荣氏家庭拥有面粉厂12家,产量占全国民族面粉企业的1/3左右,被称为“面粉大王”。
荣德生
荣氏兄弟1912年在上海创办面粉公司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外商加大进入中国市场的力度,外资实力雄厚,技术先进,民族企业明显处于劣势,生存发展实是不易,作为一国之政府不但不支持,反而与民争利……大生纱厂顿时转赢为亏,损失巨大,外负债多达 400 万两。
——《张謇和胡雪岩的人生沉浮》
萧条发展——20世纪二三十年代
原因:
1)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
2)民族工业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3)国民党发动内战。
4)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1)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
2)分布不均衡。
①部门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重工业基础薄弱;
②地区分布极不均衡。主要集中在
上海、武汉沿江沿海的大城市。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
我国轻重工业所占比重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为何出现此特点呢?
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体比较落后,发展艰难曲折。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特点
美国人富尔顿发明的轮船
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的火车
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近代交通、通信事业的发展
以前交通工具:
近代交通工具:
早期电报机
最早是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官商通报,后来又出现了无线电报,主要是用于军事目的。
早期的手摇电话机,摇动的是一台小直流发动机。主要供个别达官贵人和外国人使用。
方便了人们的交流
清朝梳辫图
辛亥革命后的剪辫
剪辫后的溥仪
剪辫子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孙中山通令全国各地男子掀起剪辫运动——剪开了一条锁链。
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
2. 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
废缠足
民国女生不缠足
易服饰
马褂
清官服
中山装
西装
清朝女性旗袍
民国旗袍
民国时期上海南京路上的行人
废除跪拜礼,改称谓
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
西餐
西式蛋糕
洋酒
文明结婚、集体婚礼、公葬、追悼会等新式婚丧礼节纷纷出现
沿海地区的变化 > 内陆地区的变化;
东南各省的变化 > 西北各省的变化;
大中城市的变化 > 广大乡镇的变化;
受过教育和教育程度较高的民众变化 >
没有受过教育或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变化。
不平衡
总体来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
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发展:
短暂春天
辛亥革命后,掀起热潮
:一战期间
一战以后,艰难挣扎
先天畸形(受“三座大山”压迫)
后天不足(工业发展不充分,地区发展不平衡)
民族资本主义
凋敝:
特点:
近代的社会生活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兴起:洋务运动的促进、外国资本的冲击、“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
政治经济决定文化
一定时期的文化也会反映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形势。
交通通信:出行易,交通便
生活习俗:剪辫子,禁缠足,废跪拜,改称谓
饮食服饰等:吃西餐、易旧服、尚西潮
特点:新旧并呈,多元发展
课堂小结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