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综合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综合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0 22:04: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肥东县综合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仁是孔子所宣扬的最高道德原则。《吕氏春秋 不二》云:“孔子贵仁。”这是符合事实的。但在春秋时代,孔子以前,仁已经是一个公认的道德准则了。《左传 僖公三十年》记载,晋大夫臼季云:“臣闻之,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又《左传 定公四年》记载,楚郧辛曰:“《诗》曰:‘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唯仁者能之。”又《左传 昭公十二年》记载孔子对于楚灵王的评论说:“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孔子以“克己复礼”为仁,乃是引述“古志”之言。
过去多数学者认为,孔子并没有给出仁的完整界说。我不同意此种观点,我认为孔子确实曾经给出关于仁的明确界说。《论语》记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这里,孔子区别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子贡误以圣为仁,混淆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孔子区别圣与仁,因而必须讲明仁的完整含义,必须如此才能揭示圣与仁的不同意指。而且这里“夫仁者”三字也正是确立界说的格式。所以我认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乃是孔子所讲关于仁的界说。
(节选自张岱年《仁和仁义》,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贵仁”,同时也宣扬“义”。据《论语》所记,孔子尝说:“君子义以为上。”(《阳货》)“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卫灵公》)“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见得思义。”(《季氏》)孔子所谓义即道德原则之义。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则,义则泛指道德的原则。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讲仁,又讲义,但据《论语》所载,孔子未尝以仁义相连并举。我推测,以仁义并举,可能始于孔门再传弟子,但始于何人,由于书缺有间,已难考定。
孟子多次以仁义并举,如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梁惠王》上)“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离娄上》)“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告子上》)“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尽心上》)“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尽心下》)孟子道德学说的核心是仁义。
(节选自张岱年《仁和仁义》,有删改)
材料三:
孔子提出的“仁”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它是“礼”的根本内容,是道德伦理观念的基础,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重视人的世界观的出发点。
孔子讲到“仁”的地方很多,意思很广泛,从《论语》看几乎是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它包括忠、恕、孝、悌、智、勇、恭、宽、信、敏、惠等等。孔子的“仁”是他的最高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准则,他以为离开了“仁”,忠、孝、信、勇等都无意义。那么“仁”的最根本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
孔子的“仁”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含义,这就是“尚贤”的意思。“尚贤”就是要注重个人的道德、学问和才能,而不必管其出身的高低。这个主张在实际上破坏着奴隶主贵族的世官世禄制度。关于“尚贤”,孔子也讲过许多话,例如他说“学也禄在其中矣”“学而优则仕”等等。在孔子看来,要做官就应该有学问,这个看法对于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它打破了世官世禄的贵族政治;另一方面它又能吸收有才能有知识的人为封建统治服务,但最终又能使知识分子不脱离政治的轨道。
(节选自汤一介《“仁”——孔子思想的核心》,有删改)
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孔子贵仁”,就是因为孔子的重视,“仁”才成为公认的道德原则。
B.在“孔子是否给出关于仁的明确界说”问题上,张岱年与过去许多学者的观点不同。
C.子贡误以圣为仁,在孔子看来,主要是颠倒了圣与仁的层次。
D.“仁”是孔子的最高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准则,也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之一。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孔子不曾以仁义相连并举,真正将仁义并举,是孔门的再传弟子。
B.孟子多次以仁义并举,仁义是孟子道德学说的核心。
C.孔子在很多地方讲到仁,意思很宽泛,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
D.孔子认为选拔人才,既要看其出身的高低,更要注重个人的道德、学问和才能。
结合材料内容,判断下面哪个选项不属于孔子“仁”的思想范畴 ______
A.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克己复礼。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2自然段的论证思路。
选文三则材料在论述内容上各有侧重,请简要概括。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黄河
周立波
十一月十五日在清涧东门外开了一个军人大会,十七日在绥德城外开了一个干部大会,在思想上,行装上,都有了敌后行军的准备。
二十一日,部队陆续到了黄河边上。我们在螅蜊峪宿营。螅蜊峪是黄河西岸的一个渡口。还不到黄河边上,远远地就看见北边两张山的峭壁之间,露出一片迷蒙开豁的水涯,这就是历代诗人最爱歌颂的黄河,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在《黄河大合唱》里谱出了他的雄奇的澎湃之声的黄河。
第一天黎明,从螅蜊峪看黄河,在万道灿烂的阳光之下,黄河里面的无数冰雪的团块射出明亮的反光。这些冰雪的大块,浮泛在黄浊的水浪里,迅急地奔流。
等待渡河的时候,我到镇上去找开水喝,和老百姓聊天。他们说,原先这里的房子要多些。一九三九年和一九四〇年,日本鬼子几次打到了河东,在东岸的山上架起大炮,毁了这里好多的民房。挨近河滩,还剩几列石头墙脚的地方,原是一条街,全被鬼子用炮轰完了。依靠八路军英勇的守卫,鬼子从来没有渡过河来。陕甘宁边区始终是一块干净的土地,从来没有被日寇践踏。今天正在渡河东去的王震将军的部队里,就有好多保卫黄河的英雄。
我们挨次下了船。渡船首尾一样宽,不像南方船只的轻巧。每船水手十一人,十个人分站在两边,摇两支大桨。一个人掌舵。船一解缆,水手使劲地荡桨,大声地呼唤。那是一种粗犷的吼声,声音那么大,竟至超越了风声和波浪冲激船头的声音。到了中流,船在奔腾的波涛里,不停地起落,并且一直往下流。水手们使尽力量地摇桨,使尽一切力量地呼叫。这是人和自然斗争的雄伟的场面。河风吹者,我们穿着大衣,还冷得发颤,水手们只穿着单衣,脸上的汗竟像雨点一样地滴落。
到了河东的沙滩上,王首道同志站在那里遥望着河西,有一刻钟之久,不肯走开。我们已经离开抚育我们多年的党中央的所在地——陕甘宁边区了。大家都怀着依恋之情遥望着河西。王震同志还没有过来。他正在西岸指挥队伍,分拨船只。他要等着亲眼看见最后一个人都平安地渡过了汹涌的黄河,自己才过来。
我们沿着黄河走了十里路,才转入东边的山路。在河边看见的第一间房子的砖墙上,写着“时刻准备反‘扫荡’,坚决保卫抗日民主根据地”。我记起了早晨在螅蜊峪看见有一板墙上写着:“展开赵占魁运动,发展手工业。”隔一条黄河,一边是生产运动,一边是对敌斗争。
在河边上,我们碰见了两个农民。他们都穿着蓝布棉衣和白布棉裤,头上挽着干净的白洁的毛巾。其中一位提着一个大型手榴弹,另外一位腰间插着一支土造的手枪。这是民兵。提着大手榴弹的那个年轻小伙子,仔细打量了我们的制服和武器,于是小声地对那一位佩手枪的同伴说:“咱们的人。”我们要他们带路,他们十分高兴地走在我们的前面,并且告诉我们,这里是临南县的地方。这里的民兵都会使用地雷,每一个村庄的大路和小路都挖了雷坑。敌人一出来,地雷就埋好。我们经过的村庄,果然到处有雷坑。民兵送了我们十来里,我们怕走得远了,耽误了他们自己的事情,请他们回去。但不料他们回去以后,我们经过一个小村庄,碰到了一点麻烦。
我们经过一个名叫马塔的山村,突然被一群孩子包围了。他们手执红缨枪,不让我们走,索看路条。我们说:“咱们是八路军,从河西来的,没有带路条。”一个为首的孩子说:“你们是八路军,咱们欢迎,可是八路军也得有路条。”我们又告诉他:“你们的民兵哥儿还送了我们一程,刚走。”他说:“咱不管,只要路条看一看。”我们被阻拦着,幸亏村里出来一个人,头挽白毛巾,棉衣底下胀得鼓鼓的,一定是藏着武器。他问什么事,知道我们是从河西来的八路军以后,他叫孩子们赶快让开路,让我们前进。
我们走了五十五里路,到了临南县府所在地刘家会。晚上,睡在炕上,我们谈起了今天在黄河岸上发生的一件事情。
张米贵是一大队的一个战士。他是山西临南的一个贫民,参加八路军已经有七年。住在临南的他的母亲张老婆,今年六十一岁了。三天以前,她知道儿子要从陕甘宁边区过河,经过自己的家门,上前方去打日寇。她拄着一根拐杖,来到螅蜊峪对岸的黄河边上,等了三天。她不知儿子会从哪里过河来,但是她相信一定能够看见他,今天她真看见儿子了。她没有要他不到前方去,没有要他回家去,只是流眼泪,说不出话来。张米贵抱着枪伴着她坐了一会,要她好好地保重,并且说,自己会很快地回家。那时他要带了枪回来,打兔子给她吃。他不敢多看母亲的流泪的眼睛,因为害怕自己会难过。最后,他站起来说:“打日本鬼子,打那些害民的反动派,是大事。妈,你回去吧。”于是,他赶快走开,怕她看见自己的眼睛。
就是这样,他别了母亲,赶上队伍,把一切经过报告了班长。从家门经过,他没有回家。
(有删改)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为了确保顺利地渡过黄河,八路军在黄河边召开了军人大会和干部大会,在思想上和行装上都做好了行军的准备。
B.文中写王首道等人遥望河西,表现了将士们对陕甘宁边区的依恋;写王震指挥队伍渡河,表现了他关爱士兵的责任感。
C.陕甘宁边区不仅是党中央的所在地,也是抗日民主根据地,广大军民一边生产,一边斗争,保家卫国,积极抗日。
D.文中写到我们在“马塔的山村,突然被一群孩子包围了”,突出了村民组织的严密,发动群众能够有效地防范敌人。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渡河时,“我们”穿着大衣,还冷得发颤,而水手们只穿着单衣,“汗竟像雨点一样地滴落”,对比中表明划船的艰难。
B.作者从视觉、河岸远观、河上亲历等角度描写黄河景象,重在表现黄河两岸环境的险恶和渡过黄河的艰难。
C.王震、王首道所代表的军人群体和水手、农民、小孩所代表的民众群体相互辉映,共同展示了军民团结抗日的风貌。
D.文中记述了作者在抗日战争时期一次行军中的所见所闻,结构上以行踪为经,以所见为纬,二者交织成文章主体。
文章为什么以“黄河”为题?请简要分析。
文章结尾写张米贵母亲看他这件事,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 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屈原列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B.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C.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D.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与“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十二章》)两句中“于”用法相同。
B.“平伐其功”与“自伐者无功”(《老子四章》)两句中“伐”字的意义相同。
C.“王怒而疏屈平”与“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十二章》)两句中的“而”字的用法不同。
D.“屈平属草稿未定”与“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两句中“属”字意义相同。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屈原为人孤傲清高,自命不凡。“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句最能体现他的这种性格。
B.屈原痛心楚怀王不能明辨是非,自己得不到重用,于是心生怨恨,写下了《离骚》。
C.渔父认为,真正的圣人应识时务,应该善于随着外物世事的变迁而改变自己的品行节操。
D.渔父认为,真正的圣人应出淤泥而不染,无论在怎样的世事变迁中都要坚守自己的品行节操。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②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的具体原因有哪些?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鹧鸪天 重过阊门万事非①
[宋]贺铸
重过阊门②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③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贺铸因事要离开夫妇曾共居的苏州时,为悼念亡妻赵氏而作此词。②阊门:苏州城西门,词人旧居。③新垅:新坟,指死者葬所。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开头语言浓丽哀婉,写词人旧地重游,想起过往,不由悲叹万事皆非,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B.上片运用比喻修辞,词人将自己比作遭霜打而半死的梧桐、白头失伴的鸳鸯。
C.下片情中有景,景中有情,虚实结合。“谁复挑灯夜补衣”一句既是呼告也是询问,情真意切,浑然难分。
D.本词没有什么奇情幻想,只是写眼前景象,谈日常琐事和朴素感触,却极富感染力。
本词与苏轼《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都塑造了妻子形象,试分析两首词对此采用的不同写法及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定义的句子是“ ______ , ______ 。”
(2) 荀子在《劝学》中阐述了广泛学习与不断思考的关系,他指出君子只有通过“ ______ ”,才能达到“ ______ ”的效果。
(3) 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其论证的依据是:“ ______ , ______ 。”
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说:“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 _________,少纵则逝矣”,对“以形写神”的创作方式进行了精彩又高度概括的总结。
这种“ ________”的创作方式,具有鲜明的中国艺术特色--捕捉物象的神韵;默记物象的音容特点;快速落笔,留住_______的物象姿态和艺术感受,所画作品既能形似,亦复传神,对于时代精神、中国精神的艺术表达,无疑具有显著优势。
能够传世的作品必传神。只有在时代生活中“抓活鱼”,艺术才能拥有“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生动与鲜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下, 画家深入社会实践,关键在于要用心体会社会生活,对新时代涌现的新题材和与之相应的艺术语言进行锤炼是十分重要的。
在主题性美术创作中,要想将物象刻画得 _______,画家必须合理运用与主题精神相谐适的表现手法,这既是时代精品的创作要求,也是审美意境的重要评价标准。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兔起凫举 目无全牛 稍纵即逝 惟妙惟肖
B.兔起鹘落 胸有成竹 稍纵即逝 栩栩如生
C.兔起凫举 胸有成竹 昙花一现 栩栩如生
D.兔起鹘落 目无全牛 昙花一现 惟妙惟肖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画家深入社会实践,关键在于要用心体验社会生活,对新时代涌现的新题材和与之相应的艺术语言进行锤炼是十分重要的。
B.画家深入社会实践,关键在于要用心体会社会生活,对新时代涌现的新题材和与之相应的艺术语言进行锤炼。
C.画家深入社会实践,要用心体会社会生活,对新时代涌现的新题材和与之相应的艺术语言进行锤炼是十分重要的。
D.画家深入社会实践,关键在于要用心体验社会生活,对新时代涌现的新题材和与之相应的艺术语言进行锤炼。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以形写神”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艺术才能拥有“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生动与鲜活。
B.那枝,那叶已成难以寻觅的影子,真可谓“一枝一叶总关情”。
C.钱学森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奠基人,被称为“导弹之父”“火箭之王”。
D.如果你是“未经登记”的陌生人,那你是无法进入的。
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蜂通常在早春从冬眠中醒来,享用新开花朵的花粉。然而,它们有时醒得太早,发现植物仍然没有开花,也没有花粉,① 。幸运的是,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大黄蜂有一个锦囊妙计。据《科学》最新研究,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Consuelo De Moraes和她的同事发现,工蜂可以用口器在叶子上刺出小孔,从而使植物② 。De Moraes及其同事无法通过在植物叶片上打孔诱导提早开花。这表明,蜜蜂可能会提供③ ,比如当它们刺入叶子时,会将唾液中的化学物质注入。
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五、写作(本题共1题,共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年8月16日是焦裕禄同志百年诞辰日。下面是焦裕禄同志的几句话,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颇具启示意义。
①领导思想不改变,外地的经验学不进,本地的经验总结不起来。
②在这大雪拥门的时候,我们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烤火,应该到群众中间去。
③整天想的是穿戴吃喝,不讲革命工作,那怎能行呢?朴素的土气,就是革命的正气。
④要像松柏一样,无论在烈日炎炎的夏天,还是在冰天雪飘的严冬,永不凋谢,永不变色。
⑤干工作要敢闯。成功了,有经验;失败了,有教训。只要敢闯,就能从困难中杀出一条路来。
请以其中两句为基础,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 案
B 2.B 3.D
4.首先,提出观点:孔子确实曾经给出关于仁的明确界说。然后,运用引证法,论述了孔子区别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指出了子贡的错误,并采用了确立界说的格式。最后,总结,得出结论。
5.材料一:孔子以前,仁已经是一个公认的道德准则。孔子对仁作了明确的界说。
材料二:孔子“贵仁”,同时也宣扬“义”,未尝以仁义相连并举;孟子多次以仁义并举。
材料三:阐释了“仁”的内涵,并指出“尚贤”的重要意义。
6.A 7.B.
8.①故事发生在黄河边。②黄河作为一种象征,寄寓刚毅、勇敢、顽强等民族精神。
9.①一位关爱想念儿子的慈母为了民族大义而支持儿子的伟大形象,给读者深刻的感染力和启发性。②一名普通战士,为了抗战,过家门而不入,凸显了家国情怀的主旨思想,真实可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10.C 11.D 12.C
13.①屈原行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馋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和君主,可以说到了困境了。
②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浑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14.①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②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③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④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
15.A
16.贺词通过细节来写人,追忆妻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景,表现了夫妻患难与共之情。②苏词通过梦境来写人,描绘出妻子对镜梳妆、见到久别的丈夫喜极而泣的情景,表现了夫妻间生死不渝的恩爱之情。
17.(1)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重点字:彬)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重点字:知)
(3)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重点字:怵)
18.B 19.D 20.D
21.①这意味着蜜蜂会挨饿。②比正常情况下更早开花。③额外刺激开花的物质。
22.把蜜蜂用口器在叶子上刺出小孔从而促使植物提早开花的行为,比拟成足智多谋的人为解决某个问题而集中智慧想出的巧妙办法,表现了作者对蜜蜂的赞赏之情,语言表达生动活泼。、
23.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