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秋期六校第二次联考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填写在答題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玫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在上面讨论权力的性质时已提出三种方式:一是在社会冲突中所发生的横暴权力:二是
从社会合作中所发生的同意权力;三是从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长老权力。现在我又想提出第
四种权力,这种权力发生在激烈的社会变迁过程之中。社会继替是指人物在固定的社会结构
中的流动;社会变迁却是指社会结构本身的变动。这两种过程并不是冲突的,而是同时存在
的,任何社会绝不会有一天突然变出一个和旧有结构完全不同的样式,所谓社会变迁,不论怎
样快,也是逐步的;所变的,在一个时候说,总是整个结构中的一小部分。
社会变迁常是发生在旧有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的时候。新的环境发生了,人们最初
遭遇到的是旧方法不能获得有效的结果,生活上发生了国难。新的方法却又不是现存的,必须
有人发明,或是有人向别种文化去学习,输入,还得经过试验,才能被人接受,完成社会变迁的
过程。这里发生了“文化英雄”,他提得出办法,有能力组织新的试验,能获得别人的信任。这
种人可以支配跟从他的群众,发生了一种权力。它是时势所造成的,无以名之,名之日时势权
力。这种时势权力在初民社会中常可以看到。这种权力最不发达的是在安定的社会中。乡土
社会是一个最容易安定的社会,因之它也是一个很少“领袖”和“英雄”的社会。
儒家所注重的“孝”道,其实是雏持社会安定的手段,孝的解释是“无违”,那就是承认长老
权力。乡土社会环境固定,长老保持他们的权力,子弟们在无违的标准中接受传统的统治。在
这里不发生“反对”,长老权力也不容忍反对。长老权力是建立在教化作用之上的,教化是有
知对无知,如果所传递的文化是有效的,被教的自然没有反对的必要。
长老权力下的乡土社会,“反对”被时间冲淡,成了“注释”。注释是雏持长老权力的形式
而注入变动的内容。注释的变动方式可以引起名实之间极大的分离。在长老权力下,传统的
形式是不准反对的,但是只要表面上承认这形式,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结果不免是口是
心非。虚伪在这种情境中不但是无可避免而且是必需的。对不能反对而又不切实用的教条或
命令只有加以歪曲,只留一个面子。面子就是表面的无违。名实之间的距离跟着社会变迁速
率而增加。社会如果加速地变动,注释式歪曲原意的办法也就免不了。扶天子以令诸侯的结
果,位与权,名与实,言与行,话与事,理论与现实,全趋向于分离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名实的分离》)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2022年秋期六校第二次联考
高一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9分)
1.【答案】D
【解析】A.“社会本身变动产生了长老权力”错误,曲解文意,文中说是人物在固定的社会
结构中的流动产生了长老权力。B.“导致了激烈的社会变迁”错误,强加因果,原文说“人物在
固定的社会结构中的流动”是“社会继替”,而“社会继替”和“社会变迁”之间并无因果关系;“继
而产生‘文化英雄’和时势权力”错误,原文是“‘文化英雄’出现在社会变迁过程之中”“文化英雄”
支配跟从他的群众发生权力,名为“时势权力”,因此,“继而”错误。C.“因此……”错误,强
加因果,原文说“长老权力是建立在教化作用之上的,教化是有知对无知,如果所传递的文化
是有效的,被教的自没有反对的必要”,立论缺少“如果所传递的文化是有效的”这一条件。
2.【答案】B
【解析】B.“对比论证”“证明时势权力先进于长老权力”错误,文章先讲时势权力,后讲长
老权力,各有特点,各自处于不同时期,并没有将二者对比,也未说明“时势权力先进于长老
权力”。
3.【答案】D
【解析】D.“只要……就……”错误,表述绝对,原文是“在长老权力下,传统的形式是不准
反对的,但是只要表面上承认这形式,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结果不免是口是心非。虚
伪在这种情境中不但是无可避免而且是必需的”,应是内容“可以经注释而改变”“不免”口是心
非”。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2分)
4.【答案】B
【解析】“……尤其是‘有代沟,难沟通’方面,在各个因素中差距最大”错误。由材料二图
表 2可知,“缺乏专业护理知识”子女辈人群比例为 54,父母辈人群比例为 33,二者相差 21。
而“有代沟,难沟通”子女辈人群与父母辈人群相差 12。因此“在各个因素中差距最大”的是“缺
乏专业护理知识”。故选 B。
5.【答案】B
【解析】A.“在封建社会中……”错误。由材料一“虽然自魏晋南北朝发展与定型以来,重阳
节在传统社会中一直以辟邪消灾为基调”可知,选项缩小了范围,将“传统社会”改为“封建社
会”,二者范围并不相同。C.“因为重阳节是农历的九月初九,二九相重,所以这一节日得以
在中国传统里祭祖的四大节日中位居首位”错误。首先选项的因果关系并不存在。其次由材料
三第一段“重阳节与除夕、清明、中元三节并列为中国传统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可知,重阳节
确实是“四大节日”之一,但文中并没有提到节日的排序问题“以在中国传统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中位居首位”属于无中生有。D.“虽然重阳节祭祖这一习俗没有保留下来……”错误。由材料三
高一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第 1 页 (共 4 页)
第二段“如今,祭祖这一传统礼制还在一些地方延续,人们谨守‘秋祭’习俗”可知,“重阳节祭
祖这一习俗没有保留下来”属于无中生有。故选 B。
6.【答案】
①注重保护与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重新呼吁并深入挖掘其内涵。
②积极探讨传统节日的当代意义,使其顺应时代发展。
③开展宣扬节日文化内涵的活动,注意活动形式的多样性。
④将传统文化内涵落到实处,形成良好社会风气。
(每点 2分,共 6分,答出 3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5分)
7.【答案】B
【解析】“欣喜”错误,连用三个“没了……”,写出作者看到村庄人烟稀少的落寞。
8.【答案】不能删。因为:
①和结尾遥相呼应,结尾写“河流一直温暖村庄”,前后照应,使结构圆合。
②对河流及两岸的景物描写,营造出朦胧的诗意氛围,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③“柳树痴守河岸”暗合作者对家乡的依恋,突出主旨。
(每点 2分,共 6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9.【答案】
①线索清晰,条理分明。文章以“走进村庄”为行文线索,写自己在村庄的所见所闻所感。
②前后照应,结构严谨。开头写“风把我与一地落叶吹进村庄”,结尾写“一个人走出村庄”,
首尾呼应。
③选材典型,详略得当。文章选取村庄里的典型景物如“青木瓦房”“河流”“黑水雉”等进行描
写,有详有略,匠心独具。
(每点 2分,共 6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小题,19分)
10.【答案】C
【解析】遇上讨伐百济,刘仁轨负责从海上运送粮食,当时不是出海的时机,李义府督
促他出海,结果遭遇大风,船被刮翻,丁夫被淹死很多,朝廷命令监察御史袁异式前往审讯
刘仁轨。
11.【答案】C
【解析】二者用法不同,“庚辰”是用干支纪日,“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用干支纪年。
12.【答案】B
【解析】“低级官吏”错误,“布衣”意为平民。
13.【答案】
(1)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关
键字句:“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用”,因为;“一”,专一。)(大意 2分,关键
字 1个 1分,共 5分)
(2)刘仁轨道:“作为臣下,如果有利于国家,知道的事就一定要办,怎么能顾惜个人!”
(关键字:苟,“如果”;“恤”,顾念,顾惜;“岂”,怎么。)(大意 2分,关键字 1个 1分,
共 5分)
高一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第 2 页 (共 4 页)
参考译文:
当初,刘仁轨任给事中,因审讯毕正义的事,李义府怨恨他,让他出任青州刺史。遇上
讨伐百济,刘仁轨负责从海上运送粮食,当时不是出海的时机,李义府督促他出海,结果遭
遇大风,船被刮翻,丁夫被淹死很多,朝廷命令监察御史袁异式前往审讯刘仁轨。李义府对
袁异式说:“你能办好这件事,不怕没有官当。”袁异式到达后,对刘仁轨说:“你与朝廷中什
么人有仇恨,应当提前为自己打算。”刘仁轨说:“仁轨当官不称职,国家有一定的刑法,您
按照法律将我处死,我没有什么可逃避的。假使仓猝自作主张让我自尽以使仇人高兴,我当
然不甘心!”袁异式于是结案上报。案情上报后,李义府对唐高宗说:“不杀刘仁轨,没法向
百姓谢罪。”舍人源直心说:“海风骤起,不是人力所能抗拒的。”唐高宗于是命令取消刘仁轨
的名籍,让他以平民身份从军效力。
十月,庚辰(初六),刘仁轨上奏说:“我观察留在这里戍守的兵卒,一心想返回西边家
乡,没有在这里效力的心思。我曾问他们:‘现在的士卒为何这样?’他们都说:‘现在的官府
与从前不同,人心也不一样。州县官每次征发百姓当兵,强壮而富有的人,花钱买通办事人
员,都得以免征,而贫穷的人虽年老体弱,却立即被征发入伍。本来把因征战获得勋级看成
一种荣耀;而近年出征中,都让有勋级的人挽舟拉车,劳苦同民夫没有两样,百姓所以不愿
从军,大概都由于这些原因。’陛下留兵驻在海外,想消灭高丽,所依靠的是士卒同心同德,
而他们既然有这种议论,如何能指望获得成功!如不有所更改,给予士卒优厚的慰劳,明确
赏赐有功,切实责罚过失,以鼓起士气,而只是像以前那样处置,恐怕士卒疲惫,士气低落,
成功不能预期。”唐高宗接受他的意见,派遣右威卫将军刘仁愿领兵渡海替换原来留守的士兵,
并命令刘仁轨一起返回。刘仁轨对刘仁愿说:“国家派兵远驻海外,想以此治理高丽,这不是
容易的事。现在夷人不久前才被征服,人心尚未稳定,必将发生变乱。不如暂时将旧兵留下,
继续完成秋收,准备好粮食和物资,然后分批遣返。将领也应暂时留下来安定局面,还不能
回去。”刘仁愿说:“我前次回到海西,遭到众多诽谤,说我故意多留士卒,图谋割据海东,
几乎不能免除杀身之祸。今日只知道按皇帝的命令办事,哪里还敢擅自作主!”刘仁轨道:“作
为臣下,如果有利于国家,知道的事就一定要办,怎么能顾惜个人!”于是上书陈述怎么办对
国家有利,自己请求留下镇守海东。唐高宗采纳了他的意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14.【答案】D
【解析】征人内心很矛盾,既有远戍边关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又有思念在家妻子的婉
转柔情。
15.【答案】
①韩愈借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抒发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以及个人怀才不遇、不被重用的悲愤。
②李诗中写紫骝马来到河边却犹豫了,不肯渡河。借马儿来写主人公内心的矛盾,既渴望建
功立业,驰骋千里,又有对家的眷恋之情。
(每点 3分,共 6分)
高一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第 3 页 (共 4 页)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6.【答案】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分)
(2)学不可以已;人非生而知之者(2分)
(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2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小题,9分)
17.【答案】C
【解析】文中引号作用为特殊含义。A引号作用为强调;B引号作用为特定称谓;C引号
作用为特殊含义;D引号作用为引用。
18.【答案】①层出不穷 ②炙手可热 ③比比皆是(每空 1分,共 3分)
19.【答案】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预制菜企业 6.6万余家,未来 5年内预制菜产值有望
达万亿元规模。(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小题,11分)
20.【答案】
①是清算的单位和媒介
②就是做生意(商业)
③是以人情(情感)来维持的(不是货币清算的方式)
(每句 2分,共 6分)
21.【答案】
①第一段:发达的社会生活催生了商业活动。
②第二段:商业基础建立在非血缘关系之上。(商业是陌生人之间的行为。)
(每点 2分,语句简洁通顺、不超过 20个字 1分。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四、写作(60分)
22.【写作指导】
本题旨在引导考生从历史故事中总结道理。材料提供的中心词是“团结”,审题时可以从所
给材料中寻求突破,即可以从为什么需要团结、怎样才能团结等方面展开思考。写作时可从中
选取一个角度立意,并结合现实生活中个人的生活体验及思考写作;注意行文要思路清晰,说
理有力,语言精简恰切。
参考立意:①团结奋斗,方能创造伟业;②同心同德,奋勇前进;③让团结之花绽放枝
头;④扬团结之帆,掌发展之舵;⑤团结,就是相互信任的力量;⑥团结花开新时代,同心
共筑中国梦
高一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第 4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