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型 新授课 课题 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时 1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从东汉末年分裂割据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主要围绕三部分内容展开,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后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大范围内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三国鼎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需要历史通过学习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重要学习内容,加之七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思维虽然活跃但缺乏逻辑,其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也很远,学习过程中可以多运用视频、图片、书籍等史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观,也可运用地图等加深学生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理解。
课标要求 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三国鼎立的历史史实,理解以少胜多战役中的智慧。
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本课教学主要运用自主学习、史料讨论探究的教学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结合课本及材料,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历史史实,提高学生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结合课本及材料,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思考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形成对历史史实的再认识。
唯物史观:结合课本及材料,客观评价三国中的历史人物,使学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
时空观念:结合地图及材料,明确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战争过程。
家国情怀:阅读《三国演义》片段,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了解历史人物的相关史实,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应该是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
教学重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文学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
教学方法 讲解法、讲述法、图表示意教学法、谈话法和讨论教学法
学习方法 读图法和分析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课堂导入 教师展示黄巾起义后东汉末年的局势图: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局势图明: 袁绍占据冀青幽并四州,有军队数十万,兵精粮足。准备南攻曹操,进取中原,实现他讨平天下的愿望。 曹操率大军攻取河内郡(今河南武陟西南),河内"南拒虎牢之险,北倚在行之固"是黄河北岸一战略要地。 刘备重新占据徐州,不再听命于曹操,兵力达数万人,对曹操形成威胁。 孙策率军袭取庐江,获袁术妻子及军十三万余人。 教师依据三国鼎立的背景讲解引导学生进入第16课的学习。 二、展示课题: 《三国鼎立》 展示核心素养目标: 1.史料实证:结合课本及材料,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历史史实。 2.历史解释:结合课本及材料,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思考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形成对历史史实的再认识。 3.时空观念:结合地图及材料,明确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战争过程。 4.唯物史观:结合课本及材料,客观评价三国中的历史人物,使学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 5.家国情怀:阅读《三国演义》片段,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了解历史人物的相关史实,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应该是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 四、讲授新课: (一)官渡之战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曹操崛起的过程概况学习: 教师结合学生的自主反馈展示答案: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二.用人上:招揽并重用人才; 三.经济上:招募流民和兵士屯田,重视农业生产。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内容,并指出由此曹操的势力逐渐壮大,在北方形成与袁绍对峙的局面。 教师展示形势图,并解读内容: 教师结合形势图解读:袁绍和曹操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决战黄河边的官渡(今河南中牟)。 教师展示官渡之战的战役过程图表: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官渡之战的特点及其影响? 教师结合学生思考总结官渡之战的特点是曹操以少胜多的战役,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教师过渡:官渡之战后,袁绍的儿子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公元207年,53岁的曹操决定北上征伐乌桓。在得胜回师途中,他东临碣石,写下了《观沧海》和《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教师展示诗歌,提出问题: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曹操是怎样的形象?有何志向?你印象中的曹操又是怎样的?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是什么? 教师过渡:对于曹操的了解我们更要从下一场战役说起,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明确赤壁之战爆发的背景: 教师结合学生自主反馈的结果讲解:东汉建安十二年(207年),历史在这一年开始谋篇布局,为一年后的赤壁之 战埋下了伏笔:江东的孙策于200年因刺客所伤后身亡,年仅26岁,其弟孙权接掌孙策势力;刘备201年投靠荆州牧刘表,驻守在荆州的北边新野县,为刘表镇守北境。 教师展示形势图描述赤壁之战的经过: 教师结合过程形势图进行讲解:208年7月曹操率军南下,直奔刘表的荆州襄阳而来,曹操兵不血刃夺取襄阳,驻守樊城的刘备只能一路南逃。江陵是荆州的军事要地,且有刘表贮存的大量军用物资。曹操亲率五千精锐骑兵,一天一夜走三百里路,顺利占领江陵,刘备在当阳战败后,逃到夏口。诸葛亮联络孙权,共谋抗曹之计。周瑜坚决主张抗曹。至此,孙刘联盟形成,曹操由于轻易地取得了荆州,更加滋长了骄傲轻敌的思想。曹操率军进驻赤壁,双方隔江而望,战事一触即发,第一战曹军因不习水性战败,曹操下令将战船用铁锁联结,停驻在长江北岸,两军形成对峙之势。曹操由于轻易地取得了荆州,更加滋长了骄傲轻敌的思想。曹操率军进驻赤壁,双方隔江而望,战事一触即发,第一战曹军因不习水性战败,曹操 下令将战船用铁锁联结,停驻在长江北岸,两军形成对峙之势。 教师强调:曹操的20多万大军,与孙权、刘备的5万人马在赤壁附近的长江两岸对峙。在此危急情势下,你知道战事将如何发展?你知道双方都采用了哪些计策?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并结合回答总结以下内容: 教师播放视频,引导学生明确赤壁之战的结果,并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思考赤壁之战的特点及其影响? 教师结合学生思考并归纳总结赤壁之战的特点是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影响是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教师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探究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的原因?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总结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的原因: 1.缺乏统一全国的实力(根本) 2.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惯水战 3.曹操骄傲自满,误判形势 4.孙刘联军战术正确 教师过渡: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进行了解。 (三)三国鼎立 教师展示赤壁之战后的全国形势: 教师讲解: 曹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刘备:占据湘鄂大部,向西南发展,占取 云贵川地区。 孙权:统治范围延伸到闽粤后又抢夺了刘备在湘鄂的势力范围。 教师展示三国鼎立形势图: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因此公元229年,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归纳三国时期的国家治理措施。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明确三国时期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蜀汉丞相诸葛亮重视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教师讲解完三国治理措施后着重强调230年孙权派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以及魏国的马钧改进前代汲水工具,制成提水工具——翻车。翻车可以连续将低处的水提升到高处,便利灌溉。 教师强调三国鼎立局面实现了区域性统一, 有利于国家统一。统一是历史潮流。 教师展示探究材料,引导学生明确真实历史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区别: 材料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 三国蜀汉·诸葛亮《出师表》 材料2: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 魏晋·陈寿《三国志·隆中对》 材料3: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 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哪则材料属于一手史料?文学作品是否具有史学价值? 教师结合学生探究结果给出答案: 1.一手史料:当事人自身经历/同时代或距离那个时代较近的人的记录。 2.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但使用时须用其他史料印证。 五、课堂小结 教师结合板书设计进行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1.北宋苏轼曾赋词赞誉历史上某战役时说:“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下列选项中,对这一战役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 A.为华夏族形成奠定了基础 B.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C.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使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的状态 2.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其中失败一方主观上的共同原因是( ) A.骄傲轻敌 B.军心涣散 C.准备不充分 D.士兵不习水战 3.南京有“六朝古都”的美称,最早定都南京的政权是( ) A.东周 B.东汉 C.东吴 D.东晋 4.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表述正确的是( ) 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D.破坏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学生思考问题并回答 学生明确课题 齐读核心素养目标 1.结合课本,自主完成曹操崛起的原因及表现。 2.结合教材与教师的讲解,明确官渡之战的特点与影响。 结合课本及材料,明确赤壁之战的背景。 结合图表,明确赤壁之战的过程。 结合视频,思考赤壁之战的特点及影响。 结合教师讲解,明确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 结合地图,明确赤壁之战后的全国形势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结合材料探究,明确文学作品与真实历史的区别。 自主完成随堂练习检测 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以时空观念讲述本课学习的社会背景,进入本课学习的情境。 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 掌握本课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把握重难点。 结合地图与文字史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加强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 结合史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加强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家素养的培养。 结合史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加强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家素养的培养。 随堂检测学生对于本课知识的理解程度。
板书设计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