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雨的四季》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雨的四季》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1 20:46: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 雨的四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自主学习,反复朗读,让学生感知文章内容,感受不同季节雨得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学习,精美诵读,让学生品味文章精彩的语言,学习用修辞、想象、感官等角度描绘事物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学习,融情诵读,让学生领会作者的情思,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与生活的意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分析四季的雨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情感,领悟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意趣。
【教学难点】
1.从修辞、想象、感官等角度品析本文精彩的语言。
2.理解作者对雨的喜爱、赞美之情,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方法
朗读法。师生共诵、指名朗读、范读等多种形式品读课文。
联想、想象法。本文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语:孩子们,迎着清晨的风,沐浴在朝阳之中,让人心情特别舒爽,上课之前先请大家看段视频。
2.播放视频《雨中漫舞》。
3.导入新课:请用一句话描述视频内容
预设学生自主回答:雨中漫舞,可以冲刷内心的烦闷……
教师总结:雨一下就是三两天,丝丝入心好不惬意;若一下就是三两个月,感觉到处都在发霉……视频中的雨如此美妙,殊不知还有高人能将四季的雨描绘得更加美妙。让我们一起走进刘湛秋老先生的《雨的四季》。
生成:以真正的对话情景为依托,在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种因素的持续相互作用过程中动态生长的建构性课程。通过现代化手段启用音乐、画面的有机结合,呈现不一样的课堂导入,自然划入主题,效果甚佳。
二、读中品雨,师生合诵
教学策略:《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本篇系阅读课文,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和编排的,注意到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有着生动活泼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蕴含作者的情感意旨。因此,在具体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读感受、揣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到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学生朗读时,还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的见、摸的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老师与学生合作朗读,可以示范、带动学生进入语境,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探究的设置为后面的环节进行铺垫。
教学流程:
1.熟读深思,配乐朗读,批注交流。
2.学生自评。
3.教师点评:朗读要求字音准确、语速舒缓、语调轻柔、饱含深情。在重音、停连方面加强指导。
4.学生自主探究,个人展示,教师归纳四季的特点,板书展示。
教学步骤:
1.PPT:任务展示【配乐朗读】:
老师:第一二自然段;女生:第三自然段;男生:第四自然段;1至4组:第五自然段;;5至8组:第六自然段;全班:第七自然段。
预设:朗读结束,请学生点评。
2.PPT展示:探究:说说每幅雨景中最打动你的景象。用两三个词语形容一下每幅图不同的美。
3. 教师总结(学生自主发言)并板书:
春雨:娇媚 美丽(像一个娇媚的少女)
夏雨:热烈 粗犷(像一个大胆泼辣的女子)
秋雨:端庄 沉静(像一个端庄的夫人)
冬雨:自然 平静(像一个沉着朴实的夫人)
教师点拨,进入第二个教学环节。我们仿佛看到了,如少女般娇媚、活泼的春雨,如女汉子般热烈、粗犷的夏雨,如妇人般端庄、沉静的秋雨,如公主般平静又不乏浪漫的冬雨,难怪刘湛秋老先生如此钟爱雨。孩子们,雨的魅力不单单是这些,还有无穷无尽的艺术价值,让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再次去感受她的不一般。
三、合作赏雨,探究文本
(一)PPT展示内容:
学法指导:全班分为四个大组,组内成员以同桌为小组进行自读、讨论、赏析,勾画最喜欢的句子,尽量引用原文回答问题。
1、大组展示流程:
①同桌自读、讨论、赏析
②组员抢答展示:教师提示③④⑤⑥
2、赏析任务提示(PPT展示任务)
第一大组:文章没有直接描写春雨,而是写了万物(哪些典型物象)经雨洗淋后的情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二大组:文章的第三段“而夏天,就更是别有一番风情了”句中“别有一番风情”指的是哪些方面?
第三大组:凄冷的秋雨为什么能纯净人们的灵魂呢?
第四大组:这种“特殊的温暖”,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二)教学流程:
1.学生大声自读课文,同桌讨论本组问题,派代表展示。
2.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点拨引导赏析课文。
3. PPT随流程展示总结:
①第一大组:文章没有直接描写春雨,而是写了万物(哪些典型物象)经雨洗淋后的情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侧面描写,通过万物经雨洗淋后的情态,间接地写出了春雨万物带来的勃勃生机,侧面烘托了春雨的清新、润泽、甜美和娇媚。
(预设:文章第②段中写树“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效果?如果把“特别明亮的”去掉,是否影响表达效果?为什么?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树写活了,人格化了。影响:“特别明亮的”生动形象地写出树木刚刚从寒冬中苏醒过来,树干泛出黄青、嫩叶萌发时的那种鲜活的生机。对春雨清新、润泽、娇媚而美丽的特点,可重点赏析运用了比喻、拟人的句子,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感官角度品析,朗读的形式还可多样化。)
朗读指导:“仿佛”带着想象,虚幻又真实,“特别”读出那份专注,“顿时”读出惊喜,“简直”饱含赞美。
教师点拨:我仿佛看到了那个眼角垂泪的少女,看到了水珠将滴未滴的颤动,滴落了又无比轻盈。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运用多种修辞,调动我们的各种感官,全面感受这春雨的美,让我们再往下看,去亲近雨,体会夏雨的不同情致与风韵。
②第二大组:文章的第三段“而夏天,就更是别有一番风情了”句中“别有一番风情”指的是哪些方面?
学法指导:培养借助旁批自主学习的意识,会利用旁批解决课文中的问题。
夏天的雨没有预告,说下就下。
光头浇雨,更有滋味。
一切不掩饰地敞开,花朵、树叶、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
暑气被吸收。
雨声、蝉声、蛙鼓一起奏起夏天的交响乐。
教师点拨:与自然亲近,在雨中,自由、忘我,夏天的雨教会我们敞开身心,拥抱自然。
③第三大组:凄冷的秋雨为什么能纯净人们的灵魂呢?
因为人们劳累了一个春夏,收获在即之时,秋雨牵动着人们美好的联想和想象,带给人们安静和沉思。多情的秋雨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所以说秋雨能“纯净”人们的灵魂。
教师点拨:秋是收获的季节,春雨洗尽疲倦,抚平内心的焦虑,换来蜕变的纯净,付出才有回报。作者先总写秋雨的端庄、沉静,然后通过写放晴的田野侧面表现秋雨的端庄,再正面写秋雨的沉静。
④第四大组:这种“特殊的温暖”,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冬雨给人以清冷柔和的万物经过冬天的洗涤使人感觉到湿润、明亮与温暖,让人忘记冷冽的寒风,干涩而苦的气息,忘记了严冬。
教师点拨:作者通过与春夏秋雨的对比,突出冬雨的自然、平静;通过与风的对比,突出冬雨柔和,通过写油菜侧面烘托冬雨的温暖。
预设衔接环节:1.文章为什么叫“雨的四季”而不叫“四季的雨”?
(1)更有韵律美。“四季的雨”:单纯强调 “雨” ,显得呆板、生硬。“雨的四季”:充满灵动,赋予了“雨”一定的人格化,充满情趣和意境。(2)从内容上看,文章写的不单是四季的雨,更是雨中的四季。
2.指名朗读第六自然段。男生女生交替朗读。反复朗读,引出问题。
本文主要用第三人称写雨,但第二段却用第二人称“你”写雨,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点拨:由客观叙述转为面对面交流,这样写将雨人格化了,便于作者与雨对话,直接抒发对雨的喜爱之情。
四、品读悟情,寻找美韵
(一)设计意图:品读本文诗化的语言,赏析雨的可亲可爱,感受文章的画面美,搜寻作者赋予“雨”的信息,体会作者的用笔之细腻。
(二)学法指导:赏读重点段落,领悟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趣。
(三)教学流程:
1.教师范读(配乐)最后两个自然段。
2.赏析探究: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作者对雨的情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你从中受到怎样的启示?
教师点拨:寄托作者对雨的喜爱与爱恋,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与生命的热爱。
五、拓展练习,收获巩固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独立赏析文章,发散思维;展开联想与想象,学习本文的写景技巧。
根据本文所学习的细节描绘的方法,展开联想与想象,描写一幅你所想象的雨后的情景,不少于200字。
生成情况总结:
渐渐雨停了,狂风走了,留下了微风。微风抚摸着受伤的小树,告诉万物们太阳要出来了。太阳露出了半个脸蛋正在向大自然笑呢!小鸟成群结队地迎接太阳。一些小鸟高兴的在空中飞来飞去,还有一些小鸟在树上放声歌唱,婉转动听的歌声在附近荡漾。
不一会儿,雨停了。蔚蓝的天空上不知镶嵌上了什么东西,仔细一看,原来是一道七彩霓虹。哇噻!好美啊!很久没有看到这么美的彩虹了。今天,老天眷顾我,又让我看见了彩虹姐姐。由七色组成的彩虹,固然美丽,可是不常见,每次只有在雨后才会看见。小的时候,自己看着图片,模仿着画彩虹,拿出水彩笔,一画就是小半天。但是,即使我画的再好,再像,再逼真,也没有那真正的彩虹美丽、晶莹、鲜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