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5张PPT。论
语
九
则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一、关于孔子出生的传说
“龙生虎养鹰打扇”的传说
公元前551前,有一颜徵在的女子在尼丘山祝祷归家后,怀了孕。怀胎时,梦见一位垂髫的仙女,牵着一只满身龙麟的独角兽,背上坐着一小孩。仙女言:此兽名叫麒麟,专为送子而来。待到出生时,天上会传来奏乐声,同时有五个仙翁,从云彩中冉冉下降。其中一个说道:“天生圣人,天降音乐。”
这孩子降生后不但头顶如反盂(即头顶上中间低四面高),而且面部有“七露”,眼露筋、耳露轮、鼻露孔、嘴露齿,眼、耳、鼻又均双露,称为七露,好似个怪物。父亲叔梁纥(hé)和母亲颜徵在就把他扔在野地里了。但是,一只老鹰飞来给他打扇子,遮蔽骄阳; 一只老虎将他衔进了一个山洞, 给他喂乳汁。
这孩子长大后就是大名鼎鼎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
相传孔子出生地----山东曲阜尼山全貌孔子生平
艰难的童年
3岁时, 69岁的父亲叔梁纥去世, 其正妻施氏大权在握,19岁的孔母无法在孔家立足,带着孟皮和孔子,回到了娘家曲阜城内阙里,过着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受人歧视的艰难生活。青壮年立志学习
15岁时,孔子立志做学者。
27岁时,孔子开始创办私人学校。此后,孔子渐有拥较高的声誉。
34岁时,孔子从鲁国问礼于老子。
中年坎坷避乱、从政与讲学
35岁时,因鲁国内部动乱,孔子跟随鲁昭公避难于齐国。几经周折,鲁昭公死于齐国。
43岁时,孔子回到鲁国,继续办学,修订《诗》《书》《礼》《乐》。
52——54岁时,先后当了一年中都宰、司空、司寇和代理了三个月的宰相。做了大量克己复礼的政事。 老年周游列国、著书立说、集大成。
55岁时,孔子开始奔波周游卫、陈、宋、蔡、楚等国,推行儒家学说,历时14年。两度入卫 ,次遇到危险,险些丧命。
68岁时,被迎回鲁国尊为“国老”。他也不想参与政事。
开始潜心研读《易经》,审定和整理乐曲,使《雅》《颂》的乐章更加得当;编修《春秋》,以正名分。
公元前479年4月的一天,73岁的孔子拄着拐杖,走出门外远望叹息:“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病,后七日卒。《论语》《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 。《论语》书名的含义,根据班固《汉书.艺文志》的记载,“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孔子在日常生活中和执教过程中,发表过许多言论,它的弟子也有不少言论。“论语”就是把这些言论纂起来的意思。实际上,《论语》所载,不限于孔于及其弟子的言论,也包括了他们不少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就是说,书中既记言,又载行。
《论语》的地位《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后来被尊奉为儒家经典,成为“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1.在阅读前四则之后,你是否发现了这四则的共同之处?孝道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只指孝子孟武伯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道,孔子回答说:“让父母只为子女的疾病担忧,(而不担心别的事情)。”疾病讨论: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谈一谈你对这一段话的理解。 一个人通过努力,很多事都可以做好,让父母欣慰,放心。只有生老病死,这种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事,让父母担忧也是没办法。除了这些人力不可控的事,其余的都做好,不让父母担心,这样就是孝,而且是比较高层次的孝。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现在奉养子游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现在所说的孝,就是说能够奉养父母就可以了。(但是这样是不够的,因为)对于狗马也都能做到饲养它们;如果对父母不诚心孝敬,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讨论:1、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对这一则内容的理解。 为人子行孝之本,全凭一颗敬爱之心。子女年幼体弱时父母对我们是精心呵护,父母年迈体衰时子女赡养老人这是天道人伦,做到不难。然而口体之奉仅是孝养,心意之奉才是孝敬。我们只有心怀敬重,敬仰,敬畏之心,内有恭敬之心,外行恭敬之礼,方能言孝。
(1)孔子对弟子的回答都是有针对性的,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引导和教育。孟武伯行事错乱,所以孔子教导他不要让父母因疾病之外的事情为他操心。子游为人公正方明,但有些不拘小节,所以孔子教导他要注意表达对父母的恭敬孝顺之心。
(2)这正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2、“孟武伯”和“子游”同样问孝,为什么孔子的回答不一样?这体现了孔子一贯主张的哪种教育原则?3、“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此句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意思?(1)对比;
(2)作为子女,不能只是赡养父母就可以了,更应该注重在精神上关心父母,细致周到,急父母之所急,想父母之所想。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游历,外出学习或做官去向孔子说:“父母在世,为人子女的不应出远门。如果不得不远行,也要有明确的的去向。” 思考讨论:
1、“父母在,不远游”,孔子提出这一观点是希望子女如何行孝? 孔子提出这一观点是希望子女能够尽量膝下承欢、床前尽孝,把行孝落实在日常的听命侍奉上,关心父母的衣食冷暖,关注父母的健康状况,能及时行孝。 2、“父母在,不远游”这种观点在交通便捷、开放动态的现代社会应如何理解? 这种观点在交通便捷、开放动态的现代社会依然可行,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子女即使远游也可日行千里地返回。重要的是子女心中要装着对父母的牵挂,经常回家,并尽可能多陪伴父母。所以,穿行于现代时空中的男女,仍然要把“父母在,不远游”牢记在心间。4、孔子提出的“父母在,不远游”这一观点与当代青年远游闯天下的志愿是否矛盾?谈谈你的见解。(1)“父母在,不远游”谈的是孝心,“好男儿志在四方”谈的是理想,两者是在两个范畴提出观点,(2)如果在现实中出现了表达孝心和实现理想的矛盾,孔子也提出了折中的方案:“游必有方”。出门远游,方向要明确,这样父母才能安心,好男儿可以为理想打拼,父母也会支持。
(3)问题的关键在于子女是否心中有孝,有所牵挂。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年龄,岁数知道,了解喜悦,高兴恐惧、害怕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以不记得。一方面要为父母年寿的增加而喜悦,一方面要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 1、守候的意义在于及时行孝,知年的意义则在于用心行孝。身为人子,会因何而喜?因何而惧? 知道父母的年纪,寿高康宁,子女得以成欢膝下,是乃人生喜事,足以摆酒相贺,此为“喜”。但也要念及父母年纪增高,人生苦短,来日不多,时有不测之忧,因此而“惧”,所以身为人子更应珍惜光阴,尽心侍奉。2、知晓父母年龄的意义是什么? 知道父母的年龄意义在于提醒自己应该及时行孝,尽心行孝。思考下列问题行 孝唯疾之忧敬而养之游必有方知年喜惧为人之本总结 行孝是为人的根本,孝心即仁心,一个人如果以私心去对待父母对待家庭,怎么可能期待他以爱心、忠诚和责任感去对待他人和国家呢?所以孝是立德之本,做人之本,治学之本,为政治国之本。课堂达标训练 一、 填空。
1、《论语》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 体散文,是一部记录 的书。南宋时,朱熹把它和《 》《 》《 》合称为“四书”。
2、孔子,名 字 , 时期的 家、 家、 家。 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被后人尊称为“ ”。儒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孟子 大学 中 庸丘 仲尼 春秋 思想 教 育 政治语录儒至圣1、“父母唯其疾之忧” 言外之意是什么?二、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答:不要让父母因疾病之外的事情为他操心。2、你知道古今有名的行孝故事吗?请写出一个,并简要概述。答:卧冰求鲤:晋朝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慈爱,常在其父面前说王祥是非,因而失去父爱。继母朱氏时常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鱼,王祥就赤身卧在冰上祷告,忽然间冰裂,从裂缝处跃初两条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论语》中其他关于“孝”的名言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巧言令色”的人是怎样的一种人?这种人对他人、对社会有什么危害?“巧言令色”的人是伪善之人,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不惜去逢迎、献媚、讨好,是小人,这类人的存在会让他周围的人看不清自己,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尤其是那些为政者,听信了花言巧语,就会腐化堕落,危害国家、百姓。 “德不孤”应该如何理解?一“必”字写出了孔子怎样的信念? “德不孤”是指有德之人,绝对不会被孤立。孔子坚信一个道德高尚,人格伟大的人,他尽管会遭遇到不理解,但只要有恒心、有意志的话,就一定会有志同道合之人陪伴。“义”与“利”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义,是道义真理之所在。义者,宜也。凡事先问是与不是,对与不对,当与不当,遵循事理,明辨是非,然后再决定做与不做。君子以义为道德自律,不义之物不取,不义之财不获,不义之名不居。义,是天理之所宜;利,是人情之所欲。君子通晓大义,小人只懂得私利。义和礼不同,礼是外部规定,义是内心约束。君子始终把义放在首位来做选择,是出于内心的需求而不是外在的约束,这是很高的道德境界。君子为什么会“坦荡荡”?小人为什么会 “长戚戚”呢?君子以“义”行天下,乐天知命,俯仰无愧于天地,所以其心坦然。而小人追名逐利,私欲满腹,因此常会处心积虑,又常会患得患失,所以其心忧戚。 应该如何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推己及人,仁爱待人。这句话强调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多一些理解、包容,少一分苛责,这样很多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后五则着重体现的内容是立德,这部分内容与行孝有何关系? 行孝是立德的一部分,也是立德的基础,如果没有根本上的孝道就无法谈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