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开放类(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开放类(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1 06:51: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诗歌专题训练----开放类试题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下列小题。
旅次朔方
【唐】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注】①次:停留。 ②无端:没来由。
1、对这首诗中的“无端更渡桑乾水”,历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是回故乡咸阳;另一种理解是迁徙到离家更远的地方去。你赞成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匡山【注】
李白
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依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注】匡山:指四川彰明县(今江油市)境内的大匡山,李白早年曾在此读书学道。
2、有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李白隐逸与入世的矛盾,你是否同意?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太和公主和蕃
杨巨源
北路古来难,年光独认寒。
朔云侵鬓起,边月向眉残。
芦井寻沙到,花门①度碛看。
熏风②一万里,来处是长安。
注:①花门,山名,唐初在该处设立堡垒,以抵御北方外族,安史之乱后被回纥占领。②熏风,和暖的南风。
3、有人认为这首诗寄寓了对太和公主的同情,有人认为是对公主的称赞。你同意哪一种说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纪村事
[唐]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
[注]饷田:到田间送饭
4、“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桂江①
曹松
未识佳人寻桂水,水云先解傍壶觞。
笋林次第添斑竹,雏鸟参差护锦囊。
乳洞此时连越井②,石楼何日到仙乡。
如飞似堕皆青壁,画手不强元化强。
【注】①桂江;即广西漓江。②越井:指广州越秀山的古井。
5、本诗颔联用比喻的手法写漓江的山石乳洞之美,对其中的“锦囊”一词,后人有不同解释:一说是比喻钟乳石洞,一说是南方吐绶鸡(即火鸡)的别名。你同意哪种说法?请说明理由。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暮春虢州东亭送李司马归扶风别庐①
岑参
柳弹莺娇花复殷,红亭绿酒送君还。
到来函谷愁中月,归去磻溪③梦里山。
帘前春色应须惜,世上浮名好是闲。
西望乡关肠欲断,对君衫袖泪痕斑。
[注]①虢州,位于今河南灵宝一带。扶风,位于今陕西宝鸡。②函谷:位于今河南灵宝一带。③磻溪:位于今陕西宝鸡境内。
6、有人认为,诗的颔联为作者揣摩李司马心理之语,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秋日田家杂咏(节选)
黄燮清①
嗟彼豪华子,素餐厌膏粱。
安坐废手足,嗜欲毒其肠。
岂知民力艰,颗米皆琳琅。
园居知风月,野居知星霜。
君看获稻时,粒粒脂膏香。
【注】①黄燮清:晚清诗人,少以贫四处充任幕僚,有短暂的从政为官经历。
7、有人认为,“君看获稻时”一句中的“君”指的是“豪华子”,也有人认为是“为政者”。你同意哪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八、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精卫词
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8、—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九、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各题。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①。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①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9、你是否同意“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中体现出的劳动观,并说明理由。
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紫骝马①
杨炯
侠客重周游,金鞭控紫骝。
蛇弓白羽箭,鹤辔赤茸秋。
发迹来南海②,长鸣向北州。
匈奴今未灭,画地取封侯。
注:①紫骝马:乐府旧题。紫骝,古书记载的骏马名。②南海:泛指南部边疆。
10、有人认为颈联的内容是从“紫骝马”的角度来写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
1、赞成第一种:久居并州,思念家乡,可一旦回乡,却又觉得舍不得久居之地。这样写,就把命运对人的捉弄表现得尤为深刻。
赞成第二种:久居并州,难以回乡,可命运却又使他流落到更远的地方,连居住在并州也不可能了。这样写,既表达了对第二故乡并州的留恋,也衬托了第一故乡咸阳更深沉的怀念,把心中的苦涩与无奈表现得尤为充分。
2、示例一:同意。
①匡山优美的风景和闲适的生活让诗人无比留恋,表现出诗人的隐逸情怀;②诗人想把自己的文才武艺奉献给清明的时代,体现出诗人入世的志向。因此这首诗表现了李白隐逸与入世的矛盾。
示例二:不同意。
①虽然匡山风景优美,生活闲适,但作者已无心留恋,决心离开匡山施展抱负,在隐逸和入世之间作出了选择。②写匡山美景和闲适生活是为了衬托作者远大的志向和入世的决心。因此这首诗没有表现出李白隐逸与入世的矛盾。
3、(示例1)同情:1、诗歌首联和尾联写出太和公主从温暖富裕的长安被迫远嫁北方苦寒之地,心情极为悲苦;2、颔联、颈联着重描写公主远嫁途中的场景,弱质女流经受这样的颠沛之苦,让读者不由得心生同情。
(示例2)称赞:1、“熏风”既是和暖的风,也是和平的风,诗人借此称赞了太和公主牺牲自己给两国带来和平;2、“花门”本是大唐边镇,现在被回纥占领,说明大唐国力衰微,太和公主远嫁和亲是舍己为国;3、诗中极力描写途中苦寒场景,从反面衬托了太和公主高尚的情操和坚韧顽强的精神。
4、(1)“数声”好。“数声”,形容声音大、热闹,给人动态感,动中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表现乡村世界的热闹、快乐、幸福。
(2) “一声”好。“一声”表明声音单纯、肃静,静中显示了环境的静谧清幽,给人安宁祥和静美的感受。
5、示例一:同意第一种说法。①此联上句写漓江的“笋林”山峰,与本句写钟乳石洞形成一个整体,且与颈联密切关联;②“锦囊”指用彩绸做的袋子,以此为喻能够突出漓江钟乳石洞的幽深美丽。
示例二:同意第二种说法。①此联上句中“笋林”“斑竹”同属植物,本句中“吐绶鸡”“雏鸟”同属动物,前后对仗工整;②吐绶鸡体表艳丽,以群鸟聚集相拥来比喻漓江山石乳洞的奇异多姿,生动形象。
6、观点一:同意。①这两句诗中“到来”“归去”动作的发出者,结合诗题可知是李司马;②来时望月怀乡,归去又梦着祖国的大好河山,通过这样的揣摩与想象,刻画了李司马家国之情不能两全的矛盾心理。
观点二:不同意。①作者与李司马同任虢州,这两句诗中“到来”动作的发出者,既可指李司马,也可指作者本人,两者结合更能拓展诗歌的意蕴;②“梦里山”是在李司马“归去”两人送别本共同话语,能留下艺术空白供读者想象。
7、观点一:“君”指代的是“豪华子”。①诗歌的开头是对“豪华子”发出感叹,将“豪华子”与农民做对比,最后两句承接上文对“豪华子”提出告诫。②作者通过对丰收场景的描写,告诫“豪华子”不能奢侈浪费,要珍惜农民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
观点二:“君”指代的是“为政者”。总结全文,升华主旨,提醒“为政者”要关心民生,尊重劳动者,珍惜百姓劳动成果,间接提醒“为政者”要抑制奢侈浪费行为。
8、观点一:同意。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忍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②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不同意。①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②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9、【示例一】我同意这种劳动观。“岁功”是一年的农业收获。“既事”指眼前的劳动和景物。这一联的意思是:“一年收成虽未估量,但劳作已使我开心。”表现了作者更关注农作时平静、祥和的劳动乐趣,喜欢惬意的农耕生活。这种欣然的情感更感染人,所以我赞同这个观点。
【示例二】我不同意这种劳动观。这一联的意思是:“一年收成虽未估量,但劳作已使我开心。”但是对于农人来说,收成才是最终的结果,没有收成,农人的劳动没有意义。作者的开心并不是从农人生存的角度出发的。所以我不赞同这个观点。
10、观点一:同意。①“长鸣”是紫骝马的行为特征,这里是写紫骝马带着侠客到南部边疆,又朝着北州放声长啸。②作者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怀,这样写更具生动性,也照应了诗歌标题。
观点二:不同意。①前后内容都是在写侠客,这里实际上是在交代“侠客”的目的地,也是侠客重视周游的原因。②尾联正好是“长鸣”的内容,所以颈联有为后面内容做铺垫的作用。理解为从侠客的角度来写更能体现上下文的衔接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