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专题训练----矛盾心理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上曲①(节选)
李嘉祐
江上淡淡芙蓉花,江口蛾眉独浣纱。
可怜应是阳台②女,坐对鸬鹚娇不语。
掩面羞看北地人,回首忽作空山雨。
苍梧秋色不堪论,千载依依帝子③魂。
【注】①诗歌写于诗人被贬谪江南时期。②阳台:指富贵人家。③帝子:帝王的子女。这里指尧的女儿娥皇、女英,二人嫁给舜。舜南巡苍梧而死,二人千里奔丧,抱竹痛哭,泪尽而死。
1、“掩面羞看北地人,回首忽作空山雨”两句诗体现了浣纱女怎样复杂、矛盾的心理?是如何体现的?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把酒对斜日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2、词的下阕 写出了词人怎样的矛盾心理,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蓦山溪
汪莘①
金风玉露,洗出乾坤体。乘兴到前村,见一片、清溪无底。竹篱茅舍,鸡犬两三家,寻渔父四,问湘灵”,拄杖斜阳里。
青春误我,白发今如此。幸自识方壶,有个人、神通游戏。涧边野鹤,岩上忽孤云,倾浊酒,对黄花,又似东篱子。
[注]①汪莘:南宋人。布衣,隐居黄山,他曾三次上书朝廷,陈述时弊,没有得到答复。徐谊想把他作为遁世隐士向朝廷荐举,但未成。②渔父:屈原《渔父》中的形象。③湘灵:湘水之神。
3、有人认为这首词表达了词人矛盾的心理,请结合具体词句加以分析。
四、阅读下这首古体诗,完成下面小题。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一)①
陶渊明
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
屡空②既有人,春兴岂自免?
夙晨装吾驾,启途情已缅。
鸟哢欢新节,泠风送余善。
寒草被荒蹊,地为罕人远。
是以植杖翁③,悠然不复返。
即理愧通识④,所保讵⑤乃浅?
【注】①此诗是诗人归隐之前参加春耕后的作品。怀古田舍即田舍怀古。②屡空:食用常缺。③植杖翁:荷蓧丈人。《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④通识:通明的见识,指儒家仕而不隐的思想。⑤讵:难道。
4、诗歌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矛盾心理?请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满庭芳·和章泉赵昌父①
辛弃疾
西崦②斜阳,东江流水,物华不为人留。铮然一叶,天下已知秋。屈指人间得意,问谁是、骑鹤扬州③。君知我,从来雅意,未老已沧州。
无穷身外事,百年能几,一醉都休。恨儿曹抵死,谓我心忧。况有溪山杖屦,阮籍辈、须我来游。还堪笑,机心早觉,海上有惊鸥。
【注】①南宋淳熙八年,力主抗金的辛弃疾被弹劾,谪居信州上饶,后又迁居铅山瓢泉,此词作于迁居铅山瓢泉之初。②西崦(yān):西方的崦嵫山,在今甘肃天水,古人常以此为日没之处。③“骑鹤扬州”意为万事称心如意。
5、请简要分析词人在下片流露出来的矛盾心理。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秋 思①
陆游
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
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②。
【注】①本诗写于嘉泰三年,这年陆游七十九岁,居住在山阴故乡。②元龙百尺楼:刘备对求田问舍的许氾说:“我要是陈登(字元龙),当卧百尺楼上,让你以地为床。”
6、此诗写秋日所感,表现了作者过着闲适生活但又不安的矛盾心理,试结合全诗做具体的分析。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避地寒食
韩偓
避地淹留已自悲,况逢寒食欲沾衣。
浓春孤馆人愁坐,斜日空园花乱飞。
路远渐忧知己少,时危又与赏心违。
一名所系无穷事,争敢当年便息机。
【注】当年:壮年。息机:息灭机心。
7、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理?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①
辛弃疾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
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楼观才成人已去②,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注】①作此词时,辛弃疾已年届40,是辛弃疾离开扬州溯江上行将赴南昌新任,在途中的抒怀。②楼观才成人已去:此句是化用苏轼诗句“楼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送郑户曹》),意思是说三国时吴国基业始成,而孙权就匆匆离开人间。
8、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情?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
答案:
1、(1)心理。
①想见故乡之人又羞于对望。面对家乡的人,浣纱女掩面羞愧,无颜见家乡父老。
②思念故乡又尽力掩饰。为了掩饰自己的情感,浣纱女回头流泪。
(2)手法。
①动作描写。用“掩面”“回首”等动作表现羞愧、掩饰自己的心理。
②情态描写。用“羞看”表现羞愧。
③比喻修辞。用“空山雨”比喻浣纱女思乡的悲伤。
2、①归隐与报国的矛盾心理。先用“谁是中州豪杰”发问,抒发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报国无门的愤慨,然后化用陶渊明“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句,寄寓田园之思,接着运用范蠡典故,表示愿效法范蠡,做高洁隐士,归隐田园。③“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回首中原故土,报国拳拳之心顿生。执着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念,也就暂时放下归隐的念头,希望能够为国效力,收复失地。
3、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既向往自由自在无为的田园生活,又感叹自己的青春已去,年事已高,功业无成的矛盾心理。词人在金秋时节乘兴徜徉于蓦山溪水边,陶醉于竹篱茅舍、鸡犬相鸣的乡野之间,满足于清静无为、远离世俗的高洁之中,然而,在这大好秋光之中,词人却又感到了自己美好年华的逝去,徒生白发,感叹自己的一事无成,突生孤独愁绪。
4、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不隐”与“隐”(“仕”与“不仕”)的矛盾心理。诗人看到这优美而人迹罕至的环境,缅怀并理解了植杖翁的遁世选择,心里产生了归隐的念头;但在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面前,这种归隐的念头使诗人感到愧疚。可诗人又觉得所保持的喜爱自然情怀不是浅陋的,这又流露出其对归隐的向往。
5、下片前两句词人刚说“一醉都休”,却又“谓我心忧”,这两句写出了词人想要忘却忧愁却又无法做到的矛盾心理。后两句词人才说“溪山杖屦”寄情山水,却又“机心早觉”笑机心未除,写出了词人在归隐上的矛盾心理。
6、诗人虽然赞美沙鸥闲逸,但又说闲时度日如年,希望在国事飘摇时老有所为;虽然闲居借醉忘忧,天大的事都可消解,但听砧杵声残、见梧桐叶落,依然感慨时光流逝,心生悲意。诗人闲居故乡,却仍心怀国事,仰慕刘备陈登的远大志向。
7、一方面感慨为功名所累,另一方面又表达了壮年就熄灭机心的不甘。
8、作者一方面觉得人生如梦,一方面对不如愿的大半生耿耿于怀;一方面认为自己是一个匆匆过客,一方面又深深担忧国家民族的命运;一方面苦于世事,倦于宦游,想寄情山水,一方面又不愿计较个人得失,坚持复国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