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地理高二年级下册
《我们的生态足迹有多大》教学设计
课题名 我们的生态足迹有多大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神生态足迹进行讲解。首先介绍了什么是生态足迹,通过了解生态足迹示意图,能够更好地把握生态足迹产生的本质。其次介绍全球生态足迹,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理解生态足迹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认识生态足迹。 2、了解全球生态足迹的大小及变化趋势。 3、计算并分析个人生态足迹。 4、提出减小个人生态足迹的行动方案。
教学重点 1、认识生态足迹 2、了解全球生态足迹的大小及变化趋势
教学难点 计算并分析个人生态足迹 2、提出减小个人生态足迹的行动方案。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和探究法; 归纳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教参 学生准备:导学案,课本,笔记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的衣、食、住、行 等生活和生产 都需要消耗地球上的资源,并且产生大量的废弃物,生态足迹就是用来评估人对地球生态系统和环境的影响的。我们的日常生活会对地球造成多大的影响呢?让我们来测测自己的生态足迹吧! 【讲授新课】 知识拓展:资料1 什么是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用来评估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和环境的影响的核算体系。在生态足迹计算中,一个人的粮食消费量可以转换为生产这些粮食所需要的耕地面积,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转换成吸收这些二氧化碳所需要的森林面积。因此,生态足迹可以形象地被理解为负载着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工厂、铁路等的巨脚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一只脚印。 1.说明生态足迹大小与资源消耗量的关系? 生态足迹的值越大,资源消耗量就越大,生态足迹和资源消耗量呈正相关的关系。 2.生态足迹大小如何影响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生态足迹越大,对环境的影响越大,对生态的破坏就越严重,如果超出了自然环境可以承受的范围和程度,就会损害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资料2 全球生态足迹 全球生态足迹是地球上所有人生态足迹的总和。对全球生态足迹的估算有多种算法,用不同算法计算的结果有所差异,下图给出的是其中一种计算结果。 1.描述全球生态足迹的变化特点?指出全球生态足迹超出地球的承载力的年代。 从1960年开始,呈稳定的上升趋势, 在1970年生态足迹等于1个地球数量, 在1970年之后生态足迹超出了地球的承载力,处于生态赤字之中。 2.生活方式选择对未来生态足迹的变化趋势有什么影响? ①按目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到2030年6月28日人类约需要2个地球; ②若碳排放减少30%,到2030年9月16日还能维持低于1.5个地球的水平。 执行任务: 步骤1 计算个人生态足迹 上网查找“个人生态足迹计算器”,根据居所、食物、交通、直接能源、水资源、废弃物等方面信息计算自己的生态足迹。 步骤2 制定减小个人生态足迹的行动方案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减小自己的生态足迹,那么全球的生态足迹就会减小。根据自己的生态足迹计算结果,从居所、食物、交通、直接能源、水资源、废弃物等方面,制定一个减小个人生态足迹的行动方案。 步骤3 交流与分享 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生态足迹的计算结果和减小个人生态足迹的行动方案。 课堂练习 1.生态足迹是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弃物的且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就会出现生态赤字,其大小等于生态承载力减去生态足迹的差数。生态赤字表明该地区的人类活动负荷超过了其生态容量。下图为我国夏季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之一的湟水流域位置示意图及湟水流域2000—2005年人均生态赤字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湟水谷地成为夏季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突出优势条件是( C ) A.海拔较低,热量充足 B.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C.气温较低,病虫害少 D.农业技术水平高 (2)据图推断,湟水流域各类人均生态赤字变化趋势是( A ) A.人均草地生态赤字扩大 B.人均林地生态赤字扩大 C.人均水域生态赤字减小 D.人均耕地生态赤字先减小后扩大 (3)湟水流域各类人均生态赤字变化的原因是( A ) A.草地——过度放牧及病、虫、鼠害 B.林地——过度樵采、过度农垦 C.耕地——不合理利用水资源 D.水域——退耕还湖,降水增加 2.结合材料,完成下题。 生态足迹由生物质足迹和能源足迹构成,表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生态承载力是区域可提供给人类生物资源的能力。一般采用人均生态生产面积表示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大小。生态足迹大于生态承载力时将出现生态赤字,生态则不可持续;相反时则表示生态可持续。下图为新疆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示意图。 描述新疆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的变化特征,并为新疆生态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变化特征:生物质足迹前期变化较为平缓,后期略有上升;能源足迹前期变化较为平缓,后期上升较快;生态承载力呈波动变化,整体变化幅度不大。 建议:治理荒漠化,恢复植被,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承载力;开发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提高能源供给能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资源利用率;等等。
板书设计 我们的生态足迹有多大 一、什么是生态足迹 二、全球生态足迹 三、个人生态足迹计算
课后作业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预习新课。
教学反思 亮点:引入相关视频导入,结合时事,激发学生兴趣 不足之处:学生探讨过多,教师讲解太少,不利于学生掌握重难点 课堂教学建议:优化课程结构,简练表述语言,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和学习后都起到引导学生思维、帮助搭建知识框架。(共13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
问题研究:我们的生态足迹有多大
第一章
新课导入
认识生态足迹。
了解全球生态足迹的大小及变化趋势。
计算并分析个人生态足迹。
提出减小个人生态足迹的行动方案。
我们的衣、食、住、行 等生活和生产 都需要消耗地球上的资源,并且产生大量的废弃物,生态足迹就是用来评估人对地球生态系统和环境的影响的。我们的日常生活会对地球造成多大的影响呢?让我们来测测自己的生态足迹吧!
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建议采用以下思路。
目录
一、什么是生态足迹
二、全球生态足迹
三、个人生态足迹计算
知识拓展
资料1 什么是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用来评估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和环境的影响的核算体系。在生态足迹计算中,一个人的粮食消费量可以转换为生产这些粮食所需要的耕地面积,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转换成吸收这些二氧化碳所需要的森林面积。因此,生态足迹可以形象地被理解为负载着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工厂、铁路等的巨脚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一只脚印。
1.说明生态足迹大小与资源消耗量的关系?
生态足迹的值越大,资源消耗量就越大,生态足迹和资源消耗量呈正相关的关系。
2.生态足迹大小如何影响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生态足迹越大,对环境的影响越大,对生态的破坏就越严重,如果超出了自然环境可以承受的范围和程度,就会损害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资料分析
资料2 全球生态足迹
全球生态足迹是地球上所有人生态足迹的总和。对全球生态足迹的估算有多种算法,用不同算法计算的结果有所差异,下图给出的是其中一种计算结果。
1.描述全球生态足迹的变化特点?指出全球生态足迹超出地球的承载力的年代。
从1960年开始,呈稳定的上升趋势,
在1970年生态足迹等于1个地球数量,
在1970年之后生态足迹超出了地球的承载力,处于生态赤字之中。
2.生活方式选择对未来生态足迹的变化趋势有什么影响?
①按目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到2030年6月28日人类约需要2个地球;
②若碳排放减少30%,到2030年9月16日还能维持低于1.5个地球的水平。
资料分析
执行任务
步骤1 计算个人生态足迹
上网查找“个人生态足迹计算器”,根据居所、食物、交通、直接能源、水资源、废弃物等方面信息计算自己的生态足迹。
步骤2 制定减小个人生态足迹的行动方案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减小自己的生态足迹,那么全球的生态足迹就会减小。根据自己的生态足迹计算结果,从居所、食物、交通、直接能源、水资源、废弃物等方面,制定一个减小个人生态足迹的行动方案。
步骤3 交流与分享
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生态足迹的计算结果和减小个人生态足迹的行动方案。
1.生态足迹是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弃物的且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就会出现生态赤字,其大小等于生态承载力减去生态足迹的差数。生态赤字表明该地区的人类活动负荷超过了其生态容量。下图为我国夏季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之一的湟水流域位置示意图及湟水流域2000—2005年人均生态赤字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湟水谷地成为夏季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突出优势条件是( )
A.海拔较低,热量充足
B.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C.气温较低,病虫害少
D.农业技术水平高
(2)据图推断,湟水流域各类人均生态赤字变化趋势是( )
A.人均草地生态赤字扩大 B.人均林地生态赤字扩大
C.人均水域生态赤字减小 D.人均耕地生态赤字先减小后扩大
(3)湟水流域各类人均生态赤字变化的原因是( )
A.草地——过度放牧及病、虫、鼠害 B.林地——过度樵采、过度农垦
C.耕地——不合理利用水资源 D.水域——退耕还湖,降水增加
A
C
A
课堂练习
2.结合材料,完成下题。
生态足迹由生物质足迹和能源足迹构成,表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生态承载力是区域可提供给人类生物资源的能力。一般采用人均生态生产面积表示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大小。生态足迹大于生态承载力时将出现生态赤字,生态则不可持续;相反时则表示生态可持续。下图为新疆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示意图。
描述新疆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的变化特征,并为新疆生态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变化特征:生物质足迹前期变化较为平缓,后期略有上升;能源足迹前期变化较为平缓,后期上升较快;生态承载力呈波动变化,整体变化幅度不大。
建议:治理荒漠化,恢复植被,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承载力;开发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提高能源供给能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资源利用率;等等。
课程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