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肌理》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巧用肌理》的学习对学生视觉意识的培养有着深刻的意义。本课《巧用肌理》的编写旨在帮助学生认识肌理在造型表现中的作用,通过学习活动,组织学生尝试利用简便的工具和材料拓印肌理,巧用肌理丰富绘画表现。帮助学生发现、了解不同质地的物体表面呈现出的不同肌理,丰富学生的视觉和触觉感受,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认识肌理的基本特征。
教学内容:
湖南美术出版社六年级下册第十课《巧用肌理》。
教学目标:
1.学会体验,发现问题,渗透学生对生活美、环境美的审美意识。
2.发现或制作周围生活环境中的肌理,学会用拓印的方法采集图案。
3.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认识肌理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肌理?并通过触摸和视觉感受肌理。
教学难点:
运用多种工具和材料进行拓印获得肌理。
教学方法:实验法、欣赏法、演示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老师:多媒体课件、范画作品、用于拓印的实物树叶等。
学生:纸、油画棒;墨水、颜料;排笔;调色盘;水,范画若干;用于拓印的实物叶子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概念
1. 同学们好,欢迎大家来到梁老师的快乐美术课堂。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神秘的礼物,就装在了我带来的这几个盒子里,谁想来摸一摸?
说出自己触摸后的感觉。
小结:是的,物体的表面都有一层肌肤,有的平滑光洁,有的粗糙斑驳……这种物体表面呈现出来的纹理,被称为肌理。
2. 以考察学生观察能力为由,教师出示一张白纸,让学生摸一摸,什么感觉(平滑)。
3.将这张纸揉成团,再展开、摸一摸,什么感觉(凹凸不平),看一看上面有了一些什么?
4.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小结:这张纸被揉成团后形成了很多褶皱,这些褶皱、纹理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知识——肌理同时我们还要学会巧用肌理(板书)
4.什么是肌理?(肌理:指物体表面呈现出来的纹理)
二、欣赏感知
1.带领学生一起通过视觉“看一看”和触觉“摸一摸”来感受肌理。
2.列举实例:在你的周围,有哪些物体的表面凸凸起伏,形成了规则和不规则的纹理。(树叶、钥匙、指纹、石头、切开的水果等)学生回答后小结:你们观察的非常仔细,回答得都非常好,我们现在一起来看屏幕,在大自然中有些肌理是可以通过触觉来感受的。
3.接下来,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生活中存在的肌理图片。课件展示
4.同学们,这些肌理美吗 想不想自己找一找生活中的肌理呢?
四人为一小组分别找出身边的天然肌理和人为肌理 各一个。
三、制作方法
1.仔细观察图片,猜猜这些图片是用什么方法获得肌理的?展示图片。
2.学生说说自己的猜想,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简单动作引导。
3.教师示范并讲授制作肌理的方法。如:拓印法、混合法、滴流法、线绘法、喷洒法等常见制作肌理的方法
(一):实物拓印法
(1)课件展示实物拓印的过程图片。(线绳拓印)
(2)教师在展示台演示叶子拓印的作画过程,并讲解制作过程。常见制作肌理的方法
(二):揉纸拓印法
①课件展示作画过程图片,教师讲解揉纸拓印的过程。
②教师展示用揉纸拓印方法获得肌理的范画作品,请同学摸一摸感受肌理。常见制作肌理的方法
(三):点绘法
①使用许多细小的点,构成整幅画面的艺术表现方法,这种方法在绘画领域上也是一种广泛应用的表现里很强的技法。
②教师列举代表作印象画派修拉的代表作《大碗岛的星期天》进行欣赏讲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四、做一做
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作品创作环节。
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 ,利用身边的材料,用拓印或其他的方法制作一幅肌理作品,主题不限。
2.提示学生选用自己最喜欢的材料,和自己最感兴趣的方法大胆进行创作。
3.学生创作,教师辅导。
五、展台大比评
1.将学生的作品贴到展示台小评。
2.找找自己最感兴趣的作品,说说为什么?
3.谈谈自己的收获。
板书设计:
巧用肌理
教学总结:
在本课的学习活动中,我觉得学生学得比较轻松,玩得愉快,真正学到了东西,并创作了一幅又一幅生动、有趣的肌理作品。让课堂成为学生们的乐园,通过感觉、触摸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肌理。“肌理”是美术术语,恐怕难以用语言来描述,该怎样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肌理呢?我想,通过触摸来感觉肌理后,再来讲是不是要易懂一些呢?于是,在课堂上,我请同学们触摸平整的纸和触摸揉皱的纸,再谈感觉,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结,这张纸揉成团后形成了很多褶皱、纹理,这就是肌理。后来人们把肌理引为物体表面呈现出来的纹理。这样,把难懂的美术术语融入情趣和探索中,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让学生体验到了肌理之美。
六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美术基础,他们往往通过自学,就可以找到制作的方法。因此,我们在制作时讲解太多,往往会束缚孩子们的发展,因此,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教学法,让学生自主尝试,在尝试中体验成功,在尝试中能够创新。
我出示一些范作,展示课件中的作品,和学生一起研究方法,先用语言描述,再和学生一起按研究方法来创作肌理,在尝试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发现、交流、再创作的一种由简到难的教学方法,比老师枯燥的讲解要有效得多,而且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及老师的主导地位。美中不足的是,由于学生收集的材料比较有限,及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尝试到的制作拓品的形式比较少,不过学生对课的兴趣较高,相信他们会在课后找到其他的获取肌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