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竹影》学案和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下册《竹影》学案和习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1-22 15:03:08

文档简介

《竹影》基础知识练习
一、给加粗字注音
(1)惬( )意 (2)丰硕( ) (3)参差( )( )
(4)水门汀( ) (5)蘸墨( )
二、给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
三、填写恰当的量词
(1)一( )细烟 (2)一( )黑影
(3)一( )竹叶 (4)一( )油灯
四、在括号中写出相应加粗字的反义词
(1)院子里的光景由( )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变成( )音阶了。
(2)这选择和布置很困难,并不比画马( )。
(3)其实竹叶的方向,疏( )、浓( )、肥( ),以及集合的形体,都要讲究。
五、在下面横线上填一组同义词构成成语
(1)东____西____ (2)熟____无____ (3)手____脚____
(4)天____地____ (5)生____死____ (6)____听____说
六、用“/”断句,准确表达出括号里的意思
(1)贝贝找不到爸爸妈妈非常着急。(贝贝着急)
(2)贝贝找不到爸爸妈妈非常着急。(妈妈着急)
(3)贝贝找不到爸爸妈妈非常着急。(爸妈着急)
七、阅读《竹影》选段,完成下面问题
“竹为什么不用绿颜料来画,而常用墨笔来画呢 用绿颜料撇竹叶,不更像吗 ”“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所以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符号只要用墨笔就够了。原来墨是很好的一种颜料,它是红黄蓝三原色等量混合而成的。故墨画中看似只有一色,其实包罗三原色,即包罗世界上所有的颜色。故墨画在中国画中是很高贵的一种画法。故用墨来画竹,是最恰当的。倘然用了绿颜料,就因为太像实物,反而失却神气。所以中国画家不喜欢用绿颜料画竹;反之,却喜欢用与绿相反的红色来画竹。这叫做‘朱竹’,是用笔蘸了朱砂来撇的。你想,世界上哪有红色的竹 但这时候画家所描的,实在已经不是竹,而是竹的一种美的姿势,一种活的神气,所以不妨用红色来描。”爸爸说到这里,丢了手中的木炭,立起来结束说:“中国画大都如此。我们对中国画应该都取这样的看法。”
月亮渐渐升高了,竹影渐渐与地上描着的木炭线相分离,现出参差不齐的样子来,好像脱了版的印刷。……我回到堂前,看见中堂挂着的立轴——吴硕昌描的墨竹,似觉更有意味。那些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似乎都有意义,表现着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
(1)选择不属于“中国画”特点的一项( )
A.凡画一物,要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
B.墨画在中国画中是很高贵的一种画法。
C.中国画只用墨笔,因为墨包罗三原色。
D.中国画不用绿色,但采用红色。
(2)选择对“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 ( )
A.西洋画强调画得同真物一样,中国画只要求表现出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事物的一种神气。
B.西洋画强调速度快,中国画强调精雕细刻。
C.西洋画只强调形似,中国画只强调神似。
D.西洋画强调神似,中国画既重形似又重神似。
(3) “中国画大都如此”一句中的“此”指的是什么
(4) “中国画家”为什么“不喜欢用绿颜料画竹”
(5) “我回到堂前”看见“吴硕昌描的墨竹”,“似觉更有意味”。为什么 “意味”指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
qiè shuò cēn cī tīnɡ zhàn
二、
(1)piē撇开 piě撇捺
(2)chán禅师 shàn禅让
(3)chā差价 chāi出差
三、
(1)缕 (2)个 (3)丛 (4)盏
四、
(1)暖 短 (2)容易 (3)密 淡 瘦
五、
(1)张 望 (2)视 睹 (3)忙 乱 (4)长 久 (5)离 别 (6)道 途
六、
(1)妈妈/非常 (2)爸爸/妈妈 (3)找不到/爸爸
七、
(1)D (2)A (3)用朱砂画竹,只求画出竹的一种美的姿势,一种活的神气。 (4)因为用绿颜料画竹,太像实物,失去了竹的神气。(5)因为“我”听了“爸爸”的介绍后,对中国画有了更深的了解。看到吴硕昌的画,觉得有中国画的特点;美的姿态,活的神气。《竹影》学案1
教师寄语:保留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一颗热爱自然、热爱艺术、热爱孩子的童心。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童真童趣
2、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3、理解游戏与艺术的联系
预习反馈:
1、走近作者:
《竹影》一文作者原名,现代画家、散文家
2、自读课文,请你将自己认为重要或易错的字词写在下面空白处

理解探究:
3、清风明月的夜晚是多么的美好,竹叶萧萧的声音又是多么动听,孩子们在这清风明月的夜晚,竹叶萧萧的声音中,玩了什么 怎么玩 他们玩的有趣吗 请同学们找出来,动情地读一读,并说出你的体验

4、课文中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了童趣,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最生动的表现了童趣,请找出来并说明理由

5、课文《竹影》题目有何作用?

6、如何理解“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这句话的意思?试理解西洋画与中国画有何不同?

合作释疑:
7、文题目是竹影,竹影在全文有何作用、为什么开头不写竹子而从太阳落山写呢?

8、如何理解竹影中父亲这一角色?

9、本文除了写人物活动外,还涉及了哪方面的内容?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拓展迁移:
10、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的 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学习小结:
11、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会有很多的感悟,请你用一句话归纳一下你的感受和收获。
当堂达标
12、阅读理解:
“马的确难画,竹有什么难画呢 照我们现在这种描法,岂不很容易又很好看吗 ”“容易固然容易;但是这么‘依样画葫芦’,终究缺乏画意,不过好玩罢了画竹不是照真竹一样描,须经过选择和布置画家选择竹的最好看的姿态,巧妙地布置在纸上,然后成为竹的名画这选择和布置很困难,并不比画马容易画马的困难在于马本身上,画竹的困难在于竹叶的结合上粗看竹画,好像只是墨笔的乱撇,其实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都要讲究所以在中国画上,竹是一专门部分平生专门研究画竹的画家也有”
“竹为什么不用绿颜料来画,而常用墨笔来画呢 用绿颜料撇竹叶,不更像吗 ”“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所以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符号只要用墨笔就够了原来墨是很好的一种颜料,它是红黄蓝三原色等量混合而成的故墨画中看似只有一色,其实包罗三原色,即包罗世界上所有的颜色故墨画在中国画中是很高贵的一种画法故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倘然用了绿颜料,就因为太像实物,反而失却神气所以中国画家不喜欢用绿颜料画竹;反之,却喜欢用与绿相反的红色来画竹这叫做‘朱竹’,是用笔蘸了朱砂来撇的你想,世界上哪有红色的竹 但这时候画家所描的,实在已经不是竹,而是竹的一种美的姿势,一种活的神气,所以不妨用红色来描”爸爸说到这里,丢了手中的木炭,立即起身来结束说:“中国画大都如此我们对中国画应该都取这样的看法”
(1)、“依样画葫芦”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2)、最后一句的“如此”和“这样的看法”分别指代什么

(3)、写“竹影”为什么又写“画竹”,是否多余,为什么

(4)、选文运用了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5)、结合选文内容,说一说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是什么

参考答案:
1、丰子恺、原名丰润 2、略 3、略 4、略5、竹影是这篇课文的切入点,由此引出了对文章中心--如何欣赏中国画,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的探讨.当然,竹影也是童真,童趣的体现. 6、所谓符号是有两个部分组成的,一是内容二是形式关键是内容而不是形式,关键是内容而不在于形式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两种审美体系两种绘画形式的不同 每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文化,影响到本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艺术是文化的鲜明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希腊—罗马一脉相承的西方文化有相当大的差异,表现在哲学、宗教、艺术、科学等多个领域中国画重写意,与我们民族传统的审美观有很大的关系,重神似而不重形似;而西洋画重写实,也和西方文化重实验相关 7、竹影是全文的线索,写太阳落山是为下文作铺垫 8、父亲: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对孩子富有爱心父亲的谆谆引导教育对孩子成长发展非常重要 总结:由此可见,大人对孩子的指导教育,特别是引导孩子步入艺术的殿堂、成为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丰子恺有这样一个好父亲,也许,这就是他后来之所以能成为艺术大家的原因之一吧 9、表现了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13、童年的游戏,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快乐,也有思考结合课文思考:游戏与艺术有什么关系
12、(1)、照着真竹描画竹子(2)、不注重像不像,而注重神气评价中国画时,不要看它像不像实物,而要看它是否画出了美的姿势、活的神气、特有的品格(3)、不多余作者采用对比的写法,以画马来写画竹,突出表现了竹画的不容易(4)、通过对比,突出了中国画神似的特征,加深了读者的印象(5)、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只求神似,像符号;西洋画要像真物一样,不管是色、形,都求一样,像照相13、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有人认为艺术产生于游戏中孩子们游戏之中往往蕴藏着他们独特的“艺术”创造
《竹影》学案2
学习目标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领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资料链接
曾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工绘画、书法,亦擅散文创作及文学翻译。著有《音乐入门》、《缘缘堂随笔》、《丰子恺书法》等。明确丰子恺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他在绘画及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
一、整体感知
1.查一查,给下列加横线的汉字注音。
 惬意(  ) 水门汀(  ) 参差不齐(  )(  )
撇( ) 蘸( ) 口头 禅( ) 徘徊( )( )
2.解释下列词语。
惬意:
参差不齐:
弥漫:
3.浏览一遍课文,请同学们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
(提示:时间、地点、人物、干什么)
4.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请找出来。
二、探究赏析
夜晚的风是清醇的,竹影是班驳的,人是活泼可爱的,游戏是幼稚有趣的。这些只有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才能描绘出来。
(一)品读语言
1.找出课文中描写景物生动的段落和句子,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示例:
“太阳虽已下山,天还没有黑,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一一幕。”渲染了夜晚的宁静后气氛,为后文故事的发展作了铺垫。
2.品味文中的修辞
请同学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的句子:
示例:
月亮渐渐升高了,竹影渐渐与地上描着的木炭线相分离,现出参差不齐的样子来,好像脱了版的印刷。
“好像脱了版的印刷”比喻新颖贴切,生动描绘出月亮渐高,竹影与地上孩子先时画的竹影不吻合,形成叠影的美妙画面,从而可以看出,作者观物入微,联想丰富,笔下文字很有生活情趣。
(二)感悟父亲
大家有没有想过,本文中孩子不只是一味玩,而没人指引教育,下面让我们共同关注丰子恺的父亲。
3.对照课文,说说作者的父亲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要求大家结合课文简要地作些评价。
4.文中的父亲的教育收到效果了吗?你从哪里得知?
(三)比较鉴赏
5.请用自己的语言简单说说,中国画有什么特点?西洋画有什么特点?
三、拓展迁移
1. 你觉得竹子在中国画中,体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神”?也就是体现出一种什么样的内在精神?
2. 课外搜集、阅读、欣赏一些写竹的诗歌、文章或画竹的图画。
结束语: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拥有一颗童心,你就能拥有阳光般的快乐;只要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会发现在平凡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罗丹也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
附参考答案和思路提示
一、1. qiè tīng cēncī piě zhàn chán pái huái2. 惬意:满意;称心参差不齐: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弥漫:充满,布满
3. 本文主要叙述了我和小伙伴夏夜乘凉时看竹影,描画竹影以及与爸爸谈论竹影的事情。4. 第三小节的两处描写最有趣:华明“在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描好了,立起来一看,真像一只青蛙,他自己看了也要笑。”——我学他的口头禅喊他“对起,对起,给我也带一枝来!”这两处都很有趣,特别是华明描自己的影子,把自己描成一只青蛙竟然还笑。而大人这时候往往就会赶紧趁无人注意,把这影子涂掉,因为会觉得这是一种丑化。
二、1.“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写红光的消失充满动感,烘托了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2.“看见那红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迅速而不可挽救”运用拟人的修辞,写出了霞光即将消失的动态。“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变成短音阶了”“长音阶”“短音阶”运用借喻的修辞,生动描写出了夏天月亮在竹叶中间放出的清光。)3.父亲: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对孩子富有爱心。
忽然一个大人的声音在我们头上慢慢地响出来:“这是管夫人的!”……他明明是来得很久了。——父亲早就来了,却耐心地在一旁观察孩子的作为,在合适的时机参与话题,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引导孩子。
爸爸似乎很理解他的意思,立刻对着他说道:“谁想出来的?这画法真好玩呢!我也来描几瓣看。”——能细心体察孩子的心情,并为他们解围,这真是难能可贵的长者风度。4.我回到堂前,看见中堂挂着的立轴——吴昌硕描的墨竹,似觉更有意味。那些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似乎都有意义,表示着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 童年时的作者活学活用,审美水平马上有了提高。这正是有了实践经验作为指导的结果,胜过多少空洞的理论教育。
5. ——中国画要求“传神”。所谓“神”,就是活的神气,神韵。——西洋画则看重写实,要求“画得象”,“画得同真物一样”。三、1. ——一提到竹,我就会想起宋朝大诗人苏轼的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竹在中国人心中之所以会有如此重的份量,是因为它象征着一种风度,一种精神,一种气节。正像明朝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所赞颂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锤万磨还节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影》学案
※※※学习目标※※※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领会课文描写所表现的童趣。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
※※※导学探究※※※
一、自读检测
1、走近作者: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人。自幼爱好美术,从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1921年赴日学习音乐和美术。回国后,曾任上海开明书店编辑、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美术教授。建国后,曾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工绘画、书法,亦擅散文创作及文学翻译。著有《音乐入门》、《缘缘堂随笔》、《丰子恺书法》等。明确丰子恺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他在绘画及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
2、注意下列字读音。
蘸(zhàn) 惬意(qiè) 朱砂(shā) 参差(cēncī ) 一缕(lǚ ) 肥硕(shuò)
丰子恺(kǎi) 疏密(shū) 口头禅(chán) 赵孟頫(fǔ) 水门汀(tīng )
3、掌握下列生词。
【惬意】心里满足或感到畅快。
【疏密】不匀地排列
【口头禅】原指有的禅宗和尚只空谈禅理而不实行,也指借用禅宗常用语作为谈话的点缀。今指经常挂在口头的词句。
【参差不齐】参差:长短、大小不齐。又引申为有差别,不一致。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不用于时间等。
二、自学探究
1、通读全文,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提示:文题是“竹影”,它是写景为主,还是以写人物活动为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为生动?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丰子恺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他的成长有影响吗?他爸爸是怎样一个人?他后来之所以成就卓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优选精练※※※
1.《竹影》一文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现代画家、散文家。
2.给下面加粗注音
撇( )蘸( ) 惬意( ) 口头禅( )
3.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做游戏,比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用野花编花环……留心一下,你是否也在进行着一种艺术上的创造,是否也有艺术上的发现呢?试举一、二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拓展阅读
太阳路
小的时候,我们最猜不透的是太阳。那么一个圆盘,红光光的,偏悬在空中,是什么绳儿系着呢?它出来,天就亮了,它回去,天就黑了;庄稼不能离了它,树木不能离了它,甚至花花草草们也离不得它。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宝贝啊!我们便想有一天突然能到太阳上去,那里一定什么都是红的,光亮的,那该多好,但是我们不能;想得痴了,就去缠着奶奶讲太阳的故事。
“奶奶,太阳是住在什么地方呀?”
“是住在金山上的吧。”
“去太阳上有路吗?”
“当然有的。”
“啊,那怎么个走呀?”
奶奶笑着,想了想,拉我们走到门前的那块园地上,说:“咱们一块来种园吧,你们每人种下你们喜爱的种子,以后什么就会知道了。”
  奶奶教了一辈子学,到处都有她的学生,后来退了休就在家里耕种这块园地,她的话我们是最信的。到了园地,我们松了松土,施了施肥,妹妹种了一溜眉豆,弟弟种了几行葵籽,我将十几枚仙桃核儿理在篱笆边上,希望长出一片小桃林来。从此,我们每天往园里跑,心急得像贪嘴的猫儿。几天之后,果然就全发芽了,先是拳拳的一个嫩黄尖儿,接着就分开两个小瓣,肉肉的,像张开的一个小嘴儿。我们高兴地大呼小叫。奶奶就让我们5天测一次苗儿的高度,插根标记棍儿。有趣极了,那苗儿长得生快,标记棍儿竟一连插了几根,一次比一次长出一大截来;一个月后,插到6根,苗儿就相对生叶,直噌噌长得老高了。
  可是,太阳路的事,却没有一点迹象。我们又问起奶奶,她笑了:“苗儿不是正在路上走着吗?”
  这却使我们莫名其妙了。
“傻孩子!”奶奶说,“苗儿5天一测,一测一个高度,这一个高度,就是一个台阶;顺着这台阶上去,不是就可以走到太阳上去了吗?”
  我们大吃一惊,原来这每一棵苗呀,树呀,就是一条去太阳的路吗?这通往太阳的路,满世界看不见,却到处都存在着啊!
  奶奶问我们:“这路怎么样呢?”
  妹妹说:“这路太陡了。”
  弟弟说:“这路太长了。”
  我说:“这路没有谁能走到头。”
  奶奶说:“是的,太阳的路是陡峭的台阶,而且十分漫长,要走,就得用整个生命去攀登。世上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在这么走着,有的走得高,有的走得低,或许就全要在半路上死去。但是,正是在这种攀登中,是庄稼的,才能结出果实;是花草的,才能开出花絮;是树木的,才能长成材料。”
我们静静地听着,站在暖和的太阳下,发现着每一条路和在每一条路上攀登的生命。
  “那我们呢?”我说,“我们怎么走呢?”
  奶奶说:“人的一辈子也是一条陡峭的台阶路,需要拼全部的力气去走。你们现在还小,将来要做一个有用的人,就得多爬几个这样的台阶,虽然艰难,但毕竟是一条向太阳愈走愈近的光明的路。”《竹影》学案
18 《竹影》
课时 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品味生动形象语言;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重点)2、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难点)
知识链接:丰子恺,现代著名画家、美术家、音乐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他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艺术趣味》、《率真集》等。
预习检测:1 、注音:( )意 水门汀( ) 参差( )不齐 立轴( ) 撇 (  ) 蘸(    ) 口头禅(    )丰了恺(    )2、释义惬意:        。立轴:长条形的字画,高而窄。口头禅:经常挂在口头的词句。参差不齐:
自主学习:1、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这篇文章以几个少年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2、课文题为“竹影”,它是写景——竹之影呢?还是主要写人物活动?主要写人物活动3、本文除写人物活动外,作者在本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孩子们的游戏之中蕴藏着他们独特的“艺术”创造。
合作探究:1、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的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找出来,有感情的朗读。华明“在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描好了,立起来一看,真像一只青蛙,他自己看了也要笑。”我学他的口头禅喊他“对起,对起,给我也带一枝来!”……2、 让我们借这次语文课,也来简单欣赏一下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艺术魅力。(多媒体展示几幅中国画和西洋画)欣赏之后,请同学们用书上的话来揭示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中国画重神似、神韵;西洋画重形似、写实。
比较阅读:比较一下丰子恺的《竹影》与七年级上册沈复的《童趣》的异同。小组讨论后,学生自由发言。相同点:1、都表现了童真、童趣。2、都富有想象力和审美情趣。不同点:1、《童》是文言,选取几件事;《竹》是现代文,一件事。2、《童》注重想象、联想;《竹》注重审美。
课堂收获(课后反思)《竹影》同步练习1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惬( )意 口头禅( ) 参差( )不齐
用笔蘸( ) 朱砂( ) 撇( )
2.你怎样理解“西洋画像照像,中国画像符号”这两句话
3.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4.课文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为生动 为什么
5.在文中,爸爸从孩子的游戏引入艺术的教育,你认为游戏和艺术有什么关系

阅读理解
秃的梧桐
苏雪林
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点奇怪,我们所住的屋子,本来分做两下给两家住的,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牌。
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去的路却有两条,——家走一条,梧桐生在两路的中间,清阴分盖了两家的草场,夜里下雨,潇潇淅淅打在桐叶上的雨声,诗意也两家分享。
不幸园里蚂蚁过多,梧桐的枝干,为蚊所蚀,渐渐的不坚牢了,一夜雷雨雨,便将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下一根二丈多高的树身,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
春天到来,树身上居然透出许多绿叶,团团附着树端,看去好象一棵棕榈树。 谁说这株梧桐,不会再活呢 它现在长了新叶,或者更会长出新枝,不久定可以恢复从前的美阴了。
一阵风过,叶儿又被劈下来,拾起一看,叶蒂已啮断了三分之二——又是蚂蚁干的好事,哦!可恶!
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的志气。
蚂蚁又来了,风又起了,好容易长得掌大的叶儿又飘去了,但它不管,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整整的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的忙了一个夏天。
秋来,老柏和香橙还沉郁的绿着,别的树却都憔悴了。年近古稀的老榆,护定它青青的叶,似老年人想保存半年辛苦贮蓄的家私,但那禁得西风如败子,日夕在耳畔絮聒 ——现在它的叶儿已去得差不多,园中减了葱茏的绿意,却也添了蔚蓝的天光。爬在榆干上的薜荔,也大为喜悦,上面没有遮蔽,可以酣饮风霜了,它脸儿醉得枫叶般红,陶然自是,不管垂老破家的榆树,在它头上瑟瑟的悲叹。
大理菊东倒西倾,还挣扎着在荒草里开出红艳的花,牵牛的蔓,早枯萎了,但还开花呢,可是比从前纤小,冷风凉露中,泛满浅紫嫩红的小花,更觉娇美可怜。还有从前种麝香连理花和风仙花的地里,有时也见几朵残花,秋风里,时时有玉钱蝴蝶,翩翩飞来,停在花上,好半天不动,幽情凄恋,它要僵了,它愿意僵在花儿的冷香里!
这时候,园里另外一株桐树,叶儿已飞去大半,秃的梧桐,自然更是一无所有,只有亭亭如青玉的干,兀立在惨淡斜阳中。
——这株梧桐,怕再也不得活了!
人们走过秃梧桐,总是这样惋惜似的说。
但是,我知道明年还有春天要来。
明年春天仍有蚂蚁和风呢
6.解释下面的词语。
啮断:
憔悴:
絮聒:
葱茏:
7.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以人们的评价开篇,有什么用意?
8.文章的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9.文章的第五自然段交待了哪些内容?

10.文章刻画梧桐的外形,着重抓住了它的哪一特征

11.“梧桐”是本文的主要写作对象,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秋风中的其它植物
12.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从哪些角度来进一步刻画梧桐的外形,展示它的鲜明个性

13.文章中的哪一句集中体现了“秃的梧桐’的内在精神

14.文章中有两处起首尾照应作用的语句,请把它们找出来。
A
B

(二)
竹子的世界,是一个 的世界。那一竿竿翠竹, ,像钻天的绿色宝剑,那一层层枝叶, ,交织成天然的篷盖。这里最引人注目的要算毛竹了。它竿形粗大,材质坚韧,在我国分布最广,用途也最大。在国民经济和日常生活中毛竹的制品到处可以见到。竹子是个大家族,在这个大家族里,除了毛竹以及刚竹、慈竹、箬竹、淡竹以外,还有不少奇异的竹种。有棱有角的方竹是世界闻名的珍贵品种,它那独特的外形和鲜美的笋内,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许;坚硬的实心竹,是大自然赋予人们的天然伞柄和手杖;造型生动哺鸡竹,笋犹如母鸡带小鸡似的,蔓延遍地;还有那竹梢下垂成球状的吊丝球竹;竹节自下而上成螺旋形的一节竹;体态矮小像灌木似的乌小竹。 的竹子年复一年地生息、繁衍着。据记载,目前世界上竹的品种已有1200种。其中生长在我国的有200多种。
15.依次填入文中方框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形形色色 昂然挺立 遮天蔽日 生机勃勃
B.生机勃勃 昂然挺立 遮天蔽日 形形色色
C.生机勃勃 遮天蔽日 昂然挺立 形形色色
D.昂然挺立 生机勃勃 遮天蔽日 形形色色
16.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17.文中画线的句子介绍了“奇异的竹种”,其表达效果为什么比下面的句子好?
如方竹、实心竹、哺鸡竹、吊丝球竹、一节竹和乌小竹等。
参考答案
1.略 2.所谓“符号”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是内容(所指),二是形式(能指),关键是内容,而不在于形式。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两种审美体系两种绘画形式的不同。 3.这篇文章以几个少年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 4.示例: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 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 5.略 6.啮断:用牙咬断。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絮聒:絮叨。葱茏:(草木)青翠茂盛。 7.借用人们的评价,抓住梧桐“秃”的特征,从侧面展现梧桐枯槁的外形。 8.交代梧桐的生存空间。 9.交代了梧桐变秃的经过与原因。 10.抓住“秃”的特征,“只剩下一根二丈多高的树身,立在那里,亭亭如青玉”。 11.将那株梧桐与其他植物比较,进而显现它的鲜明个性,展现它不为外部困难所屈服,勇敢、顽强的内在精神。 12.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前者在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中,后者通过古柏老榆的登场和各种花卉的亮相,展现梧桐不变的形态和顽强的精神。 13.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的志气。 14.A.……只剩下一根二丈多高的树身,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只有亭亭如青玉的干,兀立在惨淡的残阳中。 B.——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 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 15.B 16.写竹子的种类 17.因为它形象地写出了奇异竹子的特征,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
《竹影》同步练习2
一、给加下划线字注音或按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1.弥漫( ) 2.立轴( )
3.疏密( ) 4.芥子园( )
5.qiè( ) 6.闪shuò( )
7.乱piě( ) 8.口头chán( )
9.赵孟頫( ) 10.zhàn( )朱砂
11.参差( )不齐 12.吴昌硕( )
二、组词
三、指出下列词语的同义词
1.渐渐( ) 2.挽救( )
3.摇动( ) 4.相信( )
5.理解( ) 6.姿态( )
四、阅读分析
“马的确难画,竹有什么难画呢?照我们现在这种描法,岂不很容易又很好看吗?”“容易固然容易;但是这么‘依样画葫芦’,终究缺乏画意,不过好玩罢了。画竹不是照真竹一样描,须经过选择和布置。画家选择竹的最好看的姿态,巧妙地布置在纸上,然后成为竹的名画。这选择和布置很困难,并不比画马容易。画马的困难在于马本身上,画竹的困难在于竹叶的结合上。粗看竹画,好像只是墨笔的乱撇,其实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都要讲究。所以在中国画法上,竹是一专门部分。平生专门研究画竹的画家也有。”
“竹为什么不用绿颜料来画,而常用墨笔来画呢?用绿颜料撇竹叶,不更像吗?”“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所以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符号只要用墨笔就够了。原来墨是很好的一种颜料,它是红黄蓝三原色等量混合而成的。故墨画中看似只有一色,其实包罗三原色,即包罗世界上所有的颜色。故墨画在中国画中是很高贵的一种画法。故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倘然用了绿颜料,就因为太像实物,反而失却神气。所以中国画家不喜欢用绿颜色画竹;反之,却喜欢用与绿相反的红色来画竹。这叫做‘朱竹’,是用笔蘸了朱砂来撇的。你想,世界上哪有红色的竹?但这时候画家所描的,实在已经不是竹,而是竹的一种美的姿势,一种活的神气,所以不妨用红色来描。”爸爸说到这里,丢了手中的木炭,立起身来结束说:“中国画大都如此。我们对中国画应该都取这样的看法。”
1.《竹影》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是________家、________家。
2.课文中特地提到的善于画竹的画家是[ ]
A.赵子昂
B.赵孟頫
C.徐悲鸿
D.管夫人
3.第一节“依样画葫芦’上的引号表示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
4.“依样画葫芦”的文中义是________
5.第一节加粗的“平生”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说“西洋画”像________,“中国画”像________。“西洋画”的特点是注重(用两个字回答):________;“中国画”的特点是注重(用两个字回答):________。
7.中国画家不喜欢用绿颜料画竹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二节“中国画大都如此”中的“大都”揭示了什么意蕴?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二节加粗的“之”的意思是________;加粗的“此”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
10.选文主要运用________描写,主要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11.第一节、第二节有联系也有区别。其区别是:______________
12.用两个成语来形容文中父亲的话,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训练
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许多人都是很喜欢竹子的。朋友,你喜欢竹子吗?请以“竹”为话题,自拟题目,文体不限,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
一、1.mí 2.zhóu 3.shū 4.jiè 5.惬 6.烁 7.撇 8.禅 9.fǔ 10.蘸 11.cān chà 12.shuò
二、(略)
三、1.慢慢 2.拯救 3.摇撼、晃动 4.信任 5.了解 6.姿势
四、1.丰子恺文集(艺术卷) 丰子恺 丰润 现代画 散文 2.D 3.引用 照葫芦的样子画葫芦。比喻单纯模仿,不加改变。 4.照着真竹描画竹子。(注:联系上下文,此处只指画竹子,不指画马) 5.不能。“平生”这个词突出研究画竹所费时间长、难度大。 6.照相 符号 形似 神似 7.因为倘然用了绿颜料,因为太像实物,反而失却神气。 8.“大都”说明中国画绝大部分追求美的姿势,活的神气,但也有一小部分例外。这样说留有余地,十分准确。 9.喜欢用绿颜色画竹 中国画注重画美的姿态和活的神气 10.语言 父亲谈对中国画的看法 11.第一段侧重写父亲谈画竹与画马的区别,第二段侧重写父亲谈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 12.因势利导 循循善诱

《竹影》同步练习3
一、基础部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幽暗(yōu) 弥漫(mí) 挽救(wǎn)
B.惬意(qiè) 闪烁(shuò) 一缕(lǚ)
C.收藏(cánɡ)花瓣(bàn)乱撇(piě)
D.口头禅(chán)参差(cēn)参差(cì)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
A.姿态 玩耍 混合 墨笔
B.颜料 闪烁 藤椅 曼画
C.挽救 青蛙 蒸发 猜想
D.仿佛 横幅 告辞 疏密
3.下面句子中“竟”的意思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这样宏伟的建筑,竟然只用了十个月时间完成了。
B.我真没有想到他竟敢当面撒谎。
C.在这深山区里竟有一所这么好的学校。
D.有志者事竟成。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童心天真烂漫,孩子们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
B.本文的作者丰子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
C.本文中“爸爸”的出现,因势利导地给孩子们上了一堂艺术入门课。
D.本文以几个少年描描画画的游戏,写出了中国画的艺术特征。
阅读下文,完成5~9题。
徘徊之间,我们同时发现了映在水门汀上的竹叶的影子,同声地叫起来:“啊!好看啊!中国画!”华明就拿半寸长的铅笔去描。弟弟手痒起来,( )(连忙 赶紧 赶快)跑进屋里去拿铅笔。我学他的口头禅喊他:“对起,对起,给我也带一枝来!”不久他拿了一把木炭来分送我们。华明就收藏了他那半寸长的法宝,改用木炭来描。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一面谈着:“这一枝很像校长先生房间里的横幅呢!”“这( )(一丛 一束 一枝)很像我家堂前的立轴呢!”“这是《芥子园画谱》里的!”“这是吴昌硕的!”忽然一个大人的声音在我们头上慢慢地响出来:“这是管夫人的!”大家吃了一惊,立起身来,看见爸爸反背着手立在水门汀旁的草地上看我们描竹,他明明是来得很久了。华明难为情似的站了起来,把拿木炭的手藏在背后,似乎害怕爸爸责备他弄脏了我家的水门汀。爸爸似乎很理解他的意思,立刻对着他说道:“谁想出来的?这画法真好玩呢!我也来描几瓣看。”弟弟连忙拣木炭给他。爸爸也蹲在地上描竹叶了,这时候华明方才放心,我们也更加高兴……
5.给加点的字注音。
徘徊( )( ) 手痒( )
收藏( ) 水门汀( )
6.给文段空缺处选填合适的词。
7.“爸爸似乎很理解他的意思”,理解了吗?说一说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8.概括本段内容。
9.你有没有过类似生活体验,拣最有趣、最有意义的说一件,好吗?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
儿童画
丰子恺
孩子们的袋里常常私藏着炭条、黄泥块、粉笔头,这是他们的画具。当大人们不注意的时候,他们便偷偷地取出这些画具来,在雪白的墙壁上,或光洁的窗门上,发挥他们的作品。大人们看见了,大发雷霆,说这是龌龊的,不公德的,不雅观的;于整洁和道德上,美感上都有害,非严禁不可。便一面设法销毁这些作品,一面喃喃咒骂它们的作者,又没收他们的画具。然而这种禁诫往往是无效的。过了几日,孩子们的袋里又有了那种画具,墙壁窗门上又有那种作品发表了。
大人们的话说得不错,任意涂抹窗门墙壁,诚然有害于整洁、道德及美感的。但当动手销毁的时候,倘得仔细将这些作品审视一下,而稍加考虑与设法,这种家庭的罪犯一定可以不禁自止,且可由此获得救导的良机。因为你倘仔细审视这种涂抹,便可知道这是儿童的绘画本能的发现,笔笔皆从小小的美术心中流出,幅幅皆是小小的感兴所寄托,使你不忍动手毁损,却要考虑培植这美术心与涵养这感兴趣的方法了。
……
这点画心,倘得大人们的适当的指导与培养,使他们不必私藏炭条,黄泥块与粉笔头,不必偷偷地在墙壁窗门上涂抹,而有特备的画具与公然的画权,其发展一定可观。同时艺术教育的前途定将有显著的进步。
10.给加点的字注音。
没收( ) 涂抹( )
龌龊( )( ) 咒骂( )
11.解释画横线的词语。
大发雷霆:
审视:
12.针对上面文段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孩子们很顽皮,很不懂事,常常趁大人不注意在墙上乱涂乱抹,影响整洁。
B.对于大人们的禁止孩子们不过几天就会旧病复发,真是玩劣至极,不可救药。
C.大人们管教孩子乱涂乱抹是非常正确的。
D.文段肯定了孩子的乱涂乱抹的错误,同时也告诉家长不要一味的禁止,要加以引导,培养他们的兴趣,使之在艺术上有所成就。
13.“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常常包含孩子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有时看来很荒唐,但也不能无端地加以禁止”,你是否同意上述观点。举一实例,谈谈你的看法。
★试一试
14.课下临摹一幅画。
参考答案
一、1.D 2.B 3.D 4.D
5.pái huái yǎnɡ cánɡ tīnɡ
6.连忙 一丛
7.理解了。爸爸说:“这画法真好玩呢!我也来描几瓣看。”
8.孩子们用木炭描竹影,并联想到平时见过的画图。
9.略
二、10.mò mǒ wò chuò zhòu
11.比喻大发脾气,怒斥别人。 认真详细地看一看。
12.D 13.略 14.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