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备人: 课题15.《诫子书》复习教案 课型:讲读 时间:1课时
诫子书【教学目标】 1.能熟练背诵文本。2.精确翻译文本,注意积累警句。3、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理解和把握。4.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译文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译文:不能淡泊自守(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淫 慢则不能励 精,险 躁则不能治 性。译文: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 何及!译文: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二、复习重点字词(1)重点实词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励精:振奋精神。治性:修养性情。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遂:最终,竟。(2)一词多义1、非学无以广才 学: 动词,学习非志无以成学 学:名词,学业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 以:用来可以为师矣 以:凭借 歌以咏志 以:介词,用 (3)古今异义 1、淫慢则不能励精古义:懈怠。今义:速度低;走路、做事等费的时间长。2、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轻薄。今义:地势险恶、复杂,不易通过;险要。3、非宁静无以致远古义: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今义:多指环境上的安静,不嘈杂。(4)词类活用1、非宁静无以致远 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目标2、非学无以广才 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三、理解重点句意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4、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四、课文复习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1、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3、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 。“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课堂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本文的中心句是: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诫子书》中诸葛亮总结一生经历,表达对儿子教诲与期望的千古名句是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诫子书》中阐述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诫子书”是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题目点明了文章的写作目的。B.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躁”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C.在文中,作者是就学习和修身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D.文章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答案:B选项. 文章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3)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B.“夫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答案: D 选项
PAGE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