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市德惠实高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市德惠实高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1 10:32:58

文档简介

德惠实高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卷
满分: 150 分 时间: 150 分钟 2022 年12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国际传播研究要从内涵维度、评价体系、影响因素、建构策略等方面深化中国形象研究。
随着中国的国家力量与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如何在谋求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同时,将自身发展所带来的成果惠及普通国民与全世界其他地区的人民。已成为一项亟待取得突破的事业,而“讲好中国故事”就是推动这一事业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如何通过“讲好中国故事”来实现有效的共情传播和跨文化传播,将对国家形象的构建以及对外宣传工作的开展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
近些年来,无论是传统主流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东方卫视出品的节目《这就是中国》,紧扣时代脉搏,积极传达民族自信的精神。《上新了·故宫》以勃发创新的时代力量,让文物活起来。CGTN(中国环球电视网)已经建成多语种电视频道,在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实现了节目制作与播出。与传统媒体不同,新媒体弱化了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的界限,打破了媒介的壁垒。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社交平台,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也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舞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也纷纷开通了视频号,利用网络的便捷,提高及时性。然而面对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讲好中国故事”也面临着被“污名化”“政治化”的挑战。同时,传播技术不断进步,媒体融合全面推进,也为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多维叙事提供了可能性与挑战性。因此,提升媒体讲故事的能力,便被赋予了重要的价值甚至是历史意义。
尚克和艾贝尔森认为,故事解释着世界,人们所看到的世界只是我们的故事允许他们看到的世界。当下的中国不乏好的故事,关键在于如何讲。不同的媒体类型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叙事资质,不同媒体对不同故事类型或者叙事性模式有着特别的适用关系。有的媒体强调“情境再现”,有的凸显“煽情陈述”,有的注重“理性分析”,有的体现“深度解剖”。讲好中国故事,就需要利用媒体的这些特质,在叙事话语、叙事符号、叙事关系和叙事主体等方面进行重新建构。无论是传统主流媒体还是新媒体,无论是稳固娴熟的政治、学术话语,还是鲜活灵动的网络、生活语言,都可以在多元话语的融通中为讲述中国故事贡献力量;传统的言语交流媒介已不再独享支配地位,图像、声音、音像、超文本等传播媒介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各类媒体应深挖故事内容的表达方式,以糅合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的多模态叙事模式,呈现多姿多彩的画面,打造独特的感官盛宴;注重共情、共动、共享,让受众不再仅仅是被动的接收者,还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体验者,这种参与、体验可以有效地增强他们对于中国故事的感性认识;在叙述的主体上,多元主体共同讲述已然成为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无论是大陆还是港澳台地区,都可以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主体,甚至也可以搭建与不同国别媒体的合作,借由外国人的声音来讲述中国的故事。
(摘编自史卫文《讲好中国故事的媒介创新思考》)
材料二:
陈贝儿被评为“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由她主持的“扶贫攻坚”纪录片《无穷之路》在香港和内地广受好评,这部纪录片成本很低,摄制团队仅有5人,它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
制作者在地域选择上很成功。他们从精准扶贫政策入手,挑选了最有特色、港人最少接触的主题,比如“易地搬迁”“产业带动”“教育扶贫”“企业帮扶”等,然后根据主题选择有代表性的脱贫地区,且尽量展现各地不同的地貌风光。观众看到的,不仅是国家的脱贫奇迹,更有各地令人惊叹的壮美山河。
“大国崛起”与“小民尊严”密不可分。《无穷之路》的制作者说,脱贫最大的受益人是普通老百姓,因此他们尽量选择一线村民作为受访者,这些村民朴实的讲述是扶贫工作最有力的见证和回应。为了承诺坚守近40年的“溜索医生”邓前堆,《山海情》中“马得福”的原型谢兴昌,带领乡亲致富、为妇女争取权益的佤族咖啡农叶萍……他们的善良和奉献、勤劳和拼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构成这个时代最温暖的底色。
主持人陈贝儿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她的采访像聊家常,她态度真诚,说话接地气,访谈有人情味儿,当地人很自然地向她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生活。而最打动受访者和观众的,是陈贝儿及摄制组脚踏实地的真实体验。《无穷之路》之所以能感动无数观众,包括部分过去对内地有偏见的港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是港人亲自去看、亲自去听、亲自见证的扶贫记录。在3个月的时间里,摄制组辗转数千里,跨越6个省份,深入探访了十几个曾深度贫困落后的地区。镜头真实地记录下了陈贝儿攀爬四川“悬崖村”1500米钢梯时的颤抖、在云南海索渡怒江时的惊惧、在宁夏荒漠戈壁上“吃沙”的狼狈……她真实自然的感受和反应会观众瞬间“代入”,更体会到扶贫的艰难和意义。
(摘编自流景《〈无穷之路〉:令港人重新认识祖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中国飞跃发展的历史大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对于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以及国家形象传播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B.新媒体让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中国故事的传播者和接收者,它淡化了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的界限,让传播更加快捷、多样。
C.不同媒体类型有不同的叙事资质,多模态叙事就是要充分利用不同模态的不同资质,打破言语交流媒介的绝对支配地位。
D.陈贝儿以平实的语言风格,以亲身体验的方式,在与百姓的亲切交流中表达最真实的感受,让《无穷之路》极具共情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新媒体既给传统主流媒体带来了冲击,也丰富了它们的传播模式;既给讲好中国故事带来了新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B.根据尚克和艾贝尔森的观点,叙事非常重要,讲述中国故事就是在构建外部世界对于中国的具体认知、理解和认同。
C.我们要打破中国媒体海外布局,借力海外媒体宣传中国,让更多的外国人为中国故事代言,让中国故事更具说服力。
D.《无穷之路》既聚焦了政治热点,又以平视的角度观察生活,这样的讲述方式赢得了香港、内地观众的理解、信任。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冬奥会开幕式通过电视直播,以虚拟影像与场景演员表演互动的方式,展现中国的力量,演绎中华文化之美。
B.孔子学院自2004年创办,累计举办各类活动10万余场,已经成为世界认识中国、中外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
C.纪录片《巍巍长白山》通过独特视角全方位、多角度记录每一方地域特色,探讨文化积淀,宣传吉林文化。
D.《做客中国》节目,邀请三位外国主持人做客中国乡村,在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中,讲述中国乡村文化。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是如何紧紧围绕论题展开论述的。(4分)
5.实验中学团委拟开展“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主题研讨活动,并希望你能以《无穷之路》为例来发表演说。请根据材料内容,列出发言要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甲文】
最后一课(节选)
郑振铎
这一天的清晨,天色还不曾大亮,我在睡梦里被电话的铃声惊醒。
“听到了炮声和机关枪声没有?”C在电话里说。
“没有听见。发生了什么事?”
“听说日本人占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
接连的又来了几个电话,有的是报馆里的朋友打来的。事实渐渐地明白。
英国军舰被轰沉,官兵们凫水上岸,却遇到了岸上的机关枪的扫射,纷纷地死在水里。
日本兵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或郊外开进租界。
被认为孤岛的最后一块弹丸地,终于也沦陷于敌手。
我匆匆地跑到了康脑脱路的暨大。
校长和许多重要的负责者们都已经到了。立刻举行了一次会议,简短而悲壮地,立刻议决了:“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大学关闭结束。”
太阳光很红亮地晒着,街上依然地熙来攘往,没有一点儿异样。
我们依旧地摇铃上课。
我授课的地方,在楼下临街的一个课室,站在讲台上可以望得见街。
学生们不到的人很少。
“今天的事,”我说道,“你们都已经知道了吧?”学生们都点点头。“我们已经议决,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便停课,并且立即地将学校关闭结束。”
学生们的脸上都显现着坚毅的神色,坐得挺直的,但没有一句话。
“但是我这一门功课还要照常地讲下去,一分一秒钟也不停顿,直到看见了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为止。”
我不荒废一秒钟的工夫,开始照常地讲下去。学生们照常地笔记着,默默无声的。
这一课似乎讲得格外地亲切,格外地清朗,语音里自己觉得有点儿异样;似带着坚毅的决心,最后的沉着;像殉难者的最后的晚餐,像冲锋前的士兵们的上了刺刀,“引满待发”。
然而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的紧张的神色。该来的事变,一定会来的。一切都已准备好。
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笔记记得愈多愈好。
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授的东西,统统在这一课里讲完了它;学生们也沙沙地不停地在抄记着。心无旁用,笔不停挥。
别的十几个课室里也都是这样的情形。
对于要“辞别”的,要“离开”的东西,觉得格外的恋恋。黑板显得格外地光亮,粉笔是分外地白而柔软适用,小小的课桌,觉得十分地可爱;学生们靠在课椅的扶手上,抚摩着,也觉得十分的难分难舍。那晨夕与共的椅子,曾经在扶手上面用钢笔、铅笔或铅笔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涂写着、刻划着许多字或句的,如何舍得一旦离别了呢!
街上依然地平滑光鲜,小贩们不时地走过,太阳光很有精神地晒着。
我的表在衣袋里嘀嘀地嗒嗒地走着,那声音仿佛听得见。
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沉毅异常地在等待着;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
远远地有沉重的车轮碾地的声音可听到。
几分钟后,有几辆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经过校门口,由东向西,徐徐地走过,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
时间是上午十时三十分。
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走过去,立刻挺直了身体,做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合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
“现在下课!”
学生们一致地立了起来,默默地不说一句话;有几个女生似在低低地啜泣着。
没有一个学生有什么要问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没有顾虑。各个人都已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向哪一个方向走去。
赤热的心,像钢铁铸成似的坚固,像走着鹅步的仪仗队似的一致。
从来没有那么无纷纭地一致地坚决过,从校长到工役。
这样地,光荣的国立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的生命。默默地在忙着迁校的工作。
【乙文】
《四世同堂》(节选)
老舍
铃声,对于一个作惯了教员的,有时候很好听,有时候很不悦耳。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因为他只要决定上课,他必定已经把应教的功课或该发还的卷子准备得好好的。他不怕学生质问,所以也不怕铃声。今天,他可是怕听那个管辖着全校的人的行动的铃声,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他一向镇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课堂讲书的时节,他的手也没有发颤。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
铃声响了。他迷迷糊糊的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他似乎不晓得往哪里走呢。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低着头,他进了课堂。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上了讲台,把颤动着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慢慢的抬起头来。学生们坐得很齐,一致的竖直了背,仰着脸,在看他。他们的脸都是白的,没有任何表情,像是石头刻的。一点辣味儿堵塞住他的嗓子,他嗽了两声。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
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的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们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较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学生们的眼睛开始活动,似乎都希望他说点与国事有关的消息或意见。他也很想说,好使他们或者能够得着一点点安慰。可是,他说不出来。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狠了狠心,他走下了讲台……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两篇文章都是从老师的角度写师生们对敌人入侵的共同反应,都是从一件“一节特殊的课”去表现了爱国主义的大主题。
B.“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日本的侵略充满了血腥,连日本的国旗也充满了血腥,通过描写太阳旗来表现日本入侵者的嚣张气焰,也表现了作者对敌人无耻行径的无比憎恨。
C.“(我)立刻挺直了身体,做着立正的姿势”表现了“我”对日本人的痛恨,体现出“我”的坚定和决绝,绝不在日本人的铁蹄下教书育人。
D.“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运用比喻手法,说明了青少年面对战争的麻木,与祁瑞宣老师今天“不上了”的举动有类似的表达效果。
7.下列关于师生对于战事的反应部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写学生们对课桌等的依恋和在宣布下课时“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并不矛盾,都表达了学生们对学校、祖国的依恋,对日本侵略者的强烈愤慨。
B.【甲文】写下课后,“各个人都已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向哪一个方向走去”,表明师生们会集中力量,一致抗日,他们会向抗日队伍当中走去。
C.【甲文】文末语段中写到几个女生的啜泣,说明她们为国土的沦丧而感到屈辱,极度的悲痛正是她们爱国主义的表现。
D.【乙文】祁瑞宣老师“一向镇定”,而“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这种反常的表现体现了他在日军侵犯之下还要不要上课的犹豫与不定。
8.同样是面对战争,【甲文】郑振铎“愿意讲得越多越好”,【乙文】祁瑞宣则是“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请结合两文分析作者这样写所表现的意图。(4分)
9.老舍先生擅长“底层叙事”。底层叙事,指文学创作对底层人物或者底层社会的一种关注的表现形式,运用日常性的叙述话语讲述了底层日常生活中的琐细事件,使作品更紧密地贴近社会,并探讨底层苦难生活的社会根源。试结合【乙文】谈谈这一方式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说楚王曰:“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粟如丘山。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主严以明,将知以武。虽无出兵甲,席卷常山之险。折天下之脊,天下后服者先亡。且夫为从者,无以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也。夫虎之与羊,不格明矣。今大王不与猛虎而与群羊,窃以为大王之计过矣。”
“凡天下强国,非秦而楚,非楚而秦,两国敌侔交争,其势不两立。而大王不与秦,秦下甲兵,据宜阳,韩之上地①不通;下河东,取成皋,韩必入臣于秦。韩入臣,魏则从风而动。秦攻楚之西,韩、魏攻其北,社稷岂得无危哉?且夫约从者,聚群弱而攻至强也。夫以弱攻强,不料敌而轻战,国贫而骤举兵,此危亡之术也。臣闻之,兵不如者,勿与挑战;粟不如者,勿与持久。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秦兵之攻楚也,危难在三月之内。而楚恃诸侯之救,在半岁之外,此其势不相及也。夫恃弱国之救,而忘强秦之祸,此臣之所以为大王之患也。
今秦之与楚也,接境壤界,固形亲之国也。大王诚能听臣,臣请秦太子入质于楚,楚太子入质于秦,请以秦女为大王箕帚之妾,效万家之都,以为汤沐之邑,长为昆弟之国,终身无相攻击。臣以为计无便与此者,故敝邑秦王使使臣献书大王之从车下风,须以决事。
楚王曰:“楚国僻陋,托东海之上。寡人年幼,不习国家之长计。今上客幸教以明制,寡人闻之,敬以国从。”乃遣车百乘,献鸡骇之犀,夜光之壁于秦王。
(节选自《战国策·楚一》,有删改)
【注】①上地,地名,指韩国宜阳以北地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B.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C.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D.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虎贲”,周礼夏官有虎贲氏,至平帝更名虎贲郎,至唐始废。本文指勇士。
B.“不格明矣”的“格”与《大学之道》中“致知在格物”的“格”均为“推究”之意。
C.“社稷”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五谷之神;“社稷”常代指国家或朝廷。
D.“质”在文中是质子的意思,在古时被派往别国做人质的人,多为王子或诸侯之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仪为秦瓦解合纵联盟,组织连横阵线而游说楚王,开始即从地理位置、军事力量等方面陈说秦国国力的强大,为后面的成功游说打下坚实的基础。
B.如果楚国不与秦国联合,秦国出兵杀将进来,占据宜阳,韩国的上地要道就被切断;韩国就只能攻占河东,据守成皋,最终必然投降秦国。
C.假如秦兵攻击楚国,张仪通过楚国遭受“危难”和“待诸侯之救”的时间上的比较,劝说楚王要慎重考虑。
D.张仪纵横捭阖的游说,成功地打动了楚王,楚王不仅感谢张仪,且派出使车百辆,以“鸡骇之犀”“夜光之璧”为礼物,与秦国结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主严以明,将知以武。
(2)夫恃弱国之救,而忘强秦之祸,此臣之所以为大王之患也。
14.张仪游说楚王时,采取“威逼”“离间”“利诱”等策略,请结合文本内容举例说明。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水调歌头·焦山
吴潜
铁瓮古形势,相对立金焦。长江万里东注,晓吹卷惊涛。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远岫忽明晦,好景画难描。
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回头千载陈迹,痴绝倚亭皋。惟有汀边鸥鹭.不管人间兴废,一抹度青霄。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
【注释】①铁瓮:镇江古名铁瓮城。②金焦:金山和焦山。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词的开篇写古城镇江的地理形势,长江滚滚东流,金山、焦山相对屹立,读来气势雄浑壮伟。
B.上片中“孤帆上下”写行船在浪涛中起伏,通过视觉感受写出了长江壮阔苍茫,亦有孤立无助之感。
C.下片高度概括地陈述了历史事件,说明了镇江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引出后面对人间兴废的议论。
D.这首词题为“焦山”却不是只写焦山,上片写景,视野开阔高远,下片怀古,感情深沉而不失洒脱。
16.吴潜任镇江知府时写下了这首词,在他之前,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时曾写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请对比两首词的结尾,分析内容及情感差异。(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运用句内对比的手法,从文辞和内涵角度对屈原的《离骚》进行评价的句子是“ , ”。
(2)贾谊在《过秦论》中,描述秦始皇继承前代功业后,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表现他用武力和刑罚征服天下的句子分别是“ ” ,“ ”。
(3)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有永不懈怠的精神品质,我们可以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的“ , ”来警醒自己。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无数英烈视死如归,用鲜血和生命维护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殉国将领就是千千万万抗日将士的杰出代表,这些英烈的名字,我们_______。全体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生存,民族复兴和人类正义,以钢铁意志战恶狼,以血肉身躯筑长城。十四年的前仆后继,中国人民谱写了______的英雄史诗。
从1931年到1945年,日本军国主义野蛮的侵略行径、残暴的屠杀罪行、疯狂的掠夺破坏,给中国人民带来了_______的灾难。大半个中国被践踏,4200万难民无家可归,3500多万人伤亡……事实不容抹杀,也是抹杀不了的。任何否认侵略历史的言论,我们都应予以高度警惕和坚决抵制。那些篡改历史、美化侵略战争,都会遭到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和严厉谴责。在事实和公理面前,一切颠倒黑白的言行最后都只能是自欺欺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天,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7周年,就是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两种修辞手法,请找出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可改变原意。(2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1--22题。
启功先生(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认为,字写得再好,① ,而支撑这种修养的就是深厚的文史知识及多方面的文化修养。先生本人② ,还在杏坛上耕耘,教了一辈子古典文学。
在20世纪80年代的一天,启功先生应邀在北京电影学院讲学,并当场书写唐代诗人王之渔的《凉州词》第一句就写成了“黄沙直上白云间”,最后一句又写成“春光不度玉门关”,面对听众疑惑的眼光,启功先生解释说:“是王之渔的第一句错了”——如果是黄河,那儿就有水,有水就有草木,有了草木,人们就不会怨杨柳了,那春风就度过玉门关了。既然没有上面的一切,就应该是“春光不度”而不是“春风不度”了。因此,黄河不见而黄沙漫漫,才能将边塞的荒漠充分体现出来……像启功先生这样敢于质疑古代著名诗人的作品,③ ,更需要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见解,这岂是只懂书写技巧,只知抄录之人能企及的?
2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等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B.“几点钟?”米考伯先生问道,“我可以——”
C.我们现在终于到达了北上抗日的根据地——陕北的吴起镇。
D.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出自《论语》的一句话“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字面意思是说,明知做不到也一定要去做。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不畏艰险的坚定意志;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永不言弃的进取精神;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不讲科学的盲目蛮干;还有人认为……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1.C C项“打破言语交流媒介的绝对支配地位”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内容,传统的言语交流媒介失去绝对支配地位,是作者提出多模态叙事的背景和前提,而不是多模态叙事的目的。
2.C 不是打破中国媒体海外布局,而是打造中国媒体海外布局。
3.B 材料一最后一段论述的是利用媒体特质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策略,而“孔子学院”不属于媒体。
4.【解析】题目考查“材料一是如何紧紧围绕论题展开论述的”。作答时首先需要明白材料一的论题是什么;然后从整体上观照整个文本的论证结构,看文本的论证是“如何展开”的,并结合具体的论证思路分析每一部分分别论述了论题的哪一方面。
答案:①文章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展开论述的。②开篇提出论题:如何讲好中国故事。③接下来分析媒体在讲好中国故事上的做法和面临的挑战。④最后论述利用媒体的不同叙事资质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解析】根据题目情境,发言的要点必须要围绕“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展开,而且要以《无穷之路》为例。从两则材料的关系来看,材料一侧重从理论上阐述新媒体融合背景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材料二则是这方面的一个成功案例。因此作答本题,可以先从材料一中提炼理论观点,然后到材料二中进行比照,把能找到验证的部分作为要点进行作答;也可以先从材料二中分析《无穷之路》取得成功的具体因素,然后与材料一的理论观点进行比照。
答案:①多元话语的融通。例如《无穷之路》表现扶贫攻坚的政治主题,却采用了聊家常的生活化语言。②糅合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的多模态叙事模式。例如《无穷之路》除了讲述故事,还在拍摄中注重展现各地不同的地貌风光,呈现视觉美感。③注重共情、共动、共享。例如《无穷之路》中陈贝儿实地体验中真实自然的感受和反应令观众瞬间“代入”,更能体会到扶贫的艰难和意义。④叙述主体多元化。例如陈贝儿是香港人,让港人亲自去看、亲自去听、亲自见证祖国的发展和变化。(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D.“说明了青少年面对战争的麻木”错误,比喻表现的是当国家受到外来侵略,面对战争,学生们感到迷茫、无助和痛苦,语言也丧失了作用。“与祁瑞宣老师今天‘不上了’的举动有类似的表达效果”说法也不妥,一个是用比喻产生形象的效果,一个是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表达效果有明显差异。
7.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重要情节作用的能力。D.“体现了他在日军侵犯之下还要不要上课的犹豫与不定”错误,祁瑞宣的反常表现体现的是他做亡国奴的苦痛使他失去了平日里的镇静。故选D。
8.①【甲文】是散文,直抒胸臆地表达自己于悲愤中恨不得在离开之前把全部知识都教给学生,面对日本侵略者,表明作者意志坚定、绝不苟且的精神。
②【乙文】是小说,通过动作、心理、语言描写刻画出祁瑞宣的内心在面对民族的巨大耻辱时,自己却无所作为,表现出他极度痛苦和悲愤的心理及深沉的爱国情怀。
③体裁不同,表现手法不尽相同,情感却相同。郑振铎在伤痛中坚强,祁瑞宣在痛楚中悲怆,但这都是他们爱国精神的表现。
【解析】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
①“但是我这一门功课还要照常地讲下去,一分一秒钟也不停顿,直到看见了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为止”“我不荒废一秒钟的工夫,开始照常地讲下去。学生们照常地笔记着,默默无声的”“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笔记记得愈多愈好”“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授的东西,统统在这一课里讲完了它;学生们也沙沙地不停地在抄记着。心无旁用,笔不停挥”“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走过去,立刻挺直了身体,做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合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现在下课!’”。【甲文】是散文,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在悲愤中恨不得把自己的知识在离开之前全部教给学生,要赶在日本侵略者经过校门时停课,表明了作者意志坚定、绝不苟且的精神。
②“今天,他可是怕听那个管辖着全校的人的行动的铃声,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他迷迷糊糊的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低着头,他进了课堂。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上了讲台,把颤动着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慢慢的抬起头来”“一点辣味儿堵塞住他的嗓子,他嗽了两声。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他应当安慰他们……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乙文】是小说,小说中塑造人物的动作和心理描写等都生动地刻画了祁瑞宣在面对民族的巨大耻辱时,自己却无所作为,表现出他极度痛苦和悲愤的心理及深沉的爱国情怀。
③两文题材相同,但体裁不同。散文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多变,能充分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小说主要任务是塑造人物形象,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所以甲乙两文表现手法不尽相同。情感却相同,虽然散文作者和小说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也不一样,如郑振铎在伤痛中坚强,祁瑞宣在痛楚中悲怆,但这都是他们爱国精神的表现。
9.①塑造底层人物形象。塑造的是沦陷区的普通师生形象,他们面对民族的巨大耻辱,痛苦、悲愤却无能为力。
②反映底层生活。不仅对底层人民身处日本人铁蹄之下的状态予以呈现,还对底层苦难包裹的复杂人性有探索,如祁瑞宣老师的心理描写反映出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表现了他的善良和正直,说明他具有爱国思想。
③运用底层叙事方式。比喻通俗易懂,如“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语言形象平实,如“脚好像踩在棉花上”;心理描写细腻真实,如“除了有几个年纪较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①“铃声,对于一个作惯了教员的……”“学生们坐得很齐,一致的竖直了背,仰着脸,在看他”“学生们的眼睛开始活动,似乎都希望他说点与国事有关的消息或意见”,小说中塑造了沦陷区的普通师生形象,面对民族的巨大耻辱,痛苦、悲愤却又无能为力。从人物社会阶层看,体现出老舍的“底层叙事”。
②“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的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安慰”“鼓舞”“装聋卖傻的教书”“忍耐”“忍受亡国的耻辱吗”一系列的心理波动反映出祁瑞宣善良、正直,具有爱国思想,却又软弱忍从,思虑过多,保持沉默,在沉默徘徊中品尝着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从人物生活状态和心理活动来看,体现出老舍的“底层叙事”。
③“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脚好像踩在棉花上”“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等语句都来自民间百姓,文白而俗,真实地反映了底层人民的话语方式和心理意识。从语言风格和叙述方式看,体现出老舍的“底层叙事”。
10.C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那些主张合纵联盟的人,夸夸其谈巧言辩说,赞扬人主的节操和品行,谈好处而不谈祸害,最终楚国大祸临头,就来不及做什么了,所以希望大王要深思熟虑。
“从人者”是一个词,意思是“主张合纵联盟的人”,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
“节行”是“节操和品行”,“主之节行”作“高”的宾语,应在“行”后断句,排除A。
11.B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的意义的能力。
“不格明矣”的“格”是“打,击”的意思,而“致知在格物”的“格”是“推究”的意思。句意分别为:打不过(弱羊打不过猛虎)是很明显的。/获取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12.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韩国就只能攻占河东”理解错误,应该是秦国进一步出兵河东,占据成皋。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秦国)法令已经很严明,士兵不惧危难,以死为乐。国君严厉而又英明,将帅足智多谋而又勇武。
采分点:“既”,已经;“乐”,意动用法;“知”通“智”,智慧;句意1分。
(2)依靠弱国(远水不解近渴)的救援,忘记强秦(迫在眉睫)的祸患,这就是我为大王所担忧的。
采分点:恃:依靠,依赖;患:担忧;“此……也”,判断句;句意1分
14.(1)威逼:着重强调了秦国的强大,合纵国的弱小。
(2)离间:指出主张合纵联盟的人,只谈好处,不谈祸害。
(3)利诱:互质太子,结姻亲,献大邑,促成秦楚结盟。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威逼”的意思是:用强力威胁逼迫。如“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粟如丘山。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主严以明,将知以武。虽无出兵甲,席卷常山之险。折天下之脊,天下后服者先亡。且夫为从者,无以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也。夫虎之与羊,不格明矣。今大王不与猛虎而与群羊,窃以为大王之计过矣”,着重强调了秦国的强大,合纵国的弱小。
“利诱”的意思是:用名利等去引诱。如“大王诚能听臣,臣请秦太子入质于楚,楚太子入质于秦,请以秦女为大王箕帚之妾,效万家之都,以为汤沐之邑,长为昆弟之国,终身无相攻击”,即互质太子,结姻亲,献大邑,促成秦楚结盟。
“离间”的意思是:从中挑拨使不团结、不和睦。如“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即指出主张合纵联盟的人,只谈好处,不谈祸害。
【参考译文】
张仪为秦国瓦解合纵联盟、组织连横阵线,游说楚王说:秦国土地占有天下之半,武力可与四国抗衡,四境有山险阻隔,东边又绕着黄河,四边都有险要的屏障,国防巩固。还有勇士百多万人,战车千辆,战马万匹,粮食堆积如山。(秦国)法令已经很严明,士兵不惧危难,以死为乐。国君严厉而又英明,将帅足智多谋而又勇武。即使秦国没有出兵,也像卷席那样取得恒山的险隘,控制诸侯要害之地,天下后来臣服的人必然先遭到灭亡。再说搞合纵联盟的人,无异于驱赶群羊去进攻猛虎。弱羊敌不过猛虎,这是很明显的。现在大王不与猛虎友好,却与群羊为伍,我认为大王的主意完全错了。
大凡天下的强国,不是秦国就是楚国,不是楚国就是秦国,两国不相上下,互相争夺,势不两立。如果大王不与秦国联合,秦国出兵杀将进来,占据宜阳,韩国的上地要道就被切断;他们进而出兵河东,占据成皋,韩国必然投降秦国。韩国投降秦国,魏国也必然跟着归顺秦国。秦国进攻楚国的西边,韩、魏又进攻楚国的北边,楚国怎能没有危险呢?况且那合纵联盟,只不过是联合了一群弱国,去进攻最强的秦国。以弱国去进攻强国,不估量强敌而轻易交战,国家贫弱而又经常发动战争,这是接近于灭亡的危险的做法。我听说:兵力不如人,切勿挑战;粮食不如人,切勿持久。那些主张合纵联盟的人,夸夸其谈巧言辩说,赞扬人主的节操和品行,谈好处而不谈祸害,最终楚国大祸临头,就来不及做什么了,所以希望大王要深思熟虑。
秦军攻打楚国,三个月之内形势将十分危急。而楚国等待诸侯的援军,要在半年之后,这种形势必然等不及援救。依靠弱国远水不解近渴的救援,忘记强秦迫在眉睫的祸患,这就是我为大王所担忧的。
秦、楚两国接界,本来应是友好的国家。大王如能听从我的劝告,我可以让秦太子做楚国的人质,让楚太子做秦国的人质,让秦女做大王侍奉洒扫的小妾,并献出万户大邑,作为大王的汤沐邑,从此秦、楚两国永远结为兄弟之邦,永远互不侵犯。如果真是这样,我认为没有比这更有利于楚国了。所以秦王派我出使贵国呈献国书给您的随从,敬候您的决定。
楚王说:“楚国地处穷乡僻壤,靠近东海之滨。我年幼无知,不懂得国家的长远大计。现在承蒙贵宾英明的教导,我听从您的高见,谨率本国参加连横阵线。”于是他派出使车百辆,献给秦王骇鸡犀角、夜光的宝璧。
15.C “引出后面对人间兴废的议论”错,没有议论。故选C。
16.辛词结尾用典,以廉颇自况,表达了不被朝廷信用、才能无法施展的忧虑;吴词写超脱凡尘、飞升成仙的幻想,表达了出尘避世、隐迹遁去的想法。(答有志难伸的深沉感叹、世事艰难的感慨、失意时自我宽慰亦可得分。
解析:本题中,“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这是词人的想象、词人的愿望:我如何也能像鸥鹭一样飞上天空、离开这嚣嚣扰扰的尘世。其实他是非常留恋人世,神往于英雄的事业的,这是一种非常复杂而矛盾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有志难伸的深沉感叹、世事艰难的感慨、失意时自我宽慰。辛词结尾用典,以廉颇自况,表达了不被朝廷信用、才能无法施展的忧虑;吴词写超脱凡尘、飞升成仙的幻想,表达了出尘避世、隐迹遁去的想法;“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以廉颇自比,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
17.(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2)“振长策而御宇内”,“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8.铭诸肺腑 惊天动地 惨绝人寰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此处指我们会永远记住英烈的名字。可填“铭诸肺腑”。铭诸肺腑:比喻永记不忘。
第二空,此处形容英雄史诗,指其声势浩大而有意义。可填“惊天动地”。惊天动地:意思是使天地惊动。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
第三空,此处指日寇入侵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悲惨灾难。可填“惨绝人寰”。惨绝人寰:惨状几乎为世间所无,形容悲惨到了极点。
19.比喻。把敌人比喻为恶狼,把抗战的力量比喻为长城,生动形象表明中华儿女抵抗日寇的坚强决心和勇气。对偶。对偶句式整齐,有节奏感;“钢铁意志”对“血肉身躯”,凸显中华儿女面对强敌的无畏和巨大勇气,读来极有气势。 整个句子生动有力地赞美了中华儿女英勇无畏的精神。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修辞手法及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把日寇比喻为恶狼,突出敌人的凶残;把抗战的力量比喻为长城,化抽象为具象,生动形象刻画出中华儿女不惜以血肉之躯全力抵抗日寇的决心的光辉形象,凸显他们的的坚强决心和杀敌报国的奉献精神。“钢铁意志”和“血肉身躯”相对,“筑”对应“战”,“恶狼”对应“长城”,对偶句式排列整齐,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其中“钢铁意志”对“血肉身躯”,凸显中华儿女具有坚强的意志,他们面对凶残的敌寇无惧无畏,勇往直前。整个句子生动形象,读来极有气势,表达了对抗日战争中英勇无畏的中华儿女的赞美之情。
20.那些篡改历史、美化侵略战争的言论,都会引起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和严厉谴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那些篡改历史、美化侵略战争”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后面加上“的言论”;
二是“遭到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搭配不当,把“遭到”改为“引起”。
21.C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破折号表解释说明。
A.表语意转折;B.表语音延长;C.表解释说明;D.表语意转换。故选C。
22.①也不过是一种修养 ②除了在书法上钻研 ③不仅需要勇气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由后文“这种修养”可知此处是是“字写得好”是一种修养;而根据“字写得再好”的语气可知,与文化修养相比,这是小修养,由此可写:也不过是一种修养;
第二空,前面说启功先生的书法,后面说他还教古典文学;由“还”可知,应用“除了”照应,可写:除了在书法上钻研;
第三空,启功先生敢于质疑古代著名诗人的作品,应该需要勇气;后有“更”,可知应用“不仅”照应,可写:不仅需要勇气。
23.答案月考作文审题及范文:
写作审题:这是一篇思辨类材料作文。材料是出自《论语》中的一句话——“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当时人们对于孔子的评论。材料对于这句话的字面意思进行了解读,即“明知做不到也一定要去做”。分析可知,这句话强调的是做事要执着追求,坚持到底,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着精神。人是需要一种信仰、一种理想、一种精神的,孔子一生坚持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不管有多少艰难险阻,甚至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但还是用尽自己的力量坚持到底。这体现出儒家追求理想的执着和奉献精神。孔子的一生,躬身践行着这种追求,始终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无视苦难与死亡的威胁,即使处处碰壁也不改理想,不改为人处世的原则。这是一种深切的社会责任感,是一种勇敢的担当精神。
可以认可这种精神和做法,肯定“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肯定这种不畏艰险的坚定意志,肯定这种永不言弃的进取精神;也可以从反面入手,指出做事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也可以结合两个方面辩证分析。
立意:
1.为难为之为,方显英雄本色。
2.为不可,方有为。
3.适可而止,不可越过界限。
例文:
愚公与智叟
“知其不可而为之”,我认为这是一种永不言弃的进取精神。
《愚公移山》中,智叟面对高耸的王屋、太行避而远之,“知其不可而不为”;相反,愚公面对环境的困厄却能开山凿路,永不言弃,为不可之为,最终打动天神,芳名留世。二者境遇相同而结果迥异,究其原因,在于面对“知其不可为”的情况下二者对于“为”与“不为”的抉择。“知其不可”而仍能永不言弃地“为之”,愚公的精神不能不说是一种进取精神。
在当今社会中,不乏“知其不可而不为”的“智叟”。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企业经济实力差距拉大,小微企业与大企业自然而然地成了一对矛盾体。由于竞争中实力的悬殊,小企业自知与大巨头抗衡是不可为之举,于是当他们稍遇坎坷便畏葸不前,忘记当年的热血,放弃心中的信条,而消失在同行和市场的倾轧之下。于是一些曾小有名气的品牌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而我们所提倡的永不言弃的进取精神又何在呢 这也许便是一些企业难以在行业间站稳脚跟的原因吧。
自古以来,永不言弃的进取精神一直被人们大加赞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陈蔡之厄,拔树削迹,君主不用,孔子明知其“仁”在诸侯争霸的时代很难真正做到,但他时刻都不放弃心中的仁政,进取不变,讲学依旧,于是才有了后世“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儒家美好天下。“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从虎门销烟到远赴伊犁,林则徐明知其努力皇帝看不到,无以扭转他仕途的颓势,但他依然怀有对国家人民的赤诚之心。“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胸襟到处开”,林则徐的进取与愚公又有何异 辛亥革命时期国民不敢反抗清廷与外敌,甘做奴隶,不知进取,对此鲁迅批评道:“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这不禁让人产生共鸣,知其不可而不为,我中华民族何时才能有今日之辉煌!
唯为不可之为,方能知世间无吾不可为之为。虽然国际环境纷繁复杂,我们怀着必胜信念一直努力向前,“5G”横空出世,“北斗”部署完毕,神舟十二、十三相继飞天……这不是明知做不到而执着反抗的挣扎,而是创造奇迹相信自我的信条,是当代中国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进取!我们已经见证了“奇迹”,下面是否该轮到我们自己有所作为
愚公还是智叟,抉择之间,你的人生也便有了定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