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三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
第二节 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课时2)
导入新课:
2019人教版
观看视频“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上海的变化”,思考上海产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今后上海市产业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核心素养目标
综合思维
结合材料,了解地区产业结构的概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以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为例,能够解决有关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问题。
区域认知
举例说明,地区产业结构的含义及作用。
地理实践力
结合案例,分析某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具体表现及其影响因素。
目录
CONTENTE
地区产业结构
01
产业结构的升级
02
03
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
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
03
第二节 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
哎呀小小草素材 PPT
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
1.描述上海的地理位置特点,评价其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
2.概括上海市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的变化特点
【阅读教材并思考以下问题】
1.描述上海的地理位置特点,评价其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
位置:
上海市位于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沿,中国南北海岸中心点,长江入海口,长江三角洲地区。
意义:
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发达,促进轻工业发展;
有利于发展长江内河航运与海运,交通便利;
沿海,利于对外经济交往;
位于沿海的中部,利于加强与我国南方和北方的经济联系。
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
2.概括上海市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的变化特点
产业结构:
第二产业为主导——第三产业为主导。
工业结构:
轻纺工业——综合性工业——高新技术产业
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
轻纺工业
综合性工业
高新技术产业
20世纪50年代前
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上海产业结构的发展历程
二、上海的工业化阶段
比较优势:
①接近原材料产地;
②拥有丰富的劳动力和最大的消费市场;
③对外联系和贸易频繁。
发展历史:
明代中叶:全国棉纺织手工业中心
鸦片战争后:全国经济中心和最大的轻工业基地。
第一阶段
工业化初期—以轻纺工业为支柱产业
比较优势:
国家实施重工业化的战略决策;
原有基础设施、技术和劳动力等优势明显。
发展历史:
20世纪50年代:发展重工业部门
20世纪70年代:形成以冶金、化工、机械设备、纺织四大行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成为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第二阶段
二、上海的工业化阶段
20世纪50年代开始—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比较优势:
①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新形式;
②国家优惠政策;
③良好的工业基础雄厚的科研实力
④高素质人才和科技企业集聚。
发展历史:
20世纪90年代以后: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工业领衔、现代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为主导的工业新体系;上海金融服务业快速发展。
第三阶段
二、上海的工业化阶段
20世纪90年代开始—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服务业发展
今后,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依托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全球影响力,将逐步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
在这个发展方向指引下,上海将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体系现代化建设,并发挥其龙头作用,带动其他区域协调发展。
未来: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和国际文化大都市
▋活动●分析贵阳市产业结构的变化
数据中心是用特定设备在互联网上传输、存储数据信息的场所。数据中心的规模以设备运行耗能的多少来衡量,规模越大,运营成本越高。如果把数据中心的数据比作原材料的话,用这些原料可以发展数据加工、数据分析、数据交易、数据服务、智能制造等产业。
贵阳市的森林覆盖率达46.5%,空气质量优,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较小。2015年,经国家批准,贵阳市、贵安新区共同创建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至2018年,吸引了数十个大规模数据中心在此集聚,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数据中心基地。
1.分析贵阳市建设数据中心基地的有利自然条件。
2.读图,讨论随着数据中心基地的发展,贵阳市产业结构可能产生的变化。
▋活动●分析贵阳市产业结构的变化
1.分析贵阳市建设数据中心基地的有利自然条件。
大数据产业为高新技术产业,对环境质量要求高,贵阳市森林覆盖率高,空气质量好;
大数据产业设备对降温有很高的要求,贵阳市位于云贵高原,海拔较高,夏季气候凉爽,可自然降温;
水能等自然资源丰富,可为数据中心运营提供充足能源 。
▋活动●分析贵阳市产业结构的变化
2.读图,讨论随着数据中心基地的发展,贵阳市产业结构可能产生的变化。
①数据中心基地建设可以带动相关数据产业
②可以推动贵阳市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城市环境,如减少有污染的工业、发展旅游业、拓展交通网等
③因此贵阳市的旅游、商务、交通等第三产业比重会明显上升,第一、二产业会有所下降,尤其是污染型重工业比重下降较快。
课堂小结
地区产业
结构变化
表现
原因
地区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升级
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
基本概念
影响因素
表现
变化过程
课时作业
读“河南省产业结构变化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河南省目前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是( )
A.第一产业比重过大 B.第二产业比重偏低
C.第三产业发展缓慢 D.三次产业构成合理
2.河南的发展是我国“中部崛起”的缩影,中部地区今后的发展方向是( )
①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②改善生态环境
③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第三产业)
④巩固和发展农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C
D
课时作业
浙江小商品生产曾经是推动当地工业化、城市化的重要动力。近年来国内外市场变化、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压力增大等困扰着小商品生产的发展。 2015 年浙江启动“特色小镇”建设,推动了新一轮的产业升级和城市化进程。下图是杭州部分“特色小镇”分布示意图。
3.从杭州“特色小镇”发展中可以看到,这里产业发展的方向是( )
A.以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 B.新兴工业与第三产业
C.第一产业比重增加 D.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4.该地产业升级的有利条件有( )
①有大量廉价劳动力 ②有一定的产业基础
③科技发达、交通便利 ④资源丰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B
B
课时作业
读2015年我国不同地区产业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5.2015年长江三角洲地区
第一、二、三产业比例为4.1∶55.3∶40.6,
图中可以表示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目前发达国家的许多制造业
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据此判断,
我国产业结构在近期变化趋势是( )
A.第一产业比重会有所上升 B.第二产业比重继续上升
C.第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 D.第三产业产值继续上升
C
B
课时作业
读我国三大经济地带产业构成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图中①对应的经济地带是( )
A.西部 B.中部 C.东部
8.关于①地区叙述正确的是( )
A.工业发达、资源丰富
B.城市化水平高、经济发达
C.第三产业发达、生态环境脆弱
D.第一产业落后、国际化程度高
C
B
课时作业
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武汉市是我国中部和长江中游地区唯一人口超千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超万亿元的城市。武汉市区位优势突出,高校林立、科研院所众多,文化底蕴深厚。集成电路,俗称“芯片”,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武汉已与北京、上海、深圳一道,跻身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四大集聚区。如图为武汉市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
(1)概述武汉产业结构特点的变化。(6分)
(2)武汉正从传统“钢城”向“芯城”转型升级,
说明这一产业结构调整的合理性。(6分)
课时作业
1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武汉市是我国中部和长江中游地区唯一人口超千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超万亿元的城市。武汉市区位优势突出,高校林立、科研院所众多,文化底蕴深厚。集成电路,俗称“芯片”,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武汉已与北京、上海、深圳一道,跻身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四大集聚区。如图为武汉市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
(1)概述武汉产业结构特点的变化。(6分)
①2014年以前第二、第三产业并重;
②2014年以后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呈“三、二、一”型产业结构;
③第一产业比重始终很小。
课时作业
1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武汉市是我国中部和长江中游地区唯一人口超千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超万亿元的城市。武汉市区位优势突出,高校林立、科研院所众多,文化底蕴深厚。集成电路,俗称“芯片”,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武汉已与北京、上海、深圳一道,跻身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四大集聚区。如图为武汉市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
(2)武汉正从传统“钢城”向“芯城”转型升级,
说明这一产业结构调整的合理性。(6分)
①武汉的高校、科研院所众多,科技人才资源丰富,具有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条件;
②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小,对环境的污染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环境质量;
③集成电路产业产品的附加值高,创造的利润大,有利于提高城市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