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学试题(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学试题(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12-21 21:34:55

文档简介

高二生物答案
1. 【答案】C
【解析】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种群数量的增长不只与出生率有关,还与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有关;年龄结构是种群的特征之一,根据各年龄期个体所占的比例,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2. 【答案】C
【解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等,若某城市人口的出生率始终小于死亡率,则其人口数量可能会持续下降,但比如某一时期迁入该城市人口较多,也会导致人口数量上升,A错误;“全面放开三孩”政策的实施有利于调整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缓解人口老龄化现象,与性别比例无关,B错误;性别比例可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C正确;调查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活动能力小的动物常用样方法,调查棉田中蚜虫的种群密度用样方法,D错误。
3. 【答案】C
【解析】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一般为样方法。统计该草地上全部个体数难度较大;只选取一个样方的数目进行调查不具有代表性;一般随机设置面积为1 m2的样方若干,统计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种群密度,然后求平均值。
4. 【答案】A
【解析】有的生物种群,例如,雌雄同体的生物没有性别比例这一特征,B错误;判断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主要依赖于种群的年龄结构,C错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D错误。
5. 【答案】D
【解析】该血细胞计数板上有2个计数室,血细胞计数板上计数室的深度为0.1 mm,A错误;在制片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滴加样液,B错误;只计数内部和相邻两边及其夹角处的酵母菌,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7个,C错误;在计数时,先把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最后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将计数板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计数,D正确。
6. 【答案】C
【解析】取样液进行计数前,需将锥形瓶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A正确;实验探究的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因此为了避免其他杂菌对酵母菌数量的影响,在加样液之前,要对计数室进行镜检,若有污物必须清洗,B正确;在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计数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对于压在小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应计数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上的酵母菌数量,C错误;血细胞计数板加样后,需静置片刻再使用显微镜计数。这是因为计数室中的菌悬液有一定的高度(0.1 mm),需要让细胞沉降到计数室底部的网格线中,避免细胞分布在不同液层深度,导致计数时被遗漏,D正确。
7. 【答案】C
【解析】分析表格信息可知,40年间,乔木、灌木从无到有,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群落对光能的利用率会提高,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会发生变化。可以呈现“S”形增长的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而不是物种丰富度。
8. 【答案】C
【解析】图a显示双小核草履虫和尾草履虫混合培养后呈现种间竞争关系,在竞争中双小核草履虫更占优势,A、B错误;根据“尾草履虫的食物主要是好氧细菌,大草履虫的食物主要是酵母菌”推断,分布在试管上部和下部的草履虫分别是尾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正确、D错误。
9. 【答案】B
【解析】分析题表可知,移栽植物能增加小型土壤动物的物种数和个体数,提高群落结构的稳定性,A项错误;移栽植物会影响土壤的结构,使小型土壤动物的数量增多,B项正确;边坡甲上可能会发生群落的演替而自然长出乔木,C项错误;群落演替过程最后会达到相对稳定阶段,D项错误。
10. 【答案】B
【解析】由题意可知,草方格是将麦草、稻草、芦苇等扎成方格固定于沙中,其蓄积降水,进而促进方格内植物的生长,A正确;草方格可以治理沙化土地,改变了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B错误;微生物可将方格内的麦草、稻草和芦苇等分解,进而改善方格内的土壤环境,C正确;草方格内种植了固沙植物,可以增加该地物种数量,从而增加物种丰富度,D正确。
11. 【答案】C
【解析】由题图可知,该演替过程的起点是原生裸地,故图中a~f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该演替过程所需的时间较长,A正确;在f阶段将树木砍伐,再重新演替到f阶段属于次生演替,则所需的时间较题图过程短,B正确;根据题意可知,该地区气候越来越干燥,无论是否有人类活动,该树林都会退化为荒漠,说明人类的活动没有改变演替的方向,只是加快了荒漠化的进程,因此人类活动改变了演替的速度,C错误,D正确。
12. 【答案】B
【解析】从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看,O~B点所对应的时间段,种群的增长大致呈“S”形,A点的数量大约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此时种群有最大的增长速率,故防治时间应在A点之前,A正确;A~B段,该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渐减小至零,而种群密度在不断增大,B错误;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后,种群内的雌雄比例失调,导致种群内出生率下降,可防止种群增长至C点,C正确;种群数量增长到一定数值后B~C段种群数量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波动,D正确。
13. 【答案】A
【解析】K值受环境影响,不是恒定不变的,A项错误;C点时鹿的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不再增加,此时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B项正确;A点之后鹿的种群数量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D点之后鹿的种群数量上升,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所以A点时的增长率小于D点时的增长率,C项正确;CD段鹿的种群数量下降,可能有较多的捕食者,D项正确。
14. 【答案】C
【解析】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成虫的数量呈“S”形增长。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丰富、环境条件适宜,果蝇繁殖加快;第17~29天,成虫的增长速率下降;第21~37天,成虫增长速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第37天种群密度达到最大)有关。
15. 【答案】C
【解析】种群存活率越高种群的增长越快,图3所示曲线种群数量达到K/2值时增长最快,达到K值时增长最慢,符合图1曲线 Ⅱ 条件下种群的存活率,A错误;图1的e点、图2的g点和图3的i点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但种群密度不是最大,不能获得最大日捕捞量,B错误;曲线 Ⅰ 表示“J”形增长,曲线 Ⅱ 表示“S”形增长,曲线 Ⅰ 和 Ⅱ 之间阴影部分代表生存斗争中死亡的个体,C正确;种群密度越大,个体间因食物和空间等资源的斗争越激烈,图3曲线的i点并没有达到最大种群数量,种内斗争不是最激烈的,D错误。
16. 【答案】ABD
【解析】不同的森林生物群落中,不同的植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C错误。
17. 【答案】ACD
【解析】由题图知某山区坡地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其优势物种分别是物种①、物种②、物种③,所以结合题意知物种①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物种②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物种③是灌木。O→a,物种①的出生率>死亡率,物种①种群密度上升,A正确;a→b,由于存在原有的植被和土壤条件,物种③的出现是次生演替,B错误;b→c,灌木增多,草本植物接受的光照减少,由于物种②能耐受弱光,而物种①不耐受弱光,所以物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种群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C正确;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物类型将是乔木,D正确。
18. 【答案】AB
【解析】大山雀活动能力较强,活动范围较广,宜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数量,B错误。
19. 【答案】ACD
【解析】土壤中的小动物体积较小,活动能力较强,活动范围较小,不能用标记重捕法,A错误;据图分析可知,三种生态系统的样方最小面积中热带雨林的最大,其次是常绿阔叶林,说明群落结构越复杂,取样的样方最小面积应该越大,B正确;据题图分析可知,一定的范围内,随着样方面积的增大,物种数目不断增加,而超过一定的样方面积后,物种数目不再增加,C错误;据图分析可知,调查不同的生态系统的物种数目所需要的最小样方面积是不同的,说明并不是设置样方的面积越大越好,D错误。
20. 【答案】ACD
【解析】调查不同样地内的植被类型可采用样方法,A正确;树线之上和之下的主要植被分别为草甸和森林,影响植被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温度,B错误;树线上升过程中,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C正确;据图2可知,树线之上植被厚度越大,树线上升幅度越小,二者之间成负相关,D正确。
21. 【答案】(1)不存在 种间竞争 优势种群 (2)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取食不同 栖息场所不同 (3)种间竞争
22. 【答案】(1)种间竞争 青脚鹬 (2)不是 绿翅鸭和鹤鹬觅食生境一样,但它们取食的食物种类大多数是不相同的 (3)协同进化(共同进化)
【解析】(1)分析表格数据可知,4种水鸟的觅食范围有重叠,即存在食物的争夺,属于种间竞争关系,其中觅食生境范围最宽的水鸟是青脚鹬,其较多地捕食草屑、螺类、甲壳类。(2)觅食生境一样的两种水鸟的生态位不完全相同,绿翅鸭和鹤鹬觅食生境一样,但它们取食的食物种类大多数是不相同的。(3)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共同进化)的结果。
23. 【答案】(1)第五步中应每天同一时间(定时)取样 (2)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3)1×108
【解析】(1)实验中要注意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该实验中要注意在每天同一时间(定时)取样,避免由于时间不同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2)对于压在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3)计数时,如果使用25×16规格的计数室,取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及中央共5个中方格(80个小方格)的酵母菌计数,而整个计数板由400个小格组成。则计算公式:酵母菌数/mL=(80个小格内酵母细胞个数/80)×400×104×稀释倍数,因此该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密度=20/80×400×104×102=1×108(个/mL)。
24. 【答案】(1)自然界中资源和空间等总是有限的(或环境阻力的存在)
(2)基本不变 不相同 10
(3)16~20 甲图中 a曲线表示“J”形增长,“J”形增长中λ>1且为定值  不能
【解析】(1)自然界中资源和空间等有限,使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2)乙图中,前4年,λ=1,种群数量基本不变;4~10年间(不包括第4、10年),λ<1,种群数量不
断减小,第10年后,λ>1,种群数量增加,故第10年种群数量最低,第4年和第10年种群数量不相等。(3)“J” 形增长中λ>1且为定值,乙图中16~20年,乌鸦种群呈“J”形增长;“S”形增长中λ>1且不断减小,乙图中无符合“S”形增长对应的时间段。
25. 【答案】(1)K1/2 K1/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能持续获得较大的捕获量 (2)Ⅳ (3)K2 样方 能更直观地反映数量变化的趋势
第2页 总2页永年区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
生物试卷
第Ⅰ卷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 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和数量变化趋势
B. 出生率越高,种群数量增长越快
C. 年龄结构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D. 种群的年龄结构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动
2. 研究种群的数量特征能够为生产实践服务。下列有关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某城市人口的出生率始终小于死亡率,则其人口数量必然持续下降
B. “全面放开三孩”政策的实施有利于调整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C. 性别比例可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D. 标记重捕法可用来调查棉田中蚜虫的种群密度,调查结果与实际值有差异
3. 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 km2的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以下4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
A. 统计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然后计算种群密度
B. 设置1个面积为1 m2的样方,统计样方中该种植物的种群密度
C. 随机设置面积为1 m2的样方若干,统计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种群密度,然后求平均值
D. 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面积为1 m2的样方若干,统计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种群密度,然后求平均值
4. 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调查到的种群密度都是估计值
B. 性别比例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
C. 依据某生物的种群密度即可得出该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D.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5. 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图1是血细胞计数板正面示意图,图2是计数室某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分布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血细胞计数板上有2个计数室,载玻片厚度为0.1 mm
B. 制片时,先用吸管滴加样液,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C. 该小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9个
D. 滴加培养液后,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进行计数
6. 在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对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进行计数时,为保证计数的准确,不应该(  )
A. 在取样液之前,轻轻振荡锥形瓶,使酵母菌均匀分布
B. 在加样液之前,对计数室进行镜检,若有污物必须清洗
C. 计数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不计数边线及夹角上的酵母菌数量
D. 在显微计数前,要静置一段时间,以使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之后再计数
7. 某弃耕农田中的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如表。下列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物种丰富度趋于增加 B. 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
C. 物种丰富度呈现“S”形增长 D. 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
8. 生态学家高斯为研究三种草履虫的种间关系完成如下实验,其中尾草履虫的食物主要是好氧细菌,大草履虫的食物主要是酵母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a显示双小核草履虫和尾草履虫混合培养后呈现捕食关系
B. 图a显示双小核草履虫和尾草履虫混合培养的结果对双方都有利
C. 图b中尾草履虫和大草履虫混合培养后在试管上部和下部的草履虫分别是尾草履虫、大草履虫
D. 图b中尾草履虫和大草履虫混合培养后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9. 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 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B. 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
C. 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
D. 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
10. 草方格沙障是用干的麦草、稻草和芦苇等扎成方格形状固定于沙中,并在方格中播撒固沙植物的种子,用来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一种治沙方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草方格能蓄积降水促进固沙植物的生长 B. 该过程改变了演替的速度但没有改变演替的方向
C. 微生物对草方格材料的分解改善了土壤的结构 D. 该方法可增加治理区域的物种丰富度
11. 下图a~f表示10万年前某水体演替的过程示意图,但近5万年来,该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木丛取代;尤其是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局部灌木丛出现了荒漠化。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a~f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该演替过程所需的时间较长
B. 在f阶段将树木砍伐,再重新演替到f阶段所需的时间较题图过程短
C. 近50年来,人类的活动改变了演替的方向
D. 近50年来,人类的活动改变了演替的速度
12. 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 A~B段,该种群的增长速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 B~C段可表示东亚飞蝗数量的波动
13. 下图中的实线表示某岛屿上鹿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该环境中鹿群的K值始终恒定不变 B. C点时鹿群的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
C. A点时的增长率小于D点时的增长率 D. CD段时间内可能有较多的捕食者
14. 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所示。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 第17~29天,成虫的增长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 第21~37天,成虫增长速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 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形增长
15. 下列对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解读,合理的是(  )
A. 图1、2所示为种群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图3所示为曲线 Ⅰ 条件下种群的存活率
B. 鱼类捕捞在图1的e点、图2的g点和图3的i点时进行,能获得最大日捕捞量
C. 若图1为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曲线 Ⅰ 和 Ⅱ 之间阴影部分代表生存斗争中死亡的个体
D. 图3曲线的i点,种内斗争最激烈
第Ⅰ卷
二、多选题(共5小题)
16. 在不同的生物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群落中各种生物之间复杂的种间关系,有利于群落的不同种群间协调和平衡
B. 生活在荒漠和草原的生物往往具有耐旱的特性,但是适应干旱生活的方式往往不同
C. 在不同的森林生物群落中,各种植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是相同的
D. 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分别占据各自的生态位,亦是对非生物环境适应的一种体现
17. (2021·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二上期末改编)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O→a,物种①种群密度上升,原因是适宜条件下物种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B. a→b,物种①和②发生激烈的种间竞争,物种③的出现是初生演替
C. b→c,物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物种②能耐受弱光
D. 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将是乔木
18. (2021·江苏南京期末改编)在某森林的固定位置和固定时间,用固定数量鸟网捕捉的方法,统计大山雀的种群数量。连续记录10年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第2~6年间大山雀种群的年龄结构都为衰退型 B. 大山雀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为样方法
C. 10年内,在第4年时种群数量最大 D. 第8年的大山雀种群数量达到最低,此后保持相对稳定
19. 通常采用取样的方法调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下图为几种森林生态系统的样方面积与物种数目的关系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可以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
B. 群落结构越复杂,取样的样方最小面积应该越大
C. 样方中的物种数会随着样方面积的增大而不断增大
D. 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丰富度时,设置样方的面积越大越好
20. 树线是指直立树木分布的海拔上限,如图1所示。生态学者研究了全球变暖环境下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对树线上升幅度的影响,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态学者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不同样地内的植被类型,从而确定树线的上升幅度
B. 树线之上和之下的主要植被分别为草甸和森林,影响植被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阳光
C. 树线上升过程中,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
D. 该研究表明,在全球变暖环境下,树线上升幅度大小与树线之上植被厚度成负相关
第Ⅱ卷
三、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 研究生态位有助于人们认识群落中物种间及物种内的竞争关系,从而达到调节种群密度,使资源利用达到最优。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时就会发生生态位重叠。在同一群落中______(填“存在”或“不存在”)两个物种生态位完全相同的情况,因为自然界的资源通常是有限的,当两个物种生态位发生重叠时,必然会发生________,最终重叠的生态位会被________占有。
(2)在自然界中,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持久性重叠的事件是很罕见的。在同一地理区域内,生态位相同的物种之间,常常通过多种方式减少生态位的重叠,从而使群落形成了一定的空间结构,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如绿啄木鸟和椋鸟虽然都在地面取食,但前者吃蚂蚁,后者吃各种昆虫的幼虫,这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避免了生态位的重叠;森莺和柳莺虽然都吃有翅目昆虫,但前者生活在乔木层,后者生活在灌木层,这是通过__________避免了生态位的重叠。
(3)经过多年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夏天时,森莺和柳莺各有自己的生活区域,彼此互不侵入;冬天时,森莺迁徙离开,柳莺则侵入了森莺生活的区域。这说明森莺和柳莺之间存在________关系。
22. 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对某湿地中4种占优势的水鸟的生态位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如表所示:
(1)从觅食角度分析此表,4种水鸟彼此之间存在________关系,其中觅食生境范围最宽的水鸟是________。
(2)分析此表,觅食生境一样的两种水鸟生态位是不是完全相同?________。说明你的判断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湿地中每种鸟类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________的结果。
23.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的培养液浓度和温度条件下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配制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活化酵母菌液。
第二步:利用相同的多套装置,按下表步骤操作。
第三步: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装置中起始的酵母菌数目,做好记录。
第四步:将各装置放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第五步:连续7 d,每天随机取样计数,做好记录。
回答下列问题:
(1)改正实验操作步骤中的一处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察值是血细胞计数板上若干方格内的酵母菌数的平均值,对于压在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的处理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使用的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 mm×1 mm×0.1 mm)有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为16个小方格,将样液稀释100倍后计数,发现大方格四个角及中央共5个中方格内的酵母菌总数为20个,则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密度为________个/mL。
24. 分析表示种群数量变化的甲、乙两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b曲线的形成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调查某地乌鸦连续20年的种群数量变化,如乙图所示,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则前4年该地乌鸦种群数量_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基本不变”);第4年和第10年的乌鸦种群数量_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第________年种群数量最少。
(3)比较甲、乙两图曲线,乙图中________(填时间段)年间乌鸦种群数量变化可用甲图中a曲线表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图中b曲线________(填“能”或“不能”)在乙图中找到对应时间段
25. 如图表示种群数量变化的四种情况Ⅰ、Ⅱ、Ⅲ、Ⅳ,其中a点表示外界因素的变化。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经过a点所示外界因素的变化,某种渔业产品的数量增长符合Ⅰ曲线,在保持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捕捞作业时,应该使种群数量保持在________左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图中曲线________符合马缨丹疯狂蔓延趋势。
(3)若图示种群为东亚飞蝗,应控制其种群数量为______(填“K1”“K2”或“0”),要调查蝗虫卵的密度,可采取________法。图示模型为数学模型中的曲线,相较于数学公式,它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