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时空观念
课程标准
1898年
维新变法
1899年秋
义和团运动爆发
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
1901年
《辛丑条约》签订
1、认识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甲午战败,瓜分狂潮,中国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
俄北瞰(kàn),英西睒(shǎn),法南瞵(lín),日东眈(dān),处四强邻之中而为中国,岌岌哉! 况磨牙涎舌,思分其余者,尚十余国。辽、台茫茫,回变扰扰, 人心皇皇, 事势儳儳(chán), 不可终日……海水沸腾。耳中梦中,炮声隆隆。凡百君子,岂能无沦胥(xū)非类之悲乎!
——康有为《京师强学会序》
材料1:甲午战争后3年时间,民族资本的总额较甲午战争前30年增加一倍多,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表现为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而且还表现出有沿海向内地的扩展。
——人教版《历史2》必修
经济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阶级上: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政治上: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
探究:结合下列材料,思考资产阶级掀起维新运动的背景
一、戊戌维新变法——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探索)
挽救危机:戊戌维新运动
探究:结合下列材料,思考资产阶级掀起维新运动的背景
①政治——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②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③文化——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
早期维新派(19世纪60年代)
王韬
郑观应
康有为与梁启超
康梁维新派(19世纪90年代)
——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利用孔子的权威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依据。
中西结合,托古改制
伸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
挽救危机:戊戌维新运动
思考: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思想?
材料1: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2:“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根本)
②传统儒家思想居正统地位(环境)
③封建势力强大,需要减少变革的阻力(策略)
④与康有为自身经历有关(局限)
思想上:维新思想兴起,起到了思想解放作用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年起,美国南北战争;
1866年起,第二次工业革命;
1868年,日本开启明治维新;
1871年,德国完成铁血统一;
1875年,法国确立共和制度。
时代背景:发展资本主义是时代潮流!
挽救危机:戊戌维新运动
(一)背景
政治上: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
经济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阶级上: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上:维新思想兴起,起到了思想解放作用
时代背景:发展资本主义是时代潮流!
(二)序幕:
1895.4 公车上书: 康有为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虽未送达光绪皇帝,但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三)高潮:
“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此后103天里,光绪皇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便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百日维新”。
(四)内容
领域 内容 意义
政治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文化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军事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有利维新派参政,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培养人才,促进新思想的传播,思想启蒙
增强军事实力
思考:与洋务运动相比,维新变法不同?
器物技术→政治制度
地主阶级→资产阶级
维护封建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代表阶级
学习内容
根本目的
没有涉及维新派提出的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等政治主张
挽救危机:戊戌维新运动
(五)结果:
慈禧发动戊戌政变,杀戊戌六君子,废变法措施,变法失败。
思考:结合教材和下列材料,分析维新变法为什么仅仅持续103天就失败了?
材料:在仅仅103天的变法运动中,光绪帝就连续发布了110件上谕,使人们颇有应接不暇之感,造成了“朝野上下,颇有民不聊生之戚”的心理恐慌。
——戴鞍钢《1901年:慈禧太后的革新令》
VS
人少势微
无兵无权
大权在握
势力强大
根本原因
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守旧派势力强大(顽固派)
缺乏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组织;光绪帝无实权;急躁冒进,缺乏政治经验等
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近代中国两半社会行不通!
【课堂探究】结合下列材料及所学知识,想一想戊戌维新运动为什么会失败?
(1)客观: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守旧势力的强大。
(2)主观:资产阶级改良派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①维新派未从根本上否定封建制度,甚至把希望寄托在同样也是封建势力代表的帝党官僚身上。
②维新派自己既没有真正的实力,又完全脱离群众,甚至仇视农民革命。
材料一 维新志土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百日维新的新政诏书连篇频发,然其在实践中却常常被化为无形,很多内容只是流于表面粉饰而无实效。各部堂官、各省督抚都持观望、延宕、抵制态度,拒不奉诏……光绪皇帝严责守旧大臣的诏令也达十多次,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力求有所推动。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戊戌变法持续时间仅103天,共发布280多件新政論旨,平均一天就是两件多,其中明确指示具体办法、論令实行的就有175件。
脱离群众,缺乏社会基础
封建势力的抵制;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急于求成、没有实效
5.意义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要用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制度,其若干措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3)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有利于民主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4)戊戌维新运动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维新派主张革除吸食鸦片及妇女缠足等陋习,主张“剪辫易服”,倡导讲文明、重卫生、反跪拜等。
二、义和团运动(1898-1900年) ——农民阶级的抗争
危机:义和团运动
人人有份
材料:鸦片战争后,欧美的天主教、耶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的传教士,到19世纪末已达3300多人……但就总体而言,传教士在中国建立教堂,网罗教徒,收集情报,干涉词讼,挑拨民族关系,进行文化侵略,并为中国政府出谋划策,攘夺中国利权,起了侵略者的大炮所不能起的作用。
胶州湾事件
①根本原因:《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②直接原因:山东外国教会洋教势力的猖狂,激起民愤。(反洋教运动)
(一)背景(原因)
[概念阐释] 扶清灭洋
(1)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2)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却带有盲目性、笼统的排外性质。
(3)扶清灭洋:具有爱国性质,突出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你如何看待“扶清灭洋”这一口号?
迷信色彩
反帝
盲目排外
抱有幻想
(二)口号
“扶清灭洋”
(三)过程
1898年
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
1899年
山东巡抚对义和团先抚后剿的举措
1900年
八国联军出兵镇压义和团
慈禧“招抚”控制利用 到铲除义和团
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
“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生灵涂炭,乃各督抚奏称,信起邪术以保固,亦不谅朝廷万不得已之苦衷矣。”
---《上谕》1900年6月26日
“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划除不可。严行查办,务净根株。
---《上谕》1900年9月7日
清政府态度:
招抚利用
联合列强镇压
1
(四)评价:
(1)积极性: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2)局限性: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材料一 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山东义和团民谣
材料二 男练义和拳,女练红灯照。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
——义和团揭帖
材料三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实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
三三华
三、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
(一)背景
材料:随着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拳民到处杀害外国人,教徒,烧教堂,拆电线,毁铁路,攻击各国使馆和租界。各国决定联合以“保护使馆”的名义镇压义和团,发动了英、法、美、俄、德、意、奥、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①根本原因: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
②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二)过程
①1900年6月10日西摩尔廊坊附近,退回天津
②6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
③6月21日,慈禧向各国“宣战”随后天津和北京失陷
④8月中旬,慈禧出逃并发布铲除义和团的谕旨、议和
危机加深:八国联军侵华
针对皇城内外之危急,南方各省又是如何做的呢?
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继续派兵侵略其他地方,在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俄国军队趁机侵占中国东北。
6月21日朝廷宣战之时,东南部的省级官员——广东李鸿章、南京刘坤一、武汉张之洞和山东袁世凯——致拒绝承认其有效性,坚持认为它是一个乱命、未经皇室适当授权的非法诏令.....长江流域总督张之洞和刘坤一与上海的外国领事达成一项非正式的协定,大意是:作为省里的最高权威,他们将保护外国人的生命和财产,并在他们的管辖区内镇压拳民。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危机加深:八国联军侵华
(三)结果:
1901年清政府与德、俄、英、法等11国签订《辛丑条约》
条约内容 主要危害
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禁华北科举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组织
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约9.82亿两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各国可在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居六部之上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使馆区”成为“国中之国”,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危机加深:八国联军侵华
(四)影响:
(1)破坏性
①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②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③帝国主义侵华进入新阶段——“以华治华”
(2)建设性(客观上)
①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②政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迅速发展;迫使清政府进行新政和预备立宪
晚清时期列强侵华的趋势
《辛丑条约》
惩办祸首诸臣
赔款4.5亿两白银
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各国驻兵
拆除炮台,铁路沿线驻扎军队
暂停华北科举,禁止人民反帝
《南京条约》
割让香港岛
赔款2100万银元
开放五口通商
接受协定关税
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通商口岸传教权
《马关条约》
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台、澎
赔款2亿两白银
增开四个通商口岸
在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①割地面积越来越大;
②赔款数量越来越多;
③侵略势力由沿海到内地,再到统治中心。
④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
⑤侵华方式由直接侵华到“以华治华”。
课程小结
1
战争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时间 1840-1842 1856-1860 1894-1895 1900
目的 打开中国市场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日本对外扩张,为其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维护在华利益;瓜分中国
国家 英国 英国、法国 日本 英法美俄德意日奥
条约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影响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总结: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历程
课堂练习
肆
1. 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
A. 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 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 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 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B
2,梁启超认为:“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评价,与此相吻合的是
A.把西方政治制度介绍到中国 B.掀起了爱国救亡运动的高潮
C.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觉醒 D.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
C
课堂练习
肆
3.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中没有割地、开埠等内容,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在。这一变化
A.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说明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转变
C.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
D.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
B
谢
谢
聆
听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