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七章 力
7.1 力
导学目标:
1.物理观念:
(1)从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
(2)通过实验,归纳得出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会确定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的作用相互性的应用,能解释有关现象。
(3)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2.科学思维:
(1)从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
(2)通过实验,归纳得出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3)经历科学探究分析论证的过程,初步具有评价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初步具有信息交流的能力。
3.科学探究:
(1)力的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
(3)通过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科学态度与责任:
(1)初步认识物理学的基本内容,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通过力的示意图的练习,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
导学重点:(1)根据实际情况,指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用力的示意图描述力。
导学难点:在引导学生形成力的概念时,寻求现象的共性,从而形成对力的清晰认识;通过实验让学生自主地总结出力的三要素。
导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课 时:1课时
导学过程
课前导学
(一)力
1.力是 对 的 。力用字母 表示。
2.力的单位是 ,简称 ,符号是 。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
4.力的 、 、 叫做力三要素。用一根带 的线段表示力叫做力示意图。
5.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的。
课堂导学
(一)力
1. 力是 对 的 。力用字母 表示。
2.力的单位是 ,简称 ,符号是 。
(二)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
4. 在物理学中,物体由 开始运动或者运动到 ,物体的运动的 或 发生改变,这几种情况都叫做“物体 ” 发生了变化。实验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
(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5.力的 、 、 叫做力三要素。用一根带 的线段表示力叫做力示意图。
6. 在 上沿着 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 端画一个 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 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越 。
(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7.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的。实验表明:一个 对另一个物体 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它施加 的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课堂练习
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物理学中把“推”“拉”“吸引”概括为“作用”
B.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C. 力用符号F表示,它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
D. 托起1个鸡蛋所用力是1N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B.力可以使物体由静止到运动
C.力不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快慢
D.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B.力可以使物体由静止到运动
C.力不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快慢
D.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
3.2022年10月31日,质量为23吨的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托举加速升空,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可以( )
A.改变物体的形状
B.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C.使物体由运动到静止
D.使物体运动快慢不变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力的大小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B.只有力的方向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C.力的大小、方、作用点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D.只有力的作用点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下列不能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 )
A. 游泳时,手向后划水身体向前运动
B. 用手拍击桌面,手也痛
C. 穿旱冰鞋推墙,人却向后退
D. 对排球施加的力越大,排球运动越快
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课前导学:
1.物体,物体,作用,F。2.牛顿,牛,N。3. 形状,运动状态。4.大小,方向,作用点,箭头。5.相互。
课堂导学
1.物体,物体,作用,F。2.牛顿,牛,N。3. 形状,运动状态。4.静止,静止,快慢,方向,运动状态,运动状态。5.大小,方向,作用点,箭头。6.受力物体,力,末,箭头,起,大。7.相互,物体,施力,力。
1.D;2.C;3.B;4.C;5.D。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