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江南中学等两校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习近平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具体方略有:一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二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三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四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摘编自《人民日报政文·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
材料二:
“生态”一词源于希腊文,意谓居所、栖息地。生态不仅指涉人与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同时也切入经济活动和社会结构。
收敛侵占自然物的欲望是可以达到的理性认识,先民便有这样的睿智,值得今人借鉴。荀子谓:“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荀卿并非以为人可以任意摆布自然,而是主张人与天地配合,如果与天地争职分,就是犯糊涂。
《易传》把天地人并称“三才”,天人协调是理想境界。《淮南子》讲:“禹决江疏河以为天下兴利,而不能使水西流;稷辟土垦草,以为百姓力农,然不能使禾冬生,岂其人事不至哉?其势不可也。”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说:“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无论作哪一解释,都包含天地人皆以自然为归依、为原本之义。
人类必须顺从自然,而不可违逆自然。反对逆天而行,主张天人一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宗旨。如果把人创造的文化比喻为一株参天大树,是自然提供了大树赖以生长的阳光、雨露和土壤。
然而,现在的时代往往背离此道。工业革命以来,“征服自然”成为主流意识,物本主义压过人本主义,更蔑视自然生机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病态扩张。当下迈入后工业文明的信息化时代,物本主义的工具理性更趋发达,掌握了核裂变、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等尖端技术的今人,似乎可以得心应手地“改造自然”,但背弃自然法则,违背生命伦理,包括生物工程在内的科技创造,必招致自然铁腕的回敬。卡普拉在《转折点》中说:“我们第一次被迫面临着人类和地球上所有生命灭绝这样一场确确实实的威胁。”这种威胁,并非来自毒蛇猛兽、地震火山,也不是天然病菌,而可能是自以为超越自然、左右自然的愚妄之人的逆天而行。这是当下人类必须时刻自警的。
(摘编自冯天瑜《人类应当对自然深怀敬畏》)
材料三:
东西方文化的形成主要是在原始自然观基础上,原始自然观是人类对自然界的初始审视,从卡西尔的思想观念中,原始自然观就体现了人与自然是一体的关系,人和其他动物以及所有的自然物都属于一种生命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由于生产力的落后,人类的生存需要顺应自然,依赖自然,人属于自然的一部分。在这一时期,人类生产活动发明的人工取火,保存火种,制造石器、骨器等,就体现了人类利用自然的成就,从创造的劳动工具方面来讲,人和其他动物就存在了本质的区别,人和自然界区分开来,但本质上仍然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一体性。
从东西方文化发展进程的差异性角度来讲,西方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生产工具的快速迭代、科技的进步,体现出了人对自然的征服观念和行为。但是,从中国历史文明发展的过程来看,原始自然观中生命一体化思想逐渐演变为天人合一,具有顺应自然和改变自然的双重性。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理念继承发展了东西方传统自然观,是当代自然观的最新体现,与工业文明时代中天人对立的自然观存在较大的差异。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下,人和自然之间不是征服和被征服的关系,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工业文明的自然观是将自然和社会碎片化,利用技术和资本将其重新组合,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成为掠夺、被操纵的一种形态。自然界成为人类征服的对象,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对自然资源过度使用,从而使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恶化。工业文明时期,人和自然之间由相互依存转变为相互对立,由于对自然任意开发,自然生态平衡被破坏,人类生存的环境形势逐渐严峻。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理念是在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社会发展和生态系统平衡之间遵循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缓解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求。
(摘编自金凤姬“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理论基础及实践路径分析》)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虽没有“生态”一词,但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就已经有了不违背天地规律、顺应自然使用人力的生态思想。
B. 目前,人类和地球上所有生命都面临灭绝的威胁,这种威胁来自自以为超越自然、左右自然的愚妄之人的逆天之行。
C. 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下,人和自然之间的形态不是掠夺、被操纵,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D.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继承和发展了传统自然观,顺应当今人类的生存需求,是当代自然观的最新体现。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人讲天地人关系的时候,认为天人协调才是理想境界,人的生产生活不应该违逆自然,逆天而行。
B.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就有了生态文明的思想,儒家所说的“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C. 生态文明思想是西方环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思想核心是强调对环境的绝对意义上的爱护和保护。
D. 无论天人一体、天人对立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都是对天人关系的有益探索,都有合理的一面。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用来警醒“人类中心主义者”的一项是( )
A. 要使我们祖国的河山全部绿化起来,要达到园林化,到处都很美丽,自然面貌要改变过来。(毛泽东)
B. 良好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胡锦涛)
C.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恩格斯)
D. 征服自然的工作是一项造福人类、促进社会进步的伟大事业,必然受到神的鼓励。(培根)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5. 请结合材料,阐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答案】1. B 2. A 3. C
4. 作者首先明确了“生态”的内涵和外延,为论证做好准备。接着谈“顺从自然”“天人一体”是先民的智慧、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宗旨,以荀子、老子言以及《易传》《淮南子》中的话作为证明。最后指出“现在的时代往往背离此道”的现实并指出其危险性
5. 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号召我们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在谋求发展的过程中以尊重自然为前提,谋求可持续发展之路。②当今社会,物本主义压过人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病态扩展,人们盲目谋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肆意破坏环境,违逆自然,亟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生态观。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
B.“这种威胁来自自以为超越自然、左右自然的愚妄之人的逆天之行”错误。材料二最后一段为“这种威胁……可能是……”,只是推测。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就有了生态文明的思想,儒家所说的‘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错误。生态文明思想不同于古人的生态思想,它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新思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在缓解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求”。
C.“生态文明思想是西方环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错误。生态文明思想不是西方环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西方环保主义的思想核心是强调对环境的绝对意义上的爱护和保护,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置于对自然环境保护之下,客观上阻碍了人类的正常发展。生态文明思想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在缓解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求”。
D.“天人对立……都是对天人关系的有益探索,都有合理的一面”错误。由材料三第三段原文“与工业文明时代中天人对立的自然观存在较大的差异。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下,人和自然之间不是征服和被征服的关系”可知,“天人对立”在天人关系上并无合理的一面。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毛泽东的话强调我们要改造自然。没有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思想。
B.胡锦涛的话强调了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并没有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C.“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恩格斯的话告诫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最能支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思想。
D.培根的话强调征服自然是造福人类、促进社会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思想。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二共五段,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第一段“‘生态’一词源于希腊文,意谓居所、栖息地,生态不仅指涉人与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同时也切入经济活动和社会结构”,介绍了生态的概念,明确了“生态”的内涵和外延。
第二段“收敛侵占自然物的欲望是可以达到的理性认识,先民便有此种睿智,值得今人借镜”提出了中心论点即“人类应该收敛侵占自然物的欲望”。
第三段“《易传》把天地人并称‘三才’,天人协调是理想境界。《淮南子》讲……老子说……”,以《易经》《淮南子》和老子的话对中心论点加以证明。
第四段“人类必须顺从自然,而不可违逆自然。反对逆天而行,主张天人一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宗旨”再一次强调人类必须顺从自然,而不可违逆自然。为后文张本。
第五段“然而,现在的时代往往背离此道,工业革命以来……当下迈入后工业文明的信息化时代,物本主义的工具理性更趋发达,掌握了核裂变、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等尖端技术的今人,似乎可以得心应手地‘改造自然’,但背弃自然法则,违背生命伦理,包括生物工程在内的科技创造,必招致自然铁腕的回敬。……这种威胁,并非来自毒蛇猛兽、地震火山,也不是天然病菌,而可能是自以为超越自然、左右自然的愚妄之人的逆天而行。这是当下人类必须时刻自警的”,指出“现在的时代往往背离此道”的现实并指出其危险性。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首先阐释这一形象化表达表达背后的生态观,再结合当下现实分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一种形象化表达,这里的“绿水青山”指的是具有一定自然、地理、气候特征的生态环境,这里的“金山银山”指的是一定数量的经济价值。因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含义实际上是指,一个地区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也可以创造一定数量的经济价值。也就是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
这一形象化表达表达背后的生态观,结合材料一“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和材料三“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理念是在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社会发展和生态系统平衡之间遵循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缓解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求”可知,我们应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在谋求发展的过程中以尊重自然为前提,谋求可持续发展之路。
联系现实,结合材料二“工业革命以来,‘征服自然’成为主流意识,物本主义压过人本主义,更蔑视自然生机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病态扩张”和材料三“工业文明时期,人和自然之间由相互依存转变为相互对立,由于对自然任意开发,自然生态平衡被破坏,人类生存的环境形势逐渐严峻”可知,当今社会,物本主义压过人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病态扩展,人们盲目谋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肆意破坏环境,违逆自然,亟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生态观。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树上的男爵
[意大利]卡尔维诺
我的哥哥柯希莫·皮奥瓦斯科·迪·隆多最后一次坐在我们中间的那一天是1767年6月15日。我记得很清楚,事情好像就发生在今天一样。那天,大家坐在翁布罗萨我家别墅的餐室里,几扇窗户都嵌满了花园里那棵高大的圣栎树的繁茂枝条。时间正当中午,我们全家人按照老规矩在这个时候坐到餐桌边,在首席上端坐着我们的父亲。
我们的父亲一直同形势背道而驰,不合常规。他一心考虑的只是家谱、继承权以及同远近的权贵们的争斗和联合。
柯希莫的生活总是那样超凡脱俗,我的一生却循规蹈矩、平庸无奇。但我们的童年是一起度过的,我们两个都无视大人们的恼怒,寻找与人们设计的道路不同的出路。我们爬树(不是像许多孩子那样图实惠,我们是为了爬到人上得去的最高处,找舒适的地方坐下来观看下面世界),我们在河里逆流而上,在海边寻找岩洞,沿着别墅楼梯上的玉石栏杆往下滑。这样的滑行有一次成为柯希莫同家长激烈顶撞的原因,他受到惩罚,很不公正。从那时起,他在心里产生出对家庭(抑或对社会?抑或对整个世界?)的一种怨恨,后来决定了他在6月15日的行动。
我记得有风从海上吹来,树叶抖动。柯希莫说:“我说过不要,我就是不要!”他推开那盘蜗牛。他往常可从来没有闹得这么凶。
当时我8岁,觉得全都是在做一场游戏,顶撞大人是所有孩子的脾性,我不明白哥哥表现出的执拗中蕴藏着更深厚的东西。
“你们要么吃下去,要么马上被关进小房间!”我屈从了,开始吞咽那些软体动物。
“怎么样?”父亲问柯希莫。
“不吃,还是不吃!”柯希莫回答,推开盘子。
“从饭桌上滚开!”
柯希莫转过身去,背向着我们,走出餐室。
“你去哪里?”
“我知道!”
他朝花园跑去。
我们从窗子里看见他很快爬上那棵圣栎树。他穿戴和打扮得非常整齐,他是按照父亲的要求弄妥帖后来吃饭的,尽管他只有12岁。扑上粉,头发用带子扎起辫子,三角帽,针织领带,绿色开叉燕尾服,浅紫色的短裤,佩剑,白皮长护腿套。他就这副模样往那棵多结的树上爬,手脚并用,以我们长期练就的准确而迅速的动作在树枝上攀登。
“小心!小心!会摔下来呀,可怜的孩子!”母亲焦急地喊道。
柯希莫爬至一条粗枝的叉口上,坐下来,双腿悬垂着,两臂交叉,手掌塞进腋下,脑袋缩进双肩里,三角帽低压在前额上。
父亲从窗台里探出身对他喊道:“你在那里待腻了就会改主意的!”
“我决不会改变想法的。”哥哥在树冠上说。
“只要你下来,我就要你好看!”
“我决不下树!”他说到做到。
……
从前有我哥哥在,我对自己说“有他替我们大家着想”,我只爱过日子。现在他不在了。我觉得我应当考虑许多事情,可是只有像他那样身体力行,只有像他那样一生到死都苛求自己的人,才能为大家做出奉献。
我记得他生病时的情景。我们看出来了,因为他把他的简陋的卧具搬到了广场中心的那株大核桃树上。而从前,他出于野生动物的本能,总是把睡处隐蔽起来。现在他感到需要时时有人照看。我的心紧张起来。
我爬上梯子。“柯希莫,”我开始对他说,“你活了65年了,怎么能继续待在树上呢?你想说的你都说了,我们理解,你向我们表现出了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现在你可以下来了,那些终生在海上漂流的人也有一个离船上岸的年龄呀。”
他摆摆手做了否定的表示。他几乎不再说话了。他的病情恶化了。
一天早上,我们看见他不在卧具上,当大家抬头向上看时,都吓坏了:他爬到了树顶上,骑坐在一根极高的枝头上,身上只穿了一件衬衣。
“你在上面做什么呀?”
他不回答。他已经半僵硬了。他能爬上树顶简直是奇迹。
柯希莫坐在树上,纹丝不动。刮起风来,是西南风,树梢摇曳。就在这时候,天上出现了一只热气球。
柯希莫抬起头,注意力集中地望着气球。
正在这时,热气球被卷入西南风的旋转之中,开始像陀螺一样飞快转动起来,向海上飘去。飞行员们抛出锚,锚带着长长的绳子在空中飞舞,闪耀着银白色的光,随着气球斜向飞行,现在飘到了广场上空,在大约与核桃树梢相齐的高度上。我们担心碰到柯希莫,但是万万没想到后来我们在一瞬间看到的事情。
奄奄一息的柯希莫,当锚的绳子靠近他之际,一跃而起,就像他年轻时经常蹦跳的那样,抓住了绳索,脚踩在锚上,身体蜷缩成一团。我们看见他就这样飘走了,消失在大海那边……
柯希莫就这样去了,没有让我们看见他的遗体返回地面。在家族的墓地上竖起一块纪念他的墓碑,上面刻着:“柯希莫·皮奥瓦斯科·迪·隆多: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入天空。”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真实性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叙述视觉真实。小说以第一人称写法展开“我的回忆”,“我”是主人公柯希莫的兄弟,是柯希莫一生经历的见证者,从而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
B. 细节真实。文中的生活背景与人物穿着等都来源于现实世界,事件发生的时间非常具体,也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
C. 虚构是小说的显著特征,而真实是虚构的源泉。《树上的男爵》从多方面的进行真实性讲述,为小说的虚构提供了支持。
D. 情感真实。人物对自由的渴望、父子之间的冲突、母亲对孩子的责备等情感都是现实中实有的情感,情感真实是小说的生命。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采用现身式叙述的手法,例如“我记得很清楚”“我记得有风从海上吹来”“我记得他生病时的情景”,从而实现对叙事进程的控制。
B. 小说通过柯希莫从12岁到65岁始终生活在树上这种童话式写作,暗示了现实世界中的缺憾,将“沉重”的主题包裹于“轻逸”的表象之下。
C. 文末“刮起风来,是西南风,树梢摇曳”“西南风的旋转之中”这些关于西南风的描写,既起到了渲染萧瑟气氛的作用,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 小说不是写简单的反叛故事,而是通过“蕴藏着更深厚的东西”“像他那样身体力行”等议论,引发读者对人类生存哲学的思考。
8. 小说以“树上的男爵”为题有深刻的含义,请简要分析。
9. 本文和《大卫 科波菲尔》(节选)一样用了第一人称“我”孩童视角来叙述故事,请赏析这种叙述视角的作用。
【答案】6. D 7. C
8. ①主人公柯希莫生活在树上,是为了反抗现实,用保持距离来看清尘世,也表明现实难以容忍他这样的叛逆者。②“树上”象征着理想的世界,“男爵”象征着专制礼教等束缚。“树上”与“男爵”的矛盾,揭示了人类普遍的生存困境,表现了主人公柯希莫逃离专制礼教束缚,寻求自由的勇气。
9. ①这样使小说的叙述显得真实可信,亲切可感;②通过孩子天真单纯的视角来观察,更富有童趣,反衬出与成人世界的格格不入;③通过“我”的胆怯软弱突出哥哥的倔强执着。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的能力。
D.“母亲对孩子的责备”分析错误。依据原文“‘小心!小心!会摔下来呀,可怜的孩子!’母亲焦急地喊道”可以看出,文章并没有体现出母亲对孩子的责备,而是体现出母亲对孩子的担忧。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起到了渲染萧瑟气氛的作用”分析错误。文章提到“刮起风来,是西南风,树梢摇曳。就在这时候,天上出现了一只热气球”“正在这时,热气球被卷入西南风的旋转之中,开始像陀螺一样飞快转动起来,向海上飘去”,“西南风”使热气球出现与远离,热气球带着柯希莫最终飘走,这没有渲染氛围,只是推动了情节发展,为下文柯希莫“飞向天空”埋下伏笔。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
(1)根据“我们爬树(不是像许多孩子那样图实惠,我们是为了爬到人上得去的最高处,找舒适的地方坐下来观看下面世界)”“他在心里产生出对家庭(抑或对社会?抑或对整个世界?)的一种怨恨”“柯希莫说:‘我说过不要,我就是不要!’他推开那盘蜗牛”“‘不吃,还是不吃!’柯希莫回答,推开盘子”“‘我决不会改变想法的。’哥哥在树冠上说”“‘“我决不下树!’他说到做到”可知,主人公柯希莫生活在树上,是为了反抗现实,用保持距离来看清尘世,也表明现实难以容忍他这样的叛逆者。
(2)根据“你活了65年了,怎么能继续待在树上呢?你想说的你都说了,我们理解,你向我们表现出了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现在你可以下来了,那些终生在海上漂流的人也有一个离船上岸的年龄呀”“他摆摆手做了否定的表示。他几乎不再说话了”“奄奄一息的柯希莫,当锚的绳子靠近他之际,一跃而起,就像他年轻时经常蹦跳的那样,抓住了绳索,脚踩在锚上,身体蜷缩成一团。我们看见他就这样飘走了,消失在大海那边……柯希莫就这样去了,没有让我们看见他的遗体返回地面。在家族的墓地上竖起一块纪念他的墓碑,上面刻着:‘柯希莫·皮奥瓦斯科·迪·隆多: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入天空’”可知,“树上”象征着理想的世界,“男爵”象征着专制礼教等束缚。“树上”与“男爵”的矛盾,揭示了人类普遍的生存困境,表现了主人公柯希莫逃离专制礼教束缚,寻求自由的勇气。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叙述视角的作用的能力。
(1)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故事,使小说的叙述显得真实可信,亲切可感。
(2)根据“当时我8岁,觉得全都是在做一场游戏,顶撞大人是所有孩子的脾性,我不明白哥哥表现出的执拗中蕴藏着更深厚的东西”“我们的父亲一直同形势背道而驰,不合常规。他一心考虑的只是家谱、继承权以及同远近的权贵们的争斗和联合”“我们两个都无视大人们的恼怒,寻找与人们设计的道路不同的出路。我们爬树(不是像许多孩子那样图实惠,我们是为了爬到人上得去的最高处,找舒适的地方坐下来观看下面世界),我们在河里逆流而上,在海边寻找岩洞,沿着别墅楼梯上的玉石栏杆往下滑。这样的滑行有一次成为柯希莫同家长激烈顶撞的原因,他受到惩罚,很不公正。从那时起,他在心里产生出对家庭(抑或对社会?抑或对整个世界?)的一种怨恨,后来决定了他在6月15日的行动”分析,本文通过孩子天真单纯的视角来观察,更富有童趣,反衬出与成人世界的格格不入。
(3)根据“柯希莫的生活总是那样超凡脱俗,我的一生却循规蹈矩、平庸无奇”“‘你们要么吃下去,要么马上被关进小房间!’我屈从了,开始吞咽那些软体动物。‘怎么样?’父亲问柯希莫。‘不吃,还是不吃!’柯希莫回答,推开盘子。‘从饭桌上滚开!柯希莫转过身去,背向着我们,走出餐室”可知,用了第一人称“我”孩童视角来叙述故事,用“我”的胆怯软弱突出哥哥的倔强执着。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薄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文帝曰:“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久之前曰:“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 ”上曰:“长者也。”又复问:“东阳侯张相如何如人也 ”上复曰:“长者。”释之曰:“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戮此啬夫喋喋利口捷给哉!且秦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恻隐之实。以故不闻其过,陵迟而至于二世,天下土崩。今陛下以啬夫口辨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文帝曰:“善。”乃止不拜啬夫。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张廷尉由此天下称之。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B. 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C. 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D. 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廷尉,汉时九卿之一,掌管全国刑狱,可以逮捕、囚禁和审判有罪的王或大臣,还可驳正皇帝、三公提出的判决。
B. 长者,指年纪大或辈分高的人,也可以指显贵之人,还可以指德高望重的人。文中“长者”指德高望重的人。
C. 宗庙,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是人们为亡灵建立的寄居之所。除天子设七庙,诸侯设五庙,大夫、士、庶人皆可设庙,以祭先祖。
D. 顿首,叩头,头叩地而拜,古九拜之一,通常用于下对上级平辈间敬礼,也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释之颇有贤才。张释之要辞官归乡,袁盎知道他德才兼备,奏请授张释之谒者官职;张释之分析秦汉之事,受到汉文帝赏识。
B. 张释之善于进谏。汉文帝因啬夫熟知禽兽簿,对答敏捷,要授予啬夫上林令之职,张释之以周勃、张相如为例,最终劝止了文帝。
C. 张释之刚直不阿。张释之阻止过在司马门不下车的太子、梁王进入殿门,并弹劾他们,汉文帝自责教子不严后,太子、梁王才得以进入。
D. 张释之执法公正。汉文帝要将盗取高祖庙内玉环人诛灭全族,张释之据理力争,坚持依法处置,最终文帝和太后同意了他的判决。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
(2)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
【答案】10. A 11. C 12. C
13. (1)汉文帝询问上林尉登记各种禽兽的册子的情况,问了十几个问题,上林尉东张西望,全都不能回答。
(2)张释之按照法律所规定的偷盗宗庙服饰器具之罪奏报皇帝,奏明应判处斩首示众。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依照法律这样处罚已经足够了。况且斩首示众和灭族同样是死罪,但是以罪责的逆顺轻重而论是有差距的。现在他偷盗宗庙的器物就要诛灭全族,万一有愚蠢的人挖长陵一捧土,陛下用什么刑罚惩处他呢?
“然以逆顺为差”中“然”表转折,意为“然而”,放在句首,据此排除CD。
“加其法”是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B。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大夫、士、庶人皆可设庙”错,庶人不可以设庙。古制是天子七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汉文帝自责教子不严后,太子、梁王才得以进入”错,原文是“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应是汉文帝自责教子不严后,薄太后才派使臣带着她的诏书前来,赦免太子、梁王罪过,太子、梁王才能够进入宫中。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簿”,登记账目、物品的册子;“左右视”,向左右看看(东张西望);“对”,对答、回答。
(2)“案”,按照,依据;“当”,判罪;“弃市”,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街头示众。
参考译文:
廷尉张释之,是堵阳人,字季。侍奉汉文帝,十年得不到升迁,想自己请求免职回家。中郎将袁盎知道他有德行有才能,就奏请汉文帝调动张释之补谒者的缺职。张释之谈起秦汉之际的事,谈了很长时间关于秦朝灭亡和汉朝兴盛的原因。文帝很赞赏他,就任命张释之做了谒者仆射。张释之跟随汉文帝出行,登临虎圈。汉文帝询问上林尉登记各种禽兽的册子的情况,问了十几个问题,上林尉东张西望,全都不能回答。看管虎圈的啬夫从旁边代替上林尉回答了皇上提出的问题,对登记各种禽兽的册子的情况回答得很详细,想借此让皇上看到自己的才能,回答问题有如声响回应没有穷尽。汉文帝说:“做官吏不该像这样吗?上林尉无能!”于是诏令张释之任命啬夫为上林令。张释之许久才上前说:“陛下认为绛侯周勃是怎样的人呢?”文帝说:“是德高望重的人。”又问:“东阳侯张相如是怎样的人呢?”文帝再一次回答说:“是德高望重的人。”张释之说:“绛侯、东阳侯都被称为德高望重的人,可这两个人议论事情时却不善于言谈,难道也要效法这个啬夫喋喋不休,伶牙俐齿,能言善辩,口才敏捷吗?况且秦代由于重用了主管诉讼的官吏,所以官吏们争着以办事迅急苛刻督责来互比高低,然而这样做的流弊在于只空具条文而无实际内容。因为这样,秦君听不到自己的过失,国势日衰,到秦二世时,天下土崩瓦解了。现在陛下因为啬夫伶牙俐齿就越级提拔他,我恐怕天下人都会追随这种风气,争相施展口舌之能而不求实际。况且下面效仿上面比影子和回声来得还要快,陛下采取措施不可不审慎啊。”文帝说:“好吧。”于是放弃,不再授予啬夫官职。太子与梁王同乘一辆车入朝,到了司马门没有下车,当时张释之追上去阻止太子、梁王,不让他们进殿门。于是弹劾他们在司马门不下车是不敬,上奏给朝廷。薄太后知道了这件事,文帝摘下帽子赔罪说:“我教导儿子不谨慎。”薄太后才派使臣带着她的诏书前来,赦免太子、梁王罪过,太子、梁王才能够进入宫中。文帝由此更加看重张释之,任命他做了中大夫。后来,有人偷了高祖庙神座前的玉环,被抓到了,文帝大怒,将人交给廷尉治罪。张释之按照法律所规定的偷盗宗庙服饰器具之罪奏报皇帝,奏明应判处斩首示众。皇帝非常恼怒地说:“这人不行正道,竟偷盗先帝庙中的器物,我交给廷尉审理的目的,是想要灭掉他全族而你却按照法律条文上奏这件事,这不是我恭敬侍奉宗庙的本意啊。”张释之脱帽叩头谢罪说:“依照法律这样处罚已经足够了。况且斩首示众和灭族同样是死罪,但是以罪责的逆顺轻重而论是有差距的。现在他偷盗宗庙的器物就要诛灭全族,万一有愚蠢的人挖长陵一捧土,陛下用什么刑罚惩处他呢?”过了很久,文帝和薄太后谈论了这件事,才同意了廷尉的判决。张释之由此得到天下人的称赞。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②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阊门:苏州西门,词人旧居。②梧桐半死:枚乘《七发》中说,龙门有梧桐,其根半生半死。
14.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开头两句用赋,直抒胸臆,写作者这次重回苏州经过阊门,一想起和自己相濡以沫的妻子已长眠地下,不禁悲从中来。
B.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一句运用典故,将丧偶之痛和孤独之境表现得分外悲凉。寂寞之情,溢于言表。
C. “原上草,露初晞”一句用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殁,是为兴;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坟场应有的景象,是为比,由此下文“新垅”就不显得突兀了。
D. “旧栖新垅两依依”,居所依依,却天人永隔,“依依”二字,是对过去美好生活的追思,表达了对亡妻的深切怀念。
15. 这首词和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堪称古代悼亡诗双绝。有人认为,苏词抒情感染力更强,贺词抒情更加细腻,请结合两首词各自的最后两句分析。
【答案】14. C 15. 苏词最后两句,从对面落笔,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人在明月之夜的心境,眷恋亲人,柔肠寸断。“明月夜,短松冈”二句以景结情,描写月色短松之景,抒发黯然魂销之情。从情感抒发上来说,更加感性动人。
贺词:细节描写,通过夫妻间体贴关怀、情感交融的温馨生活,诗人追忆妻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景,用细节怀念妻子的贤惠勤劳,表达了对夫妻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之情的深切怀念,情感抒发比较细腻平静。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用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殁,是为兴”“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坟场应有的景象,是为比”错,兴比颠倒。过片“原上草,露初晞“承上启下,亦比亦兴,既是对亡妻坟前景物的描写,又借露水哀叹妻子生命的短暂。用原草之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殁,是为比;同时,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坟场应有的景象,是为兴。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感情的能力。
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最后两句是“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意思:料想你年年都为我柔肠寸断,在那凄冷的月明之夜,在那荒寂的短松冈上。对面落笔,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眷恋人世、难舍亲人,柔肠寸断,可谓用心良苦。在这里作者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东坡此词最后这三句,意深,痛巨,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特别是“明月夜,短松冈”二句,以景结情,凄清幽独,黯然魂销,使全诗定格在凄清哀伤的画面中,哀思绵长。从情感抒发上来说,更加感性动人。
贺词最后两句“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意思:躺在空荡荡的床上,听着窗外的凄风苦雨,今后还有谁再为我深夜挑灯缝补衣衫?诗人夜间辗转难眠,昔日妻子挑灯补衣的情景历历在目,如今却再难重见。这两句追忆妻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景,妻子的贤惠勤劳,以及夫妻间恩爱体贴、情感交融的温馨生活,都通过这一平实的细节得以表现出来,这一细节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夫妻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之情的深切怀念。诗人情感抒发比较细腻平静,读来令人哀惋凄绝。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面上宣扬及时行乐,沉醉酒乡,实际上流露出作者的失望和愤慨之情。
(3)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勉。
【答案】 ①. 江天一色无纤尘 ②. 皎皎空中孤月轮 ③. 人生得意须尽欢 ④. 莫使金樽空对月 ⑤. 士不可以不弘毅 ⑥. 任重而道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纤”“皎”“须”“樽”“弘”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人著书立说,为何要作序?一般说来, 两种情况:一是发乎衷愫,诚意推介。即在阅读时,被原著所 ,心有戚戚,于是付诸笔端,为之作序。其所序者,( )较为典型的,如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所序很短,但却被后世倍加推崇,清代文学家沈德潜甚至赞其“___,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二是承人之请,为序体现的是文友之间的一种情谊。譬如明代王思任的杂序九十七篇,绝大部分都是为旧雨新知而写。他绝非那种写捧场应酬之文的“好好先生”,更非乡愿口中的陈词滥调,而具有载道明理、文采斐然的特点。已达文质兼美之境。其中许多段落,读来不禁令人____,一赞三叹。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外 触动 抑扬顿挫 拍案叫绝
B. 只有 感动 朗朗上口 拍案而起
C. 不外 感动 朗朗上口 拍案叫绝
D. 只有 触动 抑扬顿挫 拍案而起
18. 下列填入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或整人耳目,似山路赏景,翻出新意;或钩沉索隐,如深林寻宝,得之不易。
B. 有的翻出新意,似山路赏景,整人耳目;有的钩沉索隐,如深林寻宝,得之不易。
C. 有的如山路赏景,翻出新意,整人耳目;有的如深林寻宝,钩沉索隐,得之不易。
D. 或翻出新意,似山路赏景,整人耳目;或钩沉索隐,如深林寻宝,得之不易。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绝非那种写捧场应酬之文的“好好先生”,更非满口陈词滥调的乡愿,而具有文采斐然、载道明理的特点,已达文质兼美之境。
B. 他绝非那种写捧场应酬之文的“好好先生”,更非满口陈词滥调的乡愿,而具有载道明理、文采斐然的特点,已达文质兼美之境。
C. 他的序文,绝非“好好先生”那种捧场的应酬之文,更非乡愿口中的陈词滥调,而具有文采斐然、载道明理的特点,已达文质兼美之境。
D. 他的序文,绝非“好好先生”那种捧场的应酬之文,更非乡愿口中的陈词滥调,而具有载道明理、文采斐然的特点,已达文质兼美之境。
【答案】17. A 18. D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不外:指不超出某种范围以外。
只有:唯有,仅有。
句中“一般来说”即不是很确切,选用“不外”更合适。
第二空,触动:因外界某种因素而激发思想、情感等。
感动:引起同情、支持或向慕。
语境为读书激发了思想感情而要写作,应选用“触动”。
第三空,抑扬顿挫:指声音的大小起伏和停顿转折。
朗朗上口:指诵读诗词文章时的声音大而顺口。
语境不是指诵读文章,指语言特点,应选用“抑扬顿挫”。
拍案叫绝:拍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
拍案而起:一拍桌子猛地站起来,形容非常愤慨。
语境是赞赏文段好,应选用“拍案叫绝”。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翻出新意”“山路赏景”“整人耳目”为一组词,先以“翻出新意”点明序言在立意上的特点,再以“山路赏景”作比,“整人耳目”说明阅读效果。“钩沉索隐”“如深林寻宝”“得之不易”也是同样的逻辑。故排除A、C两项。B、D项相比,“或”字更加精炼书面,更契合全文语言风格。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他绝非……,更非乡愿口中的陈词滥调,而具有载道明理、文采斐然的特点”主宾搭配不当,结合句意,整个句子陈述主体应是“他的序文”,这样排除A、B项。
二是“载道明理、文采斐然”语序不当,“载道明理”比“文采斐然”更深一层,应改为“文采斐然、载道明理”,这样排除D项。
故选C。
(二)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祝融号”着陆火星以来,环绕器一直在承担着数据中继的角色并表现出优良的性能。对于环绕器而言,承担好中继通讯的角色必须解决好两大问题。一是 ① 。环绕器要始终保持在中继轨道,才能使 ② 。为此,它在运行过程中,进行了多次轨道维持,确保稳定运行在中继通讯轨道。二是 ③ 。环绕器携带了2个太阳电池阵,同时通过优化调整器上的设备工作模式,成功应对光照不足带来的能源问题,保障持续能源供应。
今年9月中旬至10月下旬,环绕器将迎来“日凌现象”的考验,在此期间,火星、地球将运行至太阳的两侧,三者近乎处于一条直线。受夹在中间的太阳的电磁辐射干扰,环绕器与地球的通讯将中断约50天,届时“祝融号”也将转入安全模式,暂停探测工作。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 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答案】20. ①中继轨道维持的问题 ②通讯保持畅通 ③能源持续供应的问题
21. 示例:①今年9月中旬至10月下旬,②因为环绕器受“日凌现象”的影响,③与地球通讯将中断,④所以“祝融号”会转入安全模式,暂停探测工作。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语段对环绕器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的具体阐述,可知环绕器必须“始终保持在中继轨道”才能承担中继通讯的角色,为此,在运行过程中,环绕器“进行了多次轨道维持”,因此横线①可概括为“中继轨道维持的问题”。
第二处,根据环绕器的任务角色,可知横线②为中继轨道维持的目的“通讯保持畅通”。
第三处,横线③根据“环绕器携带了2个太阳电池阵”及“优化调整器上的设备工作模式”等做法,可知这是为了解决“能源持续供应的问题”。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概括以及使用句式的能力。
解答本题需抓住文段中的关键词、句,概括此段大意,然后运用因果关系的句子进行表述。本段中重要的信息点有发生时间“今年9月中旬至10月下旬”、事件结果“‘祝融号’会转入安全模式,暂停探测工作”、原因分析“环绕器受‘日凌现象’的影响,与地球通讯将中断”三个方面。
其中“环绕器受‘日凌现象’的影响,与地球通讯将中断”是原因,“‘祝融号’会转入安全模式,暂停探测工作”是结果,使用表因果的关联词进行连贯即可。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荀子在《劝学》一文中用“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等句阐明了“个体”与“环境”的关系。
材料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4月21日发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白皮书介绍了新时代党和政府为青年发展创造的良好环境,也勾勒出了新时代中国青年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主流群像,吹响了“时代成就青年,青年不负时代”的青春号角。
作为新时代的有为青年,你对上述材料有什么样的认知与理解?请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用荀子的话引导我们思考“个体”与“环境”的关系。前一句说明环境对个人的影响,后一句说明个体也能影响环境。材料二通过国务院的白皮书说明当今时代党和政府为青年发展创造的良好环境,而新时代中国青年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美好时代作出了最好的回应。学生抓住“时代成就青年,青年不负时代”,来思考作为新时代的有为青年我们应该如何做,就符合本次作文要求。
写作时可以结合材料一联想环境对人的成长很重要,如孟母三迁,为子择邻等;然后分析当今时代,我们的国家和政府为青年创造了哪些良好的外部环境;可以运用具体事例论证青年应该如何在这样的时代中建功立业,联想“七一勋章”获得者、脱贫攻坚模范、抗疫先进人物、时代楷模、英雄航天员、空中梯队代表等榜样,他们紧紧跟随时代的脚步,抓住环境的机遇,让梦想开花,他们以身作则,为奏响伟大复兴发出最强音;还可以联想在北京冬奥会上,以苏翊鸣为代表的青年踏雪寻龙,引领青年追寻热爱,挥洒青春热血,他们何尝不是通过自身的榜样作用引领社会新风尚,改变青年惰于运动、惯于躺平的坏习惯?最后写这一代青年生在和平的中国,富强的中国,是国家的未来,青年应坚定理想,提升自我,发愤图强,肩负起民族复兴重任,让祖国的未来更加美好。
立意:
1.中国影响青年,青年改变未来。
2.不负青春,不负时代。
3.紧跟时代步伐,牢记强国有我。浙江省金华市江南中学等两校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习近平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具体方略有:一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二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三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四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摘编自《人民日报政文·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
材料二:
“生态”一词源于希腊文,意谓居所、栖息地。生态不仅指涉人与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同时也切入经济活动和社会结构。
收敛侵占自然物的欲望是可以达到的理性认识,先民便有这样的睿智,值得今人借鉴。荀子谓:“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荀卿并非以为人可以任意摆布自然,而是主张人与天地配合,如果与天地争职分,就是犯糊涂。
《易传》把天地人并称“三才”,天人协调是理想境界。《淮南子》讲:“禹决江疏河以为天下兴利,而不能使水西流;稷辟土垦草,以为百姓力农,然不能使禾冬生,岂其人事不至哉?其势不可也。”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说:“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无论作哪一解释,都包含天地人皆以自然为归依、为原本之义。
人类必须顺从自然,而不可违逆自然。反对逆天而行,主张天人一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宗旨。如果把人创造的文化比喻为一株参天大树,是自然提供了大树赖以生长的阳光、雨露和土壤。
然而,现在的时代往往背离此道。工业革命以来,“征服自然”成为主流意识,物本主义压过人本主义,更蔑视自然生机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病态扩张。当下迈入后工业文明的信息化时代,物本主义的工具理性更趋发达,掌握了核裂变、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等尖端技术的今人,似乎可以得心应手地“改造自然”,但背弃自然法则,违背生命伦理,包括生物工程在内的科技创造,必招致自然铁腕的回敬。卡普拉在《转折点》中说:“我们第一次被迫面临着人类和地球上所有生命灭绝这样一场确确实实的威胁。”这种威胁,并非来自毒蛇猛兽、地震火山,也不是天然病菌,而可能是自以为超越自然、左右自然的愚妄之人的逆天而行。这是当下人类必须时刻自警的。
(摘编自冯天瑜《人类应当对自然深怀敬畏》)
材料三:
东西方文化的形成主要是在原始自然观基础上,原始自然观是人类对自然界的初始审视,从卡西尔的思想观念中,原始自然观就体现了人与自然是一体的关系,人和其他动物以及所有的自然物都属于一种生命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由于生产力的落后,人类的生存需要顺应自然,依赖自然,人属于自然的一部分。在这一时期,人类生产活动发明的人工取火,保存火种,制造石器、骨器等,就体现了人类利用自然的成就,从创造的劳动工具方面来讲,人和其他动物就存在了本质的区别,人和自然界区分开来,但本质上仍然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一体性。
从东西方文化发展进程的差异性角度来讲,西方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生产工具的快速迭代、科技的进步,体现出了人对自然的征服观念和行为。但是,从中国历史文明发展的过程来看,原始自然观中生命一体化思想逐渐演变为天人合一,具有顺应自然和改变自然的双重性。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理念继承发展了东西方传统自然观,是当代自然观的最新体现,与工业文明时代中天人对立的自然观存在较大的差异。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下,人和自然之间不是征服和被征服的关系,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工业文明的自然观是将自然和社会碎片化,利用技术和资本将其重新组合,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成为掠夺、被操纵的一种形态。自然界成为人类征服的对象,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对自然资源过度使用,从而使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恶化。工业文明时期,人和自然之间由相互依存转变为相互对立,由于对自然任意开发,自然生态平衡被破坏,人类生存的环境形势逐渐严峻。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理念是在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社会发展和生态系统平衡之间遵循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缓解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求。
(摘编自金凤姬“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理论基础及实践路径分析》)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虽没有“生态”一词,但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就已经有了不违背天地规律、顺应自然使用人力的生态思想。
B. 目前,人类和地球上所有生命都面临灭绝的威胁,这种威胁来自自以为超越自然、左右自然的愚妄之人的逆天之行。
C. 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下,人和自然之间的形态不是掠夺、被操纵,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D.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继承和发展了传统自然观,顺应当今人类的生存需求,是当代自然观的最新体现。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人讲天地人关系的时候,认为天人协调才是理想境界,人的生产生活不应该违逆自然,逆天而行。
B.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就有了生态文明的思想,儒家所说的“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C. 生态文明思想是西方环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思想核心是强调对环境的绝对意义上的爱护和保护。
D. 无论天人一体、天人对立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都是对天人关系的有益探索,都有合理的一面。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用来警醒“人类中心主义者”的一项是( )
A. 要使我们祖国的河山全部绿化起来,要达到园林化,到处都很美丽,自然面貌要改变过来。(毛泽东)
B. 良好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胡锦涛)
C.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恩格斯)
D. 征服自然的工作是一项造福人类、促进社会进步的伟大事业,必然受到神的鼓励。(培根)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5. 请结合材料,阐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树上的男爵
[意大利]卡尔维诺
我的哥哥柯希莫·皮奥瓦斯科·迪·隆多最后一次坐在我们中间的那一天是1767年6月15日。我记得很清楚,事情好像就发生在今天一样。那天,大家坐在翁布罗萨我家别墅的餐室里,几扇窗户都嵌满了花园里那棵高大的圣栎树的繁茂枝条。时间正当中午,我们全家人按照老规矩在这个时候坐到餐桌边,在首席上端坐着我们的父亲。
我们的父亲一直同形势背道而驰,不合常规。他一心考虑的只是家谱、继承权以及同远近的权贵们的争斗和联合。
柯希莫的生活总是那样超凡脱俗,我的一生却循规蹈矩、平庸无奇。但我们的童年是一起度过的,我们两个都无视大人们的恼怒,寻找与人们设计的道路不同的出路。我们爬树(不是像许多孩子那样图实惠,我们是为了爬到人上得去的最高处,找舒适的地方坐下来观看下面世界),我们在河里逆流而上,在海边寻找岩洞,沿着别墅楼梯上的玉石栏杆往下滑。这样的滑行有一次成为柯希莫同家长激烈顶撞的原因,他受到惩罚,很不公正。从那时起,他在心里产生出对家庭(抑或对社会?抑或对整个世界?)的一种怨恨,后来决定了他在6月15日的行动。
我记得有风从海上吹来,树叶抖动。柯希莫说:“我说过不要,我就是不要!”他推开那盘蜗牛。他往常可从来没有闹得这么凶。
当时我8岁,觉得全都是在做一场游戏,顶撞大人是所有孩子的脾性,我不明白哥哥表现出的执拗中蕴藏着更深厚的东西。
“你们要么吃下去,要么马上被关进小房间!”我屈从了,开始吞咽那些软体动物。
“怎么样?”父亲问柯希莫。
“不吃,还是不吃!”柯希莫回答,推开盘子。
“从饭桌上滚开!”
柯希莫转过身去,背向着我们,走出餐室。
“你去哪里?”
“我知道!”
他朝花园跑去。
我们从窗子里看见他很快爬上那棵圣栎树。他穿戴和打扮得非常整齐,他是按照父亲的要求弄妥帖后来吃饭的,尽管他只有12岁。扑上粉,头发用带子扎起辫子,三角帽,针织领带,绿色开叉燕尾服,浅紫色的短裤,佩剑,白皮长护腿套。他就这副模样往那棵多结的树上爬,手脚并用,以我们长期练就的准确而迅速的动作在树枝上攀登。
“小心!小心!会摔下来呀,可怜的孩子!”母亲焦急地喊道。
柯希莫爬至一条粗枝的叉口上,坐下来,双腿悬垂着,两臂交叉,手掌塞进腋下,脑袋缩进双肩里,三角帽低压在前额上。
父亲从窗台里探出身对他喊道:“你在那里待腻了就会改主意的!”
“我决不会改变想法的。”哥哥在树冠上说。
“只要你下来,我就要你好看!”
“我决不下树!”他说到做到。
……
从前有我哥哥在,我对自己说“有他替我们大家着想”,我只爱过日子。现在他不在了。我觉得我应当考虑许多事情,可是只有像他那样身体力行,只有像他那样一生到死都苛求自己的人,才能为大家做出奉献。
我记得他生病时的情景。我们看出来了,因为他把他的简陋的卧具搬到了广场中心的那株大核桃树上。而从前,他出于野生动物的本能,总是把睡处隐蔽起来。现在他感到需要时时有人照看。我的心紧张起来。
我爬上梯子。“柯希莫,”我开始对他说,“你活了65年了,怎么能继续待在树上呢?你想说的你都说了,我们理解,你向我们表现出了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现在你可以下来了,那些终生在海上漂流的人也有一个离船上岸的年龄呀。”
他摆摆手做了否定的表示。他几乎不再说话了。他的病情恶化了。
一天早上,我们看见他不在卧具上,当大家抬头向上看时,都吓坏了:他爬到了树顶上,骑坐在一根极高的枝头上,身上只穿了一件衬衣。
“你在上面做什么呀?”
他不回答。他已经半僵硬了。他能爬上树顶简直是奇迹。
柯希莫坐在树上,纹丝不动。刮起风来,是西南风,树梢摇曳。就在这时候,天上出现了一只热气球。
柯希莫抬起头,注意力集中地望着气球。
正在这时,热气球被卷入西南风的旋转之中,开始像陀螺一样飞快转动起来,向海上飘去。飞行员们抛出锚,锚带着长长的绳子在空中飞舞,闪耀着银白色的光,随着气球斜向飞行,现在飘到了广场上空,在大约与核桃树梢相齐的高度上。我们担心碰到柯希莫,但是万万没想到后来我们在一瞬间看到的事情。
奄奄一息的柯希莫,当锚的绳子靠近他之际,一跃而起,就像他年轻时经常蹦跳的那样,抓住了绳索,脚踩在锚上,身体蜷缩成一团。我们看见他就这样飘走了,消失在大海那边……
柯希莫就这样去了,没有让我们看见他的遗体返回地面。在家族的墓地上竖起一块纪念他的墓碑,上面刻着:“柯希莫·皮奥瓦斯科·迪·隆多: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入天空。”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真实性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叙述视觉真实。小说以第一人称写法展开“我的回忆”,“我”是主人公柯希莫的兄弟,是柯希莫一生经历的见证者,从而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
B. 细节真实。文中的生活背景与人物穿着等都来源于现实世界,事件发生的时间非常具体,也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
C. 虚构是小说的显著特征,而真实是虚构的源泉。《树上的男爵》从多方面的进行真实性讲述,为小说的虚构提供了支持。
D. 情感真实。人物对自由的渴望、父子之间的冲突、母亲对孩子的责备等情感都是现实中实有的情感,情感真实是小说的生命。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采用现身式叙述的手法,例如“我记得很清楚”“我记得有风从海上吹来”“我记得他生病时的情景”,从而实现对叙事进程的控制。
B. 小说通过柯希莫从12岁到65岁始终生活在树上这种童话式写作,暗示了现实世界中的缺憾,将“沉重”的主题包裹于“轻逸”的表象之下。
C. 文末“刮起风来,是西南风,树梢摇曳”“西南风的旋转之中”这些关于西南风的描写,既起到了渲染萧瑟气氛的作用,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 小说不是写简单的反叛故事,而是通过“蕴藏着更深厚的东西”“像他那样身体力行”等议论,引发读者对人类生存哲学的思考。
8. 小说以“树上的男爵”为题有深刻的含义,请简要分析。
9. 本文和《大卫 科波菲尔》(节选)一样用了第一人称“我”孩童视角来叙述故事,请赏析这种叙述视角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薄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文帝曰:“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久之前曰:“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 ”上曰:“长者也。”又复问:“东阳侯张相如何如人也 ”上复曰:“长者。”释之曰:“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戮此啬夫喋喋利口捷给哉!且秦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恻隐之实。以故不闻其过,陵迟而至于二世,天下土崩。今陛下以啬夫口辨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文帝曰:“善。”乃止不拜啬夫。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张廷尉由此天下称之。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B. 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C. 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D. 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廷尉,汉时九卿之一,掌管全国刑狱,可以逮捕、囚禁和审判有罪的王或大臣,还可驳正皇帝、三公提出的判决。
B. 长者,指年纪大或辈分高的人,也可以指显贵之人,还可以指德高望重的人。文中“长者”指德高望重的人。
C. 宗庙,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是人们为亡灵建立的寄居之所。除天子设七庙,诸侯设五庙,大夫、士、庶人皆可设庙,以祭先祖。
D. 顿首,叩头,头叩地而拜,古九拜之一,通常用于下对上级平辈间的敬礼,也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释之颇有贤才。张释之要辞官归乡,袁盎知道他德才兼备,奏请授张释之谒者官职;张释之分析秦汉之事,受到汉文帝赏识。
B. 张释之善于进谏。汉文帝因啬夫熟知禽兽簿,对答敏捷,要授予啬夫上林令之职,张释之以周勃、张相如为例,最终劝止了文帝。
C. 张释之刚直不阿。张释之阻止过在司马门不下车的太子、梁王进入殿门,并弹劾他们,汉文帝自责教子不严后,太子、梁王才得以进入。
D. 张释之执法公正。汉文帝要将盗取高祖庙内玉环的人诛灭全族,张释之据理力争,坚持依法处置,最终文帝和太后同意了他的判决。
13.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
(2)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②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阊门:苏州西门,词人旧居。②梧桐半死:枚乘《七发》中说,龙门有梧桐,其根半生半死。
14.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开头两句用赋,直抒胸臆,写作者这次重回苏州经过阊门,一想起和自己相濡以沫的妻子已长眠地下,不禁悲从中来。
B.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一句运用典故,将丧偶之痛和孤独之境表现得分外悲凉。寂寞之情,溢于言表。
C. “原上草,露初晞”一句用露初晞暗指夫人新殁,是为兴;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坟场应有的景象,是为比,由此下文“新垅”就不显得突兀了。
D. “旧栖新垅两依依”,居所依依,却天人永隔,“依依”二字,是对过去美好生活的追思,表达了对亡妻的深切怀念。
15. 这首词和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堪称古代悼亡诗双绝。有人认为,苏词抒情感染力更强,贺词抒情更加细腻,请结合两首词各自的最后两句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面上宣扬及时行乐,沉醉酒乡,实际上流露出作者的失望和愤慨之情。
(3)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勉。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人著书立说,为何要作序?一般说来, 两种情况:一是发乎衷愫,诚意推介。即在阅读时,被原著所 ,心有戚戚,于是付诸笔端,为之作序。其所序者,( )较为典型的,如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所序很短,但却被后世倍加推崇,清代文学家沈德潜甚至赞其“___,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二是承人之请,为序体现的是文友之间的一种情谊。譬如明代王思任的杂序九十七篇,绝大部分都是为旧雨新知而写。他绝非那种写捧场应酬之文的“好好先生”,更非乡愿口中的陈词滥调,而具有载道明理、文采斐然的特点。已达文质兼美之境。其中许多段落,读来不禁令人____,一赞三叹。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外 触动 抑扬顿挫 拍案叫绝
B. 只有 感动 朗朗上口 拍案而起
C. 不外 感动 朗朗上口 拍案叫绝
D. 只有 触动 抑扬顿挫 拍案而起
18. 下列填入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或整人耳目,似山路赏景,翻出新意;或钩沉索隐,如深林寻宝,得之不易。
B. 有的翻出新意,似山路赏景,整人耳目;有的钩沉索隐,如深林寻宝,得之不易。
C. 有的如山路赏景,翻出新意,整人耳目;有的如深林寻宝,钩沉索隐,得之不易。
D. 或翻出新意,似山路赏景,整人耳目;或钩沉索隐,如深林寻宝,得之不易。
19. 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绝非那种写捧场应酬之文的“好好先生”,更非满口陈词滥调的乡愿,而具有文采斐然、载道明理的特点,已达文质兼美之境。
B. 他绝非那种写捧场应酬之文的“好好先生”,更非满口陈词滥调的乡愿,而具有载道明理、文采斐然的特点,已达文质兼美之境。
C. 他的序文,绝非“好好先生”那种捧场的应酬之文,更非乡愿口中的陈词滥调,而具有文采斐然、载道明理的特点,已达文质兼美之境。
D. 他的序文,绝非“好好先生”那种捧场的应酬之文,更非乡愿口中的陈词滥调,而具有载道明理、文采斐然的特点,已达文质兼美之境。
(二)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祝融号”着陆火星以来,环绕器一直在承担着数据中继的角色并表现出优良的性能。对于环绕器而言,承担好中继通讯的角色必须解决好两大问题。一是 ① 。环绕器要始终保持在中继轨道,才能使 ② 。为此,它在运行过程中,进行了多次轨道维持,确保稳定运行在中继通讯轨道。二是 ③ 。环绕器携带了2个太阳电池阵,同时通过优化调整器上的设备工作模式,成功应对光照不足带来的能源问题,保障持续能源供应。
今年9月中旬至10月下旬,环绕器将迎来“日凌现象”的考验,在此期间,火星、地球将运行至太阳的两侧,三者近乎处于一条直线。受夹在中间的太阳的电磁辐射干扰,环绕器与地球的通讯将中断约50天,届时“祝融号”也将转入安全模式,暂停探测工作。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 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荀子在《劝学》一文中用“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等句阐明了“个体”与“环境”的关系。
材料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4月21日发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白皮书介绍了新时代党和政府为青年发展创造的良好环境,也勾勒出了新时代中国青年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主流群像,吹响了“时代成就青年,青年不负时代”的青春号角。
作为新时代的有为青年,你对上述材料有什么样的认知与理解?请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