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经济和社会生活 复习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 经济和社会生活 复习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1-20 22:36: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第六单元复习
经济与社会生活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状元实业家张謇1. 张謇:
2. 背景


3. 口号:
4. 结果:
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和教育家。《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开矿设厂,加紧经济侵略。深感要维护中国利益,必须发展中国的工商业。实业救国。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一战期间有较大发展,但一战后被吞并。状元实业家张謇 张謇是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原因(背景):①《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②张謇深感要挽回中国的利益,必须发展本国的工商业。于是他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并身体力行,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措施:毅然回乡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发展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民族资本的压迫,张謇的大生纱厂等企业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但好景不长,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又一次在中国大量倾销棉花和棉织品,纱厂的产品被迫削价销售,收不抵支,负债累累,结局:最后被吞并。一、状元实业家张謇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 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曲折发展:萌芽出现第一阶段:从1895—1913年,我国虽然出现了一些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但这些民族工业往往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碍,难以生存和发展。
第二阶段:1914—1923年,黄金时期:①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级一度受到鼓舞。他们认为,“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各种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进入了:“黄金时期”。
第三阶段:受挫原因:①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②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民族工业再度受挫。③抗战胜利后,由于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等,民族工业也没能得到很好的恢复。 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口头完成: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图表1、辛亥革命的作用
2、一战中,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
3、国货运动的推动。一战期间一战后1、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卷土重来;
2、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3、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洋务运动到清末 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曲折发展:黄金时代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
  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战
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1914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面粉出口增表萌芽出现黄金时代再度受挫从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2. 特征:
3. 原因: 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发展短暂且艰难曲折;发展不平衡,集中于轻工业和沿海沿江大城市地区;整体水平落后。中国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 发展缓慢的原因: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特点:①从时间来说是比较短暂的。②而且从行业上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③城市之间的发展也很不平衡,像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民族工业比较发达,而在广大内地却非常薄弱。 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2.特征 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2.特征发展阶段:短暂且曲折
发展程度:不平衡,集中于轻工业 和沿江沿海地区
发展水平:受中国社会性质制约,整体水平落后 据《申报》记载,1876年的一天,中国上海发生了一件较为奇怪的事:一种新奇事物出现在中国大地上,田地里的老妇人看到后惊讶地张大嘴巴;青年人惊喜地两眼发亮;小孩子则吓得倚在大人身上。 
           近代交通通讯文化生活变迁社会习俗变化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火车、 轮船、有线电报、电话照相、 电影、媒体、出版机构剪辫子、易服饰、改称谓 废跪拜、禁缠足 倡女权一、近代交通通迅工具在中国的出现1.近代交通工具──轮船、火车
(1)出现:
(2)传入中国:
(3)作用:
2.近代通讯工具──电报
(1)出现:
(2)作用:19世纪初,西方发明。19世纪中后期。使人们出行的速度大大加快,极大
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
有线电报。传达生意信息、发布新闻报道、
联系亲友。三、文化生活的变迁1.照相和电影
(1)传入:
(2)意义:
2.报刊业的发展
(1)外文报纸:
(2)中文报纸:
①创办:
②内容:
(3)作用:
3.出版业的发展──商务印书馆
(1)创办:
(2)地位:
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
的历史镜头。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上海等城市创办。《申报》最为著名。1872年、上海。刊载新闻、评论、广告等。报纸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1897年、上海。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出版学校的课本和字典等。文化生活的变迁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作用: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我们可以从保留至今的老电影、老照片里,了解过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19世纪后报纸也出现了,其中最著名的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内容:《申报》刊载新闻、评论等内容,还有广告。作用:报纸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播工具,人们可以通过报纸了解到国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从报纸上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当时使用的课本和字典很多都是由它出版的。社会习俗的变化早期报纸--《申报》VS商务印书馆原貌被日军炸后的商务印书馆四、社会习俗的变化1.时间:
2.措施:
3.局限性:辛亥革命后(1912年)。民国政府移风易俗。颁布剪辫子、易服饰
废止缠足等法令;废除跪拜礼,代之以鞠
躬、握手等礼节;取消“老爷”、“大人”之类
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称呼。在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电影和报纸在城市才能看到;照相是极少数有钱人家的享受;传统习俗很难在短期内完全改变。社会习俗的变化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措施: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妇女停止缠足,用新式的服饰代替过去的长袍。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其他不好的社会习俗也逐渐得到了改变。
总体情况:当然,在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全方位的。轮船只是在沿海的口岸城市才出现;铁路的路线也很稀少。电影和报纸,只有在城市才能看到。至于照相,则只是极少数上流社会的人奢侈享受。在社会习俗方面,传统的习惯势力也是很难再短时间内完全改变的。中山装 旗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