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古诗三首(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2.古诗三首(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1 19:34: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22.古诗三首
【设计简说】
1.教材分析
古诗三首一课中的《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前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2.学情分析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应该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诗
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并且把握人(事)物形象。所以,教学中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体现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注意让学生在诵读、理解的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教学目标】
1.会认“芙”等3个生字,会写“芙”等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
4.能体会诗人高洁正直的品格。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朗读诗歌。
2.教学难点:能体会诗人高洁正直的品格。
【教学前准备】
1.教具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习准备:学生课前诵读《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结合时代背景,借助注释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重温诗句,再话别情
1.复吟离别诗
“相信大家从小到大一定积累了不少的古诗,老师来考考你们,我说上句,你们说下句。”
《赠汪伦》这首诗以歌相送,离别时李白对汪伦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以目相送,离别时李白对孟浩然说:“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以酒相送,离别时王维对元二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别董大》这首诗以话相送,离别时高适对董大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再话离别情
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诗的共同点是什么?(共同的主题——送
别)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在送别之时,他又会对自己的友人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此环节并不是单纯地复吟离别诗,而是要将话题引导到这些诗的共同点——离别,从而自然过渡到本节课所要学习的送别诗上。】
二、解释课题,从送出发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学习古诗,应先从题目入手,结合注释,说说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
(1)“芙蓉楼”是现在江苏镇江的城楼。
(2)“送”是送别的意思。
(3)“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
(4)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设计意图:通过解析课题,抓住关键词“送”,初步了解本诗的内容。】
三、读准读通,把握节奏
1.自由朗读古诗,多读几遍,至少读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把握节奏。
古人云“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诵读古诗学会断句是关键,我们要准确掌握句子的停顿。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3.集体练读,指名学生读(至少3—5名)。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加之注释及课前的相关资料的补充,使学生脑海中形成一定的画面,拉近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初步感悟诗歌的空灵之美。】
四、借助注释,初解诗意
1.结合书中注释,再读古诗。
结合注释,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里不理解的,做上记号,汇报交流。
2.除了送别的地点与人物,你从诗中还知道了什么?
(1)诗人和辛渐是在前一天晚上抵达镇江,第二天天刚亮时分别;
(2)他们分别那天下着雨;
(3)辛渐此行前往洛阳;
(4)诗人送别时托友人给洛阳亲友带去了一句话。
【设计意图:通过注释、插图等从诗中搜集信息,为了解诗人的情感打下基础。】
五、深入意境,捕捉意象
1.你从哪几个词语中感受到了诗人送别的心情?(寒雨、连江、夜入、孤山)
(1)“寒雨”:什么样的雨被称为“寒雨”?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寒雨”就是“秋雨”。)
这雨不同于“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宋代志南笔下,那是春暖花开、令人陶醉的雨;
这雨不同于“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唐代王维笔下,那是空旷清新、怡然自得的雨;
更不同于“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宋代陆游笔下,那是报效国家、忧国忧民的雨。
那么在王昌龄的笔下,这是什么雨?(离别的雨)
这连夜秋雨的到来,带给吴地的是浓浓的秋的寒意与萧瑟。这个“寒”字不仅指雨,更是即将与好友分别的诗人内心的真实写照。
(2)“连”“入”两个动词写出了“寒雨”什么特点?
(“连”写出绵绵不断;“入”写出悄无声息。)
雨势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让人感受到诗人因离情愁绪而一夜未眠的情景。
(4)“孤山”:作者眼中的楚山为什么是孤独的?孤独的只有楚山吗?
(诗人孤独的不仅是“楚山”,更是自己。好友即将离开,这儿只剩下诗人自己,他感到很孤独。)
2.教师范读,想象“寒雨、连江、夜入、孤山”构成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夜晚,窗外秋雨绵绵,与江水连成一片,诗人与好友辛渐在芙蓉楼内相对而坐,把酒话别。天明时分,诗人依依不舍地送别好友,只留下了孤独的楚山与自己为伴。
3.你从这一寒一孤,一连一入中品味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呢?(凄凉、伤感、孤独)
4.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这迷蒙的秋雨,这孤单的楚山烘托了离别的氛围,映衬了诗人此时伤感的心情。
5.角色体悟。(悟情:朗读)
此时,你就是王昌龄,看着朋友远去的背影,想到形单影只的自己,万般思绪涌上心头:(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昨夜下的这冷冷的雨,江边这孤单矗立的山,让这次送别更显凄凉:(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6.生平解读。究竟为何这一次的送别会让诗人写下这首诗来抒发他内心的感慨呢?这和他当时的遭遇有关。
王昌龄曾在朝廷为官,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却屡遭奸佞小人诋毁诬陷,两次贬官。一次被贬岭南,第二次被贬龙标。王昌龄被贬官后,远离亲友、家人,被贬后的第4年,好友辛渐从很远的地方赶来望他。王昌龄感激辛渐的深情厚谊,在芙蓉楼为辛渐饯行。王昌龄才华横溢,却屡遭贬谪。一生仕途失意,壮志难酬,此刻又要与好友分别,心中怎能不孤单、苦闷呢?
7.你觉得他还有怎样的心情呢?(怀才不遇,灰心丧气,孤立无援)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找含义深刻的字切入,品读感悟,从最初的含糊的印象到对作者复杂的内心的深入理解,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梯度的引导过程,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可谓水到渠成。】
六、研读尾句,发酵情感
1.过渡:他是否因此放弃他的志向、一蹶不振呢?
2.“冰心”“玉壶”分别指什么
(1)“冰心”指的是像冰一样晶莹、纯洁的心。
(2)“玉壶”指用玉做成的,晶莹剔透的盛酒器。
(3)指导书写“壶”字:上下结构,上“士”压住秃宝盖,下边开“业”把水卖。(“冖”宜宽,托上盖下;“业”末横略长)
3.引用典故见真情。(出示玉壶图片)
“古人多用它来形容高洁正直的品格。”
(1)南朝鲍照的诗句:“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志士如红色的丝绳那样正直,如玉壶冰那样高洁清廉。)
(2)盛唐时期当朝宰相姚崇曾发起“玉壶行动”,号召为官者应像这玉壶一般清正廉洁。
4.“冰心”“玉壶”赞真人。
王昌龄的这份送别寄语让我们读懂了他的心,而他也用一生践行着这句话:
开元二十七年,王昌龄被贬岭南,他没有动摇,而是坚守:“一片冰心在玉壶。”
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仍以贬官身份赴江宁任职,他并未灰心,仍然坚守:“一片冰心在玉壶。”
八年后,王昌龄再次被贬,他的官越做越小,然而诗词越写越好,这是因为他始终坚守:“一片冰心在玉壶。”
5.现在,如果让你用一句话介绍王昌龄,你会怎么说?(一位高洁、正直,矢志不渝的伟大诗人)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
【设计意图:此环节仍然采用教师创设情境激情引导的方式,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想象与朗读的欲望,而且这一个个脑海中不断变换的场景,朗读后教师及时的补充,也会使学生明白,诗人那种对家人、对朋友、对朝廷矢志不渝的爱无论何时何地都未曾改变。与此同时对“冰心”“玉壶”这两个抽象的词语也已经形象化,学生对此已经有了个性化的理解。因此,此时的朗读,已经化为了学生情到深处的一种自然、真实的流露。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想要回家但又不能回去的内心,从而体会他刚正不阿、不畏强暴、不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此环节是本课的一个点睛之笔。】
七、总结写法,作业布置
1.总结:《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前两句写景,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离情别意(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后两句言志,表明诗人永葆高洁品质的坚定信念,展现了诗人乐观与坚强(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作业:背诵、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板书设计】
22.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高洁、正直、矢志不渝)
寒雨 楚山孤 话离愁
冰心 玉壶 抒胸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