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重点中学2022级高一上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次、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这标志着( )
A. 国家取代了部落 B. 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C. 部落取代了氏族 D. 铁器取代了青铜器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家天下的局面是从启开始的,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B项正确;夏朝建立,国家已经形成,排除A项;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不是部落,排除C项;夏朝没有铁器,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2. 秦朝建立后,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其共同作用是( )
A. 增强军事力量 B. 加强思想控制 C. 增加政府收入 D. 巩固国家统一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从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巩固了国家的统一,D项正确;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并不能增强军事力量,排除A项;秦朝统一车轨、货币和度量衡与加强思想控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并不能增加政府收入,排除C项。故选D项。
3.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在当代中国,教育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 因材施教 B. 温故知新 C. 有教无类 D. 为政以德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与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最为接近,C项正确;因材施教是具体的教育方法,并非十八大强调的促进教育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排除A项;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为政以德是治国的政治理念,与促进教育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原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4. 汉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推行休养生息。武帝即位后,对匈奴用兵,采取盐铁官营 告缗等一系列政策汲取大量社会财富解决财政危机,加强中央集权。这一变化说明( )
A. 和亲政策符合发展趋势 B. 经济发展促进国家统一
C. 对外用兵加重人民负担 D. 国力变化影响内外政策
【答案】D
【解析】
【详解】汉初受经济残破影响,和亲匈奴、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对匈奴用兵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说明国力变化影响内外政策,D项正确;和亲政策符合发展趋势与“(汉武帝)采取盐铁官营 告缗等一系列政策”等无关,排除A项;经济发展促进国家统一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对外用兵加重人民负担,排除C项。故选D项。
5. 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水嘉”,其用典出自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内迁,北方流民南迁。这一历史现象客观上( )
A. 消除了中原地区的民族矛盾 B. 确立了户口南多北少格局
C. 推动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往 D. 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繁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内迁,北方流民南迁”可得出民族内迁推动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往,C项正确;AB项太绝对,排除AB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6. 如图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A 加强了中枢决策权 B. 避免了相权被分割
C. 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D. 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北齐时期的一系列机构被细化规范成为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六部属于中央机构,而且六部分工更为明确,D项正确;图示内容主要体现的是中央机构分工更为明确,并不能体现中枢决策权的加强,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提高了政令的执行效率,排除C项。故选D项。
7. 唐诗中有大量描写自然山川的诗作。从地域上看,神奇秀丽的江南、文化底蕴丰厚的中原、奇峭险峻的巴蜀、壮美奇异的边地山水风光尽收其中。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的诗里,处处体现出诗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这些诗作( )
A. 丰富了古代诗歌的体裁 B. 体现出对藩镇割据无比痛恨
C. 反映了唐代经济的繁荣 D. 有利于加强国家认同的观念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的诗里,处处体现出诗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可知,这些诗作有利于加强国家认同的观念,D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了诗人借诗歌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而不是丰富古代诗歌的体裁,排除A项;材料主要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并未体现对藩镇割据无比痛恨的感情,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唐代经济状况,排除C项。故选D项。
8. 据《元史》记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有人称行省为"外廷"、"政府"和"外宰相"。这表明元代行省
A. 职能不断发生转变 B. 是地方最高监察机构
C. 代表中央分驭各地 D. 由朝廷临时委派出巡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外廷"、"政府"和"外宰相"可得出行省制是中央的派出机构,是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机构,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职能变化,排除A;行省不是监察机构,排除B;行省不是临时的巡查机构,排除D。
9. 有学者描述:“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该描述说明
A. 南北服饰交流频繁 B. 辽朝职官因俗而治
C. 辽宋制度相互借鉴 D. 契丹生活方式改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是对辽朝的南北面官制度的描述,是辽朝统治者针对统治区域内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采取“因俗而治”统治方法建立的两套行政体制,因此B正确;AC与材料无关,排除;该制度并未改变契丹的生活方式,D排除。故选B。
10. 《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和民间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这两段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主要说明了
A. 国家重点支持东南沿海的开发 B. 苏州和湖州成为人才汇集之处
C. 东南沿海地区农民赋税负担重 D. 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苏湖熟,天下足”标志着中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江南地区,故选D;“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说明国家的财政主要仰仗东南地区,并非国家重点支持东南沿海的开发,排除A;材料反映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并非说明苏州和湖州人才汇集,也无法体现东南沿海地区农民赋税负担重,排除B、C。
【点睛】
11. 有学者认为,京剧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表征之一,是雅文化在中国文化整体中渐趋衰落的时代变革的产物。相对于昆曲而言,京剧更接近于底层和民间的趣味。由此推知,京剧在晚清取代昆曲成为主流戏曲形式,主要是因为
A. 文人品味发生变化 B. 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C. 京剧艺术发展成熟 D. 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相对于昆曲而言,京剧更接近于底层和民间的趣味”并结合所学可知,对比昆曲,京剧更适应广大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推动京剧成为了主流戏曲形式,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京剧符合普通民众的趣味,而未涉及文人士大夫阶层品味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京剧取代昆曲成为主流戏曲形式,没有涉及京剧艺术成熟情况,排除C项;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并不是京剧成为主流戏曲形式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12. 据清代学者赵翼所说:“天子无日不与大臣相见,承旨诸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清代
A. 废除了宰相 B. 形成了内阁
C. 创奏折制度 D. 设立军机处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天子无日不与大臣相见,承旨诸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可以看出,清代专制皇权高度强化,这主要是军机处的设立,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没有实力,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D项正确;AB项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排除AB项;奏折制度与材料的主旨无关,揍他C项。故选D项。
【点睛】
13. “郑和时代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诏颁赏,厚往薄来。”从材料中不能解读出的信息是( )
A. 为明王朝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 B. 明朝国力强盛
C. 加强了中国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 D. 郑和传播了和平和友谊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厚往薄来”等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郑和曾七次远下西洋,郑和下西洋主要是为了宣扬大明国威,并没有给大明王朝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反而因浩大的航海活动使明朝承受了巨大的经济压力,A项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中“强大却不称霸”等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之所以能够七次远下西洋得益于明朝前期强盛的国力,促进了中国和沿线国家的友好往来,传播了和平友谊,BCD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BCD项。故选A项。
14. 如表是《中国历史纲要》(上)的中国古代史目录。可以提炼的主题是( )
单元 标题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B. 传统经济结构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C. 科技成就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D. 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日益活跃
【答案】A
【解析】
【详解】通过阅读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从中华文明史上,秦汉建立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交融、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元朝的统一、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等,体现的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A项正确;传统经济结构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中国古代科技的世界地位,排除C项;对外交往的日益活跃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5. 英国从1800年到1820年间,每年输入中国的鸦片在4000箱左右。以后逐渐见长,从1839年到1840年,达到3.5万箱。由此导致了( )
①英国对华的贸易逆差 ②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③中国军队战斗力下降 ④鸦片战争迅速爆发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主要内容是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在不断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官兵吸食鸦片造成军队战斗力下降,②③正确,B项正确;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在不断增加,使得英国扭转了对华的贸易逆差,①错误;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增加的时间较长,并没有迅速爆发,④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16. 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指出:“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材料中的“这场战争”指的是(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中法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迫使中国从封建社会进入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并非中国“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排除B项;中法战争爆发之前,中国已进入到了近代史阶段,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并非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排除D项。故选A项。
17.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作。“夷之长计有三:一战舰,二是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出自( )
A. 《四洲志》 B. 《海国图志》 C. 《瀛环志略》 D. 《资政新篇》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B项正确;A、C、D三本著作没有明确提出该主张,排除。故选B项。
18. 1860年,英法联军抢劫、焚毁了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这件事发生在
A. 鸦片战争期间 B.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 中法战争期间 D.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856-1860年英国和法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答案为B;A是1840-1842年,C是1883-1885年,D是1894-1895年,均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19. 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中国近代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从金田起义开始,一路高歌。起义最高潮时,占据中国南方的半壁江山,但这辉煌无法持久,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 领导集团在军事上的失误 B. 天京变乱元气大伤
C.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D.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故D项正确;军事上的失误、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B项;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客观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20. 李鸿章在《试办织布局折》中写道:“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臣拟遴派绅商,在上海购买机器,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由此可见,李鸿章创办民用工业是为了
A. “求强”,打败西方列强 B. “求富”,巩固清朝封建统治
C. “求强”,镇压农民起义 D. “求富”,完全剥夺洋商利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可知是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提出的“求富”口号,目的是巩固清朝封建统治,故答案为B;AC不符合“求富”题意,排除;根据材料“冀稍分洋商之利”可知不是完全剥夺洋商利润,D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40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21.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灵魂,政治制度也必须应时而动,方能推动社会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建立秦朝后曾召集群臣商议治国之策)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 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艺祖(宋太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 自时厥后,子孙相承,上之为人君者,无不典学;下之为人臣者,自宰相以至令录(指县令一级的地方官员),无不擢科(科举登科),海内文士,彬彬辈出焉。”
——《宋史文苑传》
材料三:时上(明成祖朱棣)念机务(机要事务)殷重,欲广聪明,措(治理)天下于理也,乃开内阁于东南门,简诸臣为耳目。复每日百官奏事退,内阁臣造膝前(到皇帝面前)密勿谟画(认真谋划),率漏下数十刻(工作到很晚)。诸六部大政,咸共平章(共同商讨处理)。
——涂山辑《明政统宗》
(1)据材料一指出王绾、李斯争论的焦点 结合所学说明秦始皇在这一问题上采取的措施及其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成祖设置内阁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内阁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机构 分析这一举措产生的影响。
【答案】(1)焦点:如何管理地方(或者是实行分封制还是实行郡县制)
措施: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主张,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2)特点:崇文抑武。
影响:
利:防范内部动乱,巩固国家统一安定,加强中央集权;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弊:行政效率低下,因循保守:“三冗”,积贫(内),积弱(外)
(3)原因:废除宰相制度后,皇帝直接统领六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通过内阁帮助皇帝分担工作,为皇帝建言献策,以便皇帝能更好地治国理政。
性质:无实权的秘书机构(顾问机构)
影响:宰相制度废除,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解析】
【详解】(1)焦点:根据材料一中的“王绾等言:‘诸侯初破……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皆为郡县 置诸侯不便。’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如何管理地方(或者是实行分封制还是实行郡县制)”;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主张,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2)特点:根据材料二中的“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崇文抑武”;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实行重文抑武的政策,其影响应辩证的看待,积极影响则是“防范地方割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根据材料二中的“上之为人君者,无不典学;下之为人臣者,自宰相以至令录(指县令一级的地方官员),无不擢科(科举登科)”可得出“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消极影响则体现在“造成行政效率的低下,加剧宋朝积贫积弱局面的出现”。
(3)原因:根据材料三中的“时上(明成祖朱棣)念机务(机要事务)殷重,欲广聪明,措(治理)天下于理也,乃开内阁于东南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废除宰相制度后,皇帝直接统领六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通过内阁帮助皇帝分担工作,为皇帝建言献策,以便皇帝能更好地治国理政”;性质: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内阁的性质是“无实权的秘书机构(顾问机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宰相制度的废除,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摘自《通典》
材料三 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废除。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设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荐,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汉、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和主要标准。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朝创立新的选官制度的原因和主要标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答案】(1)汉代,选官制度:察举制;标准:德行(孝廉);
魏晋,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标准:家世(门第)。
(2)原因:门阀士族衰落 标准:考试成绩
(3)影响: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官员文化成绩;促进阶层流动;促进社会公平;影响西方文官制度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可知汉武帝时期实行察举制,选官的主要标准是“孝廉”;根据材料“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可知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选官的主要标准是门第。
(2)根据材料“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废除”可知门阀士族的衰落导致以门第为标准的。根据材料“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荐,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可知科举制主要凭借考试成绩来选拔官员。
(3)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下使更多的下层平民和庶族地主能够通过考试入朝为官,进而扩大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也打破了士族门阀对国家政权的垄断,将选官和任官的权力集中到了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标准,有力促进选官的公平公正;科举制的推行还有利于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使社会形成尚学的风气,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最后,科举制传入了欧洲,为近代西方文官政治的确立提供了借鉴。广安重点中学高2022级高一上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次、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这标志着( )
A. 国家取代了部落 B. 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C. 部落取代了氏族 D. 铁器取代了青铜器
2. 秦朝建立后,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其共同作用是( )
A. 增强军事力量 B. 加强思想控制 C. 增加政府收入 D. 巩固国家统一
3.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在当代中国,教育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 因材施教 B. 温故知新 C. 有教无类 D. 为政以德
4. 汉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推行休养生息。武帝即位后,对匈奴用兵,采取盐铁官营 告缗等一系列政策汲取大量社会财富解决财政危机,加强中央集权。这一变化说明( )
A 和亲政策符合发展趋势 B. 经济发展促进国家统一
C. 对外用兵加重人民负担 D. 国力变化影响内外政策
5. 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水嘉”,其用典出自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内迁,北方流民南迁。这一历史现象客观上( )
A. 消除了中原地区的民族矛盾 B. 确立了户口南多北少格局
C. 推动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往 D. 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繁荣
6. 如图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A. 加强了中枢决策权 B. 避免了相权被分割
C. 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D. 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
7. 唐诗中有大量描写自然山川的诗作。从地域上看,神奇秀丽的江南、文化底蕴丰厚的中原、奇峭险峻的巴蜀、壮美奇异的边地山水风光尽收其中。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的诗里,处处体现出诗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这些诗作( )
A. 丰富了古代诗歌的体裁 B. 体现出对藩镇割据无比痛恨
C. 反映了唐代经济的繁荣 D. 有利于加强国家认同的观念
8. 据《元史》记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有人称行省为"外廷"、"政府"和"外宰相"。这表明元代行省
A. 职能不断发生转变 B. 是地方最高监察机构
C. 代表中央分驭各地 D. 由朝廷临时委派出巡
9. 有学者描述:“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该描述说明
A. 南北服饰交流频繁 B. 辽朝职官因俗而治
C. 辽宋制度相互借鉴 D. 契丹生活方式改变
10. 《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和民间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这两段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主要说明了
A. 国家重点支持东南沿海的开发 B. 苏州和湖州成为人才汇集之处
C. 东南沿海地区农民赋税负担重 D. 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11. 有学者认为,京剧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表征之一,是雅文化在中国文化整体中渐趋衰落的时代变革的产物。相对于昆曲而言,京剧更接近于底层和民间的趣味。由此推知,京剧在晚清取代昆曲成为主流戏曲形式,主要是因为
A. 文人品味发生变化 B. 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C. 京剧艺术发展成熟 D. 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12. 据清代学者赵翼所说:“天子无日不与大臣相见,承旨诸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因为清代
A. 废除了宰相 B. 形成了内阁
C. 创奏折制度 D. 设立军机处
13. “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诏颁赏,厚往薄来。”从材料中不能解读出的信息是( )
A. 为明王朝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 B. 明朝国力强盛
C. 加强了中国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 D. 郑和传播了和平和友谊
14. 如表是《中国历史纲要》(上)中国古代史目录。可以提炼的主题是( )
单元 标题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B. 传统经济结构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C. 科技成就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D. 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的日益活跃
15. 英国从1800年到1820年间,每年输入中国的鸦片在4000箱左右。以后逐渐见长,从1839年到1840年,达到3.5万箱。由此导致了( )
①英国对华的贸易逆差 ②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③中国军队战斗力下降 ④鸦片战争迅速爆发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6. 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指出:“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材料中的“这场战争”指的是(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中法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
17.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作。“夷之长计有三:一战舰,二是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出自( )
A. 《四洲志》 B. 《海国图志》 C. 《瀛环志略》 D. 《资政新篇》
18. 1860年,英法联军抢劫、焚毁了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这件事发生在
A. 鸦片战争期间 B.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 中法战争期间 D.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19. 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中国近代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从金田起义开始,一路高歌。起义最高潮时,占据中国南方的半壁江山,但这辉煌无法持久,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 领导集团在军事上的失误 B. 天京变乱元气大伤
C.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D.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20. 李鸿章在《试办织布局折》中写道:“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臣拟遴派绅商,在上海购买机器,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由此可见,李鸿章创办民用工业是为了
A. “求强”,打败西方列强 B. “求富”,巩固清朝封建统治
C. “求强”,镇压农民起义 D. “求富”,完全剥夺洋商利润
二.非选择题:共40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21. 创新是社会发展灵魂,政治制度也必须应时而动,方能推动社会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建立秦朝后曾召集群臣商议治国之策)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 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艺祖(宋太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 自时厥后,子孙相承,上之为人君者,无不典学;下之为人臣者,自宰相以至令录(指县令一级的地方官员),无不擢科(科举登科),海内文士,彬彬辈出焉。”
——《宋史文苑传》
材料三:时上(明成祖朱棣)念机务(机要事务)殷重,欲广聪明,措(治理)天下于理也,乃开内阁于东南门,简诸臣为耳目。复每日百官奏事退,内阁臣造膝前(到皇帝面前)密勿谟画(认真谋划),率漏下数十刻(工作到很晚)。诸六部大政,咸共平章(共同商讨处理)。
——涂山辑《明政统宗》
(1)据材料一指出王绾、李斯争论的焦点 结合所学说明秦始皇在这一问题上采取的措施及其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成祖设置内阁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内阁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机构 分析这一举措产生的影响。
2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摘自《通典》
材料三 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废除。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设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荐,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汉、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和主要标准。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朝创立新的选官制度的原因和主要标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