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宗教走向世俗》教案
课 题:《从宗教走向世俗》
教 材:湖南文艺出版社《音乐鉴赏》
教学年级:高中一年级
课 型:音乐欣赏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了解西方音乐不同发展时期的简要历史”是《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要求每个高中生达到的内容标准之一。这一单元的内容是按照西方音乐发展的脉络设计的。“音乐——从宗教走向世俗”是西方古代音乐简介,从记谱法完善的巴洛克时代到维也纳古典乐派这段时期,精选了四首乐曲,旨在通过聆听与分析这些作品,了解西方古代音乐发展的线索和音乐上的成就,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增进他们对西方音乐文化的兴趣。
本节课选自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音乐鉴赏》第四单元《音乐与时代》第四章节《从宗教走向世俗》。本节课将欣赏《G弦上的咏叹调》、《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水上音乐组曲》、《时钟交响曲第一乐章》四首乐曲;知识点:复调音乐,主调音乐,艺术服务对象的改变。
二、学情分析
我授课的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思维敏捷,好奇心强,有探究意识,学习热情较高。但是他们普遍喜欢流行音乐,对于西方古代音乐了解不多,我将巴洛克时期一首优美舒缓《G弦上的咏叹调》和巴洛克精致华美的建筑,运用听觉和视觉相结合的办法来引起他们的注意,并抛出问题,进一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进行新课教学。同时也设计了符合这一时期学生特点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来感受体验西方古代音乐。
三、教学目标
1.认真聆听西方古代音乐,理解和感受其不同的美质。
2.根据课本上的阅读材料,简述西方古代音乐(巴洛克时期到古典乐派)发展的线索(轨迹),并了解巴洛克时期和古典音乐的风格特点。
3.初步了解什么复调音乐。
四、教学重难点:
通过聆听音乐,来学习了解巴洛克到古典音乐其不同的风格特点,初步了解复调音乐。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
六、教学准备
1、精选音乐材料给予学生美的感受,并通过一系列课堂设计达到教学目的。
2、在课前为小组布置相关任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3、剖析复调音乐,展示声部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复调音乐的规律。
4、设计师生共同完成的课堂活动,如勾画旋律线,师生模唱钟声主题等。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阅读探究1】
1.通过阅读课本材料,了解到宗教音乐发展的顶峰是在巴洛克音乐时期,继而介绍巴洛克音乐时期的时间以及内容。
小组自主学习:借助注释、知识链接自学相关音乐知识,通过小组介绍的方式来了解音乐历史时期。
【知识建构】
巴洛克音乐——出现在1600-1750年,原意为不规则、怪异的珍珠。意指17、18世纪欧洲华丽、精致、光怪陆离的建筑。在音乐史上用来代表16至18世纪中叶年这段时期的音乐。
2.欣赏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和建筑,音乐——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 建筑——巴洛克时期的教堂建筑
小组讨论:了解巴洛克时期艺术的服务对象—宗教与宫廷
3.小组展示:通过图片介绍教堂里独有的乐器之王——管风琴
管风琴是唯一依附于建筑的这样一类乐器,在建造教堂的时候就会根据教堂规模的大小来建造管风琴。这是一种巨型乐器。我们可以看到管风琴就靠着这些数量庞大的音管来发音,他拥有三到五层键盘,它的音域宽广,音量宏大,音色饱满,尤其适合在庄严的气氛中演奏严肃神圣的宗教音乐。
4、教师展示:在电子琴上调至管风琴的音色,演奏管风琴曲《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的引子部分,让学生感受管风琴的音色,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新课教学
1.感受宗教音乐:欣赏管风琴曲《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巴赫
2.探究与思考
【问题探究2】
小组探究:通过仔细聆听音乐,各小组画出乐曲的旋律线条,并进行讨论验证,最后由教师播放声部分解视频初步认识复调音乐。
【小组结论】
复调音乐——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具有独立意义的旋律,注重各自的横向发展,并相互补充的音乐,它是按照一定的规则而结合在一起的多声音乐。
3.欣赏宫廷音乐
播放亨德尔的管弦乐曲《水上音乐组曲》,感受其华丽、辉煌的音乐风格
小组讨论:了解管弦乐队的组成:圆号、大管、小提琴、大提琴
小组展示乐曲的创作背景:亨德尔是德国人,但他加入了英国国籍,为英国皇室服务。此曲是为英国国王夜游泰晤士河而创作的,所有的演奏人员乘船在国王的游船旁边进行演奏,每完整演奏一遍需要两个小时的时间。
小组交流,教师总结:皇室音乐华丽,辉煌,大气,专供宫廷贵族享用。
4.世俗音乐的出现
小组探究:小组内互疑互解,筛选出有价值而不能解决的问题:讨论两位音乐大师的音乐风格不同之处,并相互交流意见,由教师引导深化,评价评比进而得出结论:音乐家巴赫、亨德尔都是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大师,他们年纪相仿,分别为教会和皇室服务终身,在那个年代的音乐,教会音乐和宫廷音乐占主要地位,而随着文艺复兴到思想启蒙活动的兴起,反映平民生活的音乐也不断涌现。
5.赏析与参与表现世俗音乐
师生共同赏析海顿的《时钟交响曲》,并判断其音乐主题的意义:主题鲜明,生动,模拟钟声惟妙惟肖,并且这类音乐是反映百姓大众生活的。
师生活动: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哼唱其音乐主题,由教师模唱主题旋律,学生分成两声部模唱钟声旋律,让学生对音乐留下深刻印象。
小组展示乐曲创作背景:在音乐家海顿生活的年代,欧洲的一些名城常修有钟楼,巨大的时钟行走时的声响能传出很远,特别是夜晚更加清晰,这样的钟声让海顿有了创作的灵感,便写下了这首时钟交响曲。
在海顿的音乐当中不再是一味的去对贵族阿谀奉承,也不是刻板,严肃的宗教音乐,他的音乐更多的表现了人们的生活,给人是明快、幽默和轻松的感觉。
(三)课堂总结
【知识的总结与反馈】由各个小组承担问题并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最后评价评比。
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 水上音乐组曲 时钟交响曲
服务性质 教会 皇室 民众
音乐时期 巴洛克 巴洛克 古典
音乐情绪 庄严、复杂 华丽、辉煌 轻松、愉快
主/复调音乐 复调音乐 主调音乐 主调音乐
本课揭开了宗教音乐神秘的面纱,音乐从宗教走向世俗,是音乐的社会功能在发生变化,风格特点也随之改变,当时思想启蒙运动不仅推动了社会环境的改变,也推动了音乐的发展。
八、教学板书设计
课题居中
图表同课堂总结
九、教学反思
高中音乐新课程的改革要求音乐教学的全部过程应是一种自觉的审美体验过程,只有在当学生对所感知的美有深刻的情感体验时,才会产生对美的热爱,只有把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想像与音乐情感联系起来,才能真正体现音乐审美的意义。
对于新课程所提出的要求以及对学生的成长期望,作为一个新教师,我还在努力学习和探索,力求能够达到新课程对学生的教育的要求,从而培养新时期的人才。也希望在场所有的领导、专家和老师们能给予我帮助和指导,让我能够更快更好的胜任新课程改革后的音乐教学。
我今天这节《从宗教走向世俗》贯穿了从巴洛克时期音乐到古典音乐的内容,知识面较广。相对以前的课程,我们是分成两节课来上的。因为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涉及到宗教复调音乐,这个相对于学生来说,是神秘而又复杂的,新课程降低了对复调音乐理解的难度,选择了从社会环境的变化推动音乐的发展,从音乐的社会功能的变化,音乐风格也随之发生改变,要求学生是据课本上的阅读材料,了解西方古代音乐(巴洛克时期到古典乐派)发展的线索(轨迹)和两个时期音乐的风格特点。这样降低了听觉难度,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感受其不同的美质。巴洛克一词原是代表建筑风格,我就从介绍巴洛克时期音乐与建筑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得知艺术是为宗教和宫廷而服务揭开宗教复调音乐神秘的面纱,尝试纵向的聆听音乐,来初步了解复调音乐的概念。然后再来感受皇家音乐的盛大、华丽和辉煌,来比较音乐风格的不同,并说出乐队的组成,了解器乐的音色。这两首乐曲是巴洛克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大师的作品,因为服务的对象不同,所以音乐风格上有很大的区别,但是他们同属一个时代,并成为那个时代的标志。而随着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音乐家逐渐开始为平民和公众来写作,音乐也显得十分的轻松而愉快,主题十分鲜明 ,容易被传唱,所以我设计了让学生为音乐命名和哼唱主题的两个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加深学生对作品的印象。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音乐的演变发展是音乐的社会功能在发生变化,风格特点也随之改变
我自认为教学目标基本达成,课堂资源也是尽量的挖掘应用,我对自己的期望就是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自信的来表现,尽量的参与课堂活动,在体验中感受音乐的美,师生共同的来完成学习任务。请在场所有的领导、专家和老师们能对我的课堂指导与帮助,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