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北京地区】八年级地理上册期末必考题真题汇编:居民与聚落(选择题二)(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2021·北京·八年级期末)读漫画“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漫画反映当今社会存在着严重的( )
A.环境问题 B.大气污染问题
C.人口问题 D.水污染问题
2.该漫画反映的问题可能产生的后果是( )
A.淡水资源短缺 B.劳动力不足
C.国防兵力不足 D.人口老龄化
3.(2021·北京怀柔·八年级期末)图中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河流
C.地形
D.土壤
(2021·北京平谷·八年级期末)地下城市马特玛塔(星球大战外景地)位于突尼斯东南的撒哈拉沙漠中,聪明的柏柏尔人开凿洞穴作为房屋,形成了环境舒适,四季不受气候影响的地下穴居的城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柏柏尔人建造穴居城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地形平坦 B.资源丰富 C.宗教信仰 D.避暑挡风
5.这里特有的山丘、峡谷和谷底,呈现出一种外太空般荒芜凄凉的景观,现在这座古城基本荒废。推测现在这座古城荒废的主要原因是( )
A.地震频繁 B.水源短缺 C.交通不便 D.耕地不足
(2021·北京东城·八年级期末)斯里兰卡人民依托小流域(平均面积20平方千米)建设的梯级蓄水池农田系统,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下图为梯级蓄水池农田系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中的聚落是( )
A.乡村,临近蓄水池分布 B.乡村,以发展畜牧业为主
C.城市,以发展服务业为主 D.城市,历史文化古迹众多
7.梯级蓄水池农田系统可以( )
①调节当地气候 ②扩大土地资源 ③促进航运发展 ④提供灌溉水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21·北京东城·八年级期末)下图是某地理事物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该图是( )
A.世界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图 B.世界石油资源分布图
C.世界水稻主产区分布图 D.世界人口密度分布图
9.图中( )
A.甲地居民主要信奉伊斯兰教 B.乙地位于板块内部,多火山地震
C.丙地使用的语言以英语为主 D.丁运河沟通了大西洋和印度洋
(2021·北京西城·八年级期末)人口的分布深受气候、地形等自然环境影响。下图为“某大洲人口密度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该大洲人口稠密地区包括( )
①中低纬度②中高纬度③沿海地区④内陆地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该大洲北部人口稀疏的主要原因( )
A.纬度较高,气候寒冷 B.过于湿热,雨林密布
C.极端干旱,沙漠广布 D.陆地破碎,岛屿众多
(2021·北京西城·八年级期末)撒马尔罕位于欧洲大陆中部,是古丝绸之路上璀璨的明珠。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这样描绘撒马尔罕:“异方宝货,多聚此国。土地沃壤,稼穑备植,林树蓊郁,花果滋茂,多出善马······”。下图为“撒马尔罕古城远景照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古丝绸之路繁盛时期,撒马尔罕城( )
①为乡村聚落②以种植水稻为主③为城市聚落④以商贸交易闻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撒马尔罕古城中民居建筑的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特征对应正确的是( )
A.平顶房屋——降水较少 B.竹木材质——森林广布
C.底层架空——炎热潮湿 D.门窗宽大——光照不足
14.图片中部规模宏大的清真寺反映出当时的建造者信奉( )
A.基督教 B.佛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15.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撒马尔罕古城整体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其目的是( )
A.加快当地旅游业发展 B.使人类璀璨文化得以留存
C.限制古城的游客数量 D.提高当地古建筑经济价值
(2021·北京·八年级期末)下图为亚洲西部(西亚)地区某国家的两位男子对话时的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按人种划分,图中男子属于( )
A.黄种人 B.黑种人 C.白种人 D.混血种人
17.图中男子生活的地区主要使用的语言是( )
A.法语 B.阿拉伯语 C.葡萄牙语 D.汉语
18.图中男子所在地区的居民主要信仰的宗教是( )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19.(2021·北京·临川学校八年级期末)黄种人主要分布在( )
A.欧洲和北美洲 B.南美洲和非洲
C.亚洲、北美洲和南美洲 D.大洋洲和欧洲
(2021·北京密云·八年级期末)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下图为各地区60岁以上人口数量。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0.60岁以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地区是( )
A.亚洲 B.北美洲 C.非洲 D.拉丁美洲
21.北美洲60岁以上人口( )
A.2030年数量将超过非洲 B.2000至2050年持续增加
C.到2050年居世界第四位 D.2030至2050年间增量低于大洋洲
22.人口增长过快,数量过多可能带来的问题是( )
A.消费水平迅速提高 B.粮食供给压力大
C.社会抚养老年人负担加重 D.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
(2021·北京房山·八年级期末)下图为《清明上河图》的一部分,反映了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的繁华风貌。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3.图中景观反映的是( )
A.城市聚落 B.工业生产 C.乡村聚落 D.农业生产
24.由图中景观可推断当时该地( )
A.水运发达 B.商业落后
C.水流湍急 D.全年少雨
(2021·北京房山·八年级期末)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图1为各地区60岁以上人口数量,图2为世界人口分布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25.60岁以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地区是( )
A.亚洲 B.北美洲 C.非洲 D.拉丁美洲
26.非洲60岁以上人口( )
A.2030年数量将超过拉丁美洲
B.2050年数量将超越北美洲,居世界第二位
C.2015-2030年间平均增量超过2000-2015年间
D.2030至2050年间平均增量低于大洋洲
27.60岁以上人口数量快速增长带来的影响是( )
A.社会福利水平提高 B.劳动力短缺
C.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D.消费水平骤增
28.世界人口与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相适应人类才能可持续发展,下列关于世界人口分析正确的是( )
A.预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超过90亿,人口过多导致自然资源短缺
B.世界人口分布不均,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区人口稀疏,环境恶劣地区人口密集
C.世界人口分布不均,未来世界人口分布趋于均衡
D.科技进步可以解决人类面临的全部人口、环境和资源问题
(2021·北京朝阳·八年级期末)尼日利亚总人口1.73亿,占非洲总人口的16%;人口增长率是2.54%,人口密度是184.2人/千米2。
29.尼日利亚( )
A.地广人稀 B.人口数量世界第一
C.人口增长率高 D.人口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30.尼日利亚的人口问题可能是( )
①就业压力大②劳动力短缺
③粮食供给压力大④老龄化严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021·北京朝阳·八年级期末)爨底下村是我国保留比较完整的北方山村四合院古建筑群,是“活着”的文化遗产。
31.爨底下村( )
①受地形影响,依山而建②受气候影响,多平顶房
③被山地环抱,房屋密集④坐北朝南,更利于采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2.为保护“活着”的文化遗产,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①保护古建筑,将居民全部外迁②恢复传统农耕生产生活方式
③适度发展旅游,增加经济收入④建设成为传统文化教育基地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021·北京朝阳·八年级期末)2020年7月11日是第31个世界人口日。下图为世界人口密度、各大洲人口数及平均人口增长率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3.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 )
A.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区 B.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
C.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 D.终年严寒的高纬地区
34.人口数量最多和增长最慢的大洲分别是( )
A.南美洲、北美洲 B.亚洲、欧洲
C.非洲、欧洲 D.非洲、大洋洲
(2021·北京昌平·八年级期末)下图为清代宫廷画家徐扬于乾隆二十四年(公元 1759 年)创作的《姑苏繁华图》(局部),反映了当时苏州(今江苏苏州)“商贾辐辏[fú còu],百货骈阗[pián tián](商人云集、货物琳琅满目的意思)”的市井风貌。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35.图中所示的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是
A.乡村,这里有河流 B.乡村,这里以农业生产为主
C.城市,这里以商业活动为主 D.城市,这里的房屋数量较多
36.由图中景观可推断当时该地
A.水运发达 B.地势崎岖 C.水流湍急 D.全年少雨
(2021·北京延庆·八年级期末)下图为“聚落景观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37.属于乡村景观,且以种植业生产方式为主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38.城市与乡村的本质区别是 ( )
A.生产与生活方式不同 B.交通线数量、分布不同
C.建筑物高度、密度不同 D.人口数量、服饰不同
39.(2021·北京延庆·八年级期末)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关系密切,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是 ( )
①优越的位置
②平坦的地形
③高山、峡谷
④气候湿热
⑤靠近河流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⑤
(2021·北京怀柔·八年级期末)“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0.文中表现的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是
A.乡村,这里有河流 B.乡村,这里以农业生产为主
C.城市,这里有田野 D.城市,这里以工业生产为主
41.该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A.河流交汇处,水运便利 B.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发达
C.平原广阔,水资源充足 D.位于沿海,海运便利
(2021·北京昌平·八年级期末)左图为世界海陆分布随纬度的变化示意图,右图为不同纬度人口所占比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2.从图中可以看出
A.世界整体是海洋面积大,陆地面积小
B.南半球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
C.南半球的陆地面积比北半球陆地面积大
D.北半球的陆地面积随着纬度增高逐渐增加
43.世界人口数量
A.北半球少,南半球多
B.北极地区比南极地区少
C.北半球随纬度增高而减少
D.南半球随纬度增高而减少
44.世界上
A.气温越高的地区人口越稠密
B.人口密度与陆地面积成正比
C.内陆地区人口稠密
D.北纬4 0 °附近人口较稠密
(2021·北京怀柔·八年级期末)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时,该国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下图为世界部分地区60岁以上人口数量图。
据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45.60岁以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地区是
A.亚洲 B.北美洲 C.非洲 D.拉丁美洲
46.非洲60岁以上人口
A.2030年数量将超过拉丁美洲
B.2050年数量将超越北美洲,居世界第二位
C.2015至2030年间平均增量超过2000至2015年间
D.2030至2050年间平均增量低于大洋洲
47.60岁以上人口数量快速增长带来的影响是
A.社会福利水平提高 B.劳动力短缺
C.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D.消费水平骤增
48.(2021·北京·临川学校八年级期末)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是 ( )
A.基督教 B.佛教 C.伊斯兰教 D.犹太教
49.(2021·北京·临川学校八年级期末)关于世界人种、宗教、语言的正确叙述是( )
A.阿拉伯人属于黄色人种
B.泰国、印度都把佛教定为国教
C.英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D.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都发源于亚洲
50.(2021·北京怀柔·八年级期末)读城市和乡村景观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乡村比城市交通发达
B.城市建筑高大、密集
C.城市人口密度小
D.乡村房屋高大、分散
51.(2021·北京·临川学校八年级期末)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
A.西班牙 B.英语
C.俄语 D.汉语
52.(2021·北京·临川学校八年级期末)有关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先有城市聚落,后有乡村聚落
B.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C.乡村、城市同时发展起来
D.最早的城市建于河流上游
(2020·北京昌平·八年级期末)2019年7月,某考察团从图中M地出发,沿图示路线不跨越任何大洋到达N地,图为他们 沿途考察三地的年均温和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完成下题
53.考察团所经地区的居民主要信奉 ( )
A.基督教和佛教 B.佛教和其他宗教 C.伊斯兰教和佛教 D.基督教和其他宗教
54.考察团所经地区 ( )
A.全部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B.通过亚欧界线地中海
C.跨越三大洲、连接两大洋 D.气候类型单一
55.考察团经过甲、乙、丙三地中,乙地 ( )
A.年均温最低 B.年均温最高 C.年降水量最多 D.年降水量最少
56.考察团在丙地可能见到的传统民居是 ( )
A. B.
C. D.
(2020·北京昌平·八年级期末)图为1750年—2100年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57.世界人口增长率最高出现在( )
A.1850——1900 年间 B.1950——2000 年间
C.2000——2010 年间 D.2050——2100 年间
58.图示反映出 ( )
A.1750-1850 年世界人口年增长率都低于 0.5%
B.1800-1950 年世界人口年增长率持续增加
C.世界人口增长率下降,世界人口数量在减少
D.2010 年后世界人口增长率下降,人口总数量持续增长
59.人口数量过多带来的影响是 ( )
A. B.
C. D.
60.(2020·北京延庆·八年级期末)关于世界人种、语言、宗教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亚洲西部的居民以黄色人种为主
B.世界三大宗教都发源于西亚
C.非洲北部的居民以白色人种为主
D.英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2020·北京延庆·八年级期末)下图①—④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61.图示传统民居特点形成与当地环境特征对应正确的是( )
A.①下沉式窑院 - 黄土土质黏重 B.②房屋高架 - 风暴海啸多发
C.③墙厚窗小 - 炎热干燥光照强 D.④顶尖坡陡 - 森林资源丰富
62.图示传统民居建筑体现( )
A.地区之间文化交流与扩散 B.人类对环境的利用和适应
C.地域文化内向含蓄的特点 D.地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63.(2020·北京延庆·八年级期末)区别人种的主要依据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宗教信仰 C.体质、体貌特征 D.语言文化
(2020·北京延庆·八年级期末)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64.读图,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的是( )
A.亚洲 B.非洲 C.北美洲 D.南美洲
65.读图,世界上人口增长最快的大洲是( )
A.亚洲 B.非洲 C.欧洲 D.大洋洲
66.读图,图中B处人口稀少的原因是( )
A.地势高峻 B.土地肥沃 C.气候湿热 D.气候干旱
67.读图可知,人口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 )
A.炎热干燥的沙漠地区 B.气候湿热的雨林地区
C.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区 D.地势高峻的高原地区
68.下列关于世界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增长过快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问题
B.亚洲是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大洲
C.热带雨林水热条件十分优越人口稠密
D.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2020·北京昌平·八年级期末)聚落,古代指村落。《汉书·沟油志》中记载道:“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下图为“聚”和“落”的甲骨文解释,下图为乡村和城市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9.城市与乡村的根本差别在于( )
A.生产与生活方式不同 B.交通线数量不同
C.人口数量不同 D.建筑物密度不同
70.关于聚落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是人类居住房屋的总称 B.多建在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的地方
C.受自然环境影响不断加强 D.保护传统聚落的目的是发展旅游业
(2020·北京朝阳·八年级期末)图1中M-N两地之间的连线,是不跨过任何大洋的最长直线距离,图2是沿线甲、乙、丙三地的气候资料。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1.M一N沿线
A.经过三大洲 B.位于同一纬度
C.寒冷地区广阔 D.气候类型复杂
72.甲地比丙地人口稀疏,最主要的原因是
A.地势较高 B.全年高温 C.降水极少 D.交通不便
73.与丙地气候条件相适应的传统民居是
A. B.
C. D.
74.乙地主要信仰的宗教是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2020·北京朝阳·八年级期末)《桃花源记))中这样描写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歼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犬相闻……”。下图是对“聚”和“落”甲骨文的解释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5.“桃花源”的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是
A.城市,这里“阡陌交通” B.乡村,这里“屋舍俨然”
C.城市,这里“土地平旷” D.乡村,这里“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76.从“聚”“落”甲骨文的解释可知,影响聚落形成的原因有
①靠近水源②交通便利③资源丰富④气候湿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7.有人说将安徽宏村比喻为梦境中的桃花源,该地2000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其申遗的根本目的是
A.吸引更多游客 B.保护文化遗产
C.让宏村闻名世界 D.获得更多收入
78.(2020·北京丰台·八年级期末)下图为人口总数多、人口自然增长率过高产生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示意图。图中数字含义正确的是
A.①—砍伐森林 B.②—草场退化
C.③—人口快速增长 D.④—水土流失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北京地区】八年级地理上册期末必考题真题汇编:居民与聚落(选择题二)(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2021·北京·八年级期末)读漫画“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漫画反映当今社会存在着严重的( )
A.环境问题 B.大气污染问题
C.人口问题 D.水污染问题
2.该漫画反映的问题可能产生的后果是( )
A.淡水资源短缺 B.劳动力不足
C.国防兵力不足 D.人口老龄化
3.(2021·北京怀柔·八年级期末)图中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河流
C.地形
D.土壤
(2021·北京平谷·八年级期末)地下城市马特玛塔(星球大战外景地)位于突尼斯东南的撒哈拉沙漠中,聪明的柏柏尔人开凿洞穴作为房屋,形成了环境舒适,四季不受气候影响的地下穴居的城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柏柏尔人建造穴居城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地形平坦 B.资源丰富 C.宗教信仰 D.避暑挡风
5.这里特有的山丘、峡谷和谷底,呈现出一种外太空般荒芜凄凉的景观,现在这座古城基本荒废。推测现在这座古城荒废的主要原因是( )
A.地震频繁 B.水源短缺 C.交通不便 D.耕地不足
(2021·北京东城·八年级期末)斯里兰卡人民依托小流域(平均面积20平方千米)建设的梯级蓄水池农田系统,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下图为梯级蓄水池农田系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中的聚落是( )
A.乡村,临近蓄水池分布 B.乡村,以发展畜牧业为主
C.城市,以发展服务业为主 D.城市,历史文化古迹众多
7.梯级蓄水池农田系统可以( )
①调节当地气候 ②扩大土地资源 ③促进航运发展 ④提供灌溉水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21·北京东城·八年级期末)下图是某地理事物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该图是( )
A.世界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图 B.世界石油资源分布图
C.世界水稻主产区分布图 D.世界人口密度分布图
9.图中( )
A.甲地居民主要信奉伊斯兰教 B.乙地位于板块内部,多火山地震
C.丙地使用的语言以英语为主 D.丁运河沟通了大西洋和印度洋
(2021·北京西城·八年级期末)人口的分布深受气候、地形等自然环境影响。下图为“某大洲人口密度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该大洲人口稠密地区包括( )
①中低纬度②中高纬度③沿海地区④内陆地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该大洲北部人口稀疏的主要原因( )
A.纬度较高,气候寒冷 B.过于湿热,雨林密布
C.极端干旱,沙漠广布 D.陆地破碎,岛屿众多
(2021·北京西城·八年级期末)撒马尔罕位于欧洲大陆中部,是古丝绸之路上璀璨的明珠。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这样描绘撒马尔罕:“异方宝货,多聚此国。土地沃壤,稼穑备植,林树蓊郁,花果滋茂,多出善马······”。下图为“撒马尔罕古城远景照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古丝绸之路繁盛时期,撒马尔罕城( )
①为乡村聚落②以种植水稻为主③为城市聚落④以商贸交易闻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撒马尔罕古城中民居建筑的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特征对应正确的是( )
A.平顶房屋——降水较少 B.竹木材质——森林广布
C.底层架空——炎热潮湿 D.门窗宽大——光照不足
14.图片中部规模宏大的清真寺反映出当时的建造者信奉( )
A.基督教 B.佛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15.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撒马尔罕古城整体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其目的是( )
A.加快当地旅游业发展 B.使人类璀璨文化得以留存
C.限制古城的游客数量 D.提高当地古建筑经济价值
(2021·北京·八年级期末)下图为亚洲西部(西亚)地区某国家的两位男子对话时的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按人种划分,图中男子属于( )
A.黄种人 B.黑种人 C.白种人 D.混血种人
17.图中男子生活的地区主要使用的语言是( )
A.法语 B.阿拉伯语 C.葡萄牙语 D.汉语
18.图中男子所在地区的居民主要信仰的宗教是( )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19.(2021·北京·临川学校八年级期末)黄种人主要分布在( )
A.欧洲和北美洲 B.南美洲和非洲
C.亚洲、北美洲和南美洲 D.大洋洲和欧洲
(2021·北京密云·八年级期末)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下图为各地区60岁以上人口数量。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0.60岁以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地区是( )
A.亚洲 B.北美洲 C.非洲 D.拉丁美洲
21.北美洲60岁以上人口( )
A.2030年数量将超过非洲 B.2000至2050年持续增加
C.到2050年居世界第四位 D.2030至2050年间增量低于大洋洲
22.人口增长过快,数量过多可能带来的问题是( )
A.消费水平迅速提高 B.粮食供给压力大
C.社会抚养老年人负担加重 D.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
(2021·北京房山·八年级期末)下图为《清明上河图》的一部分,反映了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的繁华风貌。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3.图中景观反映的是( )
A.城市聚落 B.工业生产 C.乡村聚落 D.农业生产
24.由图中景观可推断当时该地( )
A.水运发达 B.商业落后
C.水流湍急 D.全年少雨
(2021·北京房山·八年级期末)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图1为各地区60岁以上人口数量,图2为世界人口分布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25.60岁以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地区是( )
A.亚洲 B.北美洲 C.非洲 D.拉丁美洲
26.非洲60岁以上人口( )
A.2030年数量将超过拉丁美洲
B.2050年数量将超越北美洲,居世界第二位
C.2015-2030年间平均增量超过2000-2015年间
D.2030至2050年间平均增量低于大洋洲
27.60岁以上人口数量快速增长带来的影响是( )
A.社会福利水平提高 B.劳动力短缺
C.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D.消费水平骤增
28.世界人口与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相适应人类才能可持续发展,下列关于世界人口分析正确的是( )
A.预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超过90亿,人口过多导致自然资源短缺
B.世界人口分布不均,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区人口稀疏,环境恶劣地区人口密集
C.世界人口分布不均,未来世界人口分布趋于均衡
D.科技进步可以解决人类面临的全部人口、环境和资源问题
(2021·北京朝阳·八年级期末)尼日利亚总人口1.73亿,占非洲总人口的16%;人口增长率是2.54%,人口密度是184.2人/千米2。
29.尼日利亚( )
A.地广人稀 B.人口数量世界第一
C.人口增长率高 D.人口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30.尼日利亚的人口问题可能是( )
①就业压力大②劳动力短缺
③粮食供给压力大④老龄化严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021·北京朝阳·八年级期末)爨底下村是我国保留比较完整的北方山村四合院古建筑群,是“活着”的文化遗产。
31.爨底下村( )
①受地形影响,依山而建②受气候影响,多平顶房
③被山地环抱,房屋密集④坐北朝南,更利于采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2.为保护“活着”的文化遗产,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①保护古建筑,将居民全部外迁②恢复传统农耕生产生活方式
③适度发展旅游,增加经济收入④建设成为传统文化教育基地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021·北京朝阳·八年级期末)2020年7月11日是第31个世界人口日。下图为世界人口密度、各大洲人口数及平均人口增长率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3.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 )
A.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区 B.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
C.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 D.终年严寒的高纬地区
34.人口数量最多和增长最慢的大洲分别是( )
A.南美洲、北美洲 B.亚洲、欧洲
C.非洲、欧洲 D.非洲、大洋洲
(2021·北京昌平·八年级期末)下图为清代宫廷画家徐扬于乾隆二十四年(公元 1759 年)创作的《姑苏繁华图》(局部),反映了当时苏州(今江苏苏州)“商贾辐辏[fú còu],百货骈阗[pián tián](商人云集、货物琳琅满目的意思)”的市井风貌。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35.图中所示的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是
A.乡村,这里有河流 B.乡村,这里以农业生产为主
C.城市,这里以商业活动为主 D.城市,这里的房屋数量较多
36.由图中景观可推断当时该地
A.水运发达 B.地势崎岖 C.水流湍急 D.全年少雨
(2021·北京延庆·八年级期末)下图为“聚落景观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37.属于乡村景观,且以种植业生产方式为主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38.城市与乡村的本质区别是 ( )
A.生产与生活方式不同 B.交通线数量、分布不同
C.建筑物高度、密度不同 D.人口数量、服饰不同
39.(2021·北京延庆·八年级期末)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关系密切,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是 ( )
①优越的位置
②平坦的地形
③高山、峡谷
④气候湿热
⑤靠近河流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⑤
(2021·北京怀柔·八年级期末)“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0.文中表现的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是
A.乡村,这里有河流 B.乡村,这里以农业生产为主
C.城市,这里有田野 D.城市,这里以工业生产为主
41.该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A.河流交汇处,水运便利 B.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发达
C.平原广阔,水资源充足 D.位于沿海,海运便利
(2021·北京昌平·八年级期末)左图为世界海陆分布随纬度的变化示意图,右图为不同纬度人口所占比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2.从图中可以看出
A.世界整体是海洋面积大,陆地面积小
B.南半球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
C.南半球的陆地面积比北半球陆地面积大
D.北半球的陆地面积随着纬度增高逐渐增加
43.世界人口数量
A.北半球少,南半球多
B.北极地区比南极地区少
C.北半球随纬度增高而减少
D.南半球随纬度增高而减少
44.世界上
A.气温越高的地区人口越稠密
B.人口密度与陆地面积成正比
C.内陆地区人口稠密
D.北纬4 0 °附近人口较稠密
(2021·北京怀柔·八年级期末)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时,该国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下图为世界部分地区60岁以上人口数量图。
据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45.60岁以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地区是
A.亚洲 B.北美洲 C.非洲 D.拉丁美洲
46.非洲60岁以上人口
A.2030年数量将超过拉丁美洲
B.2050年数量将超越北美洲,居世界第二位
C.2015至2030年间平均增量超过2000至2015年间
D.2030至2050年间平均增量低于大洋洲
47.60岁以上人口数量快速增长带来的影响是
A.社会福利水平提高 B.劳动力短缺
C.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D.消费水平骤增
48.(2021·北京·临川学校八年级期末)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是 ( )
A.基督教 B.佛教 C.伊斯兰教 D.犹太教
49.(2021·北京·临川学校八年级期末)关于世界人种、宗教、语言的正确叙述是( )
A.阿拉伯人属于黄色人种
B.泰国、印度都把佛教定为国教
C.英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D.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都发源于亚洲
50.(2021·北京怀柔·八年级期末)读城市和乡村景观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乡村比城市交通发达
B.城市建筑高大、密集
C.城市人口密度小
D.乡村房屋高大、分散
51.(2021·北京·临川学校八年级期末)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
A.西班牙 B.英语
C.俄语 D.汉语
52.(2021·北京·临川学校八年级期末)有关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先有城市聚落,后有乡村聚落
B.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C.乡村、城市同时发展起来
D.最早的城市建于河流上游
(2020·北京昌平·八年级期末)2019年7月,某考察团从图中M地出发,沿图示路线不跨越任何大洋到达N地,图为他们 沿途考察三地的年均温和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完成下题
53.考察团所经地区的居民主要信奉 ( )
A.基督教和佛教 B.佛教和其他宗教 C.伊斯兰教和佛教 D.基督教和其他宗教
54.考察团所经地区 ( )
A.全部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B.通过亚欧界线地中海
C.跨越三大洲、连接两大洋 D.气候类型单一
55.考察团经过甲、乙、丙三地中,乙地 ( )
A.年均温最低 B.年均温最高 C.年降水量最多 D.年降水量最少
56.考察团在丙地可能见到的传统民居是 ( )
A. B.
C. D.
(2020·北京昌平·八年级期末)图为1750年—2100年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57.世界人口增长率最高出现在( )
A.1850——1900 年间 B.1950——2000 年间
C.2000——2010 年间 D.2050——2100 年间
58.图示反映出 ( )
A.1750-1850 年世界人口年增长率都低于 0.5%
B.1800-1950 年世界人口年增长率持续增加
C.世界人口增长率下降,世界人口数量在减少
D.2010 年后世界人口增长率下降,人口总数量持续增长
59.人口数量过多带来的影响是 ( )
A. B.
C. D.
60.(2020·北京延庆·八年级期末)关于世界人种、语言、宗教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亚洲西部的居民以黄色人种为主
B.世界三大宗教都发源于西亚
C.非洲北部的居民以白色人种为主
D.英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2020·北京延庆·八年级期末)下图①—④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61.图示传统民居特点形成与当地环境特征对应正确的是( )
A.①下沉式窑院 - 黄土土质黏重 B.②房屋高架 - 风暴海啸多发
C.③墙厚窗小 - 炎热干燥光照强 D.④顶尖坡陡 - 森林资源丰富
62.图示传统民居建筑体现( )
A.地区之间文化交流与扩散 B.人类对环境的利用和适应
C.地域文化内向含蓄的特点 D.地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63.(2020·北京延庆·八年级期末)区别人种的主要依据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宗教信仰 C.体质、体貌特征 D.语言文化
(2020·北京延庆·八年级期末)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64.读图,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的是( )
A.亚洲 B.非洲 C.北美洲 D.南美洲
65.读图,世界上人口增长最快的大洲是( )
A.亚洲 B.非洲 C.欧洲 D.大洋洲
66.读图,图中B处人口稀少的原因是( )
A.地势高峻 B.土地肥沃 C.气候湿热 D.气候干旱
67.读图可知,人口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 )
A.炎热干燥的沙漠地区 B.气候湿热的雨林地区
C.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区 D.地势高峻的高原地区
68.下列关于世界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增长过快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问题
B.亚洲是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大洲
C.热带雨林水热条件十分优越人口稠密
D.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2020·北京昌平·八年级期末)聚落,古代指村落。《汉书·沟油志》中记载道:“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下图为“聚”和“落”的甲骨文解释,下图为乡村和城市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9.城市与乡村的根本差别在于( )
A.生产与生活方式不同 B.交通线数量不同
C.人口数量不同 D.建筑物密度不同
70.关于聚落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是人类居住房屋的总称 B.多建在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的地方
C.受自然环境影响不断加强 D.保护传统聚落的目的是发展旅游业
(2020·北京朝阳·八年级期末)图1中M-N两地之间的连线,是不跨过任何大洋的最长直线距离,图2是沿线甲、乙、丙三地的气候资料。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1.M一N沿线
A.经过三大洲 B.位于同一纬度
C.寒冷地区广阔 D.气候类型复杂
72.甲地比丙地人口稀疏,最主要的原因是
A.地势较高 B.全年高温 C.降水极少 D.交通不便
73.与丙地气候条件相适应的传统民居是
A. B.
C. D.
74.乙地主要信仰的宗教是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2020·北京朝阳·八年级期末)《桃花源记))中这样描写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歼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犬相闻……”。下图是对“聚”和“落”甲骨文的解释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5.“桃花源”的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是
A.城市,这里“阡陌交通” B.乡村,这里“屋舍俨然”
C.城市,这里“土地平旷” D.乡村,这里“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76.从“聚”“落”甲骨文的解释可知,影响聚落形成的原因有
①靠近水源②交通便利③资源丰富④气候湿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7.有人说将安徽宏村比喻为梦境中的桃花源,该地2000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其申遗的根本目的是
A.吸引更多游客 B.保护文化遗产
C.让宏村闻名世界 D.获得更多收入
78.(2020·北京丰台·八年级期末)下图为人口总数多、人口自然增长率过高产生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示意图。图中数字含义正确的是
A.①—砍伐森林 B.②—草场退化
C.③—人口快速增长 D.④—水土流失
参考答案:
1.C 2.A
【分析】1.从图中看,爷爷的井旁边只有一个人,父亲的井周围人数增加,孙子的井附近人数剧增,反映出当今社会存在着严重的人口问题,C正确;从图中看不出环境问题、大气污染问题和水污染问题,ABD错误。故选C。
2.该漫画反映的问题是人口数量快速增加,随着井越挖越深,说明淡水资源短缺,A正确;人口快速增加,劳动力丰富,国防兵力充足,BC错误;人口老龄化问题是由于人口增长过慢造成的,D错误。故选A。
【点睛】一个地区人口数量过多或过少,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都会成为人口问题。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会给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很多问题。如人们为了满足生存需求,要消耗更多的自然资源,给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如果短时间内增加的人口太多,会产生就业困难,饥饿贫困,居住条件差,交通压力增大等社会问题。但是有的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过慢,甚至停止增长或不断减少,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抚养老年人的负担加重等等。
3.B
【详解】由图可知,城市大多数分布在河流沿岸,B正确。不同气候区均有城市分布,A错误。北部平原地区城市较少,C错误。据图无法分析土壤的影响,D错误。故本题选择B。
【点睛】影响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地形、气候、河流、矿产等。
4.D 5.B
【分析】4.根据材料可知,柏柏尔人建造穴居城市位于突尼斯东南的撒哈拉沙漠中,这里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风沙大,柏柏尔人开凿洞穴作为房屋,形成了环境舒适,四季不受气候影响的地下穴居的城市。所以主要是为了防暑挡风。与地形、资源和宗教无关。故选D。
5.该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所以荒芜凄凉的原因是气候因素,干旱缺水,据此推测这座古城荒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干旱造成水资源短缺。这里不在地震带上,交通和耕地不足不是主要因素,故选B。
【点睛】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沙漠,干旱缺水是这里人口稀疏的最主要原因,读图和材料分析解答即可。
6.A 7.B
【分析】6.结合材料并据图分析可知,图中的聚落规模小,且临近农田与蓄水池分布,是乡村聚落,A正确,CD错误;该乡村聚落临近农田与蓄水池,主要发展的是种植业,B错误;故选A。
7.梯级蓄水池农田系统可以形成相对广阔的水域,能够调节地方小气候,提供灌溉水源,①④符合;蓄水池蓄水会淹没上游土地,可能使土地资源相对减少,②不符合;梯级蓄水池农田系统对航运影响不大,③不符合;综上,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和乡村景观有明显的差别,城市自然景观变化快,道路纵横,网线密集,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较多。
8.A 9.C
【分析】8.读图可知,该地理事物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度的大陆西岸,欧洲西部最典型,故可判断出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图。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9.读图可知甲地在地中海沿岸,欧洲西部,主要信奉基督教,故A错误。乙地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板块内部地壳稳定,少火山地震,故B错误。丙地位于美国,使用的语言主要是英语,故C正确。丁运河为巴拿马运河,沟通了太平洋和大西洋,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大陆西岸的温带地区,其特点为冬季不冷(1月平均温在0°C以 上)夏季不热(7月平均温在22°C以下),全年都有降水,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左右,在地形有利的地方可达2000毫米以.上或更多。.
10.A 11.A
【解析】10.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地带是: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读图可知,该大洲是北美洲。该大洲人口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区。故选A。
11.世界四大人口稀疏地带是:干旱的沙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读图可知,图中是北美洲。该大洲北部人口稀疏的主要原因纬度较高,气候寒冷,不适宜大量人口居住。故选A。
【点睛】考查了对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的认识,一般以选择、填空形式出题。
12.D 13.A 14.C 15.B
【解析】12.读图和材料可知,图中聚落房屋、道路密集,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以商贸为主的城市。所以根据题意选D。
13.读图可知,该城市多为平顶房,说明该地区降水较少,多为石头建筑,森林稀少,底层没有架空,门窗宽大,光照充足。所以A正确,BCD不正确。根据题意选A。
14.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建筑,反映出当时的建造者信奉多信奉伊斯兰教。故选C。
15.撒马尔罕古城具有很大的历史和文化研究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撒马尔罕古城整体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其目的是使人类璀璨文化得以留存。所以根据题意选B。
【点睛】本题考查世界宗教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读图分析解答。
16.C 17.B 18.C
【解析】16.根据图中男子的穿戴可推测是阿拉伯人,阿拉伯人属于白种人,主要分布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故选C。
17.根据图中男子的穿戴可推测是阿拉伯人,阿拉伯人使用的语言是阿拉伯语。法语主要分布在法国和非洲的一些国家,葡萄牙语主要分布在葡萄牙和拉丁美洲一些国家,汉语主要分布在中国和东南亚。故选B。
18.根据图中男子的穿戴可推测是阿拉伯人,主要分布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该地区主要信仰的宗教是伊斯兰教。佛教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基督教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世界人种、语言和宗教的分布,读图分析解答。
19.C
【详解】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北美洲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和南美洲的印第安人也属于黄种人。故选:C。
【点睛】
20.A 21.B 22.B
【详解】1.由图可知,60岁以上人口数量,2000年、2015年都是亚洲最多,分别是3亿1千9百万人和5亿零8百万;预计2030年、2050年亚洲60岁以上人口分别是8亿4千4百万和12亿9千3百万,同样远超其他大洲,A正确,故选A。
2.由图可知,北美洲60岁以上人口,2030年将是1亿零4百万;’非洲洲60岁以上人口,2030年将是1亿零5百万;北美洲60岁以上人口数量2030年没有超过非洲,A错误。由图可知,北美洲60岁以上人口,2000至2050年在不断增加,B正确。由图可知,世界60岁以上人口数量,2050年亚洲最多,欧洲第二,非洲第三,拉丁美洲第四,北美洲第五,大洋洲第六,C错误。由图可知,北美洲60岁以上人口,2030至2050年间增加1千8百万;大洋洲60岁以上人口,2030至2050年间增4百万;所以北美洲60岁以上人口2030至2050年间增量高于大洋洲,D错误,故选B。
3.一个地区人口数量过多或过少,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都会成为人口问题。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会给环境、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更大压力,产生就业困难、粮食供给压力大、饥饿贫困、居住条件差、交通压力增大等社会问题,B正确,故选B。
【点睛】一个地区人口数量过多或过少,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都会成为人口问题。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会给环境、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更大压力,产生就业困难、饥饿贫困、居住条件差、交通压力增大等社会问题;若人口增长过慢,甚至停止增长或出现负增长,会导致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会抚养老年人负担加重等问题。
23.A 24.A
【分析】23.由图,图中没有显示农业生产,C、D错误。图中没有显示工业生产,仅仅是航运和商业,这是城市聚落景观,B错误,A正确。故选A。
24.由图中航运可知,该地水运发达,A正确,C错误。图中人群密集,商贩众多,说明该地商业繁荣,B错误。图中反映不出当地的气候,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地理的迁移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25.A 26.C 27.B 28.A
【分析】25.由表格数据可知,60岁以上的人口最多的大洲是亚洲,超过了世界的一半,故选A。
26.非洲60岁以上人口在2050年时将会超过拉丁美洲,故A错误。2050年数量将超越北美洲,仅次于欧洲,居世界第三位,故B错误。2015-2030年间平均增量超过2000-2015年间,故C正确。2030至2050年间平均增量高于大洋洲,非洲将增加1.15亿,而大洋洲只增加4百万,故D错误。故选C。
27.60岁以上人口数量快速增长,将会导致国 家的养老负担加重,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不良影响,其余三项叙述无关,故选B。
28.预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超过90亿,人口过多导致自然资源短缺,故A正确。世界人口分布不均,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优越,人口密集,环境恶劣地区人口稀疏,故B错误。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未来世界人口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将会更加不均,故C错误。科技进步也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全部问题,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世界人口分布及人口问题。
29.C 30.B
【分析】29.尼日尼亚人口密度是184.2人/千米 ,人口稠密,A错误。中国人口数量世界第一,B错误。尼日尼亚人口增长率2.54%,人口增长率高,C正确。尼日尼亚属于高出生率,较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大大高于死亡率,D错误。故选C。
30.尼日利亚总人口1.73亿,人口增长率是2.54%,说明该国人口多,人口增长快,导致的人口问题是就业压力大,粮食供给压力大,饥饿贫困等问题。人口增长较慢的国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员不足,老龄化等问题。①③表述正确,B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人口增长和人口问题。人口的增长速度通常用人口自然增长率来表述,人口自然增长率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人口过多、增长过快会产生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社会问题,人口过少、增长过慢也会产生很多问题,如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员不足,社会抚养老年人的负担加重等等。
31.C 32.D
【分析】31.爨底下村位于北方山村,受地形崎岖的影响,多依山而建;降水较丰富,多为斜顶房;被山地环抱、房屋密集;坐北朝南、更利于采光,故选C。
32.为保护“活着”的文化遗产,应该适度发展旅游、增加经济收入;建设成为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居民全部迁出和恢复传统农耕方式不可取,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北方传统聚落的有关知识。
33.A 34.B
【分析】33.由图可以看出,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的近海地区,这些地区地形平坦、气候适宜,交通便利,适合人类生存与发展,故选A。
34.世界上共有七个大洲,除南极洲不有常住人口以外,其余六个大洲都有常住居民,各大洲人口数量差异大,人口最多的大洲是亚洲;人口增长最慢的是欧洲,该大洲经济水平高,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世界人口分布及增长的差异。
35.C 36.A
【解析】35.聚落是人们长期居住和进行生产的场所,根据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可划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图中所示进行的是以商业活动为主,说明这是城市聚落,故选C。
36.由图中景观可以推断出当时的水运发达,交通便利,有利于商业的发展,苏州是有名的水城,在古代时,南方地区运输方式以水运为主,为苏州商业的繁荣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故选A。
37.C 38.A
【解析】37.由图可知,图中乙和丁建筑物密集,高大为城市景观,甲蒙古包和丙水田为乡村景观,其中甲蒙古包所在的蒙古高原以畜牧业为主,丙水田所在地区以种植业为主,故选C。
38.城市与乡村的本质区别是生产与生活方式不同,城市居民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乡村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交通线数量、分布不同、人口数量、服饰不同和建筑物高度、密度不同不是乡村和城市的本质不同,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乡村和城市聚落的不同,考查了学生根据图片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39.D
【详解】优越的地理位置、平坦的地形、靠近河流(水源充足)等都有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而高山、峡谷(地形崎岖)、湿热的气候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故选D。
40.B 41.C
【分析】本题属于聚落这一知识点,需要再掌握聚落的形态和形成聚落的有利条件等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40.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乡村是人囗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材料中:“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信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梁;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描述的是乡村聚落的特点;故B正确,ACD错误。选择B答案。
41.据材料可知,本题所描述的聚落为乡村聚落,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利于乡村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是平原广阔,水资源充足,故C答案正确,ABD选项所描述的条件利于城市聚落的发展,故ABD选项错误。
故选择C答案。
【点睛】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聚落的主要形式及特点的认知和掌握。
42.A 43.D 44.D
【解析】42.世界整体是海洋面积大,陆地面积小;南半球陆地面积小于海洋面积;南半球的陆地面积比北半球陆地面积小;北半球的陆地面积与纬度变化无关;A符合题意。
43.世界人口数量北半球多,南半球少;北极地区比南极地区多;北半球随纬度增高先增加,在高纬度时又减少; 南半球随纬度增高而减少;D符合题意。
44.自然环境对人口的分布影响很大,从图中可知,气温越高地区,人口稀疏;人口数量与陆地大小无关;内陆地区人口稀疏;北纬40°附近人口稠密;D符合题意。
45.A 46.C 47.B
【分析】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人口占到总人口的10%以上时,该国就进入老龄化社会,会出现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问题。
45.由图可知,60岁以上的人口数量最多的地区是亚洲,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故选A。
46.由图可知,非洲60岁以上人口2030年数量仍然小于拉丁美洲;2050年数量将超越北美洲,但居世界第三位;2015至2030年间平均增量超过2000至2015年间;2030至2050年间平均增量高于大洋洲,故选C。
47.60岁以上人口数量快速增长带来的影响是劳动力的短缺和国家养老负担的加重,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世界人口问题,要知道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48.A
【详解】世界上现有将近半数的人信仰宗教,其中信徒最多和流传最广的宗教是基督教,教徒总数超过10亿,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大洋洲。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点睛】本题考查世界主要宗教。
49.D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了世界人种、语言、宗教的分布。阿拉伯人属于白种人,故A错误;印度教是印度的国教,佛教是泰国的国教;故B错误;汉语是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语言,故C错误;佛教创建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诞生在沙特阿拉伯,基督教起源于巴勒斯坦地区,故D正确;故选D。
50.B
【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城市聚落(左图)与乡村聚落(右图)相比,交通更加发达,建筑物更高大、密集;城市经济发达,人口更加集中。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城乡地理差异,难度较小。
51.D
【详解】世界联合国的工作语言有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其中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语言,故本题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世界的语言。
52.B
【分析】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详解】A.聚落的两种形式中,应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而不是先有城市聚落,后有乡村聚落.故不符合题意.B.聚落的两种形式中,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故正确.C.聚落的两种形式中,应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而不是乡村、城市同时发展起来.故不符合题意.D.最早的城市应建在河流干支流的交汇处,而不是建于河流上游.故不符合题意.故选B.
53.C 54.A 55.A 56.B
【分析】53.伊斯兰教主要分布在西亚和北非地区,佛教主要分布在东亚及东南亚地区。读图可知,图1中M地位于非洲,经过非洲北部、西亚、我国(N地) ,因此,考察团所经地区的居民主要信奉伊斯兰教和佛教。故选C。
54.根据题意读图可知,考察团所经地区所跨的经度大约在12°W~120°E之间,纬度大约在7°N~29°N之间,全部位于东半球、北半球,故A正确。没有通过地中海,地中海不是亚欧分界线,故B错误。跨越亚、非两大洲,连接了大西洋和太平洋,故C错误。跨越了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气候类型多样,故D错误。故选A。
55.读图可得,乙地年平均气温最低,故A正确。甲地年均温最高、年降水量最少,丙地年降水量最多,故B、C、D错误。故选A。
56.读图,A图是热带地区的高架屋,该民居有通风散热防潮的作用,故A不符合题意。丙地位于中国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当地传统民居墙体高,房顶坡度大,故B项图片所示景观符合题意。C图的传统民居平顶、墙厚、窗小,该民居主要位于降水稀少,气候干旱的地区,故C不符合题意。D图所示传统民居为北极地区的冰屋,低矮、无窗、保温效果好,就地取材,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57.B 58.D 59.B
【分析】57.读图可知,1850——1900 年间,世界人口年增长率呈上升趋势,但不是增长率最高,故A错误。世界人口年增长率最高出现在1950~2000年间,故B正确。2000——2010 年间和2050——2100 年间,世界人口年增长率呈下降趋势,故C、D错误。故选B。
58.读图分析可知,1750-1850 年世界人口年增长率首先是低于0. 5%,后来高于0. 5%,故A错误。1800-1950年世界人口年增长率首先是降低,后来增加,故B错误。 1950 年世界人口数量达到25亿,增速持续增加,故C错误。2010 年世界人口数量达到70亿,增速逐步下降,但是人口总数量持续增长,故D正确。故选D。
59.读图,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过慢,造成人口老龄化严重,故A不符合题意。人口数量过多,造成地球负担加重,故B符合题意。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过慢,造成劳动力不足,故C不符合题意。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过慢,造成社会养老负担加重,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人口增长过快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造成很大压力,使居民的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问题难以解决,人口增长过慢则会弓|起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因此得出人口增长的过快或者过慢都不好,要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60.C
【详解】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故A错误,世界三大宗教是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发源于西亚,而佛教发源于南亚。故B错误。非洲北部的居民以白色人种为主,故C正确。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故D错误。故答案选择C。
61.C 62.B
【分析】61.①表示的下沉式窑院是由于黄土土质疏松呈垂直结构,故A错误。②所示的房屋高架是由于当地气候湿热,故B错误。③所示墙厚窗小是由于当地气候炎热干燥光照强,故C正确。④所示顶尖坡陡是由于当地降水丰富,故D错误。故选C。
62.图中所示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建筑风格不同,与其他三项叙述无关,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传统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63.C
【详解】人种的类别,是根据人类的生物体质和遗传的性状而加以区别的,如肤色、体型、头型、眼色、发型、鼻状、血型以及性格和潜力等。它不像语言和宗教因时而异,是人类长成后所附加的。人种是与生俱来的,C正确。故选C。
64.A 65.B 66.D 67.C 68.D
【解析】64.读图可知,亚洲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总人数约40亿人,A正确。故选A。
65.读图可知,非洲是世界上人口增长最快的大洲,B正确。故选B。
66.读图可知,图中B处为撒哈拉沙漠,炎热干燥,降水少,不适宜居住,人口稀少,D正确。故选D。
67.读图可知,人口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区,因为这里气候适宜,地形平坦,交通便利,C正确。故选C。
68.人口增长过快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一些国家面临的问题;欧洲各国普遍面临人口增长缓慢的问题,A错误。非洲是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大洲,B错误。热带雨林地区,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人口稀疏,C错误。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人口分布及人口问题。
69.A 70.B
【解析】69.城市与乡村是人类的聚落,是人们进行生产、生活的场所,根据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可划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交通线、人口数量和建筑物密度不是根本差异,故选A。
70.聚落是人类居住的场所,不仅仅体现在房屋上,还有活动场所、生产工具等,故A错误。多建在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等条件优越的地方,故B正确。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不断减弱,故C错误。保护传统聚落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传统文化,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聚落有关知识。
71.D 72.C 73.C 74.A
【解析】71.由图可知,图中M-N沿线经过了亚洲和非洲两大洲,东西之间没有处于同一纬度;甲区域终年高温,乙区域气温低,丙地区四季分明,经过地区的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故选D。
72.由图可知,甲区域是撒哈拉沙漠地区,由于全年降水稀少,气候极其干旱,人口分布极其稀疏,丙区域位于亚欧大陆东部沿海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人口分布密集,故选C。
73.由图可知,丙区域是位于我国南方地区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这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是著名的水乡,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观,故选C。
74.从乙地大致的位置可以看出,该地区是位于亚洲中部的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最突出的自然特征是高寒,当地的居民多信仰佛教,故选A。
75.D 76.A 77.B
【解析】75.由题目可知,“桃花源”描述的聚落类型是乡村,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人们从事的是农业生产活动,故选D。
76.从“聚”“落”甲骨文的解释可知,聚落的形成会受到水源、交通、人口、资源等因素的影响,没有涉及到气候因素,故选A。
77.聚落是人类在历史上留下的珍贵遗产,能够反映某个时代的建筑文化,人们之所以保护聚落,是为了保护人类的文化遗产,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聚落的形成条件及分类。
78.D
【详解】关于以上因果关系的叙述,①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粮食不足,人们开始扩大耕地,一是开垦草原,出现③表示的草场退化;二是②表示的砍伐森林,导致森林面积减少;植被的破坏共同导致风沙侵蚀,出现④表示的水土流失,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人口问题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