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科版教材第六册第五单元《鸟儿在歌唱》--《小鸟》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湖科版教材第六册第五单元《鸟儿在歌唱》--《小鸟》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4-01-21 21:36: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鸟》教学设计
课题:《小鸟》
教材:湖科版教材第六册第五单元《鸟儿在歌唱》
教学年级:三年级
课型:唱歌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版本、特点及内容。
本教材属于湖科版教材,是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5年初审通过的新教材,迄今为止,已经沿用了8年时间。此教材的主要特点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中心主题,每个单元的内容分三块:唱一唱、听一听、玩一玩,每块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个中心主题来进行的。
鸟儿是人类最亲密的朋友,因此,学生个个都喜欢鸟儿。《小鸟》是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三年级第六册音乐教材中第五单元中的一首印度尼西亚民歌,曲调优美、音乐形象鲜明、充满童趣的童谣式歌曲。歌曲以轻快活泼的节奏和清新流畅的旋律,生动地表现了小鸟在大自然中嬉戏玩耍的情景。时起时伏的旋律把小鸟之间互相欢乐嬉戏玩耍的情景描绘得栩栩如生,给歌曲增添了几分诙谐与风趣。最后在小鸟的欢叫声中结束全曲。
关于小鸟的歌曲,学生听过很多,但这首歌,对学生来说,绝对是生疏的,是他们从未听过的。因此,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教材配套的音响资料中,这首歌只有伴奏音乐,没有范唱录音,课前,通过上网查阅大量资料,也只在网上搜索到相关的伴奏音乐。没有原唱录音,学生学习起来肯定不方便。于是,我自己范唱、自己录音,并将歌曲录音插入课件,给学生带来直观的听觉感受,降低学习歌曲的难度,从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课程标准等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
课程标准、教参,对本课的教学要求是:(1)学习歌曲,感受歌曲欢快活泼、可爱风趣的情绪,体验本单元的主题——小鸟在歌唱;(2)在聆听、创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3.本课内容的组成和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的歌曲《小鸟》,是一首印度尼西亚的民歌。编者将这首歌曲安排在本单元的内容里,充分体现了中西方音乐文化的整合,让学生了解同一个主题“小鸟”的歌曲,会有很多很多,中国有,外国也有,而且歌曲风格各不相同。通过印度尼西亚歌曲《小鸟》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开阔眼界,有利于他们积累更多的音乐知识,学会更多的歌曲。
4.本课内容与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本课的内容《小鸟》,紧紧围绕本单元主题——鸟儿在歌唱,与主题内容联系紧密。但不同的是,本首歌曲《小鸟》不同于以前学习的同名歌曲《小鸟》,它是一首印度尼西亚的民歌,歌曲风格不同于其他歌曲。而且教材配套的音响资料中,这首歌只有伴奏音乐,没有范唱录音。课前,通过上网查阅大量资料,也只在网上搜索到相关的伴奏音乐。没有原唱录音,学生学习起来很不方便。于是,我自己范唱、自己录音,并将歌曲录音插入课件,给学生带来直观的听觉感受,降低学习歌曲的难度,从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积累了很多关于小鸟的歌曲,也能唱。而且对于小鸟,学生都是很喜欢的,有的会画、有的会折纸、有的会模仿小鸟叫、模仿小鸟飞等等,这些都很好的为新歌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关于小鸟的歌曲,学生听过很多,但这首歌,对学生来说,绝对是生疏的,是他们从未听过的。因此,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教材配套的音响资料中,这首歌只有伴奏音乐,没有范唱录音,课前,通过上网查阅大量资料,也只在网上搜索到相关的伴奏音乐。没有原唱录音,学生学习起来肯定不方便。于是,我自己范唱、自己录音,并将歌曲录音插入课件,给学生带来直观的听觉感受,降低学习歌曲的难度,从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
因为学生大多都很喜欢小鸟,都会模仿小鸟的叫声或者模仿小鸟飞翔的动作,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采用模仿、律动、听唱、创编、表演等学习策略。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歌曲《小鸟》,感受歌曲欢快活泼、可爱风趣的情绪,带着高兴、愉快的心情演唱歌曲。
(2)联系本课内容,通过拓展延伸,欣赏和了解更多关于小鸟的歌曲,对比这些歌曲的不同,拓宽音乐知识的积累。
2、过程与方法:
在模仿、律动、聆听、创编、表演等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学习歌曲,感受歌曲欢快活泼、可爱风趣的情绪,带着高兴、愉快的心情演唱歌曲。同时,教育学生要爱护小鸟,爱护自然环境。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唱歌曲《小鸟》
2、难点:附点节奏以及歌曲结束句“特哩哩哩 哩哩 哩哩哩”的唱法
五、教学用具:
课件、小鸟图片、小鸟模型、大树图片等
六、教学准备:
自制《小鸟》范唱录音带、课件、小鸟图片、小鸟模型、大树图片等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师:又到了我们快乐的音乐四十分了。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好朋友,(出示小鸟模型)大家看:认识它吗?(生:认识,是小鸟)。谁能说一说小鸟是什么样子的?(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一下小鸟的样子)师:恩,是很漂亮、很美丽的一只小鸟。它会叫呢?听。除了会叫,小鸟还会飞呢?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象小鸟一样飞起来吧!(播放音乐,学生和老师一起律动)。
师:刚才,我们一起学了小鸟飞翔的动作,那大家知道:小鸟住在哪儿?它把家安在什么地方呢?(生):树林、森林、大树。师:哦,大树上。相机出示大树,并贴在黑板上。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印度尼西亚的歌曲《小鸟》。一起来听一听。(揭题,贴小鸟图片)。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开课的导入部分。用一个鲜活的小鸟模型为引子,通过让学生说小鸟、学小鸟叫、小鸟飞,集体律动,直接引出课题《小鸟》,并在律动的过程中,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学习歌曲。
1、初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和速度。
2、复听,听一听歌里唱了些什么?(学生仔细听歌词,然后回答问题,教师小结)
3、再听歌曲三遍,边听边随音乐按照:默唱——张口默唱——轻声跟唱的步骤进行学习。
4、教师范唱。学生认真听,给予评价,并从中对照找出自己在唱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相机进行纠正。
5、难点乐句练习:“特哩哩哩 哩哩 哩哩哩”
师:这句是在模仿什么呢?生:模仿小鸟的叫声。
师:不同的鸟有不同的叫声,歌中的只是其中的一种,你还知道哪些种鸟叫声?可以模仿一下吗?
(教师引导学生模仿不同的鸟叫声,并启发学生将自己喜欢的鸟叫声编到歌里唱一唱,以此来巩固练唱结束句,突破难点。)
6、巩固歌曲,以各种形式唱。(师生接龙、男女生接龙、小组接龙等)
7、歌曲创编表演。(师生一起创编动作,进行歌表演)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学习歌曲的部分。在此过程中,主要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训练和培养学生自学歌曲的能力。以听唱法为主,通过让学生反复听,并在聆听的过程中,用默唱、张口默唱、轻声唱的方式,逐步熟悉歌曲。后听老师范唱,对比老师唱的,自己找出不足,然后集体纠正。并找出难点乐句进行练习,同时,举一反三,让学生模仿其他鸟的叫声,并启发学生将自己喜欢的鸟叫声编到歌里唱一唱,不仅很自然地、不露痕迹地突破了难点,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创编能力。)
(三)、拓展延伸。
1、欣赏关于小鸟的歌。
师: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歌曲《小鸟》,关于小鸟的歌,大家还知道哪些?能唱吗?(会唱的学生唱几首关于小鸟的歌,然后一起欣赏歌曲《小鸟,小鸟》、《一只鸟仔》。
2、送小鸟回家。(德育渗透)
我们学了、唱了、也听了这么多关于小鸟的歌,大家一定很开心吧!可是,大家看:这里只有一只小鸟,它好孤单哦!这是为什么呢?刚才啊,我们的小鸟朋友告诉我:因为有很多人不爱护小鸟,肆意猎杀鸟类,甚至还大肆砍伐树木,破坏自然环境,很多鸟儿失去了兄弟姐妹、还有很多的鸟儿都已经没有家了。同学们,听到这里,你想说些什么呢?师:让我们一起呼吁:请爱护小鸟吧!(师生齐读)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帮帮这只孤单的小鸟,用你们的巧巧手,画出或折出你们心中最美丽的小鸟,然后,把它们都送回家吧!
(学生折纸时,将歌曲《小鸟》作为背景音乐反复播放,可边折边小声跟唱,进一步熟悉、巩固歌曲。)
(设计意图:拓展延伸环节,包含有两个内容:一是让学生说说还知道哪些关于小鸟的歌,检查他们的课外音乐知识的积累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欣赏不同风格的歌曲《小鸟小鸟》和《一只鸟仔》,进一步拓宽他们的音乐知识面;二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通过让他们折小鸟、画小鸟,把小鸟送回家的活动,使他们懂得从小要爱护小鸟、爱护自然环境的道理。同时,这一环节,也很好的体现了音乐与美术学科的综合。)
(四)、教师课堂小结。
大家看,我们把小鸟送回了家,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在同一片蓝天下,小鸟在欢快的歌唱,我们在茁壮的成长,让我们趁着这大好时光,好好学习,练好本领,将来象小鸟一样,向着更高、更蓝、更广阔的天空飞去。
(设计意图:用小鸟在高飞,启发学生要趁着大好时光,好好学习,将来才能像小鸟一样,向更高、更蓝、更广阔的天空飞去。)
(五)、下课:
学生随音乐,边唱边像小鸟一样“飞”出教室!
(设计意图:以“小鸟”贯穿整节课,学小鸟“飞”出课堂,使整个课堂从头到尾充满活力、充满情趣、充满欢乐!)
八、教学板书设计:
用贴图的形式表现:贴一棵“大树”在黑板正中间,把“小鸟”贴在大树上。最后的“送小鸟回家”的环节,把学生折的、画的小鸟贴在“树”上。
九、教学反思: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着力于打造“高效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交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教”是为了“不教”,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喜欢的课堂?说到底,我觉得一切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基础,只有适合学生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也只有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做到了:紧扣主题、展开教学;难点突破,不露痕迹;拓展延伸、学科整合。具体做法如下:
紧扣“小鸟”这个主题,紧紧围绕“小鸟”展开教学。开课导入,出示一只会叫的小鸟模型,描述小鸟,让学生一起随着音乐律动,模仿小鸟飞翔,相机贴出“大树”,引出小鸟的家在树林、森林、大树,揭示课题《小鸟》,进行新歌学习。在歌曲教学中,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采用听唱法自学为主,以听一遍——默唱,听二遍——张口默唱,听三遍——轻声唱的方式,让学生逐步熟悉歌曲,并在听的过程中,逐步体会歌曲的情绪和速度。随后,教师范唱,让学生通过对比老师唱的,找出自己在唱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适时纠正,并引导学生找出难点地方,进行重点突破,在难点乐句练习:“特哩哩哩 哩哩 哩哩哩”时,老师采用启发式教学:“师:这句是在模仿什么呢?生:模仿小鸟的叫声。师:不同的鸟有不同的叫声,歌中的只是其中的一种,你还知道哪些种鸟叫声?可以模仿一下吗?”教师引导学生模仿不同的鸟叫声,并启发学生将自己喜欢的鸟叫声编到歌里唱一唱,以此来巩固练唱结束句,突破难点。待学生学会歌曲后,采用多种形式巩固歌曲,后面的歌表演,在老师的带动下,师生一起自由创编动作,让学生边歌边舞,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最后的拓展延伸部分,充分体现了音乐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与融合。一是通过欣赏与小鸟有关的其他歌曲,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充实他们的歌曲积累量;二是通过“送小鸟回家”这一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在此过程中,巧妙地将美术与音乐融合起来,让学生动手画小鸟、剪小鸟、折小鸟等,将“小鸟”送回家,并一起呼吁“请爱护小鸟吧”!从而让学生懂得要爱护小鸟、爱护大自然,懂得环保的重要性。
整节课,从看小鸟——说小鸟——学小鸟飞——模仿小鸟叫——唱小鸟——画小鸟等,都显得很自然,没有刻意、没有做作,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规律,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学会了歌曲,看着他们那张张可爱的笑脸,我知道:他们学的很快乐!而我,更快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