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6.2《栽蒜苗(一)》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6.2《栽蒜苗(一)》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12-21 21:07: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栽蒜苗(一)
一、概述
《栽蒜苗(一)》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首先,教材创设了“栽蒜苗”的实践活动,学生在15天的观察与记录中经历着数据收集的全过程,体验着数据收集的方法,感受着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其次,教材提供了学习活动的一些基本要求,即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数据描述的方法与过程,感受学习统计的必要性,感悟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和灵活性。最后,教材通过“试一试”与“练一练”的学习情景,促进学生学会读条形统计图,提高读图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少个单位的必要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过程与方法
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活动过程,体会条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增强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在第一学段,学生经历过统计的全过程,感受过“用一格表示一个单位”的统计方法,对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有了初步的感受与体验。在第二学段,当学生面对一个新的实践情境(如:“栽蒜苗”)时,他们自然会运用已学的知识去观察、记录蒜苗的生长情况,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当学生发现“格子不够画”的时候,自然会产生认知冲突,并尝试着去解决问题。课堂上,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学生能比较快地感悟到“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和灵活性。
四、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和理解条形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
五、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提前14天让学生在栽种一盘蒜苗,定期(每一天或每三天)测量一次蒜苗的高度,并做好14天的数据记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出示学生四年来的学校生活照回忆成长过程,导入学生见证蒜苗成长过程,板书课题:栽蒜苗
师:同学们,前一阶段我们对蒜苗的生长情况进行了观察、记录,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你们的数据并进行整理。
二、新课探究
1、交流,观察各自的数据。
把自己记录的生长过程做成统计表,观察小组同学的记录结果,你有哪些体会或者发现吗?
2、小组同学整理数据。
(1)学生与小组成员交流各自蒜苗第14天的生长高度,并把每个小组成员的蒜苗第14天生长情况记录在统计表内。
(每个小组一张学习卡,统计表)
小组到展示台前汇报填表情况,从统计表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集体交流。
(2)通过寻找所有小组成员中谁栽的蒜苗第14天最高,最矮的等信息,有什么办法能更直观、一眼就能看出来呢?引出统计图,体现统计图的必要性。
(3)绘制统计图
提出要求:你们小组打算怎么来绘制这幅统计图,绘制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你又是怎么解决的?
小组合作根据统计表,制作条形统计图(提供不完整的统计图卡片)
1,讨论一格表示1厘米不够画怎么办?不能添格子的情况下要用一格表示多个个单位的方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会遇到一格表示几个单位的问题,每个小组通过组内讨论,确定自己小组的方法,把统计图重新发放统计表完成,师巡视进行适当的辅导。
2,实物投影仪展示其中两或三个一格表示不同厘米数的小组的统计图
展示时,让展示的学生说说一格表示这个厘米数有什么原因,有什么好处。引导全班进行讨论、交流
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确定一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有什么诀窍吗?和小组的同学交流
(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
3、进一步了解统计图
每个小组看着自己小组的统计图,说说自己小组哪个同学的蒜苗在第十五天时长得最高,谁第二,其次呢?你发现了统计图的什么优点了吗?
突出统计图的直观、简便,凸现绘制统计图的必要性。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
①看书观察鸡厂的统计表,根据此表组内研究做统计图是一个鸡蛋或一个格子代表几个鸡蛋?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说一说,在说得过程中体会从一小格表示的几个单位中理解条形所代表的实际数据。鼓励学生从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②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完成下图在书上。
2、练一练(1)
谈话导入
先让学生在已确定每小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方格纸上独立画条形统计图,再进行展示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样画条形统计图的,你能从图上获取哪些信息?
练一练(3)
让学生绘制统计图,独立完成展示。找同学根据数学信息提数学问题,提问题并解答。
四,课堂小结
五,实践活动
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数据来反映?小组合作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的数据在附页4图1中制成统计图。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