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与复习(一)
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48——50页(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小节对第一、二、三单元的内容进行复习和整理,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巩固这三个单元所学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整理与复习,使学生对前面学过的三个单元的内容有系统的了解和掌握。
2、通过整理与复习,是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小数加法和减法及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
第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课件、学生用书、课堂作业本、草稿纸。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个单元,很快我们就会迎来期中考试。就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整理与复习(一)》。(板书)
二 知识梳理
1、这三个单元你学了哪些知识?请你回忆一下?生分别回答。(课件出示)如果想不起来,你还可以打开书来看看。(可以让学生翻阅课本中的第一、二、三单元,然后通过列举的方法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
[设计思路] 教师也可以把学生整理的网络图或表格进行展览和交流,让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对于整理得好的,教师让学生介绍整理的方法,以培养学生反思和整理的能力。
2、想一想
(1)谁能说出一个小数,并说出他的意义。生自由回答。
(2)老师这儿有一个小数1.2,谁能说出它的意义呢?引导学生用1元2角表示,也可以表示为1米2分米,用数位顺序表表示,也可以画图表示。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表示小数的意义)
(3)在第二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那你对三角形有哪些新的认识?你能把学过的三角形整理一下吗?学生自由活动。
(4)展示学生作品,评价学生的作品。
(5)用刚才的方法整理四边形的知识。
(6)这三个单元我们还学习了哪些有关小数的计算?(生分别回答)
计算0.15+0.05= 4.8×9.7= 学生独立完成,校对结果。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生分别回答。
师小结:小数加减法小数点要对齐,小数点对齐了,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了,然后按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计算。
小数乘法可按整数乘法计算,积的小数位数是两个乘数小数位数之和。
四 解决实际问题
1、 练一练 (巩固练习)教材p50页第1题。
一个正方形用整数1来表示。将它平均分成100份,取其中的5份,用小数表示就是0.05,取其中的40份,用小数表示就是0.40。最后一副图,1+0.08=1.08。
[设计意图]复习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意义: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都可以用小数来表示。我们还知道分母是10的是一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是两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是三位小数…
2、 教材p50页第2题
由学生独立找出规律再填数。
(1)加10。 31.5,41.5;
(2)减1.2。 16.2,15;
(3)乘2。 9.6,19.2。
3 、 教材p67页第4题
两个相邻整数之间有无数个小数。(图片略)
4、 教材p51页第7题
[设计意图]第7题 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在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和是90°。
第三个图形,其实是一个等腰三角形。
六、挑战自我
教材p51页第8题
学生独立解答,能用简便运算就用简便运算。
学生板演。31.8,18.02; 15.81,9。
八、小结;
通过今天的整理与复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学习体会?
板书设计
整理复习(一)
作业安排
1、课堂作业本p25、26。
教学反思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有效性的问题是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本小节对第一、二、三单元的内容进行复习和整理,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巩固这三个单元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占的比重是比较大的,同时也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内容。相对于其它内容来说,计算教学显得枯燥乏味,如何使计算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我们进行探讨。
总的来说,着堂课,学生参与程度高,教学效果比较好。这堂课的一个特点是,努力反映学生身边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通过为跳水运动员计算成绩,练习小数加减法;通过为小红出门旅游买票等复习了小数乘法,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生练习的兴趣特别高,同时在练习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另一个特点是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思考的能力。
我认为,今后开展复习课的教学特别要重视以下三个方面:
一、关注知识点的梳理和呈现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如表格法、网络法和列举法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类,让同学们互相学习。可放手培养学生反思和整理知识的能力。
二、灵活把握复习课的上课节奏问题。注意有的地方要放手让学生思考和探索,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而有的地方节奏要快一些。学生已经掌握的问题,可以点到为止,不须为一些很容易的问题浪费太多的时间。
三、应注意让更多的学生听懂,而不只是一些优秀的学生。更应着眼于学生整体,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更多的学生获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