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模拟测试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本来是一体的。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两者逐渐分离开来,这
是符合人类知识形态发展进步的内在逻辑的。如果没有这样一种分工,就不会有人类知识的
进步,不会有近现代科学的发展。但是,这种分工本应只是相对性的,因为不应该也不可能
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截然分开。如哲学必须以总体性思维面对整个
自然和社会。如果每个哲学研究者都局限在一个狭小的天地,而不是不断开阔眼界,哲学是
不可能有前途的。
我们一直强调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与融合。但不可回避的一个事实是,社会科学
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分野日益凸显。此外,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甚至同一学科内部不同研究
领域之间,其联系也越来越松散和淡化,合作和交流越来越少。比如,我们常说文史哲不分
家。但现实的情况是,无论是从人才培养,还是从科学研究来看,文史哲不仅分了家,而且
隔膜越来越明显。
当今时代比人类历史上任何时代都需要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更深入、多向度的对话
与交流。当前,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新的复杂性,是任何一个单一的
学科都不可能完全把握的。例如,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会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
方式、行为方式、交往方式产生巨大影响,甚至对整个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式、研
究手段造成颠覆性改变。同时,现代科技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也需要社会科学的支持
才能找到妥善的解决办法。只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内部各学科的
共同聚焦和联合协作,才可能为解决问题找到更完美的答案。如果没有社会科学在思维方式
和研究方法创新等方面的引导,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是难以实现的。同样,如果不关注自然
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发展,社会科学的科学性很难保证,也很难走出自己的新路。交叉融合既
是发展趋势、创新路径,也是现实需要。
自然科学研究如果不融合一些人文精神,或者不在人文精神之光的照耀下发展,其意义
和方向就可能出问题;同样,社会科学研究如果缺乏自然科学的科学精神,缺乏基本的科学
素养,其结论和价值也必然缺乏坚实的根基。
科学精神是一种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的精神。对社会科学研究
而言,科学精神就是立足客观事实,依照理性要求,求真务实;按照基本逻辑规则梳理思想,
表达见解。毫无疑问,社会科学有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但是,研究方法的独特性也
许同时意味着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历史上有若干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进步促进社会科学发
展的例证。近年来,我本人在从事阐释学特别是强制阐释论和公共阐释论研究时,就曾多次
借鉴和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概念。这种在人文研究中引入自然科学方法的尝试,成败自有
评说,但还是有积极意义的。随着大数据的引入和数字人文研究方法的普及,对于借助自然
科学方法和概念论证、阐释、描述精神现象的意义,我们或许可以有更多期待。
(摘编自张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
材料二:
一百多年来,人类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均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
自然科学的发展尤为突出,不仅深入到了自然界的宇观领域、宏观领域和微观领域,还深入
发展到了人类机体(包括大脑)和人类社会领域,而且这两个方面仍在不断地进行相互渗透、
相互整合。社会科学(包括思维科学)越来越多地受到自然科学的影响,许多自然科学的研究
方法已经卓有成效地应用于社会科学的研究过程之中,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科学的发展。社会
科学的这种不断地采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称之为社会科学的"自然科学化"。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许多社会科学问题已不能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描述和分析,一方
面是因为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不完善性,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事物;另一方面是因为社
会科学没有找到一个适当的突破口来打通与自然科学的联系通道,或者没有架起一座通向自
然科学的桥梁。但只要自然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任何复杂的社会科学问题均可用自然科学
的方法来描述和分析,只要架起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理论桥梁,完全可以顺利地实现
社会科学的自然科学化。
社会科学实现自然科学化,并不是指社会科学个别地或部分地引入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
而是指实现价值理论的自然科学化,以自然科学的基本公理作为假设前提,把人类社会的价
值运动辩证地还原为一般的物理化学运动,并采用自然科学方法对各种价值现象进行客观和
精确的分析。同时建立社会科学与价值理论广泛而深入的联系,将价值理论延伸到社会科学
各个领域,从价值角度看世界,由最大有序化法则推导出广义价值规律,并把它推广应用到
其它社会科学领域。
在人类认识的发展历史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互相依存、彼此制约。社会科学越是远
离物质领域而趋近精神领域,其包含的自然科学内容就越隐蔽。弄清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
间的关系,有利于揭示社会科学的总体发展方向,有利于促进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融合,
使社会得以健康而迅速的发展。
(摘编自王海传《简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两者的分离既是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的结果,又促进了各自的
发展,更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B.虽然强调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与融合,但因学科的特点和人才培养需求,社
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分野日益凸显。
C.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对整个社会科学的研究已造成颠覆性改变,社会科学的科学
性不仅难以保证,也很难走出新路。
D.一百多年来,自然科学的发展比社会科学的发展更加迅猛,但两者之间仍在不断地
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整合。
2.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每段都按照先理论后例证的论证思路,符合读者阅读习惯,清晰地阐明了作者的
观点。
B.第三段举“人工智能发展”的例子,有力证明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关系的复杂
性。
C.材料一论证的主要观点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需要交叉融合,而不能相互分离,各自
独立。
D.文末,作者结合自身研究经历,意在证明社会科学研究可以借鉴自然科学研究的方
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一般来说,哲学家的视野比较开阔,他们面对整个自然和社会,总结历史,烛照未
来,如马克思主义至今显耀着光辉。
B.科技发展如果缺少社会科学理论的支撑,发展越迅猛,面临的问题也就越多,如转
基因、星链等都引发社会高度关注。
C.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虽然研究的对象不同,但也相互依存,如中国古代“天人合一”
的思想就体现两者互相协调的关系。
D.社会科学实现自然科学化,就要采用自然科学方法对社会价值进行客观和精确的分
析,如用数学矩阵推导社会规律。
4.请简要概括材料二的论述思路。(4 分)
5.你的同学对生命科学很感兴趣,准备报考生命科学专业,请你根据材料的相关内容对他
今后的专业发展提出三点建议。(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材料一:
永生羊
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
经过大半年的等待,萨尔巴斯已经完全进入了壮年,它坚强地熬过了冬天,并没有死掉。
回阿勒泰夏牧场的羊群又经北塔山时,那个牧人甚至没有认出它,也没有认出我。他向我父
亲笑道:好笑,我记得你说你的黄毛丫头老实得像一只淘汰羔子,莫非她真的变成一只淘汰
羔子了?牧羊变羊,牧牛变牛,牧马变马,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牧人的话说得我心里有一些温暖,那些日子里,我确实觉得自己有一点像羊。其实,他
们只是被我做的假象欺骗了,我是一个人,怎么会变成一只羊呢?我之所以像羊一样,是想
与萨尔巴斯靠得近一些,以便聆听它到底要对我说什么。
那一天终于到来了。
我一点也没有记错,那一天是个星期三。那天早晨,我的好心情被映在窗户上的朝霞唤
醒。我睁开眼睛,几只麻雀从我们家窗前的电线杆上扑棱棱地飞进了东天的满天红霞。我穿
上衣服,喝过早茶,来到羊舍,萨尔巴斯好像已经等我很长时间了,没等我走近就率先带着
一群羊走开了,就好像不是我带它,而是它要带我一样。
在田埂上,我们看见一只很大的老鼠迅速穿过杂草;在木屋旁,杂草正茁壮成长,一些
草甚至长到了木屋顶和墙壁上,一条被主人抛弃的老狗卧在一口破食盆旁守着空房想心事;
在那座断崖下,我们还看见了一头老牛在崖下的阴影里安详地吃草……
萨尔巴斯带着羊群又向断崖的下边走了一段路,在一片不大的开阔地上停下不走了。我
有些纳闷儿,这片开阔地实际上是一块盐碱地,除了一簇簇芨芨草,几乎没有草,平时很少
有人畜到这里来,连老牛到崖下都不往前走了。
但是萨尔巴斯还是埋头吃起来,群羊也跟着它在吃芨芨草。我坐在一块石头上,有些百
无聊赖,拔了一根芨芨草,放在嘴里,一边瞎嚼,一边看头顶无边无际的蓝天。我想,萨尔
巴斯毕竟是一只羊,我也毕竟是一个人,一个人又怎能完全猜透一只羊的心思,这实在是一
件没有办法的事情。
我这样在湿地断流的地方坐了很长时间,大概是太阳到达中天的时候,萨尔巴斯来到我
的身边,歪着脑袋看了一会儿我的脸,而我也同时看见在它的头顶上方正有一片白云迅速地
凝聚,然后,一阵风“沙、沙、沙”地穿过黑色的旷野,把芨芨草一律压向一边。
萨尔巴斯像是预感到了什么,挺起身子,用它的那双忧郁的羊眼搜索了一遍旷野,然后
明明白白地对我说:
走!我们到山洞里去躲一躲,山洪就要来了。
那一刻它的姿势美丽得像一头警惕的鹿。
在我和它领着一群羊使尽浑身解数跑进一处浅浅的山洞口的时候,乌云已经全面压境,
天空完全变成了黑色,大地仿佛燃烧起来,将冲天的火焰送上高空,盐碱地变成了白茫茫的
一片。我们听到滚雷在黑云深处炸响,一柱擎天白光从高天掼下,落在断崖下的那头老牛身
上,那老牛的身体颤抖了一下,笨重地倒在地上。然后,天地间大雨滂沱,到处都是水。那
是我自打记事以来见过的第一场大雨,第一场山洪,第一场大自然的浩劫——汹涌澎湃经过
我的眼前,那份湍急和霸气令我瞠目结舌,它竟可以随便卷走它想卷走的任何一样东西。在
山洪里,我看见了一棵大树,一根电线杆,一座毡房的天窗,一口铝锅,还有我们经过的那
所木屋,甚至还有那条老狗。它在洪流的泥浆中像一片枯萎的叶子,一尊泥塑,忽上忽下地
漂着,看不出有任何求生的欲望,而那头被雷打死的老牛却被一块岩石挡着,在激流中翻动,
活像在拼命逃生……
山洪持续大约半个小时之后,突然停了下来。天上的云跑到东边去,挂出一抹彩虹,西
边一片晴天,太阳明晃晃的。这时我才发现,山洪流到这片盐碱地居然也流到了尽头。在盐
碱地下边广阔的戈壁上没有了踪影,甚至连个小水洼都没有留下——一场大水,看似凶猛,
原来什么也不是。
在山洪经过的时候,萨尔巴斯像一名点将的统帅一直站在洞口。
难道它让我等待了一个冬天,想告诉我的就只是一场山洪?我知道它还给了我更多的启
示,但是,萨尔巴斯不再对我作任何暗示了。
(节选自《永生羊》,有删改)
材料二:
欧宁:《永生羊》一书中更多的是写生命的主题,揭示生命在不同的时空中的转化。
叶尔克西:对,《永生羊》想表达的就是生命的轮回,这个世界真正的主题就是生命与
时空。这个地球上自从有了生命,世界就变得更美丽。
欧宁:如果把自己放在一个新疆当代文学的历史脉络之下的话,您对自己的评价是怎样
的?
叶尔克西:我看到的是具象和意象中的新疆,意象中的新疆就是不同的民族在这里,对
这块土地有不同的理解方式,比如对天山,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都有自己的理解方式,我是
从本民族的角度去理解新疆。再比如哈萨克民歌以爱情为主题,因为游牧生活,不断地转场,
面对路途的遥远,一定有种对自然的无奈,这时候就需要用歌声、用诗歌去表达内心的悲欢
离合。其中有一首情歌,“爱人的毡房远了,看不见了,小鸟的脖子酸了,心都伤了”,就是
说在毡房搬迁以后,仍在不断地看、不断地看,这种感觉,可能没有游牧生活经验的人是不
会有的。
(选自《消逝的牧歌:叶尔克西 胡尔曼别克专访》,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父亲认为“我”和羊长时间待在一起变成了老实的“淘汰羔子”,表明人如果长期与
动物相处,就会受到动物性情的影响。
B.听了牧人的话,“我”也确实觉得自己像羊一样,是因为“我”想从萨尔巴斯那里感
知如何认知外界,增强自己预知的能力。
C.在断崖下的开阔盐碱地上,萨尔巴斯吃着芨芨草,“我”也同样咀嚼着芨芨草,但“我”
却无法完全猜透萨尔巴斯的心思。
D.洪流中,老狗忽上忽下地漂着没有求生的欲望,而那头被岩石挡着的牛却翻动着拼
命逃生,突显了牛对生命的渴求。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头就说萨尔巴斯已经完全进入壮年,坚强地熬过冬天,连牧人都没有认出它
来,为下文写它率先走开,带领群羊和“我”到山崖下经受山洪考验作铺垫。
B.作者在写永生羊萨尔巴斯时,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萨尔巴斯具有了人
的性情,它能带着羊群选择场地食草,并能带领羊群到山洞中躲避山洪。
C.文中写老鼠迅速穿过杂草,老狗被主人抛弃,木屋成了空房……都暗示了山洪即将
到来,也衬托出萨尔巴斯超强的预感力,它希望通过恶劣环境磨炼“我”。
D.文章写萨尔巴斯选择只有芨芨草的盐碱地作为牧场,而“我”在雨过天晴后才发现
盐碱地的妙处——山洪到此流到了尽头,体现了前呼后应、结构严谨的特点。
8.材料一文末写永生羊“给了我更多的启示”,你认为“我”得到了怎样的启示?(4 分)
9.材料二中作者说“《永生羊》想表达的就是生命的轮回,这个世界真正的主题是生命与时
空”。结合全文说说材料一是如何体现“生命与时空”的?(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曾公讳几,字吉父,其先赣人,徙河南之河南县。公有器度,礼部侍.郎.孔武仲、秘阁校
理平仲,叹誉以为奇童。未冠,从兄官郓州,补试州学为第一。教授孙勰持公所试文,矜语
诸生曰:“吾江西人之文也。”已而入太学,屡中高等,声籍甚。
故太师秦桧用事,与虏和,士大夫议其不可者辄斥。公兄为礼部侍郎争尤力首斥而公亦
罢时秦氏专国柄未久犹惮天下议复除公广南西路转运副使以慰士心。绍兴二十五年,桧卒。
太上皇帝当宁,慨然尽斥其子孙姻党,而收用耆旧与一时名士。十一月,起公提点两浙东路
刑狱。
二十七年,吴越大水、地震。公极论消复灾变之道,及言赈济之令当以时下,太上皆嘉
纳。时将郊祀,公力请对,言:“臣老,筋力弗支矣。陛下郊天,若礼官失仪,亦足辱国。”
太上曰:“卿气貌不类老人,姑为朕留。”公再拜谢曰:“臣无补万分一,惟进退有礼,尚不
负陛下拔擢。不然,且为清.议.罪人。”又三岁,除敷文阁待制。完颜亮盗塞,下诏进讨。已
而虏大入,或欲通使以缓其来。公方病卧,闻之奋起,上疏曰:“遣使请和,增币献城,终
无小益而有大害。为朝廷计,当尝胆枕戈,专务节俭,整军经武之外,一切置之。如是,虽
北取中原可也。且前日陛下降诏,诸将传檄,数金人君臣,如骂奴耳,何词复和邪?”今上
初受内.禅.,公又上疏累数千言,大概如前疏而加详。既封奏,具衣冠溯阙再拜,乃发。
公贯通《六经》,尤长于《易》《论语》。夙兴,正衣冠,读《论语》一篇,迨老不废。
孝悌忠信,刚毅质直,笃于为义,勇于疾恶,是是非非,终身不假人以色词。少师捐.馆.舍.,
公才十余岁,已能执丧如礼,终丧不肉食。及遭内艰,则既祥犹蔬食,凡十有四年,至得疾
乃已。平生取与,一断以义。三仕岭外,家无南物,或求沉水香者,虽权贵人不与。
某从公十余年,公称其文辞有古作者余风,及疾革之日,犹作书遗某,若永诀者,投笔
而逝。
(选自陆游《渭南文集》,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公兄为礼部侍郎争/尤力首斥/而公亦罢时/秦氏专国柄/未久犹惮天下议/复除公广南
西路转运副使/以慰士心
B.公兄为礼部侍郎争/尤力首斥/而公亦罢/时秦氏专国柄未久/犹惮天下/议复除公广南
西路转运副使/以慰士心
C.公兄为礼部侍郎/争尤力/首斥/而公亦罢/时秦氏专国柄未久/犹惮天下议/复除公广南
西路转运副使/以慰士心
D.公兄为礼部侍郎/争尤力/首斥/而公亦罢时/秦氏专国柄/未久犹惮天下/议复除公广南
西路转运副使/以慰士心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侍郎,古代官名,本为宫廷的近侍,后为尚书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
三年称侍郎。
B.清议,指古代士大夫品评人物的风气,借此表达自己对现实统治的不满,希望引起
统治者的重视。
C.内禅,指古代帝王将帝位传给内定的继承人,如尧帝传位于舜。后多指帝王身在而
传位于子弟。
D.捐馆舍,旧指招待宾客供应食宿的房舍,泛指房屋。文中“捐馆舍”指曾几的父亲把
房屋捐赠出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曾几有才识。小时就被人们称为奇童,未满二十岁参加州学补试列为第一,进入太
学后,名声更响。
B.曾几性格刚毅。他因反对秦桧的议和做法,被罢免官职,秦桧死后,太上皇临朝听
政才得到起用。
C.曾几尊奉礼制,很有孝心。母亲去世,他在守孝期间坚持吃素食十四年,直到他得
病才停止素食。
D.曾几生平廉洁。他三次在岭外任职,家里却没有南方物品;即使权贵向他求取沉水
香,他也不给。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为朝廷计,当尝胆枕戈,专务节俭,整军经武之外,一切置之。(4 分)
(2)夙兴,正衣冠,读《论语》一篇,迨老不废。(4 分)
14.面对金人大举入侵,曾几为何上疏反对议和?请简要回答。(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诸葛丞相庙
武少仪
执简焚香入庙门,武侯神象俨如存。
因机定蜀延衰汉,以计连吴振弱孙。
①
欲尽智能倾僭盗 ,善持忠节转庸昏。
②
宣王 请战贻巾帼,始见才吞亦气吞。
【注】①僭盗:非分窃取。②宣王,指司马懿。诸葛亮出兵斜谷向司马懿挑战,但后者避而不
出,诸葛亮便用激将法,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了“巾帼妇女之饰”,以示羞辱。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中“俨”字突出诸葛亮塑像栩栩如生,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之情。
B.颔联对仗工整,从蜀、吴两国的角度客观评价了诸葛亮的历史功绩。
C.颈联既有对诸葛亮竭忠尽智的赞誉,也暗含了对其晚年变得昏庸的惋惜。
D.尾联中“才吞亦气吞”表达了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叹。
16.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本诗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论语·阳货》说“日月逝矣,岁不我与”,《离骚》中“ ▲ , ▲ ”
两句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认为如果君主能有选贤任能并善于纳谏,不但智者献
谋勇者尽力,而且“ ▲ , ▲ ”,各尽其职。
(3)古人常爱边泛舟边歌吟,以“扣舷”拍打节拍助之,如苏轼《赤壁赋》中“ ▲ ”
一句,和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 ”一句都表达了表达欢快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三星堆遗址重启发掘工作,再次揭开古蜀文明的神秘面纱,一件件文物的 ▲ 再次
震惊考古学界。“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如果说 35 年前对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的系统
性发掘带给世界更多的是惊奇,那么此次对其余六个坑的挖掘带给世界更多的是惊喜□无论
是格外厚重的金面具残片,还是从未出现的丝绸残留物□无论是“奇奇怪怪、可可爱爱”的
人体造型铜器,还是刻有云雷纹□环带纹等 ▲ 的象牙制品……无不惊艳了时光,温柔
了岁月,让观者赞不绝口。“躺了千年,盼望与你相见;看了千遍,守望古蜀桑田……”三
星堆一经问世便 ▲ ,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通过对三星堆的
考古,我们每个人也许都能更真切地感受到“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的浪漫想象,感受
到“三星伴月堆,至西十五里”的历史判断,感受到“东有扶桑,西有若木”的大胆猜想。
相较于上世纪的发掘技术,科技对此次发掘的支撑可谓 ▲ 。最重要的是,通过这次考
古,亿万国人都能获得丰厚的精神滋养,从而提升文化自信,更坚定地构筑中华民族的精神
家园。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脱颖而出 美轮美奂 举世瞩目 举手投足
B.脱颖而出 精美绝伦 举世闻名 举足轻重
C.横空出世 精美绝伦 举世瞩目 举足轻重
D.横空出世 美轮美奂 举世闻名 举手投足
19.文中方框内标点符号依次填入,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①。” ②, ③。 ④、
B.①。” ②: ③; ④、
C.①”。 ②: ③。 ④,
D.①”。 ②, ③; ④,
20.请以“通过对唐诗宋词的品读”为开头仿写文中画浪线句,要求句式相近,语意相符。
(5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我国幅员辽阔,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在农耕文明时代,我国就强调
“天人合一”传统思想,在客观上使生态环境得到了良好保护。 ① ,我国更加
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护、 ② 的理念,不断推进生物多样
性保护创新发展,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取得了丰硕成果。不仅如此,
我国还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合作,为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
( ▲ )我国将始终做万物和谐美丽家园的维护者、建设者和贡献者,
③ ,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好愿景,共同建设更加
美好的世界。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体现的中国智慧,不但为更多国家和地区的保护工作提供了借
鉴,也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
B.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体现的中国智慧,不但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
也为更多国家和地区的保护工作提供了借鉴。
C.不但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体现的中国智慧,
也为更多国家和地区的保护工作提供了借鉴。
D.不但为更多国家和地区的保护工作提供了借鉴,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体现的中国智
慧,也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
22.在上文横线序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6 分)
四、作文(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亦何及。”青年时期是练就本领、增长才能的黄金期。“盖
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新时期为青年提供了大显身手的广阔舞台,但“打铁还需自
身硬”,青年需不断锤炼扎实本领,抓铁有痕,方能担负重任,奉献祖国,绽放青春的光彩。
以上论述对你有什么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2022~2023 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模拟测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1.(3 分)C(不是“已造成”,整个句子前有“将”;也不是“社会科学的科学性不仅难
以保证,也很难走出新路”,而是通过从反面举例,强调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融的必
要性。)
2.(3 分)A(“文章每段都”错,第四段不是这种论证结构。)
3.(3 分)D(文中说“社会科学实现自然科学化,并不是指社会科学个别地或部分地引入
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故错。)
4.(4 分)首先回顾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互渗透的历史,接着论述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社
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分隔及两者架接桥梁的问题,然后阐述社会科学实现“自然科
学化”的方法,最后揭示理清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关系的意义。
评分建议:一点 1 分,意思对即可。
5.(6 分)①要加强专业知识研究和创新;②要培养自己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③要将社
会科学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等融入自然科学,提升自身的人文精神。
评分建议:一点 2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 16 分)
6.(3 分)C(A 项,是牧人认为;B 项,“感知如何认知外界,增强自己预知的能力”是
经过洪流后的感悟;D 项,“拼命逃生”错,原文前面有“好像”。)
7.(3 分)C(没有都暗示山洪即将到来,也没有衬托萨尔巴斯超强的预感力和表现它希望
通过恶劣环境磨炼“我”。)
8.(4 分)①如何经受住磨炼使生命变得强壮;②如何预感自然而使生命得以保存;③如
何担起重任成为群体的“统帅”。
评分建议:一点 2 分,答对两点得 4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9.(6 分)①通过特定的时空,写出了在大自然恶劣的环境下,“永生羊”所体现出的生
命的顽强和生活的智慧,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②写新疆独特的地域空间,表现了少数
民族的生存方式和民俗习性;③通过写人和动物的和谐关系,表现了生命与生命相互救
助、相互感知尊重的灵性相通。
评分建议:一点 2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20 分)
10.(3 分)C
11.(3 分)D(“捐馆舍”,指抛弃馆舍,死亡的婉辞。)
12.(3 分)B(秦桧害怕天下议论,任命他为广南西路转运副使。)
13.(1)(4 分)为朝廷考虑,应当卧薪尝胆,枕戈待发,专门致力于节俭,除整顿军队、
经营武备外,一切开支放在一边。
评分建议:句子通顺,2 分;“务”“置”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2)(4 分)早晨起来,整理好衣冠,读一篇《论语》,到老都没有停止。
评分建议:句子通顺,2 分;“夙”“迨”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14.(3 分)①议和无小益而有大害;②只要励精图治就能北取中原;③日前痛骂金人,难
以和好。
评分建议:一点 1 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15.(3 分)C(不是诸葛亮“晚年变得昏庸”,而是写诸葛亮希望改变昏庸的君主。)
16.(6 分)①抓住时机稳定蜀国,使衰败的汉朝得以延续;②运用计谋联吴抗曹,使孙权
变得强大;③送“巾帼妇女之饰”给司马懿,运用激将法迫其出兵。
评分建议:一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6 分)(1)汩余若将不及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 (2)仁者播其惠 信者效其忠
(3)扣舷而歌之 扣舷独啸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18.(3 分)C
19.(3 分)B
20.(5 分)略
评分建议:语意,3 分;句式,2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9 分)
21.(3 分)A
22.(6 分)①进入现代文明社会;②在保护中发展(创新);③与国际社会携手并进。
评分建议:一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四、写作(60 分)
23.(60 分)根据 2022 年全国高考作文评分细则判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