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学案
一、课前预习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通过典型事例和人物特征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2、深刻体会鲁迅和藤野先生深厚的师生感情及其深厚的爱国情感。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鲁迅,原名_________,浙江绍兴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品有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诗集《_________》等。我们学过的他的作品有散文《______________》、《雪》,小说《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等。
2.背景介绍: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 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3、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绯红( )不逊( )诘责( )匿名( ) 油光可鉴( )
畸形( )瞥见( ) 杳无消息( ) 深恶痛疾( ) 发髻( )
二、课内探究
(一)自主学习,梳理疑难
1、细读课文4—35自然段,文章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从具体语句中体会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情。
2、鲁迅1902年到日本,1909年回国,这七年中,他的思想有了重大转变,从本文中能看出来吗?是什么促成了这次转变呢?
3、写出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其它问题。
①
②
(二)互助交流,解决疑难
小组合作交流以上问题,将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简单的写在下面。
①
②
(三)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1、小组之间展示组内讨论成果。
2、小组之间合作探究,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四)把握重点,有效训练
①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②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③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这段文字表现了表达对藤野先生的什么感情?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三、拓展延伸
①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自己越来越与众不同。我气恼,我愤怒——怎么会一生下来就是裂唇!我一跨进校门,同学们就开始讥嘲我。我心里很清楚,弯曲的鼻子,倾斜的牙齿,说起话来还结巴。
②同学们问我:“你嘴巴怎么会变得这样?我撒谎说小时候摔了一跤,给地上的碎玻璃割破了嘴巴。我觉得这样说,比告诉他们我生来就是裂唇要好受些。我越来越敢肯定:除了家里人以外,没有人会爱我,甚至没人会喜欢我。
③二年级时,我进了老师伦纳德夫人的班级。伦纳德夫人很胖、很美、温馨可爱:她有着金光闪闪的头发和一双黑黑的、笑眯眯的眼睛。每个孩子都喜欢她、敬慕她。但是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爱她,因为这里面有一个很不一般的缘故。
④我们低年级同学每年有“耳语测验”。孩子们依次走到教室的门边,用右手捂紧耳朵,然后老师在她的讲台上轻轻说一句话,再由那个孩子把话复述出来。可我的左耳先天失聪,几乎听不到任何声音,我不愿意把这件事说出来,因为说出来同学们会更加嘲笑我。
⑤不过我有办法对付这种“耳语测验”。早在幼儿园做游戏时,我就发现没有人看你是否真正捂住耳朵,他们只注意你重复的话对不对,所以我每次都装用手盖紧耳朵。这次,和往常一样,我又是最后一个测验,每一个孩子都是兴高采烈,因为他们的“耳语测验”做得很好。我心想老师会说些什么呢?以前老师们一般总是说“天是蓝色的”或者是“你有没有一双鞋”等等。
⑥终于轮到我了。我把左耳对着伦纳德老师,同时用右手紧紧捂住了右耳,然后把手抬起一点,这样就足以听清老师的话的。
⑦我等待着……,然后伦纳德老师说了8个字,这8个字仿佛是一束温暖的阳光直射我的心田,这8个字抚慰了我受伤的、幼小的心灵,这8个字改变了我对人生的看法。
⑧这位很胖、很美、温馨可爱的老师轻轻地说道:
⑨“我希望你是我女儿!”
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伦纳德夫人是怎样一位老师。《藤野先生》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彩和风格特点。
3、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
1、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是重点。
2、领会语言的感彩,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是难点。
课前预习
1、看拼音写汉字或者给加粗的字注音。
fēi( )红 不xùn( ) jié( )责 nì( )名 教huì( )
深恶( )痛疾 抑扬顿挫( ) 杳( )无音信 畸( )形
2、《藤野先生》选自 ,作者 ,原名 ,我国伟大的 , , 。本文与我们在七年级下学期与八年级上学期所学的 , 两文均选自他同一散文集。从这三篇文章的内容来看,你能不能推测出三文写作顺序的先后?请说出你的理由。
答:
3、写出下列加点字确切的解释。
(1)我当时虽然觉得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讽刺我了。
(2)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
(3)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
4、加粗词语感彩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B、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C、爱国青年也很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D、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5、本文以 为序,分别记叙了在 ,在 ,作者与 的交往,离开 后,表达对 的
怀念与感激。
课堂学习:
第一课时
一、 激活思维:
像太阳一般温暖,如春风一般和煦,似清泉一般甘甜。比父爱更严峻,比母爱更细腻,比友爱更纯洁。那份关爱曾唤醒了多少迷惘,哺育了多少自信,点燃了多少青春,摧发了多少征帆。这就是,教师的光荣事业。
鲁迅先生于1926年10月12日在厦门大学任教时,回忆了他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并用深情的笔墨回忆起了他的老师——藤野先生。
二、学习任务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彩和风格特点。
3、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三、饱含深情忆老师
(一)、初识
1、藤野先生是我什么时候的老师?我和他的相识是什么原因促成的?
2、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
外貌描写(白描)
“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讲课是“缓慢而很有顿挫”,衣着“模胡”,“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藤野先生为人俭朴诚恳、治学严谨。
3、藤野先生一出场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请你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他是一个治学严谨,生活俭朴的学者。
4、文中两次写到“大大小小的书”用意是什么?
突出藤野先生有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5、作者在刻画藤野先生时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请将侧面描写的部分指出来,并说说表现他的什么品质?
那坐在后面······没有带领结。生活俭朴的学者。
(二)相处
6、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写了哪些典型事例。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崇高品质。
(1)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3)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直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4)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这四件事,(1)(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三)离别
7、同样是日本人,别的日本人是怎样看待中国人的?这种态度,最集中地体现在哪两件事件上?
A、“匿名信事件”
B、“看电影事件”
四、热情洋溢赞老师
8、与藤野先生相比,你觉得他“伟大”在何处?
藤野先生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能够做到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给予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尤其显得难能可贵。所以,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9、从文中找出作者赞颂藤野先生的段落,声情并茂的朗读、齐读。
10、作者把对藤野先生的感情转化成了哪些具体的行动?
五、总结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按照地点的转移,记叙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怀念,选取典型事例,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对他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
第二课时
一、走近伟人
自题小像
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二、重走伟人路
1、1902年3月,鲁迅抱着“我以我血荐轩辕”豪壮誓言,东渡日本,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先到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可就在东京,他遇到了另外一些中国人。他们是谁?作者抓住了他们的什么特征描绘他们,流露出作者的什么感情?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
2、两年后,他满怀医学救国的理想到日本仙台学医。从东京到仙台,他只记住了两个地名,这说明了什么?
3、他原想:学好医,平时既可以救治像父亲一样被愚昧和迷信耽误了的病人,又可以以医学作为宣传新思想的工具,启发人们对社会改革的信仰,达到改造国家的目的。可是,他的意见却变化了。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任何一种决定的转变,都不是一朝一夕,偶然的心血来潮,必然有其根源,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鲁迅先生究竟是为了什么弃医从文的。
A、“匿名信事件”
讥刺“我”得了教员漏出来的题目,才考试合格的。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前半句揭露了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对此的愤恨和抨击;后半句写出了作者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
B、“看电影事件”
做侦探的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枪毙,别的中国人在围观,日本观众在欢呼。
“呜呼,无法可想。”
——反映出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
C、这两件事各有什么侧重?
匿名信事件——弱国国民受人歧视。
看电影事件——中国老百姓的愚昧、不觉悟。
4、但最终鲁迅走了一条什么样的人生道路?
成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以笔作刀枪,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
5、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A、离开仙台后,“不知怎地,……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B、珍藏藤野先生修改过的讲义;
C、在寓居里高挂藤野先生的照相;
D、把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化为继续斗争的勇气和行动。
6、藤野先生对我的人生产生什么影响?
“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
在藤野先生的精神鼓舞下,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这种把与藤野先生的深情厚谊和自身爱国思想融合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融合在一起的结尾,深化了主题,增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三、 总结课文
课文题目是《藤野先生》,可是,课文的很多篇幅,没有提及藤野先生,这是为什么?
以此,梳理出另外一条线索,即以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统摄全文。
四、结束语:
同学们,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鲁迅先生,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如若离开了他们,他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作为新世纪的我们,面对的选择有很多,不过,我相信,你的每一次选择,都是为了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