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1 21:06: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总分150分
一、基础知识 (每题3分,共30分)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帮_______出头来。
②最后,努力地一摇,小船_______进了荷花淀。
③忽然从她们的船底下_______出一个人来。
④又沉到水底下去了,到很远的地方才_______出来。
A.冒 钻 窜 冲
B.露 冲 冒 窜
C.露 窜 冒 钻
D.伸 驶 钻 冒
2.“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 是 20 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段文字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指斥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B.“20 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代表了人类技术文明的进步。这同“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形成巨大反差,两种事物结合在包身工身上,揭露了包身工遭受的压迫之深。
C.“16 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包身工的生活像奴隶一样凄惨。
D.“饲养”一词运用拟物的修辞手法,揭露资本家只把包身工当作谋利的工具,根本不当人看的罪恶。
3.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现实主义作家,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深远的作家。他的作品反映了19世纪后期俄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列宁称之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B.《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立场和态度鲜明,控诉军阀政府屠载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无耻文人的卑劣言论,悼念并赞颂革命青年的英勇精神,激励人们在勇敢请愿反抗的路上继续前行。
C.《包身工》采用双线交织的结构形式,主线以时间为序,描写包身工一整天的生产劳动画面,副线综述包身工制度。全文结构清晰,把包身工的生活也写得有点有面,详略得当。
D.中国剧作家夏衍作为中国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左翼戏剧运动的先驱者和主要领导者之一,对中国现代话剧事业的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也形成了独特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活用现象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在明明德 形容词作动词
B.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形容词作名词
C.其坚不能自举也 形容词作名词
D.与越人水战 名词作动词
5.选出读音全对的一项( )(3分)
A.细腻(nì) 硝(xiāo)烟 凫(niǎo)水
B.撅(juē)着嘴 打点(diǎn) 脱缰(jiāng)
C.菱(líng)角 虾篓(lǒu) 苇(wéi)眉
D.吮(sǔn)指头 嘱(zhǔ)咐 白洋淀(diàn)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二诸葛老婆已经不顾了命,自己先胆怯了几分,不敢恋战,吵闹了一会挣脱出来就走了。
B.区上早就说兴旺跟金旺两个人不是东西,已经把他两个人押起来了,还派助理员到咱村开大会调查他们横行霸道。
C.三仙姑去寻二诸葛,一来为的是逞逞闹气的本领,二来为的是遮遮外人的耳目。
D.区长正伏在桌上写字,她低着头跪在地下,头上戴了满头银首饰,还以为是前两天跟婆婆生了气的那个年轻媳妇。
7.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
②她们是顺从地替带工赚钱的“机器”。
③于是老板娘……气哄哄地放在这些廉价的、不需要更多维持费的“机器”们面前。
④所以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用,绝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
A.借喻 暗喻 借代 借喻 B.借代 借代 双关 借喻
C.借代 暗喻 借喻 双关 D.借喻 借代 暗喻 双关
8.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3分)
A.永诀 眷恋 信扎 罗曼谛克 仓皇失措
B.戮穿 缁衣 恩赐 苟延残喘 郑重其事
C.通辑 轻率 伤疤 斩钉接铁 情随事迁
D.吮血 欣幸 涅槃 光怪陆离 欲盖弥彰
9.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小二黑和小芹自由恋爱,受到村霸的破坏,他们会争取到美满________吗?
②第二天天不明就________往区上走,走到半路,远远看见大黑、三个民兵已都回来了,还来了区上一个助理员、一个交通员。
③二诸葛见老婆都不信自己的阴阳,也就不好意思再到别人跟前________他那一套了。
A.因缘 起程 施展 B.姻缘 启程 施展
C.因缘 启程 卖弄 D.姻缘 起程 卖弄
10.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如果秦少游想步入仕途,为国出力,有的是机会与条件,因为远的不说,十分欣赏少游诗词的清正廉洁的王安石就曾数度入相,广有羽翼,政治人脉极广。
②有意思的是,“谷歌地球”上演的13大惊人发现之一,克罗地亚心形岛的岛主本人一直没发现这座岛屿的外形居然呈完美的心形,直到很多在网上看到心形岛照片的人请求到岛上一游,他才恍然大悟。
③父亲去世后,他无比悲痛,经常伫立在父亲墓前吟咏诗句,长歌当哭。
④听到北约军队悍然轰炸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的消息后,我心里出离愤怒到了极点。
⑤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⑥每年“十一”期间,天安门广场上都是花如潮,人如海;今年更因国庆彩车的吸引,人们争相前往,趋之若鹜。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②⑤⑥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共19分)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屈原列传》)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B.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C.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D.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1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与“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十二章》)两句中“于”用法相同。
B.“平伐其功”与“自伐者无功”(《老子四章》)两句中“伐”字的意义相同。
C.“王怒而疏屈平”与“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十二章》)两句中的“而”字的用法不同。
D.“屈平属草稿未定”与“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两句中“属”字意义相同。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屈原为人孤傲清高,自命不凡。“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句最能体现他的这种性格。
B.屈原痛心楚怀王不能明辨是非,自己得不到重用,于是心生怨恨,写下了《离骚》。
C.渔父认为,真正的圣人应识时务,应该善于随着外物世事的变迁而改变自己的品行节操。
D.渔父认为,真正的圣人应出淤泥而不染,无论在怎样的世事变迁中都要坚守自己的品行节操。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4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5分)
15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共9分)
远游①
杜甫
江阔浮高栋,云长出断山。
尘沙连越巂②,风雨暗荆蛮。
雁矫衔芦③内,猿啼失木间。
散裘苏季子④,历国未知还。
[注]①诗人晚年出夔州至潭州,此诗写于其间。②越巂:古郡名,治所在今四川西昌东南;安史之乱后,吐蕃不断入侵河陇诸州及安西、北庭诸地。③衔芦:指雁衔芦草以自卫。④敝裘苏季子:原指苏秦游说秦王未果,敝裘而归的事,这里指人奔波劳碌。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的首联先写江水后写高山,由近而远,由高到低,描绘了诗人羁旅途中所见的壮阔之景。
B.诗的颔联将眼前的气象与时局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时局动荡、社会战乱的忧虑。
C.诗的颈联写雁与猿,颇具暗示性,独猿失木,暗指诗人此时的处境。
D.诗的尾联写苏秦奔波劳碌狼狈返乡的故事,实指自己飘零无依、无家可归的现状。
17.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情景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共8分)
18、《老子》四章中,对偏执的人、自以为是的人以及自我炫耀的人都给予了理性的警告,指出自我夸耀的害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在《春江花月夜》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开遍鲜花的树林闪烁着雪珠般的光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0、《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___”,修身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共15分)
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芦柴棒,去烧火!还躺着,猪猡!”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
那男人虎虎地在起得慢一点儿的“猪猡”身上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面,向着楼上的另一群生物呼喊:
“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
“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作了她的名字。
这是杨树浦福临路东洋纱厂的工房。长方形的,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域,被一条水门汀的弄堂马路划成狭长的两块。像鸽子笼一般地分得均匀,每边八排,每排五户,一共八十户一楼一底的房屋,每间工房的楼上楼下,平均住着三十二三个“懒虫”和“猪猡”,所以,除了“带工”老板、老板娘、他们的家族亲戚和穿拷绸衣服的同一职务的打杂、请愿警之外,这工房区域的墙圈里面住着两千个左右衣服褴褛而专替别人制造衣料的“猪猡”。
2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这些包身工都是年轻的姑娘,爱美、自尊本应是天性,然而在包身工制度的控制下,她们根本无法维持自己的生命,每天在死亡线上挣扎,性命都难保,更毫无自尊可言。
B.写穿拷绸衣服的男子快速的连续动作,描写他踢人时用了“虎虎地”这个状语,十分逼真地表现了这个人的凶暴,语言十分简洁,但又形象鲜明。
C.“七尺”“十二尺”“十六七个”,表明了住宿条件的拥挤;“汗臭、粪臭和湿气”说明了环境的恶劣;“打呵欠”说明睡眠严重不足,身体极度疲劳;“蜂窝一般骚动”形象地写出了她们的惊惶恐惧。
D.“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作了她的名字”,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23.“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自来水龙头边挤满了人,用手捧些水来浇在脸上”描写了楼上的包身工起床后下楼的情形。这两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6分)
24.在选文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包身工这个群体的生活?请简要分析。(6分)
四、选择简答(共9分)
阅读《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 A :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这种落伍,完全是被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政府所压迫和剥削导致的。一百多年以来,我们的先人以 B 的斗争反对内外压迫者,从来没有停止过,其中包括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在内。我们的先人指示我们,叫我们完成他们的遗志。我们现在是这样做了。我们团结起来,以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打倒了内外压迫者,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了。我们的民族将 C 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 D 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我们的革命已经获得全世界广大人民的同情和欢呼,我们的朋友遍于全世界。
25.依次填入文中ABCD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表明 坚韧不拔 因此 姿态
B.标明 不屈不挠 因此 姿式
C.标明 坚韧不拔 从此 姿式
D.表明 不屈不挠 从此 姿态
2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虽然在近代落伍了,但他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勤劳的民族。
B.中国人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勤劳的民族,只是在近代落伍了。
C.虽然中国在近代落伍了,但中国人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勤劳的民族。
D.中国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勤劳的民族,只是他在近代落伍了。
2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种落伍,完全是受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政府所压迫和剥削导致的。
B.这种落伍,完全是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政府所压迫和剥削的结果。
C.这种落伍,完全是被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政府所压迫和剥削的结果。
D.这种落伍,完全是由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政府所压迫和剥削的结果。
五、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庄子在面对楚王欲托付国事时,用“吾将曳尾于涂中”的回答拒绝了楚王;宋人面对绚丽斑斓的唐三彩,没有一味去迎合,反而返璞归真,摒弃多余的装饰和艳丽的色彩,使宋瓷简约素雅,温润如玉;成绩优异的烈士之子包家骏收到很多名校的邀请,但他选择了中国人民大学,因为这是他因公殉职父亲的母校。在生活中,也有很多选择,每一次慎重选择的背后都有我们自己坚守的东西。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书写规范,不少于800字。
语文月考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冒”,透出;往上升。“露”,显现出来。“伸”,舒展开;拉长。“钻”,穿过;进入。“冲”,不顾一切,一直向前。“窜”,奔逃,跳。“驶”,(车马等)飞快地跑或车船开动。
第一句,是说女人们的头从船帮后显现出来,使用“露”;
第二句,结合前面“努力一摇”可知,此处应是说小船躲避鬼子进入荷花淀,“窜”既能体现躲避之态,又能体现速度之快。
第三句,结合前面“忽然”“从船底下”可知,此处是说这个人从水底出来,“冒”既合乎“忽然”之意,又体现向上之态。
第四句,结合前面“又沉到水底下去了”可知,后面是说从水底钻出来,使用“钻”。
故选C。
2.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误,包身工和奴隶之间没有跨类比喻,而是比较。
故选C。
3.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激励人们在勇敢请愿反抗的路上继续前行”说法错误,作者通过这篇文章启示人们:对中外反动派说什么都没有用了,唯一的办法只有起来革命,而不是勇敢请愿。
故选B。
4.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D.“水”,名词作状语,在水上。
故选D。
5.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凫水”中的“凫”应读“fú”。
C.“苇眉”中的“苇”应读“wěi”。
D.“吮指头”中的“吮”应读“shǔn”。
故选B。
6.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表意不明,“自己”是指谁表意不清楚;
B.成分残缺,结尾缺“调查”的宾语,加“的证据”;
D.偷换主语,在“她低着头”前加“见”。
故选C。
7.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①借代,用“芦柴棒”代指包身工;
②暗喻,本体是“她们”,喻体是“机器”,比喻词“是”;
③借喻,只出现了喻体“机器”,本体、比喻词没有出现;
④双关,字面义是和空气接触发生反应,深层义是不会和其他人接触,受到影响,发生反抗。
故选C。
8.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A. “信扎”中的“扎”应改为“札”。
B. “戮穿”中的“戮”应改为“戳”。
C. “通辑”中的“辑”应改为“缉”,“斩钉接铁”中的“接”应改为“截”。
故选D。
9.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因缘:佛教指产生结果的直接原因和辅助促成结果的条件或力量;缘分。姻缘:指婚姻的缘分。“他们”指小二黑和小芹,所以应选“姻缘”。
启程:起程,上路。起程:上路,特别侧重行程开始。依据后文“走到半路”可知,这里有开始上路的意思,选“起程”更合适。
卖弄: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施展:发挥(能力等)。依据前文“也就不好意思”,这里应选“卖弄”。
故选D。
10.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广有羽翼”指到处都有帮凶。用于此处形容“清正廉洁的王安石”,感彩不当。
②“恍然大悟”形容人对某事一下子明白过来。符合语境。
③“长歌当哭”指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符合语境。
④“出离愤怒”指比愤怒更甚,形容愤怒的程度已经达到了极点。与“到了极点”重复。
⑤“殒身不恤”指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符合语境。
⑥“趋之若鹜”指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形容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种事物(含贬义)。根据语境,此处没有贬义意思,使用不当。
故选B。
11.C 12.D 13.C 14.屈原行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馋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和君主,可以说到了困境了。
15.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浑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据为己有,屈原不赞同。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见”和“欲夺之”之间是承接关系,联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
“令”是“为”的宾语,而“众”是“莫不知”的主语,二者中间应当断开,排除D。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都是介词“在”。句意: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君子在工作上要勤劳敏捷,在说话上要谨慎。
B.都是“夸耀、炫耀”的意思。句意: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自我夸耀的人没有功绩。
C.连词,表因果;/连词,表假设。句意: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会怎样对待礼呢?
D.两个“属”的意义不同,“屈平属草稿未定”,“属”,“连缀”之意,文中为“创作”的意思;“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通假字,“叮嘱”的意思。句意: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纪念这件事。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自命不凡”错。对屈原性格理解偏差。“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屈原的性格不是自命不凡,而是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B.“于是心生怨恨”错,原文是屈“平疾……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可见屈原痛恨的是“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是为国家担忧,并非心生怨恨。
D.“渔父认为”错误,结合“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可知,此为屈原的观点。
故选C。
14.“事”,辅助;“间”,离间;“穷”,困境。
15.“举”,全、整个;“是以”,因此;“见”,表被动。
参考译文:
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占为己有,屈原不赞同。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于困境就会追思根本,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呼喊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呼唤父母的。屈原为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与君主,可以说到了困境了。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哪里能没有怨恨?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
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
令尹子兰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于是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16.A 17.①动静结合。首联写水写山,眼前江面阔大,岸边高大的房屋倒映在江中,“浮”字给人一种动态感,远处陡峭的山上云雾缭绕,“出”字写出了云的气势,此处写景,动静结合,实为诗人羁旅途中之所见。②虚实结合。颔联中的“风雨”亦实亦虚,既指现实的风雨,又暗喻动荡不安的局势,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时局尚不安稳的忧虑。③化用典故。诗人借苏季子敝裘的典故,抒写了漂泊(羁旅)之苦。
【解析】16.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A项,“由高到低”错。诗的首联,由近而远,写水写山,以云衬托出陡峭壁立的高山之高。故选A。
17.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应先指出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然后分析是如何运用这种表达技巧的;最后简析这种表达技巧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时所起的作用。
“江阔浮高栋,云长出断山”,由近而远,写水写山,以云衬托出陡峭壁立的高山之高。此处写景,动静结合,实为诗人羁旅途中之所见。虚实结合。“尘沙连越巂,风雨暗荆蛮”,此联中“沙尘”“风雨”,亦实亦虚,既指现实的风雨,暗指战争、动荡不安的局势。“尘沙”“风雨”喻指战事、动荡的局势,表达诗人对动荡时局、战乱社会的忧虑。运用典故。结合注释④“这里指人奔波劳碌”分析,借季子敝裘的典故与独猿失木的现象,抒写了诗人漂泊(羁旅)之苦。
18.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19.月照花林皆似霰 20.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21、先修其身 先正其心
22.D 23.这两句话把描写包身工起床后赶忙下来的短语放在主语前边,突出表现了她们当时的狼狈相,更深刻地表现了她们被奴役、被压迫的悲惨遭遇。 24.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开始表现的是群体,是“面”;突出“芦柴棒”,表现的是个体,是“点”。
【解析】2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D.“借代”错,“芦柴棒”是比喻手法。故选D。
2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和重要语段作用的能力。
“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放在“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这个主语的前面,表示强调,突出包身工起床时的狼狈相以及艰苦的生活,表现她们被压迫、被驱使、被奴役的非人的生活状态,进而突出文章的主题。
2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自来水龙头边挤满了人,用手捧些水来浇在脸上”是对包身工群体的描写,是“面”;
“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作了她的名字”是突出描写其中的“芦柴棒”,是“点”。故作者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来描写包身工这个群体的生活。
25.D 26.B 27.C
【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表明”:表示清楚,比较确切地指出。“标明”:在物品上做出记号以显示于人。根据“它将……”中“它”代指的是前文的“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这一事件,选用“表明”合适。
第二空,“坚忍不拔”: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不屈不挠”:形容不畏困难十分顽强,或在恶势力面前坚决不屈服。“坚忍不拔”多指人,语境修饰的是“斗争”,选“不屈不挠”合适。
第三空,“因此”:连词,表示因果关系。“从此”:副词,从这时起。根据前文“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了”,语境是指从这一时刻开始,我们的民族将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选“从此”合适。
第四空,“姿式”:身体呈现的样子,架式。“姿态”:姿势,态度。语境用“勇敢“勤劳”来修饰,应该选“姿态”。
故选D。
26.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
所填写的句子后句以“这种落伍”为主语,根据照应原则,可判断前一句引出“落伍”这一事实,据此可排除AC;
所填句子前句提到“中国人”为陈述对象一致原则,所填写句子应以“中国人”为陈述对象,可排除D。
故选B。
27.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的语病“是被……导致的”句式杂糅,保留一种,可删去“导致的”,在最后加上“的结果”。
A.“受……导致的”句式杂糅,应为“受……的结果。”
B.成分残缺,残缺与“所”搭配动词,应为“受……所”。
D.“由……的结果”句式杂糅,应为“由……导致的”。
只有C项修改正确。
故选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