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山东中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生物与环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山东中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生物与环境(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12-22 11:44: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五年山东中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
---生物与环境
一.选择题(共9小题)
1.(2022 青岛)下列谚语或诗文蕴含丰富的生物学知识,能体现生物对环境影响的是(  )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C.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2.(2021 枣庄)云南西双版纳有一种植物叫“风雨花”,每当暴风雨来临时,高气温、低气压会刺激它的开花激素猛增,从而开出许多花朵。这种现象体现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A.环境适应生物 B.环境影响生物
C.生物适应环境 D.生物影响环境
3.(2020 莱芜区)在我国北方,梧桐树到了秋天会落叶,这体现了生物的哪些特征(  )
①具有生长现象
②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③具有应激性
④能适应环境
⑤能繁殖后代
⑥具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A.①②③ B.①②⑥ C.②③④ D.③④⑤
4.(2018 莱芜)某生态系统中,两种生物数量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甲、乙两者之间的关系最可能是(  )
A.竞争 B.捕食 C.共生 D.寄生
5.(2020 威海)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
A.都需要营养
B.都能运动
C.都能对外界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
D.都能繁殖后代
6.(2020 威海)兔吃草,狐狸吃兔。这三种生物之间形成的食物链应写成(  )
A.草→狐狸→兔 B.草→兔→狐狸 C.兔→草→狐狸 D.狐狸→兔→草
7.(2022 威海)民间素有“惊蛰雨雷,小麦成堆”的农谚。我市今年春旱严重,由此对农作物产生影响的非生物因素是(  )
A.水分 B.阳光 C.空气 D.温度
8.(2020 淄博)下列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植被丰富的树林中空气清新
B.人类工业生产排放污染物,造成酸雨
C.深山阴湿的岩石上长有苔藓
D.地衣加速岩石风化,促进土壤层形成
9.(2020 淄博)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B.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相互关联
C.生物圈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多且稳定不变,自动调节能力强
D.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二.解答题(共2小题)
10.(2022 济宁)“碳中和”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或生态系统中二氧化碳的收支平衡,即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吸收量相当。如图是某项目式学习小组绘制的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虚线圈内为某一食物网。请据图分析作答。
(1)若图中各相邻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为20%,鹰获取能量最少的一条食物链为    ,该食物网中鹰与蛇的关系为    。
(2)该生态系统中,当鼠和兔的数量增多时,植被会遭到破坏,而食肉动物数量的增加又使鼠和兔的数量减少,植被得以恢复,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
(3)图中,通过生理过程    (填序号),绿色植物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同时释放大量的氧气,有效维持了生物圈的    。
(4)请结合本题的碳循环示意图,为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提出可行性建议或做法。    。
11.(2018 济南)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下表表示该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用√表示)。请分析回答:
被捕 鼠 青蛙 蜘蛛 昆虫 草
吃虫鸟 √ √
蛇 √ √
鼠 √
青蛙 √ √
蜘蛛 √
昆虫 √
(1)图中最基本、最关键的成分是[   ]   。碳在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成分之间主要以   的形式传递。
(2)表中七种生物所构成的食物网中含有   条食物链。该食物网含有蛇最短的一条食物链中,蛇每增加10千焦的能量,至少消耗草   千焦的能量。该食物网中处于第三营养的生物有   种,吃虫鸟和青蛙之间的关系式   。
(3)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通过食物链依次传递的,每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通过   消耗掉了,能量沿食物链流动的特点是   。
五年山东中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生物与环境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9小题)
1.(2022 青岛)下列谚语或诗文蕴含丰富的生物学知识,能体现生物对环境影响的是(  )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C.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考点】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归纳推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专题.
【分析】自然界中,生物受到很多生态因素的影响,因此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改变环境。
【解答】解:A、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是白蚁在大堤内挖洞影响了大堤的牢固性,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A符合题意。
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体现了亲代与子代具有相同的性状,因此属于遗传,B不符合题意。
C、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描述的生命现象。主要体现的生物特征是生物能够繁殖后代,体现了种子植物的生长周期。C不符合题意。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所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2.(2021 枣庄)云南西双版纳有一种植物叫“风雨花”,每当暴风雨来临时,高气温、低气压会刺激它的开花激素猛增,从而开出许多花朵。这种现象体现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A.环境适应生物 B.环境影响生物
C.生物适应环境 D.生物影响环境
【考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专题】类比推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专题.
【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
【解答】解:生物适应环境是指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在生活习性或者形态结构上力求与环境保持一致。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动,使得环境有了改观或变化。生物依赖环境是(环境影响生物)指生物类别不同,受生存空间或生活环境的制约。所以,“每当暴风雨来临时,高气温、低气压会刺激它的开花激素猛增”,体现了环境影响生物。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3.(2020 莱芜区)在我国北方,梧桐树到了秋天会落叶,这体现了生物的哪些特征(  )
①具有生长现象
②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③具有应激性
④能适应环境
⑤能繁殖后代
⑥具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A.①②③ B.①②⑥ C.②③④ D.③④⑤
【考点】生物的特征.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归纳推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专题.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解:在我国北方,梧桐树一到冬天就落叶,说明了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具有应激性,这是梧桐对低温环境的适应。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4.(2018 莱芜)某生态系统中,两种生物数量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甲、乙两者之间的关系最可能是(  )
A.竞争 B.捕食 C.共生 D.寄生
【考点】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专题】热点问题;类比推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专题.
【分析】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合作关系)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解答】解:A、竞争关系出现“你死我活”的现象,此消彼长,与图示不符,错误;B、捕食关系“先增加者后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与图示不符,错误;C、据图分析,图中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是一致的,属于互利共生的关系,正确。D、寄生关系:寄生虫大量繁殖时,宿主受损,呈现此消彼长的变化趋势,与图示不符,错误。
故选:C。
【点评】考查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5.(2020 威海)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
A.都需要营养
B.都能运动
C.都能对外界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
D.都能繁殖后代
【考点】生物的特征.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热点问题;归纳推理.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解:由分析可知,生物都需要营养、都能对外界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都能繁殖后代,而都能运动不属于生物的特征,如植物不会运动。
故选:B。
【点评】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共同特征.
6.(2020 威海)兔吃草,狐狸吃兔。这三种生物之间形成的食物链应写成(  )
A.草→狐狸→兔 B.草→兔→狐狸 C.兔→草→狐狸 D.狐狸→兔→草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专题】类比推理;生态系统专题.
【分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解答】解: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草原上,兔吃草,兔又会被狐狸捕食,因此形成的食物链是草→兔→狐狸。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练掌握食物链的正确表示方法。
7.(2022 威海)民间素有“惊蛰雨雷,小麦成堆”的农谚。我市今年春旱严重,由此对农作物产生影响的非生物因素是(  )
A.水分 B.阳光 C.空气 D.温度
【考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专题】类比推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专题.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农谚“惊蛰雷鸣,小麦成堆”,主要意思是惊蛰时节常出现春旱现象,雷鸣下雨,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因此说明此时主要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水分。
故选:A。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并结合诗句分析来解答。
8.(2020 淄博)下列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植被丰富的树林中空气清新
B.人类工业生产排放污染物,造成酸雨
C.深山阴湿的岩石上长有苔藓
D.地衣加速岩石风化,促进土壤层形成
【考点】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归纳推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专题.
【分析】生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由于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生存的生物都适应一定的环境,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解答】解:植被丰富的树林中空气清新、人类工业生产排放污染物,造成酸雨、地衣加速岩石风化,促进土壤层形成都属于生物影响环境;而深山阴湿的岩石上长有苔藓属于生物适应环境,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9.(2020 淄博)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B.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相互关联
C.生物圈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多且稳定不变,自动调节能力强
D.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考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物圈的范围;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生物圈专题.
【分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解答】解:A、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正确;
B、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不是孤立的,是相互关联的,正确;
C、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中各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很多,但不是稳定不变的,各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在不断地变化着,在一般情况下,其中的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物圈其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错误;
D、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正确。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生物圈的范围、理解生物圈的概念。
二.解答题(共2小题)
10.(2022 济宁)“碳中和”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或生态系统中二氧化碳的收支平衡,即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吸收量相当。如图是某项目式学习小组绘制的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虚线圈内为某一食物网。请据图分析作答。
(1)若图中各相邻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为20%,鹰获取能量最少的一条食物链为  草→鼠→蛇→鹰 ,该食物网中鹰与蛇的关系为  捕食和竞争 。
(2)该生态系统中,当鼠和兔的数量增多时,植被会遭到破坏,而食肉动物数量的增加又使鼠和兔的数量减少,植被得以恢复,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自动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 。
(3)图中,通过生理过程  ② (填序号),绿色植物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同时释放大量的氧气,有效维持了生物圈的  碳—氧平衡 。
(4)请结合本题的碳循环示意图,为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提出可行性建议或做法。  植树造林,可增加二氧化碳吸收;低碳出行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等 。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绿色植物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专题】结构模式图;归纳推理;生态系统专题.
【分析】1、在生态系统中,虽然各种生物的数量是在不断变化的,但在一般情况下,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大。
2、图中的食物链有3条,草(树)→兔→鹰;草(树)→鼠→鹰;草(树)→鼠→蛇→鹰,其中最长的食物链是:草→鼠→蛇→鹰。①和③是呼吸作用,②是光合作用。
【解答】解:(1)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是单向、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故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的生物获能越少;食物链越短,最高营养级的生物获能越多。所以,鹰获取能量最少的一条食物链为:草→鼠→蛇→鹰。鹰以蛇为食是捕食关系,鹰和蛇以鼠为食又是竞争关系,因此鹰和蛇是捕食和竞争关系。
(2)结合分析可知,该生态系统中,当鼠和兔的数量增多时,植被会遭到破坏,而食肉动物数量的增加又使鼠和兔的数量减少,植被得以恢复,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
(3)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超过了自身对氧的需要),维持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即碳—氧平衡。所以,图中,通过生理过程②(光合作用),绿色植物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同时释放大量的氧气,有效维持了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4)“碳中和”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或生态系统中二氧化碳的收支平衡,即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吸收量相当。结合本题的碳循环示意图,可提出的建议或做法可以是:植树造林,可增加二氧化碳吸收;低碳出行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等。
故答案为:
(1)草→鼠→蛇→鹰;捕食和竞争
(2)自动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
(3)②;碳—氧平衡
(4)植树造林,可增加二氧化碳吸收;低碳出行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等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1.(2018 济南)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下表表示该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用√表示)。请分析回答:
被捕 鼠 青蛙 蜘蛛 昆虫 草
吃虫鸟 √ √
蛇 √ √
鼠 √
青蛙 √ √
蜘蛛 √
昆虫 √
(1)图中最基本、最关键的成分是[ A ] 生产者 。碳在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成分之间主要以 有机物 的形式传递。
(2)表中七种生物所构成的食物网中含有 5 条食物链。该食物网含有蛇最短的一条食物链中,蛇每增加10千焦的能量,至少消耗草 250 千焦的能量。该食物网中处于第三营养的生物有 4 种,吃虫鸟和青蛙之间的关系式 竞争 。
(3)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通过食物链依次传递的,每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通过 呼吸作用 消耗掉了,能量沿食物链流动的特点是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
【考点】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的流动.
【专题】归纳推理;生态系统专题.
【分析】(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3)图中,生产者能从无机环境中吸收二氧化碳和水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同时还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回到无机环境,图示ABC都能产生D,因此A是生产者;则BC是消费者,D是二氧化碳。
【解答】解:(1)图中的A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一部分用来构建植物体自身,一部分为人类和其它生物提供食物来源,人类和其它生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A生产者最基本、最关键的成分。碳在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成分之间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2)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图中食物链有5条,分别是:草→鼠→蛇、草→昆虫→吃虫鸟、草→昆虫→蜘蛛→吃虫鸟、草→昆虫→蜘蛛→蛙→蛇,草→昆虫→蛙→蛇。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传递的效率是10%﹣20%.其中该食物网含有蛇最短的一条食物链为“草→鼠→蛇”,若蛇每增加10千焦的能量,至少消耗草10÷20%÷20%=250(千焦)能量。该食物网中处于第三营养的生物为:蛇、吃虫鸟、蜘蛛、蛙。吃虫鸟和青蛙均以蜘蛛和昆虫为食,因此二者之间是竞争关系。
(3)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从第一营养级开始,逐级沿食物链向后传递,每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掉了,能量沿食物链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故答案为:
(1)A生产者;有机物
(2)5;250;4;竞争
(3)呼吸作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及正确识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