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腊八粥》第二课时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腊八粥》第二课时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30 10:11: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传统节日
2 腊 八 节
(第二课时)
六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学习任务五
回顾旧知
这篇课文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对粥的猜想以及看到粥的惊奇,写出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亲情的眷恋。
回顾旧知
这段话中,先写了腊八粥给人的总印象——甜甜的、腻腻的,接着写了腊八粥的食材、制作过程等。人们对粥的喜爱之情隐含其中。
回顾第1自然段,作者是如何描写腊八粥的诱人的?
回顾旧知
第2~19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呢?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来写“等粥”的?
等粥
喝粥
盼粥
分粥
猜粥
看粥
聚焦“等粥”,感悟形象
学习任务六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
默读课文第2~8自然段,文章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八儿的“馋”?圈画出来,在旁边简单写上批注。
互动交流
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
这是对八儿的动作描写,可以看出八儿早就盼着吃粥了,他已经迫不及待了,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小小的八儿在灶边跑来跑去忙碌的身影。
互动交流
“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互动交流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那我饿了!”
语言描写,他把碗盏早早预备好,妈妈却总是说时候还早。八儿已馋得迫不及待。当妈妈说要到夜里时,他马上就说自己饿了,看来小小的八儿为了早点喝上腊八粥还用上了苦肉计。多么天真可爱!
互动交流
“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
“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
语言描写。腊八粥虽然还在锅里叹气,八儿却已经充满了期待。他已经在心里为全家人分好了粥。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他正好借机可以多吃两碗,展现了孩子的天真童趣。我们仿佛已经看到了八儿那窃喜的表情。怕妈妈不答应,又为妈妈也安排了吃三碗,连续两句“吃三碗”,小孩子的馋样儿跃然纸上。
互动交流
“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八儿的馋让他得寸进尺,跟妈妈讨价还价,答应了三碗还不够,哪怕只是多吃半碗。
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
(1)分角色朗读第9~11自然段,思考:八儿开始计划怎么分粥?后来又想怎么分?为什么变卦了?(2)八儿想象中的粥是什么样子的?(3)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展示交流
“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是呀!孥孥说得对。”
“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从对话描写中,可以体会到八儿的馋嘴、可爱。
展示交流
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粥里的栗子、饭豆、花生仁、枣都是什么样的?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并画下来。
展示交流
“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儿终于看到了让他垂涎三尺的腊八粥时,课文中用了一个怎样的词语来表现八儿此时的心理?
比灶矮了许多的八儿,看不到锅中的一切,只能猜想,充满了对锅中各种食材的想象。八儿可爱的馋样儿跃然纸上。
展示交流
对话中,妈妈的话不多,但是对于孩子是宠溺的。
八儿说要吃三碗,妈妈说“是啊!孥孥说得对。”
八儿说要妈妈抱他起来看看,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对话中,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呈现了一幅和谐温馨的生活画面。
展示交流
花生仁脱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女生齐读第15自然段,画出相关词语。
找出关键词和第13自然段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看了腊八粥之后,八儿的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
展示交流
喝腊八粥是我国传统节日腊八节的风俗。作者不仅写了八儿期盼、喜爱腊八粥,其实他更想写出的是所有中国人对腊八粥的期待、喜爱。
展示交流
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要不“等粥”写得如此详细吗?
作者之所以把“等粥”写得如此详细,就是因为这部分能够把这种期待和喜爱之情表现得特别充分。
感悟表达,拓展阅读
学习任务七
体会妙处
自读课文第18、19自然段的“喝粥”部分,结合文中词句谈一谈读后的感受。
一家人喝了不少腊八粥,最后都很满足。
一家人在一起喝粥的场景非常温馨。
体会妙处
“喝粥”部分,作者没有具体写喝粥的过程,而是侧重描写喝粥后的家庭场景,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作者对喝粥的过程一笔带过,却将喝粥后的家庭场景形象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充满诗意而又妙趣横生,更能充分激发读者的想象,让人如临其境:腊八节这一天,八儿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粥,场面温馨。这样的结尾更有余味。
体会妙处
为什么详写“等粥”而略写“喝粥”,说说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巧妙。
“等粥”的过程中,人与腊八粥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腊八粥,诱人;人,馋腊八粥。等粥的过程越长,人对粥的期盼就越强烈,腊八粥就更让人觉得美味、诱人。
教师小结
作者通过描写人的感受来写腊八粥的特点,将腊八节风俗根植在普通人家的日常生活中,更能让读者感受到腊八粥的香甜、腊八节风俗的美好。
《腊八粥》是一篇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和民间气息的文章,学习了这篇文章,真正让我们走近了“民俗”,感受到了“民俗”。文章重在通过主人公八儿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体现八儿迫不及待地想喝腊八粥。我们从描写八儿句子中,体会到八儿在“等粥”过程中对腊八粥的期待和喜爱,感受家人间浓浓的亲情。
课堂小结
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选择一项或两项完成。
1.完成“分层作业单”。
2.推荐课后阅读冰心的《腊八粥》。
自主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