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十五夜望月
部编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 3.古诗三首
【唐】 王建
王建:唐代诗人,字仲初,颍川人。他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名。两人创作诗歌的风格相似,并称“张王乐府”。代表作有《王建诗集》《王建诗》《王司马集》等。
作者简介
学习目标
1.会写2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古诗中体现的传统习俗文化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根据诗中的典故,联系相关传统文化知识理解古诗表达得情感。
栖息 乌鸦
qī
yā
我会写
左右结构
“木”窄,中竖要长
“西”字稍扁、方框稍宽、里边的撇要长、竖弯不带钩。
qī
我会写
造句:夕阳西下,一群小麻雀早
早地栖息在树林里。
栖息
“牙”上横与下边撇折不相连,竖钩在上横靠右位置,与下横交叉
“鸟”笔画紧凑,不宜过宽。
yā
我会写
造句:夕阳快要落山了,夜幕就
要降临,乌鸦归巢了。
乌鸦
【十五夜】
【中庭】
【地白】
【冷露】
【尽】
【秋思】
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即庭中,庭院中。
秋天的露水。
都。
词语组合
十五夜望月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在中秋之夜望月
中秋节,常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解诗题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理诗句、明诗意
理诗句、明诗意
中庭/地白/树/栖鸦,
“树栖鸦”应该是作者听到的,它衬托了什么?
是“鸦栖树”的倒装
作者看的
作者听的
以动衬静,让夜显得更加宁静
理诗句、明诗意
冷露/无声/湿/桂花。
用作动词,体现了桂花的莹润
作者感受的
“冷”写出的是月夜的冷清,还表现了什么?
“冷”字不仅写出月夜的冷清,还表现了作者心里的孤寂、清冷。
中庭地白树栖鸦
译文: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么白,树枝上安歇着乌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译文:夜已经很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都
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理诗句、明诗意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理诗句、明诗意
作者将感情寄托于 ,表达了作者
之情。
月亮
思念故乡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译文: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在仰望,不知道这秋天的情思会落到谁的一边。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理诗句、明诗意
理诗句、明诗意
对比读一读,体会“落”字用法的精妙之处。
不知秋思落谁家
不知秋思在谁家
“落”字,它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化无形为有形,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用得不同凡响,新颖别致。而“在”字就显得平淡寡味。
《十五夜望月》描绘了中秋之夜的 ,和 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月色
望月怀人
整体概括
课堂小结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描绘了一幅静谧冷清的中秋月夜图,渲染了一种清幽、寂寥的气氛,表达了作者中秋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情感。
课后延伸
有关传统节日的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课后延伸
有关传统节日的古诗
元 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课后延伸
有关传统节日的古诗
乞 巧
[唐]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1、背诵并默写古诗。 (注意:题目、作者、朝代,把字写正确、美观)
2、你知道还有哪些古诗也写了传统习俗吗 查找资料了解一下。和同学分享。
课后作业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