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30 10:11: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十五夜望月》
六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学习《十五夜望月》
学习任务三
明确任务
学习要求:*理解诗题,走近作者;*读准字音,读准诗句;*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感悟诗情。
展示交流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中秋夜赏月的情景。
了解作者
王建(768—835),唐代诗人,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王建是大历进士,早年即离家寓居魏州乡间。 20岁左右,与张籍相识,一道从师求学,并开始写乐府诗。他写了大量的乐府诗,同情百姓疾苦,反映时政弊端。他的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所作《宫词》百首,在表达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本诗选自《王司马集》。
展示交流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qī 这里是指“乌鸦在树上休息”
展示交流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即庭中,庭院中。
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
展示交流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的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树枝上栖息着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展示交流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今夜人们都望着明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的身上?
感悟诗情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桂花是中秋时节有代表性的花。桂花常在农历八月,也就是中秋时节盛开。
诗歌前两句描写的景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景物?发挥想象,描绘一下当时的场景吧。
感悟诗情
“冷”字写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是从触觉的角度写的。这两句诗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的中秋之夜的图景,表现了诗人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情。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中的“冷”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它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的?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感悟诗情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歌后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深切的思乡之情
感悟诗情
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诗人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全诗营造了月圆人缺、静寂孤苦的氛围,抒发了诗人的离别之情、思念之情。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感悟诗情
《全唐诗》在收录这首诗时将末句的“落”字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有表现力?
“落”字更有表现力,“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同时也与“无声”相契合,凸显月夜的静。而“在”字则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节课,我们运用“四步法”自主学习了《寒食》《十五夜望月》这两首诗,通过想象画面,感悟了诗人蕴含在诗句中的浓浓情意,也领略了古人的传统节日,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迢迢牵牛星》。
课堂小结
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选择一项或两项完成。
配乐朗读古诗,尝试背诵。
课外收集有关传统节日的古诗,准备展示。
自主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