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中国近代史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八年级上册
一、大格局:大事年表
19世纪6,70年代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9世纪70 年代以后 新式交通工具陆续传入中国
1872年《申报》创刊
1897年 商务印书馆创办
辛亥革命后 出现自由平等新风尚和崇洋逐新趋向
1905年 清政府废除科举制 第一部国产无声影片《定军山》拍摄
20世纪初以后 中国文艺创作空前繁荣
一战期间 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一、大格局:大事年表
1931年 第一部国产有声《歌女红牡丹》拍摄
20世纪3,40年代 官僚资本主义形成
二、大视野:知识网络
近代经济
洋务运动
→
近代社会生活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民族工业萎缩
↓
教育发展
新闻出版业发展
文学艺术成就
新学校: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北洋西学堂、南洋公学;京师大学堂
《申报》、《大公报 》《新闻报》《解放日报》、《东方杂志》《新青年》《生活》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
齐白石、徐悲鸿的国画
西方经济侵略
→
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生活书店、开明 书店、新华书店
20世纪初后,文艺创作空前繁荣
《狂人日记》《阿Q正传》《女神》《子夜》《雷雨》《家》《骆驼祥子》《愚公移山》《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
聂耳、田汉、冼星海的曲、词
→
甲午战后初步发展
一战期间“短暂春天”
官僚资本垄断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民族工业消亡
19世纪70年代以后,新交通工具先后传入
辛亥革命后,出现自由平等的生活新风尚
饮食、服饰、婚丧及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开放、崇洋逐新
变化的特点:不平衡,新旧并呈、多元发展
电影:1905年《定军山》、1931年《歌女红牡丹》
明星:赵丹、周璇
三、大探究:刨根问底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为什么能够产生?
3.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三次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影响它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到来的原因是什么?又为什么很快结束了?
4.我国民族工业发展有什么特点?
5.近代我国社会生活变化有什么特点?
6.近代我国教育发展情况是怎样的?它受到哪些方面因素制约?
7. 近代我国有哪些著名的新闻报刊和出版机构?
8.近代我国有哪些文艺名家?他们各有什么艺术成就
四、大综合:连线成面
1.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这样的社会性质,可以用来分析近代政治、近代经济、近代思想、教育、社会生活等所有社会现象的根源。但同时,我们要看到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无产阶级一出生就具有新的特点:最有前途、最有组织纪律性、最有彻底的革命精神。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3. 阻碍中国发展的除了外国帝国主义,还有本国的封建主义和20世纪国民政府时期的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决定政治和文化,文化、政治对经济具有反作用。经济落后是中国近代落后的根源,而经济落后是三座大山的压迫造成的。
2. 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决定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落后。但是伟大的民族自强精神,使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不断进步。中国社会各被 压迫的阶级、阶层,纷纷探索民族独立、自由、富强之路,最后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新中国,赢得了民族自由发展之路。事实证明:近代中国发展进步的首要问题是完成民族独立问题,它的解决才能根本解决近代化的问题。
4.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大机器生产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生产方式。它的发展壮大,促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它的一次发展,就推动一次中国的发展进步。比如: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就有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带来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
四、大综合:连线成面
5.清政府倡导实业,就有甲午战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帝国主义放松侵略,就迎来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事实说明,在三座大山的夹缝中生长的近代经济,只要哪一方面压迫放松,就会快速发展;同时,只要哪一方面压迫加剧,经济就会严重停滞。近代经济既有顽强的生命力,又有脆弱的一面。
6. 近代的社会生活随着社会变化而变化,经济发展、政治变迁和思想更新推动衣食住行在变,风俗礼仪在变,新的自由、平等风尚出现,旧的仍在,多元发展。城市变化大,农村守旧多;知识阶层变化快。
7. 鸦片战争后,教育发展西化特征明显,但教育一直保留着传统精髓。洋务派、维新派等举办新学堂,培养人才的方向、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有所改变,但其数量少,属于精英教育。当时中国的教育主体仍然是老一套的。留学教育也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现象,打破了传统教育体制的缺口,而且留学生在宣传新思想,推翻清朝统治中起了重要作用。
9.在新闻出版事业上,要看到社会的进步。一大批新的报刊杂志和出版机构的出现,宣传时事和新思想,传播新信息,推动思想文化进步。
10.20世纪初后,我国文艺创作出现空前繁荣。因失去民族自由而时代巨变,意欲国家富强、民族独立的中国梦想,激发了文艺的创作灵感。文学、音乐、国画、电影等出现了很大的创新。
8.科举制的废除是近代教育进步的重要标志。从隋唐的创立推动封建制度创新到1905年被迫废除历经1300多年,说明教育要为经济社会服务,而不只是培养官僚集团,也是封建制度在教育层面的崩溃。
五、有重点:课本主要内容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新学堂的创办,科举制的废除;近代报刊和文化出版机构;文学艺术的繁荣成就。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民族资本主义甲午战后、辛亥革命后、一战期间发展的原因和发展概况;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和变化的特点。
六、有规范:重要语录
1.19世纪67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中日战争后, ……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元实业家张謇……带动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 ……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2.中国近代民族企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它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而且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3.19世纪70年代 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 ……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4.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 ……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
5.人们的饮食、服饰、婚丧以及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开放,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
6.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是不平衡的。 ……从总体上看,近代生活的变化,呈现出新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六、有规范:重要语录
8.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存在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寿终正寝。 ……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
7. 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先后兴办了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一批新式学校。甲午战后,清政府先后在天津创办北洋西学堂,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又决定创办京师大学堂 。
8. 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天津的《大公报》、上海的《新闻报》和延安的《解放日报》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报纸。上海的《东方杂志》、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和邹韬奋主办的《生活》周刊,是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
9.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此外,中华书局、开明书店、生活书店等,也是当时有影响的出版机构。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新华书店,成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
六、有规范:重要语录
11. 20世纪初,西方发明的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1905年拍摄的京剧《定军山》,第一部有声电影是1931年拍摄的《歌女红牡丹》。赵丹、周璇等家喻户晓的电影明星,为人们留下了……经典影片,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
10.20世纪初以后,中国文艺创作空前繁荣,成就突出,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郭沫若的《女神》、茅盾的《子夜》、曹禺的《雷雨》、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徐悲鸿的《愚公移山》、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等 …… 鲁迅的杂文思想深刻,语言犀利,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辉煌篇章。齐白石擅绘花鸟草虫,画法上工笔、写意兼长,造诣精深。徐悲鸿熟悉中西画法,并以西洋写实主义的技法恶性革中国画法……在中国画技法和意境上开辟了新时代。聂耳……谱写了时代最强音……由田汉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后来被 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体现了中国人民勇敢顽强和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
七、有补充:注解地图
1.左图为《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的大生纱厂》
图中的信息:
(1) “实业救国”成为民族工业的一种动力。
(2)张謇的大生纱厂发展曲折,曾有一战期间“短暂的春天”。
(3)民族工业比较落后,集中在轻工业,集中在沿海沿江大城市。
七、有补充:注解地图
2.左图为《荣氏兄弟创办的福新面粉公司》
图中的信息:
(1)荣氏兄弟创办民族企业,“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2)民族工业发展曲折,曾有一战期间“短暂的春天” 。
(3)民族工业比较落后,集中在轻工业,集中在沿海沿江大城市。
七、有补充:注解地图
3.左图为《上海街道上行驶的有轨电车》
图中的信息:
(1)70年代后,新交通工具引入我国,城市出行方式近代化、市容有变化。
(2)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城市的社会生活近代化。
(3)生活变化有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点。
七、有补充:注解地图
4.左图为《辛亥革命后军警为行人剪辫子》
图中的信息:
(1)辛亥革命引起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
(2)政府强制剪辫,铲除封建礼俗。
(3)辛亥革命倡导民主共和。
(4)辛亥革命倡导自由平等新风尚,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
七、有补充:注解地图
5.左图为《愚公移山》(局部)
图中的信息:
(1)徐悲鸿创作巨幅国画《愚公移山》。
(2)意在激励坚持抗战的民族精神。
(3)徐悲鸿改革中国画很成功,融合了中西画法,特别是西方的写实主义。
(4)半殖民地的中国文艺创作空前繁荣。
七、有补充:注解地图
6.左图为《近代的报刊、读物展示》
图中的信息:
(1)《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吕文报纸。
(2)《解放日报》是解放区创办,《大公报》在天津创办,它们是宣传政治的重要报纸。
(3)商务印书馆是中国人创办的规模最大的文化 出版机构。
(4)近代报刊读物发行,影响面广,及时传递信息,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5)近代中国教育文化出版事业有很大的发展。
七、有补充:注解地图
7.左图为《“人”字形轨道上下行车的情景》
图中的信息:
(1)我国自主 “人”字形轨道技术世界领先。
(2)它的设计者是詹天佑,该技术在1905年修建京张铁路中使用。
七、有补充:注解地图
8.左图为《上海南京路上的行人》
图中的信息:
(1)旗袍、西装革履、礼帽等服饰,体现了社会生活的变化,但新旧并呈、多元发展。
(2)服饰既有外来的特色,也有我们民族的特色。
八、有纠错:拨乱反正
1.容易写错的字
(1)张謇大生纱厂(2)实业救国(3)实业团体(4)“短暂的春天”(5)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6)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7)风俗习惯 新风尚(8)崇洋逐新(9)新旧并呈 多元发展(10)北洋西学堂 南洋公学(11)八股文 科举制度(12)《申报》《解放日报》 商务印书馆 新华书店
2.容易记错的史实
(1)半殖民地的中国经济文化落后,根源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压制中国近代化。但是,自强的民族经济、民族文化还是在发展之中。
(2)近代民族企业受洋务企业的诱导,于19世纪670年代产生。有三次大发展时期: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奖励实业的发展;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放松侵略。
(3)洋务企业官府所办的洋务企业不属于民族企业,因为它的生产关系是封建主义的;1927年后兴起的官僚资本也不属于民族企业,因为它依靠帝国主义、出卖民族利益。我们所讲的民族企业不仅属于资本主义性质,而且属于民族资产阶级。
八、有纠错:拨乱反正
2.容易记错的史实
(4)民族资产阶级经济上具有先进性和基础薄弱的缺陷,对应来说政治上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的两面性。
(5)近代社会生活因经济、政治和思想进步而改变。具体表现在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上。变化具有不平衡性,因经济发展程度、地域、受教育程度不同而异,同时具有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6)教育发展和新闻出版业发展很有成就。新式学校大量出现,特别是科举制的废止,标志了近代教育化逐步发展起来。招官途径终止,育才模式变革极大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新闻出版业从无到有,及时传递信息,推动社会教育,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7)文艺在20世纪初以后出现创作空前繁荣。不仅作品种类繁多,如文学、音乐、国画、影片,而且艺术水平高超(有创新)。优秀作品强化了民族特色,反映了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八、有纠错:拨乱反正
3.典型易错题解析
(1)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我们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促使春节风俗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西方文化和民主思潮的影响
C.民国政府移风易俗,革除陋习 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下列关于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民族工业受到封建主义的阻碍 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有所发展
C. 民族工业总体比较落后 D. 民族工业的类型主要集中在重工业
(3)南京临时政府规定:官员不分级别,都以西式大氅或燕尾服作为礼服,女子礼服,上装是对襟衫,下装是裙子。这一规定的实质是南京临时政府( )
A.重视服饰身份象征 B.强制推行服装统一
C.大力推进社会公平 D.全面学习西方文化
(4)材料 《北京政府教育部法令》(1920年)规定:“从当今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文,改用白话国语。”
请回答: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新文化运动中,谁主张使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结合此法令内容指出这些主张对近代教育的作用。
八、有纠错:拨乱反正
3.典型易错题解析
(1)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我们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促使春节风俗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西方文化和民主思潮的影响
C.民国政府移风易俗,革除陋习 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答案】B。
【解析】“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即是1910年、1911年。民国政府和新文化运动都是在之后出现的。狭义的辛亥革命是发生在1911年,但A是指广义的。因此,新思想的影响、新观念的形成都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促使春节风俗改变的原因只能是多年来西方文化和民主思潮的影响。
八、有纠错:拨乱反正
3.典型易错题解析
(2)下列关于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民族工业受到封建主义的阻碍 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有所发展
C. 民族工业总体比较落后 D. 民族工业的类型主要集中在重工业
【答案】D。
【解析】近代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中成长。虽然有几次快速发展,但总体比较落后,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而且集中在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
八、有纠错:拨乱反正
3.典型易错题解析
(3)南京临时政府规定:官员不分级别,都以西式大氅或燕尾服作为礼服,女子礼服,上装是对襟衫,下装是裙子。这一规定的实质是南京临时政府( )
A.重视服饰身份象征 B.强制推行服装统一
C.大力推进社会公平 D.全面学习西方文化
【答案】C。
【解析】南京临时政府以法令形式规定官员的着装,一改过去官场的三六九等服饰。这条法令,是针对官员,不是确立身份象征,对全国百姓也无强制性,“官员不分级别”,应该是大力推进社会公平。至于此举措确实是学习了西方文化,但女装却保留了民族传统,因此,不存在全面地学习西方的说法。
八、有纠错:拨乱反正
3.典型易错题解析
(4)材料 《北京政府教育部法令》(1920年)规定:“从当今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文,改用白话国语。”
请回答: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新文化运动中,谁主张使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结合此法令内容指出这些主张对近代教育的作用。
【答案】谁:胡适。
作用:促进教育的近代化。
【解析】从新文化运动内容可知,胡适倡导白话文运动。民国政府结合教育发展,下令学校改用白话国语,肯定了白话文运动的成果,有利于教育的近代化。
中国近代史
谢 谢!
·八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