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原创】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 27.2.1.4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4》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原创】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 27.2.1.4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4》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01-31 16:08: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27.2.1.4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4 教案
课题名 27.2.1.4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4
教学目标 1、掌握“两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2、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3、掌握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的方法,并能进行相关计算与推理.
教学重点 掌握“两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刻度尺、量角器、三角板.学生准备:刻度尺、量角器、三角板.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引导学生知识回顾师:利用课件创设情景引入探究活动。 学生看课件填空 :1.相似多边形的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相似多边形的判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直角三角形除此之外再加____.那么,两个三角形至少满足哪些条件就相似呢 能否类比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寻找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呢 复习,为闲适探究降低难度。并引入新课。
探究新知 1. 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定义:根据相似多边形的定义,三个角分别相等、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simlar triangles ).符号表示如图,在 ABC和 A'B'C'中,如果:∠A=____,∠B=____,∠C=____, AB:A'B'=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那么 ABC∽ A'B'C'.注意:在书写两个三角形相似时,一定要把对应顶点写在对应位置.2.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画一个△ABC,使得∠BAC=60°.与同伴交流,你们所画的三角形相似吗?(2)与同伴合作,一人画△ ( http: / / www.21cnjy.com )ABC,另一人画△A'B'C',使得∠A和∠A'都等于给定的∠α,∠B和∠B'都等于给定的∠β. 比较你们画的两个三角形,∠C和∠C'相等吗?对应边的比AB:A'B'、BC:B'C'、AC:A'C'相等吗?这样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吗?改变∠α,∠β的大小,再试试. ( http: / / www.21cnjy.com / )【定理】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符号语言:如图, 在 ABC和 A'B'C'中,∠A=∠A'∠B=∠B'∴ ABC∽ A'B'C'中, 明确探究范围,强调“函数”。直观表象帮助学生建立新知模型,形成脑图。培养学生数学学科素养,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证明步骤。归纳总结探究的结果。
方法提炼 利用两角分别相等判定两个三 ( http: / / www.21cnjy.com )角形相似,关键在于找准对应角,一般的,公共角、对顶角同角(或等角)余角或补角都是对应角.解题要注意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
典例剖析 1. 利用“有两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证明和计算例1 如图,已知AB//CD,AD 、BC相交于点E,点F为EC上一点,且∠EAF=∠C. 求证:AF =FE FB.证明: ∵ AB//CD, ∴∠B=∠C.又∵∠EAF=∠C,∴∠EAF=∠B.又∵∠AFE=∠BFA,∴ AFE∽ BFA∴EF:AF=AF:BF,∴AF =FE FB.
方法提炼 (1)利用相似三角形证明等积式或比例 ( http: / / www.21cnjy.com )式时,把等积式或比例式中的四条线段分别看成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然后证明这两个三角形相似,从而得到所要证明的结果.(2)当两个三角形已经具备一个角对应相等的条件时,往往先找是否有另一个角相等,找角相等时应当注意挖据隐含的角,如公共角、对顶角、同角的余角(或补角)
跟踪训练 如图,在△ABC中,DE∥BC,DE分别与AB、AC相交于点D、E.若AD=4,DB=2,则DE:BC的值为( A )A.2/3 B.1/2 C.3/4 D.3/5 ( http: / / www.21cnjy.com / )
典例剖析 2.直角三角形中常见的相似问题例2 CD是Rt ABC斜边AB上的高.⑴已知AD=9 cm,CD=6 cm,求BD的长.⑵已知AB=25 cm,BC=15 cm,求BD的长.解: ∵△ABC是直角三角形,CD是斜边AB上的高,∴∠ACB=∠ADC=∠BDC=90°∠A+∠B=∠A+∠ACD=∠B+∠BCD=90°∠A=∠BCD,∠B=∠ACD,∴△ABC∽△ACD∽△CBD.(1) ∵△ACD∽△CBD∴AD:CD=CD:BD,即9:6=6:BD∴BD=4 cm
方法提炼 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可以归纳为”子母型”相似三角形,由于应用相当广泛,应重视这类常见的相似图形.
跟踪训练 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M为BC上点,F是AM的中点,EF⊥AM,垂足为点F,交AD的延长线于点E,交DC于点N.(1)求证:△ABM∽△EFA;(2)若AB=12,BM=5,求DE的长(1)证明: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B=AD,∠B=90°∴AD∥BC∠AMB=∠EAF∵EF⊥AM, ∴∠AFE=90°,∠B=∠AFE,△ABM∽△EFA(2)解:∠B=90°,AB=12,BM=5,∴由勾股定理得AM=13,∴AD=AB=12∵F是AM的中点AF= AM=6.5∵△ABM∽△EFA∴BM:AF=AM:AE,即5:6.5=13:AE,∴ AE=16.9.∴ DE=AE-AD=4.9.
拓展探究 阅读与计算,请阅读以下材料,并完成相应的问题.角平分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如图①,在△ABC中,AD平分∠BAC,则AB:AC=BD:CD.下面是这个定理的部分证明过程.证明:如图②,过点C作CE∥DA,交BA的延长线于点E. 任务:(1)请按照上面的证明思路,写出该证明过程的剩余部分;(2)填空:如图③,已知Rt△ABC中,AB=3,BC=4,∠ABC=90°,AD平分∠BAC,则△ABD的周长是________. ( http: / / www.21cnjy.com / )分析: (1)如题图②,过点C作C ( http: / / www.21cnjy.com )E∥DA.交BA的延长线于点E,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得到BD:CD=AB:AE,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得∠2=∠ACE,∠1=∠E,由∠1=∠2得∠ACE=∠E,则AE=AC,于是有AB:AC=BD:CD;(2)先利用勾股定理计算出AC=5,再利用(1)中的结论得到=,即=,则可计算出BD=,然后利用勾股定理计算出AD=,从而可得到△ABD的周长 解: (1)如题图②,过点C作CE∥DA.交BA的延长线于点E,∴BD:CD=AB:AE,∠2=∠ACE,∠1=∠E,∵∠1=∠2, ∴∠ACE=∠E,∴AE=AC,∴AB:AC=BD:CD.(2)填空:如图③,已知Rt△ABC中,AB=3,BC=4,∠ABC=90°,AD平分∠BAC,则△ABD的周长是________.解: (2) ∵AB=3,BC=4,∠ABC=90°,∴AC=5.∵AD平分∠BAC,∴AC:AB=CD:BD,即5:3=CD:BD,∴BD=3/8 BC=3/2,∴AD= BD +AB =(3/2) +3 =∴△ABD的周长=3/2+3+
链接中考 1.如图,在△ABC中,点D是边AB上的一点,∠ADC=∠ACB,AD=2,BD=6,则边AC的长为( B ) A.2 B.4 C.6 D.8 ( http: / / www.21cnjy.com / )2.学校门口的栏杆如图所示,栏杆从 ( http: / / www.21cnjy.com )水平位置BD绕O点旋转到AC位置,已知AB⊥BD,CD⊥BD,垂足分别为B,D,AO=4m,AB=1.6m,CO=1m,则栏杆C端应下降的垂直距离CD为( C )A.0.2m B.0.3m C.0.4m D.0.5m ( http: / / www.21cnjy.com / )
随堂检测 1.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40°,60°,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40°,80°,则这两个三角形( C )A.一定不相似 B.不一定相似C.一定相似 D.不能确定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B.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C.两个等边三角形相似 D.两个锐角三角形相似3.如图,在△ABC中,点D,E分别在边AB,AC上.若DE∥BC,AD=3,AB=5,求DE:BC的值. 解:∵DE∥BC,∴∠ADE=∠B,∠AED=∠C,则△ADE∽△ABC, DE;BC=AD:AB=3:5 4.如图,在△ABC中,AB=AC,BD=CD,CE⊥AB于E.求证:△ABD∽△CBE证明:在△ABC中,AB=AC,BD=CD,∴AD⊥BC.∵CE⊥AB,∴∠ADB=∠CEB=90°.又∵∠B=∠B,∴△ABD∽△CBE.
课堂小结 ( http: / / www.21cnjy.com / )
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把 ( http: / / www.21cnjy.com )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地位.要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以达到教学目的.而这个教学环节对能否真正达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极为重要的.所以在引导和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目的性和语言的技巧性;对于学生的看法和观点,要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