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上第三章 期末备考
(复习范围:3.4-3.5)
考点一、先天性行为(本能)
考点精要:①与生俱来,有固定模式。
②不需要后天的训练就能形成。
③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参与即可完成反射活动。
④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由遗传固定下来,对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有重要意义。
典例1:(2022·浙江衢州·八年级期末)帝企鹅的孵蛋任务由雄企鹅完成,雄企鹅将蛋放在两只脚上,用腹部的皮毛包裹住蛋,不吃不喝地站着,等着企鹅蛋孵化出小企鹅。对帝企鹅这种行为的解释正确的是( )
①是先天性行为 ②是后天学习行为 ③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④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答案】D
【分析】动物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而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也称为后天性行为。
【解析】帝企鹅的卵是由雄帝企鹅孵化的,这种行为是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属于先天性行为。
考点二、后天学习行为
考点精要:(1)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2)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行为方式。
(3)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才能完成。
(4)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
(5)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后天学习行为也越复杂,而且后天学习行为在动物的全部行为活动中所占的比例也越大,能使动物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典例2:(2022·浙江台州·八年级期末)2021年,中国云南省的一群亚洲野象集体北迁事件备受全民关注。关于大象的行为叙述错误的是( )
A.亚洲野象的迁徙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
B.亚洲野象的后天学习行为能帮助它更好地适应复杂环境
C.亚洲野象的先天性行为是与生俱来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
D.亚洲野象经训练后会做精彩表演的行为是后天学习行为,永远不会忘
【答案】D
【分析】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后天性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
【解析】A.亚洲野象的迁徙行为是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亚洲野象的后天学习行为能帮助它更好地适应复杂环境,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亚洲野象的先天性行为是与生俱来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亚洲野象经训练后会做精彩表演的行为是后天学习行为,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形成的,是由环境决定的,而不是一种本能,会消失, 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考点三、产热与散热的平衡
考点精要:
(一)产热
(1)人体在安静时,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内脏。
(2)人体在劳动或运动时,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骨骼肌。人在寒冷环境中,骨骼肌战栗,能使热量成倍增加。
(二)散热
在产热的同时,机体又以各种方式将这些热量散发到体外,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人体散热的主要方式有皮肤直接散热和汗液蒸发散热两种。
典例3:(2022·浙江九年级专题练习)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结合图片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途径表示体温的神经调节过程,因此内脏和骨骼肌属于反射弧中_______。
(2)某病人体温在内都处于39.5℃,若、、、都表示热量,则、、、之间的数学关系为___________。
(3)体温主要是由上述方式进行调节的,但也离不开激素调节。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人体内分泌系统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将___________(选填“增加”、“减少”或“保持不变”),从而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温上升。
【答案】效应器 增加
【解析】(1)[1]图中T-E-N-F-A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说明该过程是神经调节。体温调节的中枢位于下丘脑。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图中的反射弧为:皮肤温度感受器→传入神经→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内脏和骨骼肌,因此图中内脏和骨骼肌属于效应器。
(2)[2]某人体温在24h内都处于39.5℃,此时机体的产热与散热达到动态平衡,即A+B=C+D。
(3)[3]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在寒冷时的体温调节时都可以促进细胞代谢,增加机体产热,二者具有协同作用。因此处于寒冷环境中时,人体内分泌系统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会增加。
考点四、体温受脑控制
考点精要:
典例4:(2022·浙江舟山·中考真题)思维模型的建构能促进深度学习,也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小舟学习完《体温的控制》后,建构如下思维模型。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请将上述思维模型中的“?”处补充完整。___________
(2)炎热的夏天外界环境温度较高,机体会通过多种散热方式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请写出其中一种散热方式___________。
【答案】体温调节 汗液蒸发散热或皮肤直接散热
【分析】皮肤的功能有保护、分泌和排泄、调节体温、感受外界刺激等。
【解析】(1)当外界环境温度发生变化,皮肤里的冷、热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至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综合,再使有关神经兴奋,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或舒张,从而使人体体温维持相对稳定。
(2)炎热的夏天,外界环境温度较高,机体会通过多种散热方式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散热包括通过汗液蒸发散热、增加皮肤血流量使热量从体内被带到体表。
1.(2022·浙江金华·八年级期末)下列各项中,属于动物学习行为的是( )
A.母鸡生蛋 B.蜘蛛结网 C.蜜蜂酿蜜 D.小狗算数
【答案】D
【分析】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
【解析】由分析可知:D小狗算数通过学习获得的是后天性学习行为。而A母鸡生蛋、B蜘蛛结网、C蜜蜂酿蜜都是生来就会的,不用学习的,由遗传物质控制的先天性行为。
2.(2021·浙江·八年级专题练习)下列有关分泌唾液行为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 )
A.人吃到酸梅流唾液是后天性行为 B.听到别人讲“酸梅”就流唾液是后天性行为
C.看到“酸梅”两字就流唾液是先天性行为 D.流唾液不是一种本能,需要经过训练
【答案】B
【解析】根据动物行为获得的途径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后天性行为又称为学习行为)。
(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如蜘蛛结网等。
(2)学习行为是在体内的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如小狗做算术题等。
【解析】A.人吃到酸梅流唾液是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A错误。
B.听到别人讲“酸梅”就流唾液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属于后天性行为,B正确。
C.看到“酸梅”两字就流唾液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属于后天性行为,C错误。
D.流唾液是一种本能,不需要经过训练,D错误。
3.(2022·浙江杭州·八年级期末)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相关概念、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A.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由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
B.中枢神经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大脑、小脑和脑干
C.捕蝇草受到机械触动会产生捕食运动,属于植物的感应性中的向性运动
D.动物的先天性行为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学习行为则由后天学习获得,与遗传因素无关
【答案】A
【分析】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解析】A.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神经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枝状的树突,轴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叫神经纤维,正确。
B.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错误。
C.植物体受到不定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局部运动,称为感性运动,捕蝇草遇机械刺激会产生捕食是感性运动,错误。
D.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形成的,错误。
4.(2020·浙江·八年级期末)某5周岁的幼儿因体质较弱,多次注射抗生素。某次患上呼吸道感染-去医院就诊,当医生说需要注射抗生素时,该幼儿便开始啼哭。该幼儿的这种行为是( )
A.语言中枢参与的先天性行为
B.语言中枢参与的后天学习行为
C.没有语言中枢参与的先天性行为
D.没有语言中枢参与的后天学习行为
【答案】B
【分析】(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
(2)后天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解析】题干中某5周岁的幼儿听到医生说注射抗生素便开始啼哭的这一行为是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后天学习行为,有语言中枢的参与。
5.(2021·浙江宁波·八年级期末)健康人的正常体温调节过程如下:环境温度低于体温→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效应器→调节活动X。下列关于活动X的说明,不合理的是( )
A.皮肤血管收缩 B.适当增添衣裤 C.浑身肌肉颤抖 D.汗液分泌增加
【答案】D
【分析】人体内有一套产热和散热的自动调控装置,它由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和皮肤内脏的许多温度感受器组成。当人感到冷或热时,信号由神经系统传入,下丘脑的体温调控“司令部”很快下达指令,使有关系统如肌肉、内脏器官、皮肤、毛细血管、汗腺等全部启动起来,各司其职,有序地进行体温调控,尽量使体温保持在恒定范围。比如,当环境温度下降和寒冷刺激时,肌肉就会收缩发抖(打冷战),使产热增加;天热时,人体就会排汗,利用水分蒸发来散热。
【解析】当环境温度低于体温时,人体会减少散热:血管收缩减少血流量、汗液的分泌会减少。同时会增加产热:肌肉战栗;增添衣物可以减少人体热量散失。故D不合理,ABC合理。
6.(2022·浙江杭州·八年级期末)2021年12月,杭州新冠疫情防控再次升级,某居民按照14天居家健康监测要求进行体温测量,下表为其中某一天的体温记录情况,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时间 7:00 10:00 13:00 16:00 19:00 22:00
体温/℃ 36.5 36.8 36.8 36.9 37.0 36.7
A.该居民居家静躺时,体内产热的器官主要是内脏
B.在10:00到13:00期间,该居民体内的产热和散热保持相对平衡
C.人体内正常体温的维持,是通过小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控制和调节的
D.冬天室内温度比较低,该居民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
【答案】C
【分析】人在安静时,产热主要来自于内脏;而在运动时,产热主要来自于骨骼肌。
【解析】A.人在平静状态下,人体产生热量的主要器官是内脏,正确。
B.由数据知,在11:00-13:00间,居民的体温保持不变,说明其体内产热与散热相互平衡,正确。
C.人的体温一般都为37℃左右,这是人体通过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控制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能使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趋于平衡,错误。
D.寒冷环境中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从而达到减少散热,皮肤温度因而低,同时起到了增强发散体热的作用,正确。
7.(2022·浙江·绍兴市八年级期末)2021年12月以来浙江多地爆发了新冠疫情。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均已在定点医院进行隔离治疗;居民采取居家隔离管控措施,足不出户,严禁人员聚集,疫情迅速得到了控制。新冠患者的主要症状是发烧,乏力,肌肉酸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患者感到的肌肉酸痛的痛觉是在肌肉处形成的
B.躺在床上的患者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
C.此患者身体恢复正常后,其体内的散热大于产热
D.人们谈“病毒”色变,紧张害怕,这表现是受神经系统和激素共同调节引起
【答案】D
【分析】1.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2.当人处于寒冷环境中时,寒冷刺激了皮肤里的冷觉感受器,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入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综合,再使交感神经兴奋,进而引起皮肤血管收缩,减少血管流血量,从而使皮肤散热量减少。与此同时,皮肤的立毛肌收缩,骨骼肌也产生不由自主地战栗,使产热量增加以保持体温的稳定。
【解析】A.患者感到的肌肉酸痛的痛觉是在大脑皮层里形成的,A错误。
B.人体在运动状态时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而躺在床上的患者主要产热器官是肝脏,B错误。
C.此患者身体恢复正常后,体温稳定,其体内的散热等于产热,C错误。
D.人体之所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由于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同时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对人体也有调节作用,二者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人体的自我调节。人们谈“病毒”色变,紧张害怕,这表现是受神经系统和激素共同调节引起,D正确。
8.(2021·浙江杭州·八年级期末)体育课上,小金同学在完成1000米体能测试后气喘吁吁、全身冒汗,此时他皮肤下的血管状态处于图甲中的______(填字母,下同),图乙中能表示他奔跑时体温变化的曲线是______。
【答案】C f
【分析】皮肤中的汗腺和血管能够调节体温,当气温高时,汗腺分泌的汗液增多,流经体表的血液增多,就能散失体内的热量,人的体温一般都为37℃左右,这是人体通过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控制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趋于平衡。
【解析】小金同学在完成1000米体能测试后气喘吁吁、全身冒汗,通过增加汗液的分泌及使皮肤的血管舒张以增加散热,故此时他皮肤下的血管状态处于图甲中的C。
人是恒温动物,体温不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故图中体温f变化正确。
9.(2022·浙江衢州·八年级期末)2021年12月3日,纪录电影《无尽攀登》正式上映,该片讲述了中国首位依靠假肢登顶珠峰者——夏伯渝的故事。
(1)在山顶寒冷的环境中,夏伯渝立毛肌战栗,这种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__________;
(2)夏伯渝在登山过程中主要的产热器官是____________;
(3)当夏伯渝从峰顶返回山脚营地时,他随身携带的气压计的示数将___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反射 骨骼肌 变小
【分析】反射是指在中枢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
【解析】(1)寒冷环境中,人的立毛肌战栗属于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2)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为肝脏和骨骼肌,在登山运动时,主要是靠人体的骨骼肌产热。
(3)由于在登山过程中,氧气瓶中的氧气会被消耗掉一部分,所以内部的气体压强会变小,气压计示数会变小。
10.(2021·浙江台州·八年级阶段练习)“发热、乏力、干咳”是新冠肺炎的主要症状,为了防控新冠肺炎,对进出村镇、小区的人员进行体温检测,发现有体温异常者必须立刻上报。下图所示为人体体温调节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T→E→N→F→A途径表示_________过程(填“激素调节”或“神经调节”),体温调节中枢位于_________中。
(2)某新冠肺炎患者的体温在24h内都处于39℃,若A、C分别表示产生和散失的热量,则这24h内A________ C(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甲、乙两图表示外界气温改变时,皮肤中血管的舒缩情况。其中表示外界气温较低时血管情况的是________图,此时散热方式为_________。
【答案】神经调节 脑干 等于 乙 皮肤直接散热
【分析】人体体温维持相对稳定是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机体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机制如下:外界温度低时,机体产热多,散热也多;外界温度高时,机体产热少,散热少。产热多于散热,则体温升高;产热少于散热,则体温降低。寒冷时,激素分泌增多,促进细胞代谢加强,增加产热量的激素有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等。战栗是骨骼肌的不自主地收缩,不受大脑皮层支配。
【解析】(1) T→E→N→F→A途径有神经系统的参与,属于神经调节。体温调节中枢位于脑干中。
(2)A是产热,C是散热,患者体温24小时内都处于39℃,说明其散热和产热量是相等的,即A=C。
(3)外界气温较低时,散热会减少,血管会收缩,即乙图符合。散热减少时,人体主要通过皮肤直接散热。
11.(2022·浙江杭州·八年级期末)维持体温恒定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哪里?有人猜测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有人猜测位于脊髓。针对此问题,小乐进行了如下探究:将4只大小相同、健康生长的小白鼠,按下表处理方法处理后,均放在寒冷环境中观察其体温变化情况。
实验组名 小白鼠数量 处理方法 体温变化情况
甲 1 不进行任何处理
乙 1 只破坏下丘脑
丙 1 待填
丁 1 既破坏下丘脑,又破坏脊髓
(1)丙组小白鼠的处理方法是___________。
(2)若甲、丙组小白鼠体温保持恒定,乙、丁组小白鼠体温不能保持恒定,初步得出体温调节中枢位于___________。此时甲、丙组小白鼠体内产热与散热___________。
(3)有人认为,为使实验所得结论更可靠,需对实验进行改进。写出改进措施:___________。
【答案】只破坏脊髓 下丘脑 相等 增加每组小鼠的数量
【分析】由题可知,自变量是调节中枢,因变量是体温是否恒定。故甲为对照组,不做处理;乙和丙中一个破坏下丘脑,一个破坏脊髓;丁两个都破坏,再将它们放到寒冷环境下,观察体温是否恒定即可推出相应结论。
【解析】(1)实验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维持体温恒定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有人认为位于脊髓,只需破坏下丘脑或脊髓或都破坏,看小鼠的体温变化。所以丙组小白鼠的处理方法是:只破坏脊髓。
(2)若甲、丙组小白鼠体温保持恒定,乙、丁组小白鼠体温不能保持恒定。乙、丁组小白鼠都被破坏了下丘脑,所以可以得出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甲、丙组小白鼠体温保持恒定,则体内产热与散热相等。
(3)因为每组实验的小鼠数量太少,导致实验具有偶然性,因此应该增加每组小鼠的数量。
12.(2022·浙江·金华市八年级期末)如下图甲所示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据图回答:
(1)图甲中T→E→N→F→A途径表示体温的神经调节过程,因此内脏和骨骼肌属于反射弧中的________。
(2)某病人体温在24 h内都处于39.5℃,若A、C分别表示产生和散失的热量,则这24h内A_____C(填“>”、“<”或“=”)。
(3)如当外界的温度发生变化时,人体皮肤的血管口径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以更好地适应外界的环境。上图乙为正常温度的环境中皮肤血管的示意图,当外界高温时,人体皮肤血管的口径应更类似于上图丙中的_________(填字母编号)。
(4)体温主要是由上述神经调节方式进行的,但也离不开________调节。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人体血液中的某些物质含量会升高,从而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加速体温上升。
【答案】效应器 = D 激素##体液
【分析】体温维持相对稳定是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机体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机制如下:外界温度低时,机体产热多,散热也多;外界温度高时,机体产热少,散热少。产热多于散热,则体温升高;产热少于散热,则体温降低。寒冷时,激素分泌增多,促进细胞代谢加强,增加产热量的激素有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等。战栗是骨骼肌的不自主地收缩,不受大脑皮层支配。
【解析】(1)图中T-E-N-F-A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说明该过程是神经调节。体温调节的中枢位于下丘脑。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图中的反射弧为:皮肤温度感受器→传入神经→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内脏和骨骼肌,因此图中内脏和骨骼肌属于效应器。
(2)某人体温在24h内都处于39.5℃,此时机体的产热与散热达到动态平衡,即A=C。
(3)当气温高时,汗腺分泌和排出的汗液增多,流经体表的血液增多,血管舒张,增大散热量,从而保持体温恒定。人体皮肤血管的口径应更类似于上图丙中的D。
(4)体温维持相对稳定是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体温主要是由上述神经调节方式进行的,但也离不开激素调节。例如人体寒冷时,人体分泌的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增加,从而促进细胞代谢,增加机体产热。
13.(2022·浙江湖州·八年级期末)2020年5月27日11点,我国珠峰科考队8名队员克服重重困难成功登顶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进行珠峰测量工作。这次考察利用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来测量山峰高度和自然资源数据。
(1)珠穆朗玛峰位于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该地区气候特殊,科研考察的难度很大,影响青藏高原气候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
(2)珠峰上的气温是零下25℃,登山过程中考察队员生理上出现的适应性变化有________;
A.体温下降 B.机体耗氧量降低
C.皮肤血管收缩 D.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减弱
(3)小明从媒体中获悉科考队员所携带的部分物品清单,制作了一份分析表。请你帮助小明填写表中的空格:
携带物品 防裂唇膏 电热鞋 高压锅 防紫外线服装 …
原因 高原风大、空气干燥,人体中水分蒸发得快 冬天温度低,脚离心脏较远,温度较低 ______ 紫外线照射强烈 …
【答案】地形(海拔) C 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
【解析】(1)青藏高原海拔高,地势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所以影响青藏高原气候的主要因素是地形。
(2)寒冷时,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进而减少散热量,因此登山队员生理上出现的适应性变化皮肤血管收缩。
(3)高压锅的工作原理是: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
14.(2022·浙江杭州·八年级期末)卷心菜、大白菜和小白菜等植物的花,每朵都由四片花瓣组成,呈十字形,因此在分类上这些植物属于十字花科。在十字花科植物的叶片上经常能看到一些绿色的小肉虫——菜青虫,但在菠菜、芹菜等非十字花科植物的叶片上一般找不到菜青虫。为探究菜青虫的这种取食趋向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后天学习行为,小乐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菜青虫幼虫20只;
②准备新鲜的卷心菜叶和菠菜叶各一片;
③将20只菜青虫幼虫放在与两片叶片等距离的地方,观察幼虫爬行方向。
实验结果如下表:
观察的时刻 第3分钟 第5分钟 第8分钟 第10分钟
爬向卷心菜的菜青虫幼虫数量/个 15 16 18 20
爬向菠菜的菜青虫幼虫数量/个 5 4 2 0
回答问题:
(1)小乐提出的假设是______;
(2)实验用菜青虫幼虫的选取有以下两种方式:
方式一:使用菜青虫幼虫进行实验
方式二:取菜青虫卵隔离培养,等卵孵出幼虫后进行实验
你认为更合理的是方式______(选填“一”或“二”),原因是______;
(3)分析上述实验,还需要改进的是______。
【答案】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植物是一种先天性行为 二 方式二可排除后天环境对菜青虫幼虫取食趋向的干扰 应用其他多种十字花科植物的叶片进行重复实验
【分析】探究成功的前提是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探究成功的关键是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探究计划包括方法和步骤,以及所需要的材料用具等。
【解析】(1)假设对提出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此实验根据提出的问题,作出的假设是: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植物的行为是先天性行为。
(2)我认为更合理的是方式二,因为方式二可排除后天环境对菜青虫幼虫取食趋向的干扰,影响实验效果。
(3)分析上述实验,还需要改进的是:应用其他多种十字花科植物的叶片进行重复实验,取几次的平均值,目的是使实验更能真实的反映问题,避免偶然性。
15.(2022·浙江缙云县八年级期末)科学家分析了北极熊的毛,发现它并非白色,而是一根根中空而透明小光导管,它不仅能防水隔热,而且只有紫外线才能通过,是北极熊收集热量的天然工具,对生活在寒冷极地的北极熊的体温调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请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北极熊空心的毛具有防水隔热及吸收紫外线的特点,有利于北极熊_________;
A.增加产热 B.减少散热 C.吸收热量 D.增加散热
(2)维持北极熊身体的产热和散热平衡的体温调节中枢跟人体一样位于_________。
(3)由于全球变暖冰层变薄开裂,北极熊为了获取食物,常从一块浮冰跳到另一块浮冰。如果一只北极熊跳上一块浮冰后,浮冰仍然处于漂浮状态,则浮冰受到的浮力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如图,一只体重为7210牛的北极熊,要在露出海面部分体积不小于多少立方米的浮冰上活动,才能确保北极熊整个身体露出水面_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海水=1.03×103kg/m3)
【答案】BC 下丘脑##脑干##脑干中的下丘脑 变大 北极熊要在露出水面部分体积不小于0.7m3的浮冰上活动
【分析】人在寒冷的环境中,皮肤中的冷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达到下丘脑,下丘脑发出神经冲动,达到骨骼肌及甲状腺等处,促进体内有机物分解,把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来维持体温。
【解析】(1)北极熊空心的毛具有防水隔热及吸收紫外线的特点,所以有利于北极熊减少散热和吸收热量。
(2)维持北极熊身体的产热和散热平衡的体温调节中枢跟人体一样位于脑干中的下丘脑。
(3)如果一只北极熊跳上一块浮冰后,浮冰仍然处于漂浮状态,此时浮力等于浮冰与熊的总重力,所以浮冰受到的浮力变大。
(4)解:要确保北极熊整个身体露出水面,则冰完全浸没增大的浮力不能小于熊的重力,F浮=G物=7210N,所以ρ水gV露=G物 则
答:北极熊要在露出水面部分体积不小于0.7m3的浮冰上活动。
16.(2022·浙江温州·八年级期末)据报道2021年5月某地举办山地马拉松赛,比赛中部分缺少保暖衣物的运动员因冰雹、大风、降温等出现身体不适、甚至出现“失温”危及生命。所谓“失温”,指人体重要器官温度降低,人产生寒颤、迷茫,甚至因心肺功能衰竭。专业人士建议:长时间户外运动需要随身携带保温毯、高热量食物等物品。
材料一:山地马拉松运动中,运动员需消耗大量能量,不易及时补充能量。
材料二:温度过低时,运动员肌肉僵硬、体表血液流动变慢,无法正常运动。
从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分析比赛中运动员出现“失温”现象的原因。
【答案】运动员长时间运动消耗了大量能量,没有足够的能量产热;同时低温造成肌肉僵硬,难以通过颤抖产热。大风、降温、缺少保暖衣物等明显加快身体散热,由于人体散热远大于产热,超过神经系统调节能力,导致体温持续下降出现“失温”现象。
【分析】调节人体生命活动是神经系统和激素,其中神经系统起着主要的调节作用。
【解析】失温,一般指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从而造成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并产生一系列寒颤、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甚至最终造成死亡的病症。比赛中运动员出现“失温”现象的原因:运动员长时间运动消耗了大量能量,没有足够的能量产热;同时低温造成肌肉僵硬,难以通过颤抖产热。大风、降温、缺少保暖衣物等明显加快身体散热,由于人体散热远大于产热,超过神经系统调节能力,导致体温持续下降出现“失温”现象。
典例分析
典例分析
典例分析
典例分析
精选精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上第三章 期末备考
(复习范围:3.4-3.5)
考点一、先天性行为(本能)
考点精要:①与生俱来,有固定模式。
②不需要后天的训练就能形成。
③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参与即可完成反射活动。
④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由遗传固定下来,对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有重要意义。
典例1:(2022·浙江衢州·八年级期末)帝企鹅的孵蛋任务由雄企鹅完成,雄企鹅将蛋放在两只脚上,用腹部的皮毛包裹住蛋,不吃不喝地站着,等着企鹅蛋孵化出小企鹅。对帝企鹅这种行为的解释正确的是( )
①是先天性行为 ②是后天学习行为 ③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④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考点二、后天学习行为
考点精要:(1)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2)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行为方式。
(3)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才能完成。
(4)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
(5)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后天学习行为也越复杂,而且后天学习行为在动物的全部行为活动中所占的比例也越大,能使动物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典例2:(2022·浙江台州·八年级期末)2021年,中国云南省的一群亚洲野象集体北迁事件备受全民关注。关于大象的行为叙述错误的是( )
A.亚洲野象的迁徙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
B.亚洲野象的后天学习行为能帮助它更好地适应复杂环境
C.亚洲野象的先天性行为是与生俱来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
D.亚洲野象经训练后会做精彩表演的行为是后天学习行为,永远不会忘
考点三、产热与散热的平衡
考点精要:
(一)产热
(1)人体在安静时,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内脏。
(2)人体在劳动或运动时,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骨骼肌。人在寒冷环境中,骨骼肌战栗,能使热量成倍增加。
(二)散热
在产热的同时,机体又以各种方式将这些热量散发到体外,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人体散热的主要方式有皮肤直接散热和汗液蒸发散热两种。
典例3:(2022·浙江九年级专题练习)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结合图片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途径表示体温的神经调节过程,因此内脏和骨骼肌属于反射弧中_______。
(2)某病人体温在内都处于39.5℃,若、、、都表示热量,则、、、之间的数学关系为___________。
(3)体温主要是由上述方式进行调节的,但也离不开激素调节。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人体内分泌系统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将___________(选填“增加”、“减少”或“保持不变”),从而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温上升。
考点四、体温受脑控制
考点精要:
典例4:(2022·浙江舟山·中考真题)思维模型的建构能促进深度学习,也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小舟学习完《体温的控制》后,建构如下思维模型。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请将上述思维模型中的“?”处补充完整。___________
(2)炎热的夏天外界环境温度较高,机体会通过多种散热方式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请写出其中一种散热方式___________。
1.(2022·浙江金华·八年级期末)下列各项中,属于动物学习行为的是( )
A.母鸡生蛋 B.蜘蛛结网 C.蜜蜂酿蜜 D.小狗算数
2.(2021·浙江·八年级专题练习)下列有关分泌唾液行为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 )
A.人吃到酸梅流唾液是后天性行为 B.听到别人讲“酸梅”就流唾液是后天性行为
C.看到“酸梅”两字就流唾液是先天性行为 D.流唾液不是一种本能,需要经过训练
3.(2022·浙江杭州·八年级期末)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相关概念、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A.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由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
B.中枢神经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大脑、小脑和脑干
C.捕蝇草受到机械触动会产生捕食运动,属于植物的感应性中的向性运动
D.动物的先天性行为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学习行为则由后天学习获得,与遗传因素无关
4.(2020·浙江·八年级期末)某5周岁的幼儿因体质较弱,多次注射抗生素。某次患上呼吸道感染-去医院就诊,当医生说需要注射抗生素时,该幼儿便开始啼哭。该幼儿的这种行为是( )
A.语言中枢参与的先天性行为
B.语言中枢参与的后天学习行为
C.没有语言中枢参与的先天性行为
D.没有语言中枢参与的后天学习行为
5.(2021·浙江宁波·八年级期末)健康人的正常体温调节过程如下:环境温度低于体温→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效应器→调节活动X。下列关于活动X的说明,不合理的是( )
A.皮肤血管收缩 B.适当增添衣裤 C.浑身肌肉颤抖 D.汗液分泌增加
6.(2022·浙江杭州·八年级期末)2021年12月,杭州新冠疫情防控再次升级,某居民按照14天居家健康监测要求进行体温测量,下表为其中某一天的体温记录情况,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时间 7:00 10:00 13:00 16:00 19:00 22:00
体温/℃ 36.5 36.8 36.8 36.9 37.0 36.7
A.该居民居家静躺时,体内产热的器官主要是内脏
B.在10:00到13:00期间,该居民体内的产热和散热保持相对平衡
C.人体内正常体温的维持,是通过小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控制和调节的
D.冬天室内温度比较低,该居民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
7.(2022·浙江·绍兴市八年级期末)2021年12月以来浙江多地爆发了新冠疫情。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均已在定点医院进行隔离治疗;居民采取居家隔离管控措施,足不出户,严禁人员聚集,疫情迅速得到了控制。新冠患者的主要症状是发烧,乏力,肌肉酸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患者感到的肌肉酸痛的痛觉是在肌肉处形成的
B.躺在床上的患者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
C.此患者身体恢复正常后,其体内的散热大于产热
D.人们谈“病毒”色变,紧张害怕,这表现是受神经系统和激素共同调节引起
8.(2021·浙江杭州·八年级期末)体育课上,小金同学在完成1000米体能测试后气喘吁吁、全身冒汗,此时他皮肤下的血管状态处于图甲中的______(填字母,下同),图乙中能表示他奔跑时体温变化的曲线是______。
9.(2022·浙江衢州·八年级期末)2021年12月3日,纪录电影《无尽攀登》正式上映,该片讲述了中国首位依靠假肢登顶珠峰者——夏伯渝的故事。
(1)在山顶寒冷的环境中,夏伯渝立毛肌战栗,这种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__________;
(2)夏伯渝在登山过程中主要的产热器官是____________;
(3)当夏伯渝从峰顶返回山脚营地时,他随身携带的气压计的示数将___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0.(2021·浙江台州·八年级阶段练习)“发热、乏力、干咳”是新冠肺炎的主要症状,为了防控新冠肺炎,对进出村镇、小区的人员进行体温检测,发现有体温异常者必须立刻上报。下图所示为人体体温调节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T→E→N→F→A途径表示_________过程(填“激素调节”或“神经调节”),体温调节中枢位于_________中。
(2)某新冠肺炎患者的体温在24h内都处于39℃,若A、C分别表示产生和散失的热量,则这24h内A________ C(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甲、乙两图表示外界气温改变时,皮肤中血管的舒缩情况。其中表示外界气温较低时血管情况的是________图,此时散热方式为_________。
11.(2022·浙江杭州·八年级期末)维持体温恒定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哪里?有人猜测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有人猜测位于脊髓。针对此问题,小乐进行了如下探究:将4只大小相同、健康生长的小白鼠,按下表处理方法处理后,均放在寒冷环境中观察其体温变化情况。
实验组名 小白鼠数量 处理方法 体温变化情况
甲 1 不进行任何处理
乙 1 只破坏下丘脑
丙 1 待填
丁 1 既破坏下丘脑,又破坏脊髓
(1)丙组小白鼠的处理方法是___________。
(2)若甲、丙组小白鼠体温保持恒定,乙、丁组小白鼠体温不能保持恒定,初步得出体温调节中枢位于___________。此时甲、丙组小白鼠体内产热与散热___________。
(3)有人认为,为使实验所得结论更可靠,需对实验进行改进。写出改进措施:___________。
12.(2022·浙江·金华市八年级期末)如下图甲所示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据图回答:
(1)图甲中T→E→N→F→A途径表示体温的神经调节过程,因此内脏和骨骼肌属于反射弧中的________。
(2)某病人体温在24 h内都处于39.5℃,若A、C分别表示产生和散失的热量,则这24h内A_____C(填“>”、“<”或“=”)。
(3)如当外界的温度发生变化时,人体皮肤的血管口径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以更好地适应外界的环境。上图乙为正常温度的环境中皮肤血管的示意图,当外界高温时,人体皮肤血管的口径应更类似于上图丙中的_________(填字母编号)。
(4)体温主要是由上述神经调节方式进行的,但也离不开________调节。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人体血液中的某些物质含量会升高,从而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加速体温上升。
13.(2022·浙江湖州·八年级期末)2020年5月27日11点,我国珠峰科考队8名队员克服重重困难成功登顶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进行珠峰测量工作。这次考察利用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来测量山峰高度和自然资源数据。
(1)珠穆朗玛峰位于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该地区气候特殊,科研考察的难度很大,影响青藏高原气候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
(2)珠峰上的气温是零下25℃,登山过程中考察队员生理上出现的适应性变化有________;
A.体温下降 B.机体耗氧量降低
C.皮肤血管收缩 D.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减弱
(3)小明从媒体中获悉科考队员所携带的部分物品清单,制作了一份分析表。请你帮助小明填写表中的空格:
携带物品 防裂唇膏 电热鞋 高压锅 防紫外线服装 …
原因 高原风大、空气干燥,人体中水分蒸发得快 冬天温度低,脚离心脏较远,温度较低 ______ 紫外线照射强烈 …
14.(2022·浙江杭州·八年级期末)卷心菜、大白菜和小白菜等植物的花,每朵都由四片花瓣组成,呈十字形,因此在分类上这些植物属于十字花科。在十字花科植物的叶片上经常能看到一些绿色的小肉虫——菜青虫,但在菠菜、芹菜等非十字花科植物的叶片上一般找不到菜青虫。为探究菜青虫的这种取食趋向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后天学习行为,小乐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菜青虫幼虫20只;
②准备新鲜的卷心菜叶和菠菜叶各一片;
③将20只菜青虫幼虫放在与两片叶片等距离的地方,观察幼虫爬行方向。
实验结果如下表:
观察的时刻 第3分钟 第5分钟 第8分钟 第10分钟
爬向卷心菜的菜青虫幼虫数量/个 15 16 18 20
爬向菠菜的菜青虫幼虫数量/个 5 4 2 0
回答问题:
(1)小乐提出的假设是______;
(2)实验用菜青虫幼虫的选取有以下两种方式:
方式一:使用菜青虫幼虫进行实验
方式二:取菜青虫卵隔离培养,等卵孵出幼虫后进行实验
你认为更合理的是方式______(选填“一”或“二”),原因是______;
(3)分析上述实验,还需要改进的是______。
15.(2022·浙江缙云县八年级期末)科学家分析了北极熊的毛,发现它并非白色,而是一根根中空而透明小光导管,它不仅能防水隔热,而且只有紫外线才能通过,是北极熊收集热量的天然工具,对生活在寒冷极地的北极熊的体温调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请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北极熊空心的毛具有防水隔热及吸收紫外线的特点,有利于北极熊_________;
A.增加产热 B.减少散热 C.吸收热量 D.增加散热
(2)维持北极熊身体的产热和散热平衡的体温调节中枢跟人体一样位于_________。
(3)由于全球变暖冰层变薄开裂,北极熊为了获取食物,常从一块浮冰跳到另一块浮冰。如果一只北极熊跳上一块浮冰后,浮冰仍然处于漂浮状态,则浮冰受到的浮力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如图,一只体重为7210牛的北极熊,要在露出海面部分体积不小于多少立方米的浮冰上活动,才能确保北极熊整个身体露出水面_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海水=1.03×103kg/m3)
16.(2022·浙江温州·八年级期末)据报道2021年5月某地举办山地马拉松赛,比赛中部分缺少保暖衣物的运动员因冰雹、大风、降温等出现身体不适、甚至出现“失温”危及生命。所谓“失温”,指人体重要器官温度降低,人产生寒颤、迷茫,甚至因心肺功能衰竭。专业人士建议:长时间户外运动需要随身携带保温毯、高热量食物等物品。
材料一:山地马拉松运动中,运动员需消耗大量能量,不易及时补充能量。
材料二:温度过低时,运动员肌肉僵硬、体表血液流动变慢,无法正常运动。
从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分析比赛中运动员出现“失温”现象的原因。
典例分析
典例分析
典例分析
典例分析
精选精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