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考语文真题汇编(江苏篇)-选择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中考语文真题汇编(江苏篇)-选择题(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4.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2 16:41: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中考语文真题汇编(江苏篇)-选择题
1.【2022·江苏扬州·中考真题】文学作品中,有这样一类形象: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容易被人忽视,但他们身上又有不能被忽视的东西。作者创作这一类形象,是为了引发读者的深思和社会的关注。
以下关于这一类形象的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于勒”:年轻时,因放荡挥霍,被迫离家:老年归来,依然穷困潦倒,最终被兄嫂厌弃。作者的目的是借他的经历启示读者:自己不努力,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是行不通的。
B.《故乡》中的“闰土”:少年时,聪明能干,充满活力;成年后,迟钝木讷,恭顺卑微,成为“辛苦麻木而生活”的一类人。封建道德的束缚,是他生命活力慢慢丧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C.《骆驼祥子》中的“高妈”:她处于社会底层,有不幸的经历;她为人精明,向处境不如自己的人放贷,赚取一点微薄的利钱;她不乏底层人的善良和朴实,是生活的重压教会了她生存的技能。
D.《老王》中的“老王”:从旧社会到新社会,他都是一个社会底层人,身世孤苦,身体残疾,除了一辆三轮车,他没有别的谋生手段,但他纯朴、厚道、善良,得到作者及其家人的同情、尊重和感激。
【答案】A
【详解】A.《我的叔叔于勒》中于勒年轻是挥霍放荡,被迫离家;后来暴富,提出要补偿兄嫂,兄嫂感激仰慕;落魄归来,被兄嫂厌弃。作者是要借于勒的经历展示当时社会嫌贫爱富、金钱大于亲情的现象,对此进行讽刺,A错误,故选A。
3.【2022·江苏徐州·中考真题】下列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埃德加·斯诺,作品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情况,并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
B.母爱是文学创作中永恒的主题。泰戈尔的《金色花》以儿童的视角表达对母亲的依恋;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在质朴平实的叙述中饱含着对母亲的深情。
C.现代汉语中的很多成语出自古代典籍,如“温故知新”出自《论语》,“舍生取义”出自《孟子》,“教学相长”出自《礼记》。
D.小语听到爸爸跟王叔叔打电话。爸爸说:“王弟,最近家父身体可好?老人家也近七十花甲了,我抽时间去看看他。”
【答案】D
【解析】
【详解】D.“家父”是谦称,用来称呼自己的父亲,称呼对方父亲应为“令尊”;“花甲”是指六十岁,七十岁应为“古稀”;
故选D。
2.【2022·江苏无锡·中考真题】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1)经典作品往往记录着优秀的思想,它们总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
(2)一个不读经典的人,不仅词汇有限,同时智力和想象力也会有限,从而导致知识和思想极度贫乏。
(3)读书之法,贵在选择经典作品。
(4)可见,一个常读经典作品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5)一个读经典的人,将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在与高贵的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
A.(5)(3)(2)(1)(4) B.(5)(1)(2)(4)(3)
C.(3)(2)(4)(1)(5) D.(3)(1)(5)(2)(4)
【解答】阅读文段可知,这段文字是关于读书方法的,“读书之法,贵在选择经典作品”提出了观点,(3)为首句;(1)句阐明了经典作品的价值,即论证了“为什么要读经典”,为第二句;(5)(2)两句分析了“读经典的人”和“不读经典的人”的不同结果,并形成对比,分别为第三、四句;从“可见”一词可知,(4)是对本段的总结,为末句;所以正确的语序应为(3)(1)(5)(2)(4)。
故选:D。
【点评】排列句子顺序的技巧:
1.中心句法:一段话往往要围绕一个话题或中心,找到中心句不仅有利于把握理解文意,也有利于调整语序。中心句常常在段首或段尾,极少在中间。
2.层次词法:要善于发现并分析那些提示层次的词语的信息。
3.关系疏密法: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有疏密之分,要阐明一个观点往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同一方面的几句话之间就会相对“密”,不同方面之间的几句话相对来说就比较“疏”。
3.【2022·江苏无锡·中考真题】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史称“诗仙”。
B.蒲松龄,清代小说家,世称“聊斋先生”,著有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C.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达于汉阴”中的“汉阴”是汉水的南面。
D.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礼仪,如“持兵揖”中的“揖”指“拱手行礼”。
【解答】A.有误,“诗仙”是李白,杜甫是“诗圣”;
BCD.正确。
故选:A。
【点评】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这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4.【节气文化品古诗】找出诗句与节气搭配不当的一项( )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露 B.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惊蛰
C.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立春 D.夏衣临晓薄,秋影入檐长——处暑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及节气知识的掌握。C.“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是说家家户户吃着麦粒煮的饭,处处都飘荡着采菱女采菱的歌声。这两句交代了芒种时节的美食——麦饭、菱角,对应的节气是“芒种”,不应该搭配“立春”。
故选C。
5.【咬文嚼字析古诗】“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乱”“没”两个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纷繁 隐没
B.杂乱 隐没
C.纷繁 沉没
D.杂乱 沉没
【答案】A
【解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意思是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乱”,纷繁。“没”,隐没(或遮没)。故选A。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