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一中2012级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学段考试
语文试题
命 题:马义勇 审 核:张晨阳
一、语言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8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修葺(qì)? 载(zài)体????? 狭隘(ài)??? 联袂而至(mèi)B.一刹那(shà) ??渌水(lù) 畏葸(xǐ) 訇然中开(hōng)C.栖隐(qī)??? 徘徊(huái)? ? 供(gòng)认 悄无声息 (qiāo)?D.虫豸(zhì) 提(dī)防 偌(nuò)大 自怨自艾(yì)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些年来我经常审稿,发现有些文章虽有导师署名,但读起来文理不通、艰涩难懂,尤其是一些研究生写的英文文稿,更是破绽百出,不忍卒读。
B.这支被称为“铁军”的部队经过三天三夜的浴血奋战,伤亡惨重,眼看阵地就要失守。在这间不容发之时,增援部队赶到了。
C.外国媒体臆测解放军新战机隐身性能堪比美国的F22“猛禽”战机,其实这些不经之谈是为了继续鼓吹“中国军事威胁论”。
D.沂蒙山脉龙飞凤舞,大部分位于鲁中南的临沂境内,形成了以蒙山为主峰的沂蒙山群峰,景色壮美秀丽。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不同的生活习俗、自然条件以及地理环境,使各地的民居在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等方面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
B.长江中的江豚被誉为“水中大熊猫”,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是《华盛顿公约》确定的全球濒危物种之一,再不加以保护,15年后将会灭绝。
C.一个省的文化系统如果能肩负起当地文化传统的使命,那么这个省的文化底蕴就会得到保持,而不至于中断和流失。
D.工作压力、环境污染、睡眠不足、缺乏运动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同样不容忽视。
4. 按顺序排列下面的语句,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语,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更要用人生的尺度
②因为所受教育的不同,人生的面貌也会不同
③在一定意义上,人是教育的产物
④衡量一种教育的优劣,不但要用社会的尺度,看它能否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
⑤看它是拓展了还是缩减了受教育者的人生可能性
⑥当然,这里说的教育是广义的,不限于学习教育
A.③②⑥④①⑤ B.④①⑤⑥②③
C.④⑤②③①⑥ D.③②④⑤⑥①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每小题2分,共6分)
所谓“变形”,是相对于“常形”而言。“常形”是指现实生活中客现物象的正常自然形态;“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反映到艺术中的形态的改变。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物象的形态有时会出现变异,例如两头蛇、三脚鸡等,这种“变形”虽然怪异,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表现中所发生的变化及其美学意义。
艺术上的“变形”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说,任何种类和流派的艺术,不论其创作思想和手法多么不同,它所塑造的形象较之原型都会有某些强调、选择、集中乃至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变形乃是艺术反映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不过一般地说,艺术上关于“变形”的观念是指狭义的“变形”,它表现为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例如杜甫的《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宋代科学家沈括(字存中)分析道: “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太细长平?此亦文章病也。”沈括生得太早一些,他不懂得艺术变形的美学意义。比沈括稍晚的王观国有所不同,他说:“‘四十围’、‘二千尺’者,姑言其大且高也。诗人之言当如此,而存中乃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其实,古代诗歌中这类“变形”甚多,诸如“黄河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等等都是。当然古代诗人很懂得运用夸张的手法,可是未必有自觉的“变形”观念。
宋元以来,“变形”的美学观念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到明清戏曲中,舞蹈程式和脸谱等都是对生活常态的改变,如脸谱中用红表忠烈,白表奸诈,舞蹈动作鸣冤叫屈时甩发,生离死别时跪步等。这些“变形”大大丰富和增强了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力。艺术作品中的“变形”是创作者主现感受的一种强化,因此艺术家们常用“变形”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清初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鱼、鸭的眼眶变成了圆形,眸子有的画成绿豆小点,有的画成圆弧线,传达出“白眼看天”的蔑视情绪。这种“变形”美学的本质,是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是人性的高标,个性的张扬。
(摘编自曾祖荫、曾新《怪异:明清启蒙美学之特征》)
5. 下列关于“变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客观物象在现实中具有正常的自然形态,艺术上所谓的“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在艺术中表现出来的形态的改变。
B. 在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形态偶然会出现变异,由于这一现象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所以人们并不把它称为“变形”。
C. 关于“变形”,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表现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美学意义。
D. 艺术上所说的“变形”往往是指狭义的“变形”,即指在艺术表现中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杜甫诗“黛色参天二千尺”、李白诗“白发三千丈”等,都只是夸张手法,不见得是自觉的“变形”观念。
B.相对于现实生活,明清戏曲中的舞蹈程式和脸谱是一种典型的“变形”,这种“变形”有利于戏曲的发展。
C.艺术上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强化,艺术家们只有采用这种办怯,才能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D.清初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表现了一种蔑视情绪,反映了他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意识。
7.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上的“变形”是相对于客观物象的“常形”而言的,可以说“变形”来源于“常形”,有时甚至“变形”就是“常形”。
B.在艺术上,广义层面上的“变形”是艺术反映生活的普遍现象,而狭义层面上的“变形”只是前者的一种特殊现象。
C.王观国认为沈括对于杜甫诗的批评是“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看来王观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变形”美学观念。
D.大致上,中国古代的“变形”美学观念在宋元时代受到人们注意,而到明清时候这种观念在实践中得到了大量的运用。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12分)
大铁椎传 〔清〕魏禧?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与遇宋将军家。宋,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人以其雄健,呼宋将军云。宋弟子高信之,亦怀庆人,多力善射,长子灿七岁,少同学,故尝与过宋将军。
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柄铁折叠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既同寝,夜半,客曰:“吾去矣。”言讫不见。子灿见窗户皆闭,惊问信之。信之曰:“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
一日,辞宋将军曰:“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吾去矣!”将军强留之,乃曰:“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雠我。久居,祸且及汝。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宋将军欣然曰:“吾骑马挟矢以助战。”客曰:“止!贼能且众,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宋将军故自负,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客不得已,与偕行。将至斗处,送将军登空堡上,曰:“但观之,慎弗声,令贼知汝也。”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客驰下,吹觱篥数声。顷之,贼二十馀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一贼提刀突奔客。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众贼环而进,客奋椎左右击,人马仆地,杀三十许人。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忽闻客大呼曰:“吾去矣。”尘滚滚东向驰去。后遂不复至。?
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故尝与过宋将军 过:访问 B.时座上有健啖客 啖:谈
C.扣其乡及姓字 扣:询问 D.引之长丈许 引:拉开
9.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子灿见窗户皆闭 B.七省好事者皆来学
C.宋将军故自负 D.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
10.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大铁锤蔑视豪贼的一项是( )(2分)
①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
②既同寝,夜半,客曰:“吾去矣!”
③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右胁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
④“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吾去矣!”
⑤贼能且众,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
⑥忽闻客大呼曰:“吾去矣。”
A.①②③ B.①③⑤ C. ②④⑥ D. ②④⑤
11.翻译下面两个句子。(每句3 分,共6分)
(1)止!贼能且众,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
(2)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
四、阅读下边一首词,完成第12~13题。(10分)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12.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的感受?(5分)
13.这首词运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说明。(5分)
五、默写
14.填写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每空l分,共12分)
(1)五更鼓角声悲壮, 。 (杜甫《阁夜》)
(2) ,乾坤日夜浮。 (杜甫《登岳阳楼》)
(3)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 。 (周邦彦《苏幕遮》)
(4) ,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
(5)垆边人似月, 。 (韦庄《菩萨蛮》)
(6)念桥边红药, 。 (姜夔《扬州慢》)
(7) ,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蜀相》)
(8) ,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9)袅袅兮秋风, 。 (屈原《湘夫人》)
(10)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1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 ? (杜牧《阿房宫赋》)
六、语言运用及表达(12分)
15.为下面这段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4分)
明年起,江苏城镇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少年儿童、残疾人、低保户、无退休金和无收入老年人等,将统一纳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现在的城镇企事业单位职工一样实现刷卡看病。记者昨天从省和市劳动保障部门获悉,明年13个市将全面推广苏州、泰州等五个试点城市的做法,通过政府出大头、个人摊小头的费用分担方式,建立“非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经测算,江苏明年会有1000多万居民从中受益,将城镇全民医保又推进了一大步。
16.下面这封信有四处不合规范,请指出。(4分)
学兄:
寄呈的大作收悉,拜读再三,激动不已。你的诗构思巧妙,语言隽永,弟自愧不如,只是个别字句略有笔误或不合韵律,我冒昧地作了一点雅正,随信寄回,谨供参考。
顺祝
夏安!
弟╳╳
2013年7月6日
17.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一种自然景物,另写一句话。要求:运用拟人手法,句式与例句相同。(4分)
例句:身后的那片鲜花,可能是听了小草讲的笑话,乐得裂开了嘴,嬉闹在明媚的阳光里。
七、写作(4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宋元之际,世道纷乱。一学者许衡,行路时,口渴难忍路遇梨树,众人皆围而摘梨,唯许衡不为所动。人问之,曰:“此非吾梨,岂能乱摘?”人以其迂腐,讥之:“乱世梨无主”。衡正色曰:“梨虽无主,而吾心有主”。(《元史》)
要求: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自拟文题,不少于800字。
天水一中2012级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学段考试
语文试题
1.A 2.A.(A.不忍卒读: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 卒:尽,完。不忍心读完。B.间不容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急到极点。 C.不经之谈: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话。 D龙飞凤舞;①书法笔势舒展活泼;②山势蜿蜒雄壮。)
3.B项(A项成分残缺。句子中谓语动词“呈现”缺少宾语,应在“淳朴自然”后补上“的特点”;而且“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这两个概念有交叉。C项语序不当,应将“如果”放到句首;“和”改成“或”。D项“生活习惯”包含着“饮食习惯”,将“饮食习惯”去掉。) 4.A
5 B (所以人们并不把它称为“变形”。原文:这种“变形”虽然怪异,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
6 C(文中只是说艺术家常用这种方法)
7 A(有时甚至“变形”就是“常形”,错。)
8 B 9 C 10 D
11(1)不要去,强盗本领强且人又多,我想要保护你,就不能杀个痛快。
(2) 宋将军屏住呼吸观看这场恶战,吓得两腿发抖,几乎从堡垒上掉下来。
12、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3分)
13、例如: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
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今昔之感和家国之忧)
14(1)三峡星河影动摇 (2)吴楚东南坼 ⑶一一风荷举(4)楼船夜雪瓜洲渡
(5)皓腕凝霜雪 (6)年年知为谁生 (7)三顾频烦天下计
(8)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9)洞庭波兮木叶下 (10)此情无计可消除
(11)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15.江苏逐步实现全民医保 (江苏,1分;逐步,1分;实现,1分;全民医保,1分)
16 ①称谓“学兄”(没有顶格) ②祝语“夏安”(没有顶格)
③“寄呈”(不得体) ④“雅正”(不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