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1953年国家制定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下列各项属于“一五”计划成就的是( )
①积累了重工业建设经验 ②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③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④完成了国民经济调整任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①正确;中国重工业基础薄弱,仅用一个五年计划还不能实现国家工业化,③错误;一五计划期间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②正确;1965年完成了国民经济调整任务,④错误。
答案:A
2.著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上海申新纺织公司创办于1915年,历经40多年的风雨历程后,该企业的掌门人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改造采用的主要形式是
( )
A.中外合资 B.承包经营
C.私有化 D.公私合营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1953~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公私合营的方式改造成社会主义经济。
答案:D
3.下表反映了中国华北某地1954年和1957年农村集体和农民占有土地的比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54年
1957年
贫农、中农
91.4%
2.7%
集体
8.6%
97.3%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大跃进”运动的推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1954年,我国三大改造刚刚开始;1957年,我国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广大农民被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故选B。
答案:B
4.(2012·天津高考)下图介绍信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
介 绍 信
兹有本校胡世厚同志因返里事去河南洛阳,携带通用粮票20斤,希沿途军警查验放行是荷。
此致敬礼(限2月5日作废)
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印章)
1963年1月10日
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
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
D.国家工作人员遵纪守法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中的“实质”这一关键词。根据“通用粮票”“1963年”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粮食供应紧张和凭票供应,这些史实体现了当时中国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因此答案为B。
答案:B
5.在1962年9月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自留地一般占生产队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五到七,长期不变;鼓励社员饲养家畜家禽;进行家庭手工业生产及副业生产;房前屋后的果树竹木,永远归社员所有。由此可以看出( )
A.党中央对农村政策作适当调整
B.从根本上否定人民公社化运动
C.在农村开始推行经济体制改革
D.恢复发展自然经济
解析:材料反映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后,由于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党中央对农村政策作适当调整。B项否定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是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C项农村推行经济体制改革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项说法完全错误。本题选A项。
答案:A
6.美国经济学家弗理德曼访问中国后写道:“1988年,街道上的色彩与服装明显多元化,与此伴随的,则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明显迹象。农业改革效果十分明显……私营企业有所发展……得到允许的、有限的经济自由已经在改变中国的面貌。”这主要反映当时中国( )
A.改革开放改变着社会面貌
B.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C.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D.私有经济主体地位上升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1988年,有限的经济自由已经在改变中国的面貌”和所学史实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答案:A
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
①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 ②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③设置经济特区,采取多种方式扩大对外贸易 ④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设置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内容,不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故③不符合题意,排除带③的选项,①②④三项均符合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表述。
答案:C
8.(2012·大纲全国高考)1980年12月,我国颁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这表明( )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
D.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
解析:1980年12月处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个体户”获得营业执照表明我国开始承认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这一举措突破了单一公有制的经济结构,D项正确。A项错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有制为主体的地位不会改变;B项开始于198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C项与题干无关。答案为D。
答案:D
9.有人把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划分为初步探索、制度创新和纵深推进三个阶段,其中1993~2003年被称为制度创新阶段。这里的“创新”具体是指( )
A.按劳分配制度的创新
B.管理模式的创新
C.所有制方面的创新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新
解析:根据所学,1978~1992年是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改革目标;1993~2003年被称为制度创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明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2004年以后是纵深推进阶段,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继续深化、国有资产管理方式的变化和资本市场的改革使我国的国企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本题选D项。
答案:D
10.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做法从根本上表明( )
A.市场经济一定要取代计划经济
B.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不能并存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D.市场经济体制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
解析:经济体制改革即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正体现了生产关系必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故选C。
答案:C
11.深圳是我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之一,有人认为它具有“两个扇面”的作用。“两个扇面”是指( )
A.对外开放的扇面和对内改革的扇面
B.技术革新的扇面和对外交流的扇面
C.对外开放的扇面和对内辐射的扇面
D.管理革新的扇面和引进外资的扇面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经济特区的作用。一方面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另一方面,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因而具有对内辐射的作用。
答案:C
12.“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这是过去上海市民口头的俗语,现在早已成为上海人茶余饭后的笑谈了。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全国实行改革开放的结果
B.浦东新区开发开放的结果
C.在沿海地区创办经济特区的结果
D.进一步开放沿海十四城市的结果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直接原因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促使浦东面貌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所以以前的俗语成为了笑谈。上海不属于经济特区,所以排除C;A项和D项对浦东虽然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直接导致浦东变化的原因。
答案:B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6分,第14题24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1836~1838年与1894年中国茶叶产销量统计表
1836~1838年(平均每年)
1894年
数量 (万担)
比例(%)
数量(万担)
比例(%)
内销
165.29
76.78
171.48
44.32
外销
50
23.22
215.44
55.68
产量
215.29
100
386.92
100
材料二 1953年2月,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据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
资料室:《农村政策文件选编》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的成因以及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4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共中央提出将农民“组织起来”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将农民“组织起来”的得失。(8分)
解析:第(1)问分析现象是要仔细观察茶叶在1836~1838年与1894年产量的变化,可以发现近代茶叶生产扩大,其产量翻了近一番;再观察茶叶在1836~1838年与1894年内销和外销的比例变化,可以发现茶叶外销大幅增长,比例超过了内销;回答成因时要考虑内因和外因,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考虑;影响据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理由依据材料归纳;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将农民“组织起来”的得失时,要了解当时组织农民的具体做法包括三大改造中的对农业的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据此评价分析即可。
答案:(1)现象:近代茶叶生产扩大,其产量翻了近一番;茶叶外销大幅增长,比例超过了内销。
成因:由于西方列强侵略,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开埠通商;中国逐步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
影响: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理由: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所需要的粮食和原料;扩大工业品市场;帮助农民走上富裕道路。
得失:1953年开始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走上了集体化道路,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农村建立起来;1958年开始在农村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是导致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材料二 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材料三 在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化过程中,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可谓是两支突起的“异军”。它们的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两个新的增长点。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材料四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
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6分)
(2)材料二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2分)结果如何?(4分)
(3)指出材料三中所提出的两支突起的“异军”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解决了什么问题。(4分)
(4)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进程。(8分)
解析:第(1)问据材料“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再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原因。第(2)问据时间1958年,并结合所学不难回答。第(3)问从材料中推断出两支突起的“异军”是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回答二者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作用即可。第(4)问据材料可以推断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进程为第一个五年计划、1958年总路线、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等若干个阶段,再加以概述。
答案:(1)原因: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2)开展“大跃进”,大炼钢铁运动。
结果: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浪费了人力和资源,导致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3)外资工业的兴起解决了中国工业的资金短缺和技术薄弱问题;乡镇企业的发展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
(4)中国工业化进程:
①“一五”计划的实施和完成,为工业化的实现奠定了初步基础。
②“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左”倾错误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工业化进程,使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拉大。
③改革开放的进行,使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
④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又开始走上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