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自同光以迄宣统,妇女服饰,以上海为最入时,流风所被,几及全国。富贵之家,莫不尤而效之,其人辄顾影自怜,私心窃喜,贫贱者亦步趋恐后。”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女性审美观念发生变化 B.外来文化被广泛接受
C.近代社会发生急剧变革 D.上海开近代风气之先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材料信息表明,清朝末年妇女的服饰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急剧变革,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相继发生,对中国人的生活习俗产生了重大影响。
答案:C
2.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往往与当时的政治状况紧密相连。下列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的是( )
A.“断发” B.吃西餐
C.穿洋服 D.近代婚姻
解析:辫子是清朝统治的象征,“断发”的兴起主要是受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辛亥革命前后,“断发”不仅是移风易俗,还带有反清的色彩,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3.清末,中国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中很多带有一个“洋”字,而在内陆乡村,农民靠家庭纺织业与手工作坊来解决生活基本用品的需求。这说明当时( )
A.乡村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社会生活新旧并存
C.生活方式没有地区差异 D.城市仍处封闭状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能力。伴随着列强侵略,外来事物不断涌入,而广大农村受冲击相对较小,故当时社会上存在新旧并存的现象。
答案:B
4.“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的统计不能说明( )
时期
所送的嫁妆
20世纪80年代
被褥、“红包被”、三门柜、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小型黑白电视机
21世纪初
被褥、“红包被”、高档组合家具、名牌手表、笔记本电脑、汽车
A.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B.嫁妆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
C.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大为提高
D.嫁妆保留了传统特色,体现了时代特色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送嫁妆”说明仍保留了我国传统的婚礼风俗,D项正确;根据所送嫁妆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大为提高,嫁妆品种越来越现代化,B、C两项正确。A项在统计表中无法体现,符合题意。
答案:A
5.清末中国交通运输方式开始呈现出近代化特征,具体表现是( )
①近代轮船运输业诞生 ②近代铁路运输业诞生
③民用航空事业拉开序幕 ④建立和发展了汽车工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
解析:中国民用航空事业发端于1920年,而汽车工业的建立和发展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情,排除③④。答案为D。
答案:D
6.黄遵宪(1848~1905)生活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寄托情思的诗作《今别离》:“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州……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所反映的是( )
A.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西方建筑风格的传入丰富了中国近代居室的样式
C.西装的传入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多样化
D.西方餐饮的传入影响了中国的传统饮食
解析:“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表明“君”行动之迅速,因此该诗反映的是近代交通工具对人们生活的影响,B、C、D三项在文中均未体现,可排除。
答案:A
7.假如你要准备写一篇关于“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小论文,有下列写作提纲,其中正确的是( )
A.新中国成立之初,大力发展沿海铁路
B.“八五”“九五”期间,国家相应减少了铁路资金投入
C.20世纪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居世界第一位
D.机车、铁路技术改造成为铁路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新中国成立之初,大力发展西北、西南地区的铁路。“八五”“九五”期间,国家投入巨额资金加快铁路建设。20世纪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居世界第四位。D项正确。
答案:D
8.甲午战争期间,如果你是前线将领,有十万火急的军情要向朝廷报告,你当时会采用哪种方式( )
A.通过驿站传递 B.通过轮船传递
C.通过有线电报传递 D.通过无线电报传递
解析:首先必须知道甲午战争的时间是1894~1895年,其次要了解四个选项的传递方式在中国产生的时间。驿站古代就有,轮船与火车是大清邮政运送邮件的方式,有线电报产生于1877年,无线电报是1906年才创设的。军情传递自然是越快越好,所以通过有线电报传递是当时最好、也是最快的方式。
答案:C
9.《盛世危言》指出:“……置之,灾民流离困苦情形宛然心目。作奸犯科者,明正典刑……中历历详述,见之者胆落气沮,不敢恣意横行,自有……(士君子)足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之事……”郑观应在此盛赞的是( )
A.修筑铁路 B.创办报刊
C.放映电影 D.开通电话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郑观应是中国早期维新思想家,出生于十九世纪中期,根据题干中“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之事”的描述,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分析,应选B项。C项在二十世纪初期出现,电话不满足“知天下之事”的描述。
答案: B
10.一定时期的报纸反映一定时期的历史面貌。观察下图所示报头,不能得出的推论是( )
A.中华书局创办于1912年
B.民族工业迎来发展的春天
C.当时社会上农历与西历共存
D.广告成为企业宣传的手段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题干信息“中华民国十年纪念”分析,应为1922年,中华书局创办于1912年;B项中民族工业发展的春天是从1912年到1919年,不符合题干;图上有“阴历”“阳历”字样,因此C项正确;从图上“大赠品”字样分析,有吸引顾客的目的,因此具有广告性质。
答案:B
11.某制片公司拍摄一部电影,影片反映的是1915年在上海发生的故事,其中不可能出现的场景是( )
A.住在西式洋楼里的洋人吃西餐
B.轮船往来于黄浦江上,人力车穿梭在大街上
C.报童在大街上叫喊:卖报!卖报!
D.大街上张贴着《歌女红牡丹》的电影海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判断能力。中国电影事业起步于1905年,但是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出现于1931年,故D项不可能出现,其余选项都有可能出现。
答案:D
12.下列来源于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其体现出来的社会变化不包括( )
A.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
B.信息技术革命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
C.互联网替代了其他信息传媒
D.高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材料反映了中国互联网事业的快速发展状况,B项正确;A、D两项反映了互联网对我国和人们生活的影响;互联网不可能取代报纸等信息传媒,同时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其他传媒方式的发展状况,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C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8分,第14题22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现在上海几个女学堂的女学生,一个个神清气爽、磊落大方……身体没有一点弯曲,好似春天的修竹一样细直。这一种文明的好看,真是如雪之洁,如水之清,比那种涂脂抹粉、一步三扭的小脚伶仃的样子,真是天地了。
——《女学报》
材料二 有人劝不要缠足,还有女史张静娴说缠足是害天理、害人伦、害国事、害人命,把妇女缠足的弊都道破了,真说的好得很。妹子从那儿起,这足总没好生缠他。
——《女学报》1903年11月
材料三 五千余年兮进化人群,育蚕始祖溯源西陵。女子蚕业学校成,振兴实业之先声。利权外溢兮国民困,优胜劣败在竞争。衣被苍生,组织交明,我曹责任非轻。
——《女子世界》
第6期1907年7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社会上出现了什么新气象?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新气象的成因有哪些?(6分)
(2)根据材料三中的歌词说明,女子蚕业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什么?(4分)
(3)综合三段材料概括,20世纪初妇女的观念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8分)
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抓住材料现象“女学堂的女学生”“比那种涂脂抹粉、一步三扭的小脚伶仃的样子,真是天地了”来提炼分析;第二小问从材料二可以获得是报纸宣传,女学堂的女学生新气象反映了学堂教育影响和西方思想影响。第(2)问从“振兴实业之先声”“我曹责任非轻”来概括。第(3)问可以从经济观念、教育观念、社会观念、审美观念等角度思考。
答案:(1)新气象:妇女摆脱了缠足陋俗的束缚,接受新式教育。
成因:报纸的宣传,新式学堂的创办;西方思想的传播。
(2)办学理念:倡导实业,救国救民,注重社会责任感。
(3)经济观念:重视女子就业。
教育观念:重视女子教育。
社会观念:重视文明进步。
审美观念:提倡自然清纯之美,反对矫揉做作的旧观念。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修筑铁路,“凿我山川,害我田庐,碍我风水,占我商民生计”。
——李鸿章
材料二 凡穷则变,变则通。将来通商各口,洋商私设电线,在所不免。但由此口至彼口,官不允许,总做不到。……然与其任洋人在内地开设铁路电线,又不若中国自行仿办,权自我操,彼亦无可置喙耳。
——李鸿章
材料三 近代中国的铁路大部分是靠外国资金建设起来的,经营权也大部分落入外国公司或外国政府手中。1894年自主修筑铁路为21%,以后便在6.9%至15.7%之间波动。1937年,中国铁路总长21 761千米,其中由南京国民政府控制的占52.5%,其余为日、英、法等列强资本所控制。
材料四 1949年以后,中国的铁路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开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一项重大成就。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李鸿章对于修筑铁路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据材料回答这种变化的理由是什么?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6分)
(2)简要分析列强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真实目的。(4分)
(3)据材料三概括晚清及抗日战争前中国铁路的主要特征。(6分)
(4)综合上述材料,就近代以来中国铁路的发展谈谈你的认识。(6分)
解析:第(1)问中的第一小问,通过阅读对比两则材料即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由材料二中信息得出;第三小问,实质可结合洋务运动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可知列强修筑铁路实质是资本榆出。第(3)问,通过阅读材料、归纳信息即可得出答案。第(4)问,综合以上几问回答。
答案:(1)变化:从反对修筑铁路到主张在中国修筑铁路。理由:与其让洋人修筑铁路,还不如自己控制修筑铁路权。实质问题:洋务派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
(2)目的:这是列强资本输出的重要形式,通过修筑铁路攫取中国的财富、运输军队延伸侵略势力,以便全方位控制中国。
(3)特征:清朝时期,列强控制了中国的铁路修筑权;民国时期,中国自主修筑铁路的比例有所增加,但铁路主权仍受到严重损害。
(4)认识:近代以来铁路的发展从无到有、取得重大成就,从不重视到重视;由列强控制铁路修筑权到逐渐的由中国自主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