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二历史单元小结与测评: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人教版必修2) 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年高二历史单元小结与测评: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人教版必修2) 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1-20 22:49: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世纪20年代,美国普遍推广分期付款的销售方式,盛行毫无顾忌的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之风。1924~1929年之间,美国的分期付款销售额增长了3/4。对此现象,认识错误的是(  )
A.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
B.进一步刺激了固定资产的投资生产规模的扩大
C.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D.促使了美国市场经济持续而稳定的健康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认识。分期付款的销售方式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和经济的虚假繁荣,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隐藏着严重的经济危机,不利于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答案:D
2.1929年10月,一场以股票市场大崩溃为先导的经济危机,在美国本土爆发。这场危机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  )
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激化 ②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③贫富悬殊 ④狂热的股票投机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一战后美国经济高速发展,但“自由放任”政策助长了资本家的盲目生产,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贫富悬殊、狂热的股票投机也破坏了经济的正常运行,最终造成危机的爆发,故选D。
答案:D
3.右图形象地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它主要说明了这次经济危机(  )
A.时间长
B.范围广
C.危害大
D.发展快
解析:由图中章鱼巨大的触手包围了整个地球可知其要表达的是经济危机扩展到全球,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4.19世纪上半叶英国大幅度降低关税,进口关税率由1820年的45%~55%降到19世纪中期的零关税。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美国等七十多个国家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率,与1929年相比提高了60%~100%。材料中英美等国做法的共同目的是(  )
A.倡导国家干预经济发展
B.促进世界市场的扩大
C.缓解经济危机带来的压力
D.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解析:19世纪上半叶英国实行自由主义政策,1929~1933年美国实行凯恩斯主义,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A项错误;B项英国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扩大,但与美国凯恩斯主义无关;C项错误,19世纪上半叶,英国不存在经济危机状况。本题选D项,都推动了本国经济的发展。
答案:D
5.罗斯福说,《全国工业复兴法》是美国国会制定的“最具有深远意义”的法规。实施该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实现经济复兴 B.增加就业机会
C.国家干预经济 D.防止盲目竞争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能力。A项是新政的目的,B、C两项不是题干的目的。由于经济危机与企业的盲目生产和竞争有关,因此《全国工业复兴法》的主要目的是防止盲目竞争。
答案:D
6.罗斯福认为:“国家的义务之一就是要照顾那些在逆境下如无别人帮助都难以为生的公民……政府必须给这些不幸的公民以援助。”罗斯福新政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
A.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B.实行社会保障,增加就业
C.规定工人的工资标准和工作时间
D.恢复银行信用,保护储户利益
解析:从材料“照顾那些在逆境下如无别人帮助都难以为生的公民”“政府必须给这些不幸的公民以援助”可以看出实行社会保障,增加就业能达到这些效果。所以选B。
答案:B
7.中国共产党主办的《新华日报》在1945年4月14日的社论《民主巨星的陨落:悼罗斯福总统之丧》中评价说,罗斯福“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渡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材料中的社论把罗斯福誉为“民主巨星”的依据是(  )
A.罗斯福进行了民主改革,使得美国的民主制度更加健全
B.罗斯福新政使美国避免了走上法西斯专政道路的危险
C.罗斯福采取干预经济的政策,向社会主义靠拢
D.罗斯福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民主巨星”中的“民主”应与“专政”相对,新政使美国避免了走上法西斯专政道路的危险,保留了民主传统。A、C两项错误,新政只是调整了生产关系,社会制度未改变;D项本身正确,但与题干要求无关。
答案:B
8.“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名言出自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费里德曼之口,他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创立“货币主义”理论,大力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公开与凯恩斯主义唱反调。1976年,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理论能被认可,离不开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列关于该理论产生背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尝试
B.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现象
C.美国经济受到来自西欧、日本的挑战
D.一些国家减少政府干预经济取得了一定效果
解析:罗斯福新政开启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大规模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而“货币主义”理论主张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答案为A。
答案:A
9.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使有识之士认识到财富分配不公所造成的需求不足和生产过剩是大萧条深刻的原因之一。这直接影响了二战后西方国家哪一经济政策的实行(  )
A.增加政府采购,刺激生产
B.建立“福利国家”,实行社会财富再分配
C.大力推动第三产业发展
D.美国积极发展“新经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显示,大萧条的教训之一是财富分配不公,故B项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B
10.据统计,1970~1979年,美国从事服务和信息行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15%上升到72%。上述材料说明(  )
A.“新经济”首先在美国出现
B.经济全球化的作用加大
C.美国进入信息化社会
D.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材料说明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美国等主要经济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其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就业人数在总劳动力中所占比重都迅速上升,故选D。
答案:D
11.如果说美国的政府干预是摆脱1929年经济危机的良方,那么美国能够保持20世纪90年代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主要方法是(  )
A.继续实行政府干预
B.寻找新的海外市场
C.寻找提高生产力的知识力量
D.吸引外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这一现象是“新经济”的胜利,“新经济”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答案:C
12.结合下图,分析20世纪70年代初至90年代末英国政府开支占GDP百分比变化的原因(  )
①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②社会福利开支减少
③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A.①② B.①
C.③ D.④
解析:本题考查从图表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0世纪70年代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结束,发达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现象,这些国家纷纷调整经济政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答案:A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然秩序”,它基于人的利己主义本性,因为人都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从事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将生产的分工与商品的交换调节起来,使人们彼此满足了需求……他们要求让“看不见的手”所造成的“自然秩序”不受干扰地存在,不要用人为的制度去加以控制。政府只需发挥保卫国家的职能,并维持某些公共工程,其余的就该让“看不见的手”去发挥作用。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材料二 从(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之后,凯恩斯学派在西方世界就“大行其道”,并且占据了统治地位。这一学派……给资本主义经济开的灵丹妙方是:当经济出现萧条时,通过扩大政府开支、减税和降低银行利率等办法来刺激需求,促进生产繁荣;当出现通货膨胀时,则以减少政府支出、增税和提高利率等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的发展。这些办法在相当时期内,收到了一定效果。
——《世界当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 里根当选总统之后(1981年),雄心勃勃,表示要实行少政府(干预)、少开支、少征税、少福利的政策,对美国经济来一番“引人注目的改变”。
——《世界当代史参考资料》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思想?(2分)
(2)与上述思想相比,材料二所反映的思想主张有何不同?指出美国20世纪30年代最能体现这一变化的历史事件,并概述其主要内容。(12分)
(3)材料三中,里根政府为什么要进行“引人注目的改变”?“引人注目的改变”主要指的是什么?这一“改变”之后各国逐渐发展出什么经济?(6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由“自由放任”到积极干预和调整以及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干预政策的影响。第(1)问,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反映的是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第(2)问,第一小问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反映的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后面两小问主要考查学生对罗斯福新政的掌握;第(3)问求答项较多,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来回答。
答案:(1)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由市场调节经济活动,反对政府直接干预。
(2)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使政府承担起保证经济稳定发展的责任。
罗斯福新政。
整顿财政金融体系:整顿银行;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扩大中央银行权力;管制证券业等。工业方面(核心):制订包括工资、工时、行业公平竞争法规;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农业方面:成立农业调整局;减耕;调整农产品结构;公布《农业调整法》等。社会福利:加强救济工作;加强社会保障措施;兴办公共工程。社会立法: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
(3)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
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14.(2012·江苏高考)西方国家的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经历了发展、困境和改革的变化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孩子们捡汽水瓶到铺子里退钱,一个两分;上面包店排队买隔宿的面包。……(妇女们)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给女儿穿。……虽然纽约本市已经有100万人失业了,仍有无数人从邻近各州到纽约来找工作。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二 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1983~1984年度)(单位:英镑)
月收入
50
80
200
儿童津贴
13.0
13.0
13.0
其他津贴
50.1
30.1
0
纳税
0
-7.9
-43.8
国民保险
-4.5
-7.2
-18.0
实际收入
108.6
108.0
151.2
——李培锋《英国诊治“福利病”》
材料三 (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联邦德国从1970年到80年代中期,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
——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福利措施及其主要背景。(5分)
(2)据材料二,分析英国福利政策的积极作用。(4分)
(3)据材料二、三,归纳西方国家调整福利政策的原因。(5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政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扮演了哪些角色。(6分)
解析:本题考查了西方福利制度的演变。第(1)问难度不大,联系罗斯福新政相关内容即可,注意表述的完整性;第(2)问紧扣材料,突出贫富差距缩小与保障儿童利益两方面;第(3)问紧扣材料,从“工人积极性”“福利开支”“经济速度”“贫困人数”及“社会态度”等几方面展开回答,注意回答的角度;第(4)问突出了国家作为决策者、调整者、承担者的角色,回答起来有些难度,重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归纳能力。
答案:(1)措施: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障措施);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
背景:经济危机;贫困(失业)。
(2)积极作用:救济低收入者(缩小贫富差距);保障儿童利益。
(3)原因:挫伤工作积极性(惩勤助懒);福利开支大(政府不堪重负);经济增长速度降低;贫困人数增加;社会不满。
(4)角色:福利制度的决策者;福利政策的调整者;福利支出的承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