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2 17:35: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定远县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语言规范的核心内容是确立某种语言或方言作为全国通用的交际工具,即以地位规范为主。最早有记载的通用语是“雅言”,即周天子居住地的方言,在各方言中居于较高地位。当时用“雅言”去读解经文是对读书人的基本要求。《论语 述而》云:“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春秋战国时期,全国性通用语已经不复存在。《吕氏春秋 知化》云:“夫齐之与吴也,习俗不同,言语不通。”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马上着手全国通用语言文字的确立。许慎《说文解字 叙》云“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秦朝文字规范统一的措施对共同语的确立有很明显的促进作用。到了汉朝,随着国家的统一和强盛,语言的统一性大大加强,扬雄《方言》中的“通语”即是可通行于四方的共同语,是以汉朝都城所在地的秦晋方言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导致其语言情况“南染吴越,北杂夷虏”(《颜氏家训 音辞篇》)。由于洛阳是东汉乃至魏晋时期的政治文化中心,所以洛阳方言的影响非常大,洛阳太学书生诵读经典的读书音“洛生咏”享有较高的声誉,为各方言区人所模仿。颜之推主张“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也就是以帝王都邑语音作为规范语言的基础语音,他反复校量,最后取南方金陵语音和北方洛下语音两相折中,作为南北通用的标准语音。“这种主张,奠定了隋唐统一中国后的语言规范的理论基础。”隋唐至宋,主要通过颁布官修韵书来确立和推广通用语的语音标准,比较重要的如《切韵》《唐韵》《广韵》等。因为洛阳、长安、开封等地区一直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所以这些地方的方言就具有了通语性质。元朝定都大都以后,学校教学都使用以大都语音为标准音的“天下通语”,国家的主导性或基础性方言由中原地区向北偏移。明朝和清朝继续以北京作为都城,北京地区方言作为全国通用语的基础方言地位进一步巩固,称为“官话”。
纵观中国古代语言规范的历程,语言规范的主要内容就是选择何种方言作为全国通用语,一般都城所在地方言就成了全国通用语。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王朝的都城基本建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及华北平原——西安、洛阳、开封、北京等地,政治上的优势决定这些地方的方言先后成为全国性的通用语,通用度非常广,其使用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这些新老都城所在地,而是广泛存在于华北、东北、西北、西南、江淮等广大地区,最终成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
(摘编自刘楚群《当今语言规范观:中和诚雅》)
材料二
语言规范的“雅正观”贯穿古今。现代汉语时期,强调“正”多于强调“雅”,讲“规范”多,讲“雅顺”少。在教育普及的当下,在重视文化的当下,既要讲“正”又要讲“雅”。当然,对语言本身,对语言生活,则不必也不应强调“纯洁”。通过语言规范来匡谬正俗,这种规范观虽然较为传统,也常有批评,但仍然在社会上较为流行,也确实是语言生活所需要的。
语言规范的行为,本质上是对语言变项的选择。语言在历时发展中,在共时应用中,都会出现变异和分歧,一个语言项目可能形成若干变项。语言变项的存在是常态,是语言丰富发展的一种表现,当然也是语言整合的对象。语言规范就是对语言生活中存在的语言变项的选择,就是依照语言发展规律的选择。认识语言规范的这一性质,树立语言规范的“选择观”,可以从根本上摆正语言规范与语言发展的关系,可以自觉地在语言规范过程中去发现语言发展的新规律。语言规范不是“无事生非”,而是在语言生活中出现了紊乱现象时,需要动用社会之力帮助语言的自组织机制发挥作用,从而使语言生活恢复到新的有序状态。
语言规范的根本目标是为语言生活服务。“语言生活观”要求语言规范既要反映语言生活现实,又能引导语言生活向前发展。评价语言规范是否合适,就看它是否客观反映了语言生活实际,看它能否科学地指导语言生活。
既然如此,了解语言生活,认识语言生活,是做好语言规范的必要条件。语言生活错综复杂,常要使用现代的各种观测方法,比如建立动态流通语料库,就如同水文监测、气象监测一样,利用这一语料库来监测语言生活的各种变化。观测语言生活,也包括观测语言舆情。语言舆情是社会语言意识的重要表现,同时,通过语言舆情也能够逐渐形成新的语言意识。
一个观念可以改换一个视角,改换一个视角可以发现一片新的学术视域。在雅正观、选择观、语言生活观的综合观照下,我们才有可能开拓更多新的学术视域,才会对语言规范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语言规范研究也才会有一个跨越性的新发展。
(摘编自李宇明《语言规范试说》)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我国最早有记载的通用语是“雅言”,表明确立某种语言或方言为全国通用交际工具的地位是中国古代语言规范的核心内容。
B.隋唐以后,通用语的确立以颜之推的观点为理论基础,历代政府主要通过颁布官修韵书来确立和推广通用语的语音标准。
C.纵观中国古代语言规范的历程可知,中国古代语言规范一直以地位规范为主,这是由中国方言众多且文字不统一造成的。
D.语言规范的“雅正观”贯穿古今,现代汉语时期强调“正”多于强调“雅”,在当下应纠正这种现象,二者不可偏废其一。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社会动荡不安,常常会出现人口的大规模迁徙,导致各种语言相互融合的情况发生。
B.凭借政治方面的优势,古代王朝都城的语言一般更容易成为全国通用语的基础方言。
C.语言生活错综复杂,常要使用现代的各种观测方法,观测语言生活,追求语言纯洁。
D.改换视角,综合理解语言规范,才能开拓新的学术领域,使语言规范研究跨越发展。
下列说法中,“雅言”的内涵与材料一中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雅言,正言也。(孔颖达《正文》)
B.清韵始啸侣,雅言相与和。(孟郊《同溧阳宰送孙秀才》)
C.史之为道也,文士雅言与胥吏簿牍,皆不可用。(章学诚《文史通义》)
D.咨议善道,察纳雅言。(诸葛亮《出师表》)
文中两则材料都对语言规范进行了论述,侧重点有何不同?
“凡尔赛”“奥力给”“YYDS”等词汇已从网络流行到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请结合材料二,从语言规范的角度,谈谈应如何对待这些网络流行词汇。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在异乡①
[美]海明威
秋天,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米兰②的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这时沿街看看橱窗很惬意。商店门外挂着许多野味:雪花洒在狐狸的卷毛上,寒风吹起它们蓬松的尾巴;掏空内脏的僵硬的鹿沉甸甸地吊着;一串串小鸟在风中飘摇,羽毛翻飞着。这是一个很冷的秋天,风从山冈上吹来。
每天下午,我们都上医院去。葬礼的仪式时常在院子里举行。我的膝关节有病,从膝盖到踝节之间的小腿僵直,没有腿肚子似的。医生说:“一切都会顺利的。小伙子,你是个幸运儿。你会重新踢足球的,像个锦标赛选手。”
旁边的手术椅中坐着一位少校。他的一只手小得像个娃娃的手。上下翻动的牵引带夹着那只小手,拍打着僵硬的手指。轮到他检查时,少校对我眨眨眼,一面问医生:“我也能重新踢足球吗,主任大夫?”他的剑术非常高超,战前是意大利最优秀的剑术家。
每天,还有三个同我年龄相仿的小伙子到医院来。我们都佩着同样的勋章,除了脸上包着黑丝绢的小伙子——他在前线待的时间不长,所以没有得到勋章。
起初,因为我佩着勋章,那些伙伴对我颇有礼貌,问我是怎样获得勋章的。我便拿出奖状给他们看,上面尽是些冠冕堂皇的词语,诸如“RATELLANZA”,“ABNEGAZIONE”③,等等。但是,透过这些辞令,可以看出真正的含义:我受奖仅仅由于我是个美国人。打那以后,伙伴们对我的态度有点变了。
至于那位少校,杰出的剑术家,他可不相信人是勇敢的。每当我们坐在手术椅中,他总要不厌其烦地纠正我的意大利语法。不过,他却夸奖我口语流畅。我们轻松自如地用意大利语闲聊。有一天,我对他说:“意大利语一学就通,说起来挺容易,我不太有兴趣了”。“嗯,不错,”少校说,“那你为什么不研究一下语法呢?”于是他就教我语法。不久,我感到意大利语完全变了样,以致当我脑子里语法概念模糊时,都不敢同他交谈了。
我可以肯定,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是按时上医院,从不错过一天。当我学不好意大利语法时,他骂我是个丢人的大笨蛋,并且说,他自己也是个傻瓜,煞费心思来教我。少校长得矮小,却笔挺地坐在手术椅中,将右手伸入机器,让牵引带夹着手指翻动,眼睛直盯着墙壁。
“要是战争结束了,要是真有那么一天的话,你打算干些什么?”少校问我,“注意,语法要正确!”
“回美国。”
“结婚了吗?”
“没有,但很想。”
“你太蠢了,”他看上去很恼火,“一个男人决不能结婚。”
“为什么,少校先生?”
“别叫我少校先生。”
“为什么男人不应该结婚?”
“不该,就是不该,”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
他说着,眼睛直瞪着前面,显得非常恼怒、痛苦。
“可为什么一定会失掉呢?”
“肯定会失掉,”他望着墙壁说,然后,低下头看着整形器,吱吱咯咯地把小手从牵引带里抽出来,在大腿上狠狠拍几下。“肯定会失掉,”他几乎大吼了,“别跟我争辩!”接着他对看管机器的护理员叫道:“来,把这该死的东西关掉!”
他回到另一间诊室去接受光疗和按摩了。一会儿,我听见他向医生请求借用电话,后来,门关上了。他重新回到这间房间时,我正坐在另一把手术椅中。他披着斗篷,戴着帽子,径直朝我坐的地方走来,把一条胳膊搁在我的肩上。
“真对不起,”他说,一面用那只好手拍拍我的肩膀,“刚才我太失礼了。我妻子刚去世,请原谅。”
“噢……”我惋惜地说,“非常遗憾。”
他站在那儿,咬着下嘴唇。“忘掉痛苦,”他说,“难哪!”
他的目光越过我,望着窗外。接着他哭了。“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接着,挺起腰,带着军人的姿态,迈过一排排手术椅,昂然而去。
医生告诉我,少校的妻子很年轻,死于肺炎;少校直到残废不能再打仗后,才同她结婚。她只病了几天。谁也没料到她会死。在少校坐的手术椅的对面墙上,挂着三张照片,都是类似他的病例,但已整形,完全是正常的手了。我不知道医生打哪儿弄来这些照片的。我一向以为,我们这些人是第一批来试验医疗器的。不过,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
(选自《海明威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注】①本文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②米兰:意大利西北部城市。③意大利语,意为“友爱”“克己”。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将“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故事真实可信,同时拉近了故事人物与读者的距离。
B.很多伤兵都得了勋章,意大利为了表示友谊,授予了“我”这个美国兵勋章,其他人因此改变了对“我”的态度,“我”感到很伤心。
C.当“我”追问为什么不能结婚时,少校怒气冲冲地告诫“我”,表情可怕,少校这种看似不近情理的言行,表达了他的无限悲愤。
D.作者用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洗练传神的语言、简单白描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反战思想和对和平的向往。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作者精心对死狐、死鹿和一串串的死鸟进行逼真描绘,意在与四肢残疾的伤病形象形成对照,具有生动的象征意义。
B.少校因遭受悲痛的丧妻之苦,所以当“我”追问为什么不能结婚时,才流露出看似不近情理的言行,显得非常恼怒。
C.小说结尾写少校对墙上的那些照片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这一细节表现了他虽知自己的手无法康复但依然对未来充满憧憬。
D.小说以《在异乡》为题,揭示了战争的创伤导致那些九死一生的军人疏离社会,与正常的生活“隔绝”,孤寂地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的主题。
小说开头所描写的环境具有什么特点?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说的标题“在异乡”含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邓骘欲弃凉州,徙边郡不能自存者入居三辅,并力北边。乃会公卿集议,曰:“譬若衣裳败坏,一以相补,犹有所完,若不如此,将两无所保。”公卿皆以为然。郎中虞诩言于太尉张禹曰:“大将军之策不可。凉州士风壮猛,庶众便习兵事。今羌、胡所以不敢入据三辅为害者,以凉州在后故也。凉州士民所以持锋执锐,蒙矢石于行陈,而无反顾之心者,为臣属于汉故也。今推而捐之,割而弃之,民庶安土重迁,必引领而怨曰,中国弃我于夷狄 !’如卒然起谋,豪雄相聚,席卷而东,则函谷以西、园陵旧京非复汉有也。议者喻以补衣犹有所完,诩恐其疽疮侵淫而无限极也!”禹曰:“吾意不及此,微子之言,庶几败国事矣!”因更集四府,皆从诩议。邓骘由是恶诩,欲以吏法中伤之。
会朝歌贼数千人攻杀长吏,州郡不能禁,乃以诩为朝歌长。故旧皆吊之,诩笑曰:“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槃根错节,无以别利器,此乃吾立功之秋也。”始到,谒河内太守马棱。棱曰“君儒者,当谋谟庙堂,乃在朝歌,甚为君忧之。”诩曰:“此贼犬羊相聚,以求温饱耳,愿明府不以为忧。”穑曰:“何以言之?”诩曰:“朝歌者,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愿宽假辔策,勿令有所拘阂而已。”及到官,设三科以募求壮士,自掾史以下各举所知,其掠劫者为上,伤人偷盗者次之,不事家业者为下,收得百余人。诩为飨会,悉贳其罪,使入贼中诱令劫掠,乃伏兵以待之,遂杀贼数百人。 又潜遣贫人能缝者佣作贼衣,以采线缝其裾,有出市里者,吏辄禽之。贼由是骇散,咸称神明,县境皆平。贼由是骇散,咸称神明,县境皆平。
(节选自《资治通鉴 汉纪》)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
B.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
C.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
D.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三辅,汉代指治理国家所有边郡的三位官员,也指由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
B.明府,又称明府君,汉魏以来对郡守牧尹的尊称,唐以后多用以专称县令。
C.辔策,御马的缰绳和马鞭,虞诩以此代指控制手段,向太守请求放松约束。
D.掾史,汉代指中央和各州县设置的分曹治事的属官,多由长官自行辟举。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虞诩熟知边事,认为凉州民风刚猛剽悍、百姓惯于反叛,提醒太尉张禹严加防范。
B.张禹善于纳言,面对虞诩的意见,坦然承认错误,重新召集四府来讨论凉州事务。
C.虞诩被指派为朝歌长时,把处理复杂的事务当成自己检验能力的机会,欣然赴任。
D.虞诩为治贼招募壮士,赦免他们的罪过,派其诱贼进入官兵埋伏,斩杀大量贼人。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推而捐之,民庶安土重还,必引领而怨曰‘中国弃我于夷狄’。
②又潜遣贫人能缝者佣作贼衣,以采线缝其裾,有出市里者,吏辄禽之。
虞诩通过“疽疮”的比方,表达了自己怎样的观点?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舍弟颖赴齐州三首(其二)
杜 甫
风尘暗不开,汝去几时来。
兄弟分离苦,形容老病催。
江通一柱观,日落望乡台。
客意长东北,齐州安在哉。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风尘暗不开”暗示了时局的动离不安,同时又揭示了行程的艰难,字里行间蕴含牵挂之情。
B. 首联次句在与弟弟分别之际,就关注其几时归来,更显依依不舍之情,新颖别致,不落窠臼。
C. “日落望乡台”极富画面感,诗人借想象自己回望故乡的情景,深刻表达对弟弟的眷恋之情。
D. 尾联“长东北”“安在哉”拓展了时空,极言旅途遥远,从此天各一方,伤别之情更进一层。
颔联是如何表达深沉浓郁的离别之情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学而》中写道,君子应当吃饭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 , ”,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2)《离骚》中起承上启下作用,表现诗人认为自己不仅有“内美”,而且有“修能”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3)“九州”是古代中国的代称,当它出现在古代诗词中,往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的家国情怀和政治理想,如“___ ______,_____ ____”。
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从文物斗图大赛到文物雪糕打卡,从三星堆新发现的围观探讨到文创产品的走俏市场,传统文化的热度______攀升。不久前,电视台端午节特别节目“水下飞天洛神”舞蹈圈粉无数。______的水下舞蹈令人惊艳,衣袂飘飘间,“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形象穿越千年,跃然眼前。 正是出神入化的创意,增添光彩的科技,泛黄的故纸堆里、博物馆展示柜中沉淀的历史记忆,演绎为可感可知的时代风采。
文化要传承,传承需创新;文化要共鸣,共鸣需互动。《国家宝藏》节目将文物背后的故事徐徐展开,一次次播放点赞,一条条留言评论,观众既成为走进传统文化的接受者,又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历经岁月洗礼的古老文化由此______出鲜活的生命力,而思接千载的当代观众也由此______在丰富的文化宝库。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连续 精美绝伦 展示 踟蹰 B. 连续 美轮美奂 展示 徜徉
C. 持续 美轮美奂 展现 踟蹰 D. 持续 精美绝伦 展现 徜徉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正是出神入化的创意、增添光彩的科技,让泛黄的故纸堆里、博物馆展示柜中沉淀的历史记忆,演绎为可感可知的时代风采。
B. 正是创意的出神入化、科技的增添光彩,泛黄的故纸堆里、博物馆展示柜中沉淀的历史记忆,被演绎为可感可知的时代风采。
C. 正是别出心裁的创意、增添光彩的科技,泛黄的故纸堆里、博物馆展示柜中沉淀的历史记忆,被演绎为可感可知的时代风采。
D. 正是创意的别出心裁、科技的增添光彩,让泛黄的故纸堆里、博物馆展示柜中沉淀的历史记忆,演绎为可感可知的时代风采。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文化需要传承与创新,也需要互动与共鸣。”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修辞立其诚”,虽是两千年以前讲的, ① ,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立其诚”包括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
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称为理论命题,理论命题符合于客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 )。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浅言之, ② 。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 ③ 。“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摘编自《修辞立其诚》)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然而也明确地显示了事物现象的本质,才能使文学感动人心
B. 但事物现象的本质也能够在文学中显示,使文学能感动人心
C. 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
D. 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文学也应有所显示,以至能感动人心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五、写作(本题共1题,共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年来,“名校游”成为风尚。每逢暑假,家长们就带着美好的愿望和自己尚在上中学甚至小学的孩子加入“名校游”的行列。一些导游即兴发挥,新楼说成文物,清华说成理科;由远及近的车队轰鸣过后,湖面平静的倒影里突然人影攒动,一派嘈杂。北大在读生小沈抱怨道,“游人在校园内像参观动物一样看我们,还不停高声喊叫”。也有游客吐槽,到北大后,只是在校园匆匆转了一圈,北大是什么,我孩子还一点没感觉呢。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得套作,不少于 800字。
答案
D 2.C 3.A
4.材料一侧重论述我国古代通用语形成与变革的历程,并交代原因;
材料二侧重论述语言规范的内涵和功能,指出语言规范与生活实际密不可分。
5.①网络语言是语言发展和应用而产生的变项,是语言丰富发展的具体表现,受语言规范约束;
②语言规范反映语言发展的客观规律,可以科学指导语言生活,对网络语言做出匡正和选择,使语言有序发展。
6.B 7.C 8.环境特点:深秋迟暮、寒冷凄凉、萧瑟阴郁。
作用:营造了深秋寒冷萧瑟、满目沧桑的阴郁氛围,烘托出人物的迷茫、苦闷、消沉、绝望,对战争的厌恶和对死亡的恐惧,同时也为全文奠定了沉重的悲情基调。
9.示例:①战火纷飞的意大利,对于故事的叙述者“我”——一个美国人来说,是异国他乡;②远离战场的米兰,对于经历了血与火的伤病员来说,是另一个世界,是“异乡”;③战争的创伤导致这些九死一生的军人疏离社会,与正常的生活“隔绝”,孤寂地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
10.D 11.A 12.A
13.①假如现在推开凉州而舍弃它,人民安于乡土而不愿迁徙,必然伸长脖子远望,怨恨说‘朝廷把我们丢给了夷狄!’
②虞诩又秘密派遣会缝纫的贫民做佣工,为叛匪制作服装,这些人用彩线缝制裙衣,有叛匪穿上后在集市街巷露面,官吏就抓获他们。
14.虞诩反对议者以补衣作喻的说法,认为放弃凉州就像疮毒侵蚀肌体后就会不停地蔓延一样,将会失去屏障,丢掉更多的国土,表达了虞诩坚决反对放弃凉州的观点。
15.C 16.①颔联上句“兄弟分离苦”直抒胸臆,直言离别的痛苦。②下句借加重病情、催人衰老,把离别之苦表现得更加深重;同时,间接传达了一种不知何时重逢、不知能否再见的无尽担忧之情,使离别之苦更加痛彻心扉。
17.(1)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2)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又重之以修能
(3)示例一: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示例二: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示例三:海外徒闻更九州 他生未卜此生休。
18.D 19.D 20.①原文使用整句,句式更为整齐;②原文使用顶真修辞,更具音韵美感;③原文点明传承与创新以及共鸣与互动各自的逻辑关联,表达更严密。
21.C 22.(1)现在仍应加以肯定(2)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3)是最明显的不诚
23.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