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阅读专题专题12 感知文章大意,理清行文线索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届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阅读专题专题12 感知文章大意,理清行文线索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1-21 08:32: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2014届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阅读专题
专题12 感知文章大意,理清行文线索专题12 ┃感知文章大意,理清行文线索┃考向互动探究与方法总结┃真题典例[2013·荆门]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诚 信
  ①那天下午6点多,该上公交车的人早已上了车,唯独有个小女孩,在车门边来回徘徊。眼看着司机就要开车了,我在想,这小女孩肯定是没钱上车。
  ②“小姑娘,上车吧,我帮你交车票钱。”当看到我为她刷完卡后,她随即上了车,说了声“谢谢阿姨”,一时脸蛋儿全红了。近距离一看,才发现,小女孩左侧脸上有颗小痣。几天前的一幕不由浮现眼前……
  ③送走远方的朋友,我从火车站迎着风雨赶到就近的公交车站台,已是下午5点多。这时正是下班高峰期,来了几辆公交车,我总也挤不上去。
  ④雨还在急速地下着,人还在不断地涌来。当又一辆10路公交车驶来后,我和许多人一起先往前门挤,但挤不上去。等司机发话后,才从后门好不容易挤上车。车内人头攒动,人满为患。这人贴人的,身体若要移动一下都难。正感叹着我突然感觉好像有一件事还没做。是什么事呢?哦,对了,没买车票。本想挤到前面去交车钱,可大伙儿都好像没事人一样在原地一动不动,根本挤不过去。见此情形,司机也没说什么。这样,我也就心安理得地和大家一样坐了一次免费的公交车。
  ⑤再转乘5路车,前门又开不了,我只好再次从后门挤上车。和10路车一样,车内不是鼻子顶鼻子,就是脸靠脸的,甚至连身体和湿雨伞挤在一起,也得忍着。“阿姨,请专题12 ┃感知文章大意,理清行文线索帮传一下车钱吧。”正当我心里想着又要享受一次免费的“午餐”时,突然身后一个浑身湿透、年龄约十一二岁的小女孩碰了一下我肩膀,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小女孩左手两指夹着一元硬币伸了过来。“好的。”我伸手接过一元硬币,似乎感觉到这钱好烫,仿佛有一股电流一下子通遍全身,脸也不由自主地热了起来。我赶紧将这一元钱向前面的人递了过去。随后我也飞快地拿出了自己的钱包,找到一元硬币给前面的人:“朋友,再帮我传一下。”这时,站在后门的乘客,也都不约而同地像我一样,纷纷掏出自己的钱包,找出一元钱,递给前面的人。
 ⑥一切又都恢复了平静。不知咋的,冥冥之中,我好像听到有人在与我说话。“你要再给一元钱。”那人说。“我不是已经给了吗?为什么还要再给啊?”我极力争辩。专题12 ┃感知文章大意,理清行文线索“别人都给一元钱,为什么要我给两元钱呢?”“你就是要再给一元钱。”那人紧催不止。
 ⑦“一元钱虽小,可也不能无缘无故多给吧?”我与之评理,“我多给一元钱,人家非但不会说我好,弄不好,反而有人会说我是傻子呢。没理由的钱我不能给。”前面一个拐弯,一辆10路公交车在我乘坐的5路车前横行而去。看到这辆公交车,我似乎想到了什么。
 ⑧想到了什么呢?我自己也说不清楚,但左手不由自主地伸向裤袋的钱包中,很费劲地取出一元硬币,让人帮忙传递着投进无人售票车钱箱。
 ⑨一周之后的一天傍晚,我又乘坐5路公交车。夜色中,一个小女孩来到我的面前:“阿姨好,还你车票钱。”事隔那么久,小女孩还念念不忘还我一元钱。为了还我一元专题12 ┃感知文章大意,理清行文线索钱,我估摸她天天都在这人海茫茫之中寻找着我。还好我今天来了,否则,为了还我一元钱,她不知要在这儿等候多久。透过这枚硬币,我似乎看到了小女孩那颗金子般的心。
  ⑩在小女孩面前,我为自己深感惭愧……
           (选自2013年2月20日《太原日报》)专题12 ┃感知文章大意,理清行文线索   [解析] 本题是对文章内容概括能力的考查。解答这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快速从文章中获取主要信息,想想作者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为什么要写这件事,想通过这件事告诉我们什么等;然后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最后根据这个意思整理信息,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1.城市公交车是城市文明的窗口,本文通过简述一个发生在
  公交车上的故事,折射出了人们不同的精神品质。请认真
阅读文章后,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这一故事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一位小女孩在拥挤的公交车上主动购买车票,其行为带动其他乘客纷纷补票。(两句话即两个意思)   专题12 ┃感知文章大意,理清行文线索2.“我”与故事中的小女孩有三次相遇。这三次相遇按时
间顺序概述,分别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分)(★)小女孩在5路车公交车上要求“我”帮她传一下车票钱。“我”在小女孩无钱买票时帮她垫交了车票钱。小女孩在公交车站还“我”车票钱。(顺序不能打乱,答对给满分)   [解析] 本题是对文章相关内容概述能力的考查。解答这类题,首先根据题干的相关提示,在文章中找到相关段落;然后通读该段,用自己的话概述主要内容。就本题而言,第⑤段是写第一次相遇,小女孩要求帮她传车票钱;第②段是写第二次相遇,“我”帮小女孩垫交车票钱;第⑨段是写第三次相遇,小女孩还“我”车票钱。专题12 ┃感知文章大意,理清行文线索3.“一时脸蛋儿全红了”这是文章开头对小女孩因受“我”
帮助后的表情描述,从而暗示了她当时的心理状态和性格
特征。请结合文意分析这句话暗示了小女孩当时怎样的心
理状态并概括其性格特征。(3分)
心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性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为获得帮助而充满感激,又为受到施舍而倍感尴尬。诚实、守信,不愿意无端受到施舍。专题12 ┃感知文章大意,理清行文线索4.现今大多数的公交车都是无人售票,没有了售票员的监
督,许多人松了一口气,虽然只是一元两元的车票,却总
是能逃则逃。逃掉了车票,也丢掉了做人的基本品德。文
章中的“我”最后之所以“深感惭愧”是因为深深意识到
了这一点。请你以此对“我”说几句话,以示对其人格的
肯定和宽慰。(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在小女孩无钱乘车时,你热情地伸出援助之手,可见你是一个极具爱心的好人。你并非存心想逃那一元钱的车票,人都有犯错的时候,能马上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能深刻反思和自责的人,是应当受到尊重的。(能根据文意分析“我”的性格特征即可)专题12 ┃感知文章大意,理清行文线索[温馨提示]
本考点常考的题型有:
1.归纳内容要点。
2.概括中心思想。
3.找出行文线索。专题12 ┃感知文章大意,理清行文线索方法总结 1.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的方法。
 (1)标题目扩展法:对标题扩展充实。
 (2)要素归纳法:找出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并合理组织。
 (3)段意合并法:把每段的段意串联、合并。
 (4)摘录句段法:引用或整理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点题句、关键句、主旨句、重点段落中心句、警策句、议论抒情句。
 (5)取主舍次法:抓住重点段落、主要事件内容概括。专题12 ┃感知文章大意,理清行文线索 2.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1)鸟瞰全文:通读全文,明确文章所写的人物、事件、景物,通过对人物、事件和景物的分析,来探求文章的中心思想。
 (2)抓住中心句:中心句往往点明了全文或段落叙述的主要内容,抓住了中心句就抓住了中心思想。
 (3)分析文章的标题:标题常常能作某些交代或暗示,或揭示文章体裁,或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暗示作者的写作思路与意图,对解题有一定的帮助。
 (4)分析文章的抒情、议论成分:记叙文特别是散文,作者往往卒章显志,通过议论句或抒情句来表明自己的观点与态度,抓住了这个观点态度,就能够把握文章的中心。专题12 ┃感知文章大意,理清行文线索 (5)从反复出现的词句或暗示主题的关键词语入手,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6)从作者对人物、事件或者事物的情感态度入手。
 3.找出行文线索的方法。
 (1)明确几种常见的线索:①以核心人物为线索;②以核心事物为线索;③以核心事件为线索;④以时间为线索;⑤以地点为线索;⑥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2)关注文章的标题:有很多文章的标题直接揭示了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3)找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散文中,为了突出强调文章的主题,有些句子反复出现,称之为反复句。反复句显示了散文的脉络层次。
(4)找文中的议论抒情句: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专题12 ┃感知文章大意,理清行文线索┃考点自主训练与能力提升┃一、[2013·泰州]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窗牵牛花
风中萧
  ①十五岁的她,倔强,叛逆,经常逃学去网吧,还跟社会上一些人有了来往。不管母亲怎样苦口婆心地劝说,甚至哀求,她依然如故。
  ②那次她逃学跟一帮朋友出去爬山玩,偏找陡峭的地方走,结果摔下山来。所幸并无大碍,只是右腿骨折。打上石膏,医生说,须躺在床上静养三个月,右腿不能乱动。
  ③病房里静悄悄的,她那些朋友早就不见了。她躺累了,挣扎着想起身,腿却钻心地疼,只能再躺下不动。她想抬一下右腿专题12 ┃感知文章大意,理清行文线索又是一阵疼袭来,她心里忽然漫过无边无际的恐惧,反复纠缠着母亲问:“我的腿是不是再不能走路了?”母亲一遍遍耐心地跟她说:“会好的,你躺着别动,过几天就能下地走路了。”
  ④她哪里受过这样的苦呢,只嚷嚷着难受,她发脾气,摔东西,哭闹不休。母亲日夜守着她,像照料婴儿般呵护着她。自己因为疼痛和难受,病房里的时光,慢成了黑白的长镜头,昼夜似乎都已不再分明,她觉得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煎熬。
  ⑤母亲把家里的君子兰①搬了来,放在病房的窗台上。母亲说:“这是你十岁时从外婆家里搬回的,刚开始你勤快地天天浇水,差点浇坏了……”她转过头,望一眼那苍绿的君子兰,摇摇头说,不记得了。专题12 ┃感知文章大意,理清行文线索  ⑥几天后,从君子兰旁边拱出两片小小的嫩叶儿,探头探脑的,都以为是棵草。随着叶子渐渐长大,母亲冲着她惊讶地说,原来是一棵牵牛花啊。她侧头望过去,细细的茎蔓,嫩绿的叶子,看上去倒有些惹人喜欢。母亲找来一根竹竿插上,纤细的茎蔓便顺着竹竿向上攀爬着。白的墙,白的床单,那一抹新绿格外引人注意。牵牛花的茎蔓攀着竹竿一圈一圈向上,她一圈一圈数着,1,2,3……她想起了蹦跳着一级级数台阶的快乐,想起了走在阳光下轻快自在的感觉。她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她曾经拥有那么多快乐和幸福。她渐渐安静下来,不再乱发脾气,不再吵嚷哭闹。
  ⑦早上醒来,她的眼光,常不由自主地望向窗台,心里满是期待:牵牛花的蔓又长高了没有?每一次她都不曾失望。纤细的专题12 ┃感知文章大意,理清行文线索茎蔓那样有力,直爬到竹竿的顶端,伸出毛茸茸的触角张望着。母亲用竹竿搭了个小花架,它顺着爬了上去,把一个窗台,缠绕得绿意盎然。
  ⑧寂静的病房里,她安静地望着窗台上的牵牛花。以前,她见过路边的牵牛花,但她从来不知道,牵牛花的藤蔓是如此蓬勃,每时每刻都在向上飞快地生长,不知疲倦,每天清晨,它都会让她惊异,呀,又长这么高了。
  ⑨牵牛花的蔓牵着她的目光,茎蔓攀到哪儿,她的目光就追到哪儿,心,也就跟着柔软细腻起来。牵牛花每抽出一片新叶子,她心里就会生出一些小小的欢喜和期待。她再也数不清牵牛花的蔓绕了竹竿多少圈,只看到,每一片叶子,都朝向窗外的阳光。专题12 ┃感知文章大意,理清行文线索专题12 ┃感知文章大意,理清行文线索种植牵牛花,喜欢牵牛花母亲种植牵牛花,给她希望,让她快乐 怀念母亲为她种植的牵牛花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做题时,应抓住表格中已知的内容进行回答。“回校读书”这一情节出现在第⑩段,照此可以推断出其他内容出现的相应段落,然后根据这些段落进行概括。专题12 ┃感知文章大意,理清行文线索2.联系具体语境,回答下列两小题。(4分)
 (1)请说出你对第⑨段中加点词语“牵”的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说说第⑤段画线句子中的省略号所隐含的意思。(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拟人的手法,表现牵牛花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她”完全被牵牛花所吸引,所陶醉,抒发了“她”对牵牛花的喜爱、迷恋之情。 示例:现在我在花盆里种上了新的种子,希望新的生命的萌发、成长,为你带来启迪,让你对未来充满希望,开始新的人生。(符合全文的语境即可) 专题12 ┃感知文章大意,理清行文线索   [解析] (1)小题考查对文中词语的理解和把握。牵牛花是植物,不会真正地牵“她”的目光。这里一方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表现了牵牛花的状态;另一方面也写出了牵牛花对“她”的吸引力。(2)小题考查对标点符号用法的把握。做题时,要把差点被浇坏了但现在还是很苍绿的君子兰和现在的“她”联系起来。专题12 ┃感知文章大意,理清行文线索3.请结合上下文赏析文章的第⑩段。(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⑩段语句短小,语调轻快,画面优美,描写了牵牛花改变了“她”,给了“她”新的生命力。运用比喻,将痊愈的“她”比作一朵悄然开放的牵牛花,表现了“她”努力向上的精神状态,给人无限的力量与希望。(表述通顺,意思对即可)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中语句的赏析。做题时,可从修辞方法、表现手法、动词的运用、语句的形式、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等角度进行赏析。第⑩段中,从“如”可知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她回学校认真读书的样子”比作“一朵悄然开放的牵牛花”,是为了突出“她”读书的认真。专题12 ┃感知文章大意,理清行文线索4.阅读下面的链接文字并回答问题。(6分)
 【链接】 医生刚一离开,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挣扎着,用
一只胳膊肘支起了身子,口中气喘吁吁。他探头朝窗口望去。
  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泰格特《窗》)
 本文中的第段与链接材料中“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 
 堵墙”在写法上有相似之处,请说出两位作者这样设计的用 
 心有何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作者的设计用心是给病中的“她”以希望,让“她”从牵牛花中汲取力量,获得新生。而链接材料的作者的设计是表明病人对生命已经绝望,生的路途已经被一堵墙堵死,所以两者的设计在写法上虽然相似,但用心却是相反的。(意思对即可) 专题12 ┃感知文章大意,理清行文线索   [解析] 此题看似考查对些写作手法的把握,实则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有一定难度。做题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理解。比如,本文中的“她”因为牵牛花才对生活重新充满了希望,所以作者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让“她”从特意种上的牵牛花中获得力量。专题12 ┃感知文章大意,理清行文线索二、[2013·北京]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洞 茶
毕淑敏
  ①16岁时,我在海拔5 000米的藏北高原上当兵。司务长分发营养品,从一大块黑糊糊的粗糙物件上掰下一块给我,说,这是砖茶。
  ②拿东西时砖茶一不小心掉到雪地上,我没有捡,弯腰太费体力。一旁的老医生心疼地说:“关键时刻砖茶能救你命呢。”我不以为意。老医生告诉我,它叫青砖茶,用茶树的老叶子压制而成,发酵后颜色黢黑,茶碱含量很高,茶碱可以兴奋呼吸系统,如果出现强烈的高原反应,喝一杯砖茶,可缓解症状,它是高原之宝。
  ③没到过藏北高原的人,难以想象砖茶对于边防战士的意义。高原上的水,不到70℃就开锅了,无法泡出茶中的有效成专题12 ┃感知文章大意,理清行文线索分。我们只有把茶饼掰碎,放在搪瓷缸里,灌上用雪化成的水,煨在炉火边久久地熬煮。渐渐地,一抹米白色的蒸汽袅袅升起,缸子中的水慢慢红了,又慢慢黑了……平原青翠植物的精魂,在这冰冷的高原,以另外一种形式复活了。
  ④慢慢喝茶上瘾,便很计较每月发放砖茶的数量。有一次领完营养品,我端详着分到手的砖茶,委屈地说:“司务长,有人抠走了我的茶。你看,还留下两道深痕。”司务长说:“哈!应该是三道痕。那不是被人抠走的,是厂子用机器压下的商标,这茶叫‘川’字牌。”我追问:“这茶是哪儿出的啊?”司务长说:“‘川’字牌,当然是四川的。”
  ⑤从此,我与这砖茶朝夕相伴,它温暖了我的胃,安慰了我的心,清醒了我的脑,成为我无声的知己。
  ⑥11年后,我离开高原回到北京,寻遍北京的茶庄,却再也找不到我那有三道痕标记的朋友。失望之余,觉得它好像变成了专题12 ┃感知文章大意,理清行文线索我在高原缺氧时的一个幻影,与我悄然永诀。
  ⑦此后三十余年,我品过各种各样的天下名茶,用过林林总总的精美茶具,见过繁复古雅的饮茶仪礼,却总充满迷惘困惑。茶不能大口喝吗?茶不能放在铁皮缸子里煮吗?茶不能放盐巴吗?茶不能仰天长啸后一饮而尽吗?
  ⑧一次出差到了四川,我满怀希望地买了一块砖茶,以为将要和老友重逢,喝下却全无当年的韵味。我绝望了——舌头老了,甘凛的砖茶味道和那段难忘的岁月搅缠在一起,永远留在了藏北高原重重的冰雪之下。
  ⑨今年,我在湖北赤壁终于见到了老朋友。赤壁有个老镇遍植茶树,因地名叫羊楼洞,所产砖茶被称为“洞茶”。那里有三条清澈的天然泉水,三水合一,即为一个“川”字,成了砖茶的商标。
  ⑩有了上次的教训,我不敢贸然相认。洞茶沏好,我轻浅地抿了一口。专题12 ┃感知文章大意,理清行文线索专题12 ┃感知文章大意,理清行文线索初见砖茶,不以为意喝上砖茶,引为知己再喝砖茶,感到绝望找到洞茶,无限惊喜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情节的概括,有一定难度。在划准层次的基础上,每空由事件+情感构成。 专题12 ┃感知文章大意,理清行文线索6.品读第段画线句,联系全文,说说“洞茶”对于“我”有哪  
  些意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洞茶”是“我”在藏北高原戍边时的营养品、救命茶,给了“我”许多温暖和力量;
②“洞茶”承载着“我”对藏北高原那段青春年华、军旅生活的记忆,也寄托着“我”对战友的怀念之情。   [解析] 题干是:“洞茶”对于“我”有哪些意义?学生答题时大多停留在“洞茶”是作者的知己这一直接的层面,而缺少对作者生活经历这一层面的思考,“洞茶”同时是作者边防生活的见证。 专题12 ┃感知文章大意,理清行文线索7.这篇文章浸透着作者深挚的情感,富有感染力,作者是如何
做到这一点的?请以第⑦段和段两段为例作简要分析。(不超
过150字)(7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运用了多种手法抒发深挚的情感。第⑦段运用排比和连续反问,从茶的味道、煮茶器具、饮茶方式等方面把天下名茶和洞茶作对比,突出了洞茶的质朴,表达了作者对洞茶以及它所代表的藏北军旅生活的怀念和赞美之情。第段作者直呼洞茶为“你”,仿佛在和老友面对面地诉说再次重逢的惊喜,情感抒发更加强烈直接。 [解析] 本题是阅读延伸题。历年中考侧重对人物形象或景物描写的赏析,多从描写、修辞等角度切入,今年依旧以写作技巧赏析为考查内容。专题12 ┃感知文章大意,理清行文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