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9.21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议题是什么?
主要议题:
筹划建立新中国
2、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和职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9.21
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
代行全国人大职能、具有立法权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统一战线组织
国家权力机关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9.21
3、《共同纲领》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地位:新中国的建国纲领、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
作用: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1949、10、1
①革命意义: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②社会意义: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③世界意义: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④标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三、人民政权的巩固——1949-1953
1、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政权采取了那些重大决策和措施?
土地改革
稳定物价
剿匪镇反
抗美援朝
三、人民政权的巩固——1949-1953
土地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0——1952 大陆基本完成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还是私有制)
解放生产力,为实现工业化扫除障碍
三、人民政权的巩固——1949-1953
稳定物价
银元之战 行政、法律手段 治标—赢得人民信任
米棉之战 经济手段
统一财经 治本-根本好转
作用 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为一五计划奠定基础
三、人民政权的巩固——1949-1953
剿匪镇反
清剿土匪
镇压反革命
三、人民政权的巩固——1949-1953
抗美援朝
时间 1950、10、19志愿军入朝、
1953、7、27《朝鲜停战协定》
国内 抗美援朝运动
意义 1、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3、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注意:国家性质是制定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此外制定外交政策还要依据国家实力、国际环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等。
独立自主的
和平外交政策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我国
人民民主专政的
社会主义
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
决定
方针 “一边倒”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含义
成就
意义
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不急于取得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必须取消
先后与苏联、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先谈判再建交,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交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②取消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一边倒与独立自主是否矛盾?
一边倒方针:它既不意味着中国政府绝不同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来往,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并不是放弃独立自主的原则,因为它最终的目的是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避免被两大阵营孤立。
(1)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外交方针
四、独立自主 的和平外交
四、独立自主 的和平外交
(2)外交成就
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
时间 1954年4月
议题 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结果 朝鲜问题因为美国的阻挠未达成任何协议;印度支那问题由于中国做出的努力得以政治解决。
意义 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显示了刚刚登上国际舞台的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四、独立自主 的和平外交
(2)外交成就
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求同存异”
(1)时间:1955年4月
(2)特点: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
(3)成果: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
(4)影响: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的进展。
“同”:共同的遭遇,即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共同的任务,
即要发展经济、维护和平和维护民族独立;
“异”:指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俗都存在差异。
“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1953年12月,中印谈判时,周恩来首次提出。
(2)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同两国确认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周恩来
补充:新中国三次建交高潮——①建国初期,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一边倒) ②60年代,第三世界;(一大片) ③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两只拳头打人)
五、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953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造(工业化+三大改造)
实质: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进行
(一)工业化:一五计划(1953-1957,发展生产力)。
1.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原因: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帝国主义军事威胁,国防需要;受苏联影响。
2.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二)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年底)。
1.实质:变革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私有制改为生产资料公有制。
2.方式: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公私合营。
3.意义: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五、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一、经济领域:
二、政治领域
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
一届人大
立宪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确立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五、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953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造(工业化+三大改造)
实质: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进行
过渡时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到社会主义制度建(1949-1956),即从新民主主义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国家
五、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一五计划(1953-1957,发展生产力)。
1.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原因: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帝国主义军事威胁,国防需要;受苏联影响。
2.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五、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年底)。
1.实质:变革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私有制改为生产资料公有制。
2.方式: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公私合营。
3.意义: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五、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毛泽东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