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比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学习了如何求比值之后安排的一个实践活动——测量树、旗杆、楼房的高度。这些物体都比较高,它们的高度很难用尺子直接度量,要通过“在同一地点,同时测得的竿长和影长的比值相等”的规律,间接获得。因此发现和应用这个规律是本次实践活动的重点。
“量量比比”—— 发现规律
通过在太阳光下,把几根同样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使学生懂得什么叫影长、如何测量影长并体会和发现在同一时间、同样长的竹竿的影长相等。在此基础上再把几根长度不同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按照表格的要求,分别测出每根竹竿的长度及影长,算出竿长与影长的比值,发现竹竿有长、有短,影长有长、有短,但各根竹竿的竿长和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议议做做”—— 应用规律
这一部分,教材没有把怎样应用规律测量树高、楼房高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体会方法。通过交流,整理出思路:测出1根竹竿的长度和影长,求出竿长与影长的比值;再测出树的影长,求它的高。并用此方法,实际测量校园里的一棵大树的高和楼房、旗杆的高。当然,如果没有同时测量竹竿的影长和大树的影长,用上面的方法计算树的高,是不会得到准确结果。因此必须突出“同一时间”测量影长。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了比和比例的知识,也学习过测量的一些知识,本身已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在学习这一内容应该不难。只要学生明确内容目标,操作时要注意的一些细节就可以。学生掌握了合作、讨论、交流、归纳的基本学习方法,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各种目标物影子长度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主动探索掌握影子长度与目标物实际高度之间的比例关系。
2、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3、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探索掌握影子长度与目标物实际高度之间的比例关系。
教学难点:选择科学的方法进行测量、比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起兴趣
一、情境导入
1.出示一根小草与大树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小草与大树的高度?
2.教师提问: 要知道一棵大树有多高?你有什么办法测量呢?
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这一问题?(揭示课题)
3.出示生活中的影子图片
二、实践活动
活动(一)
1:量一量:在阳光下量出第一组标杆的长度(长度相等),再量出每个杆子的影长。
填一填:
长度(cm) 影长(cm) 长度与影长的比值
标杆1
标杆2
标杆3
想一想:我发现:
活动(二)
1:量一量:在阳光下量出第二组标杆的长度(长度不相等),再量出每个杆子的影长。
2、填一填:
长度(cm) 影长(cm) 长度与影长的比值
标杆1
标杆2
标杆3
想一想:我发现:
同学们,你的猜想有道理吗?我们在课堂上和其他同学交流吧!
实践结论
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的高度与影长成正比例。
四、生活应用
大树有多高?(课件出示)
有同学测得大树的影长约41米,请你算一算大树有多高?
五、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大树有多高
标杆的高度:标杆的影长=大树的高度:大树的影长
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的高度与影长成正比例。
七、激励评价,问题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活动和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知识的?你学得开心吗?
回家后,选择你喜欢的、个头巨大的物体,测量并计算出它的高度。
八、课后反思
课堂不但关注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且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了学生的情感,还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对学生的一生发展有奠基意义的数学才是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