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寒假必备】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课件+强化练习(九):耳和听觉(课件 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寒假必备】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课件+强化练习(九):耳和听觉(课件 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12-23 12:14:48

文档简介

【基础过关】
1.七年级的学生到世界之窗春游,李丽同学在坐过山车时,因为害怕把眼睛闭上了,但仍旧感觉到过山时的翻滚、左右转动以及加速或减速,与此有关的结构是( )
A.耳蜗和前庭 B.前庭和半规管 C.半规管和鼓膜 D.鼓膜和听小骨
2.下列各组中,能表示听觉形成的正常途径是( )
①声波; ②听神经; 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④鼓膜; ⑤听小骨; ⑥大脑皮层听觉中枢.
A.①→④→⑤→③→②→⑥ B.①→②→④→⑤→③→⑥
C.①→⑥→⑤→②→③→④ D.①→③→④→⑤→②→⑥
3.我国“海警3901”号所携带的非杀伤性定向声波武器引起媒体高度关注,定向声波武器是一种远距离声波设备,它可以发出高达150分贝的高能声波。使用时将该设备对准目标,集中施放高分贝警告音,令目标感到极度不适、头痛甚至休克,从而失去对抗能力。对此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定向声波武器施放的是超声波 B.分贝是声音频率的单位
C.该例子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D.距离远近不影响武器效果
4.学习科学要学会利用书籍的信息进行反思,并从中获取新的信息。
(1)如关于声音的速度,课本上是这样描述的:在15°C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340米。从描述中反思,我们可以得到:声音的传播速度与   和   有关。
(2)当音调或响度改变时,示波器上所显示的内容也会改变。如图甲中给出了相同时间内两个不同音调或响度的发声体A和B振动的图像,其中   的音调高。而乙、丙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   是乐音的波形图。
【拓展提高】
1.近段时间一首名叫《惊雷》的喊麦歌曲刷屏各大短视频平台,“惊雷这通天修为天塌地陷紫金锤…”:歌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同学们争相模仿,其中小乐同学的模仿受到大家的称赞,堪比原唱。“堪比原唱”称赞的是他的(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波长
2.根据图中所给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比人发声频率范围大
B.蝙蝠可以发出频率为 1000Hz的声音
C.人能听到蝙蝠发出的所有频率的声音
D.5Hz的声音只要响度足够大,人耳是能听到的
3.如图所示,相同的水下录音装置在A、B处同时录下在海里同一位置的鲸发出的同一段声音。A录到的有高、低音,B录到的只有低音,由此可以推测:在海洋中能传播较远距离的声音是(  )
A.频率较低的 B.音调较高的 C.能量较小的 D.响度较小的
4.如图是人脑的部分结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一位小朋友要晕车,最可能的是________(填字母)太敏感所致;
(2)如果鼻咽喉感染,应及时治疗,否则病菌有可能通过 ________进入中耳引起发炎。
(3)当你在〝打哈欠〞时,会听不清别人对你说的话,主要是影响了________(结构名称)。
5.小明在吉他演奏中发现,琴弦发出的音调与弦线的长度、粗细和张力有关。于是他想:
(1)利用弦音计做研究,如图1所示,其中a、b、c、d四根弦线的张力相同。
①若他选择b、c两弦线做实验,则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音调与弦线   的关系。
②若他要研究音调与弦线长度的关系,则应选择   两弦线做实验。
③小明研究后得出结论:    
(2)请你据图2判断,在张力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按住A点、B点、C点后拨动琴弦,发出的音调最低的是按住   点,最高的是按住   点。
6.小闻同学按如图所示将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如果能分辨出“do(1)、re(2)、mi(3)、fa(4)”四个音阶,就能探究出“音调与空气柱长短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闻同学对瓶吹气时会引起   振动。
(2)小闻同学分辨出A、B、C、D四个瓶子中发出的声音分别对应do(1)、re(2)、mi(3)、fa(4)四个音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如果改用筷子敲打瓶子,那么音调的排序和贴着瓶口吹气时的音调排序刚好相反,请说明理由。   。
(4)小闻同学利用同一个声音传感器将实验过程中三次敲打瓶子产生的波形图拍了下来,如下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次实验小闻是用不同大小的力度敲击了同一个瓶子
B.三次实验小闻是用相同的力度敲击了不同的瓶子
C.甲、乙两图对应的实验中,小闻敲击瓶子的快慢相同
D.丙图对应实验中,小闻的敲击的瓶子发出的声音尖锐
【课后巩固】
1.在科学中对声音的特征的描述有“响度、音调、音色”这些词,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
A.“我这破锣似的喉咙,怕唱不好”,形容发出的声音音色太差
B.“这个蚊子飞来飞去,吵死了”,形容发出的声音响度大
C.“他音起得太高,我唱不上去”,这里的“音”是指声音的音调太高
D.“震耳欲聋”指的是声音响度大
2.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有很多有关声音的成语,下列对有关声音的成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声如洪钟”:说明声音的响度很大
B.“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很高
C.“抑扬顿挫”:说明声音的音调高低起伏,停顿转折
D.“天籁之音”:说明声音的音色很好
3.如图所示,在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质量不同的水,水面的高度不等。
(1)若用相同的力量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是   (填“空气柱”或“瓶壁”),盛水越多,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   。
(2)若用嘴依次吹瓶口,也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是   (填“空气柱”或“瓶壁”),瓶中的空气柱越短,振动得越快,频率就越   ,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    。
(3)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保温瓶里水位的高低,这是因为 (填字母)。
A.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
B.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
C.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大
D.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小
答案及解析
【基础过关】
1.B
【解析】耳位于眼睛后面,它具有辨别振动的功能,能将振动发出的声音转换成神经信号,然后传给大脑。在脑中,这些信号又被翻译成我们可以理解的词语、音乐和其他声音。李丽同学在坐过山车时,因为害怕把眼睛闭上了,但仍旧感觉到过山时的翻滚、左右转动以及加速或减速,是因为耳中的位置感受器的原因,而位置感受器位于前庭和半规管内;故B正确;
2.A
【解析】听觉器官在声波的作用下产生的对声音特性的感觉。其适宜刺激物是声波。声波是由物体的振动所激起的空气的周期性压缩和稀疏。听觉器官是耳。耳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听觉形成的正常途径是声波传递到人耳处,经过外耳道到鼓膜、听小骨,然后到达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听觉感受把神经冲动传经听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从而形成听觉;
3.C
【解析】(1)超声波的频率高于20000Hz,次声波的频率低于20Hz;
(2)分贝是声音强度的单位;
(3)声波不但能够传递信息,还能够传播能量;
(4)声音的强度与发声体的振幅和到发声体的距离有关。
A.定向声波武器施放的声音人类能够听到,肯定不是超声波,故A错误;
B.分贝是声音响度的单位,故B错误;
C.该例子说明声波具有能量,故C正确;
D.距离越远,声音越分散,这种武器的效果越差,故D错误。
4.(1)介质;温度(2)发声体A;乙
【解析】(1)根据题干的描述分析影响声速的因素;
(2)在示波器上,波峰到波谷的距离就是声音的振幅,决定声音的响度。波峰的个数多少就是频率的大小,决定声音的音调。波形的特点决定声音的音色,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15℃”和“空气”可知,声音的传播度与介质和温度有关。
(2)根据甲图可知,在相同的时间内,A有3个波峰,而B只有1个波峰,因此A的频率大,音调高。乙中波形非常有规律,而丙中波形杂乱无章,因此乙是乐音的波形图。
【拓展提高】
1.B
【解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
“堪比原唱”称赞的是他的声音特点和原唱十分相似,因此指的是音色,故B正确,而A、C、D错误。
2.A
【解析】观察图片,分别确定人和蝙蝠的发声频率范围与听觉范围,然后进行比较判断。
A.人的听觉范围为:20Hz~20000Hz,人的发声频率范围:85Hz~1100Hz,因此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比人发声频率范围大,故A正确;
B.蝙蝠可以发出频率为 10000Hz~120000Hz,不能发出频率为1000Hz的声音,故B错误;
C.人只能听到蝙蝠发出的声音频率范围:10000Hz~20000Hz,故C错误;
D.5Hz低于人的听觉下限20Hz,声音再大,也不能引起人的听觉,故D错误。
3.A
【解析】B点时只能听到低音,不能听到高音,即低音传播距离较远。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由频率大小决定,因此频率低的传播距离更远,故A正确,而B、C、D错误。
4.(1)H (2)咽鼓管 (3)鼓膜
【解析】外界传来的声音经过耳郭收集,进入外耳道后便会撞击鼓膜,使其产生振动。鼓膜的振动会带动听小骨振动,听小骨把声音放大后再传入耳蜗。耳蜗上的听觉感受器便把声音信息沿听神经传到脑部听觉中枢,从而形成听觉。内耳中的前庭和半规管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感受器过于敏感的人,就容易晕车、晕船。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从而使鼓膜能够正常振动。
【解答】(1)晕车最可能是前庭、半规管太过敏感。
(2)鼻咽喉感染,不及时治疗的话,病菌有可能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炎症。
(3)“打哈欠”时,咽鼓管开发,使鼓室内气压增高,鼓膜外凸,引起听小骨与鼓膜之间传导声波出现障碍,所以听不到或听不清声音。
5.(1)材料;b d;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弦线越长,发出的音调越低;弦线越粗,发出的音调越低。
(2)B;A
【解析】(1)①比较c、d两根弦的哪个因素不同即可;②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选择对照琴弦;
③根据①②中的现象得出结论即可。
(2)根据音调与弦的粗细和长度的关系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1)①根据图片可知,c、d两弦材料不同,因此研究的是音调与弦线的材料的关系;
②探究音调与弦线长度的关系时,必须控制弦的材料和粗细相同而改变长度,故选bd;
③小明得出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弦线越长,发出的音调越低;弦线越粗,发出的音调越低。
(2)A、C两点弦的粗细,材料相同,A点的长度小,因此A点的音调比C点的音调高;
B、C两点弦的材料和长度相同,C点的弦更细,那么C点的音调比B点的音调高。
因此音调最高的是A点,最低的在B点。
6.(1)空气柱 (2)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3)敲打瓶子,水量越多,瓶子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4)B
【解析】(1)对瓶口吹气时,引起瓶内空气不断扰动,从而使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出声音;
(2)do(1)、re(2)、mi(3)、fa(4)四个音阶的音调越来越高,根据图片分析空气中的长度与振动快慢的关系,进而得到对应的音调变化;
(3)敲打瓶子时,振动的物体就不是空气,而是里面的水和瓶子,据此分析水量多少与音调高低的关系;
(4)声音的大小叫响度,由振幅决定;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由振动频率决定;声音的特点叫音色,与发声体的特点有关,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1)小闻同学对瓶吹气时会引起空气柱振动。
(2)根据图片可知,从A到D,四个瓶子内的空气柱逐渐变短,而四个音阶的音调逐渐升高,那么得到结论: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3)根据图片可知,从A到B,空气柱逐渐变短,而里面水量逐渐增大,那么得到结论:敲打瓶子,水量越多,瓶子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4)三次实验中振幅相同,那么敲打的力度相同;波形不同,说明音色不同,即发声体不同,因此不是一个瓶子,故A错误,B正确;
甲和乙中,波峰的个数相同,说明瓶子振动的频率相同,但不是敲击瓶子的快慢相同,故C错误;
丙的波形比乙的波形圆润一些,因此乙图中的瓶子发生的声音更尖锐,故D错误。
【课后巩固】
1.B
【解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我这破锣似的喉咙,怕唱不好”,形容发出的声音音色太差,故A正确不合题意;
B.“这个蚊子飞来飞去,吵死了”,形容发出的声音音调高,故B错误符合题意;
C.“他音起得太高,我唱不上去”,这里的“音”是指声音的音调太高,故C正确不合题意;
D.“震耳欲聋”指的是声音响度大,故D正确不合题意。
2.B
【解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据此分析判断。
A.“声如洪钟”:说明声音的响度很大,故A正确不合题意;
B.“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响度很大,故B错误符合题意;
C.“抑扬顿挫”:说明声音的音调高低起伏,停顿转折,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天籁之音”:说明声音的音色很好,故D正确不合题意。
3.(1)瓶壁;低 (2)空气柱;大;高 (3)A
【解析】分析敲击时的振动的物体,它就是声源。音调由发声体的频率大小决定;分析吹气时的振动的物体,它就是声源。音调由发声体的频率大小决定;
(1)敲击时振动的物体是瓶子,因此发出声音的声源是瓶壁。盛水越多,瓶子的质量越大,它的振动频率越小,因此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低。
(2)若用嘴依次吹气,则振动的物体是里面的空气柱,即声源是空气柱。瓶中的空气柱越短,振动得越快,频率就越大,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高。
(3)往保温瓶中灌开水时,水撞击水面引起空气柱的振动发声。随着水位的升高,空气柱越来越短,则频率越来越大,音调越来越高。而空气柱的振幅逐渐减小,则响度越来越小,故A正确,而B、C、D错误。
耳和听觉(共22张PPT)
耳的结构
1.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
2.内耳包括耳蜗,半规管和前庭.
听觉通常会随年龄的增大而越来越不灵敏。
助听器能帮助很多听觉不灵敏的人提高听力
1.根据听觉的形成过程,谈谈引起听觉障碍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引起听觉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鼓膜、听小骨损伤或发生障碍,引起听力下降,称为传导性耳聋,
另一种是由于耳蜗、听觉中枢和与听觉有关的神经损伤引起听力下降或丧失,称为神经性耳聋。
2.遇到巨大声响时,应迅速捂紧双耳或张嘴,这是为什么
张嘴是为了让鼓膜两侧的气压平衡,不至于让声波的能量震破鼓膜.
捂紧双耳是为了尽量减少声波向鼓膜传递
人们听到的各种声音中,有的听起来调子高,有的听起来调子低。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pitch)。
1.拿一把塑料尺,让它从木梳的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你能辨别它们发出声音的差别吗
声音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得越快,
发出的音调就越高。
因此频率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量,它决定着声音音调的高低。
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ertz),简称赫。
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frequency)。物体振动得越快,
频率就越大,音调就越高。
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
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
物体振动越快,频率就越大。
音调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不同的动物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和发出声音的频率不同
一般人发声频率:65赫至1100赫左右
一般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20赫至20000赫
儿童说话的音调一般比成年人高,女人的音调一般比男人高。
我们把高于20000赫的声音叫做超声,低于20赫的声音叫做次声。
建立接收站,探知核爆炸和导弹发射情况,
预报地震,海啸,台风等,因为它们速度小于声速。
(1)超声波 f>20000赫:
B超检查人体内部(检查孕妇婴儿的动态影片),
超声探伤仪(金属),声呐及回声探测仪。
原因:利用超声波传播,反射定向效果好;
穿透力强;传播时产生巨大的作用力。
(2)次声波f<20赫:传播衰减慢,传播很远
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loudness)。
在声学上,人们通常用分贝作为单位来计量声音的强弱。分贝的符号为dB。
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
30dB~40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
70dB会干扰人们谈话、影响工作效率,
大于100dB的环境中对耳的听力会造成损伤,
大于120 dB的声音则会导致耳疼痛,甚至会造成永久性听觉障碍而听不到任何声音。
音色(音品)
1、音色:由各不相同的频率和振幅的声音组成.
2、影响音色的因素:
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的方法
噪声污染
令人感到烦躁不安的声音,叫噪声。
噪声妨碍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有害健康,被列为国际公害。
地区
白天/dB
夜间/dB
特别需要安静的地区
45
35
一般居民区、文教区
50
40
居民、商业混合区
55
45
市中心商业区、街道工厂附近
60
50
工业区
65
55
交通干线两侧
70
55
国家规定的城市区域噪声等级标准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凡影响人们正常工作、生活和休息的声音
都是噪声。例如你在学习时,邻居发出的优美的音乐对你来说也是噪声
我国政府规定,工厂和工地的噪声不能超过85~90分贝。
居民居住区的噪声,白天不能超过50分贝,夜间不能超过40分贝。
1.随着手机的广泛普及,随处可见"低头族",长期用耳机听音乐可能会损伤对声波敏感的细胞,使听力下降,上述细胞位于( )
A.外耳道 B.鼓膜
C.耳蜗 D.咽鼓管
当堂练
C.
D
2.下列关于乐音三要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闻其声知其人"是因为不同的人的音色不同
B."震耳欲聋"是因为响度太大
C.男"高"音歌唱家"高"声歌唱,前一个"高"指音调,后一个"高"指响度
D.钢琴上不同的琴键发出不同的声音是因为音色不同
响度
3.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若改用更大的力拨动钢尺 ,能听出声音的______发生了变化(音调、音色、响度);若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会逐渐变___。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_______

钢尺振动的频率小于20Hz
4.每年的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如图是人耳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
(1)写出下列结构的序号或名称∶外耳道_____,E_____
(2)铃声进入人耳并形成听觉,听觉形成的部位是_____
(3)某人得了中耳炎使D受损时,造成的耳登能否治愈
(填"能"或"不能") 。
B
耳蜗
听觉中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