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过关】
1.“人面桃花相映红”,用光学知识解释桃花红的原因( )
A.桃花自己能发出红光 B.桃花吸收红光 C.桃花反射红光 D.以上说法都不对
2.如图所示的实验中,不能说明的是( )
A.通过缝隙的白光经过三棱镜后向三棱镜底边的方向偏折
B.通过缝隙的白光经三棱镜后发生了色散现象
C.白光可以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
D.实验证明了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小雨在吃烤肉串时,偶然发现了一个现象:通过烤炉上方看对面的人,感觉对面的人好像在晃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小雨根据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火炉上方的空气被加热后,其疏密程度在不断发生变化,光进入这种不均匀的热空气会发生折射,传播方向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看起来感觉对面的人在晃动。为了验证这种分析是否正确,回到家后,小雨利用一支激光笔、一个装有酒精的浅盘及火柴,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1)如图所示,将激光笔固定在小桌上沿水平方向照射,用喷壶向激光笔的前方喷水,看到激光笔发出的一束红光射向墙面,墙面上有一个红色光点保持不动,这说明光在均匀的空气中是 传播的。
(2)如果要让这束红光穿过不均匀的空气,接下来小雨的做法应该是 。
(3)如果小雨的分析是正确的,他观察到的现象应该是: 。
4.在一块方形纸板的中心挖一个正方形的小孔,把这块有方孔的纸板对准阳光,当纸板和地面相距一定距离时,在地面上能观察到一方形黑影,你还会发现方形黑影的中心有一个圆亮斑(如图所示),请你回答以下问题:
(1)地面上出现的方形阴影是________的影子,是________造成的现象。
(2)阴影中心的圆亮斑是什么?________。
(3)如果在日偏食或日环食时观察该现象,地面上应出现的图案是什么样的?________。
(4)夏天在林中散步时,我们会看到地面上呈现很多的圆亮斑,请问树叶间的缝隙一定是圆的吗?________
【拓展提高】
1.下列光现象与日食的形成原因不同的是( )
A.小孔成像 B.雨后彩虹
C.手影游戏 D.树下彩虹
2.将红、绿两块玻璃叠在一起放在阳光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将有白光透过 B.将有红光透过 C.将有绿光透过 D.无光透过
3.用自制针孔照相机观察烛焰,有以下四种说法:
a.薄膜上出现的烛焰的像是倒立的;
b.薄膜上烛焰的像可能是缩小的也可能是放大的;
c.保持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后拉动内筒,增加筒长,烛焰的像变大;
d.保持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前推动内筒,烛焰的像更明亮。
对于这四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abcd B.acd C.ab D.cd
4.小华借助小孔成像实验装置对如图所示的日食奇观进行观察。纸盒上扎有圆形小孔,则她在半透明光屏上看到像的形状是( )
A. B. C. D.
5.为了探究太阳光的颜色,小明同学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
(1)按图甲所示进行实验,在光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颜色依次是________。 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
(2)在上述实验过程中,若在三棱镜与光屏之间插入一块红玻璃,则发现光屏上只有红色光,其他地方是暗的,如图乙所示。这一现象说明:________。
(3)在第(1)步基础上,在白屏上蒙一张绿色纸,发现屏上只有被绿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其他地方是暗的,如图丙所示。这一现象又可以说明:________。
6.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知识后,小明所在的科学兴趣小组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完成了以下探究活动:
(1)在“探究树荫下的光斑”综合实践活动中,小明在一张卡片上挖了一个边长为1cm的正方形孔(如图1所示),在阳光下卡片水平放在离地面5cm处,发现地面上的光斑是正方形;若要在地面上能出现圆形光斑,应将卡片 (填“靠近”或“远离”)地面。上述实验中光斑的形状虽然是不同的,但是它们的形成原理却是相同的,它们的形成原理是:
(2)为了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该兴趣小组成员关于开孔的形状有了不同看法,小明设计了图2的装置,小华设计了图3的装置,小红设计了图4的装置。接着,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乙,改变孔的大小,同时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你认为谁的设计更合理并说明理由:
【课后巩固】
1.少先队员们正在湖边进行篝火晚会以庆贺自己的节日,在一片银白色的月光照耀下,燃起了一堆篝火。少先队员们的目光中流露出莫大的喜悦。以下能称得上光源的是( )
A.少先队员们的目光 B.一片银白色的月光
C.湖面上映出的篝火 D.在湖边燃烧的篝火
2.下列光现象与日食的形成原因不同的是( )
A.小孔成像 B.雨后彩虹 C.手影游戏 D.树下彩虹
3.某兴趣小组在空易拉罐的底部中央戳个小圆孔,将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制作成一个简易针孔照相机。如图所示,将其水平放置,在左侧固定一只与小孔等高的小灯泡,小灯泡发光时,可在塑料薄膜上看到灯丝________(选填“倒立”或“正立”)的像。若水平向左移动易拉罐,像的大小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若只将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则像的形状________(选填“改变”或“不变”)。
4.如图所示是一个彩色的手机屏幕,小红洗手时不小心将水滴到了手机屏幕上,透过水滴她惊奇地看到屏幕上出现多个不同颜色的小格子。当水滴滴到图中________(选填“红色”“绿色”“蓝色”或“白色”)区域时能同时看到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小格子,手机屏幕上丰富的色彩,就是由这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著名的光的________实验证明了太阳光也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太阳光中除了可见光之外,还存在不可见光,其中的________具有显著的热效应,它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________。
5.为研究小孔成像与哪些因素有关,小科在硬纸板上挖了不同大小与形状的小孔,进行实验,其结果记录如下:
小孔的形状 ○ △ □
小孔最大外径/毫米 1 5 10 1 5 10 1 5 10
地面光斑形状 小孔距地面10厘米 ○ ○ ○ △ △ △ □ □ □
小孔距地而20厘米 ○ ○ ○ ○ △ △ △ □ □
小孔距地面40厘米 ○ ○ ○ ○ △ △ △ □ □
小孔距地面80厘米 ○ ○ ○ ○ ○ △ ○ ○ □
小孔距地面160厘米 ○ ○ ○ ○ ○ ○ ○ ○ ○
分析表中数据,请回答:
(1)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 传播的;
(2)当小孔的形状、大小一定时,在一定范围内小孔到地面的距离 (填 “越大”或“越小”),地面上就越容易得到太阳的像;
(3)同学小明受到启发,改用形状为“凸”小孔进行实验,当“女”外径为10毫米,小孔距离地面160厘米时,地面光斑的形状为 (填序号)。
A.☆ B.○ C.△ D.□
答案及解析
【基础过关】
1.C
【解析】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据此分析。桃花是不透明体,因为它只能反射红光,而吸收其它颜色的色光,所以桃花呈现红色,故C正确,而A、B、D错误。
2.D
【解析】A.通过缝隙的白光经过三棱镜后向三棱镜底边的方向偏折,故A正确不合题意;
B.通过缝隙的白光经三棱镜后发生了色散现象,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白光可以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实验中,光线从空气射入三棱镜,再从三棱镜射入空气,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两次改变,故D错误符合题意。
3.(1)直线
(2)将装有酒精的浅盘放在激光笔前方的下侧,用火柴点燃酒精
(3)墙上红色的光点在晃动(闪烁)
【解析】1)根据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分析解答;
(2)酒精在受热时会迅速蒸发,从而使浅盘上方空气的密度发生改变;
(3)如果激光在通过密度不均匀的空气时发生折射,那么折射光线的传播方向会不断发生改变,因此光线到达墙壁时的红点的位置也在不断改变。
【解答】(1)将激光笔固定在小桌上沿水平方向照射,用喷壶向激光笔的前方喷水,看到激光笔发出的一束红光射向墙面,墙面上有一个红色光点保持不动,这说明光在均匀的空气中是直线传播的。
(2)如果要让这束红光穿过不均匀的空气,接下来小雨的做法应该是将装有酒精的浅盘放在激光笔前方的下侧,用火柴点燃酒精。
(3)如果小雨的分析是正确的,他观察到的现象应该是:墙上红色的光点在晃动(闪烁)。
4.(1)方形纸板;光沿直线传播,被不透明纸板遮挡
(2)太阳光通过方形小孔所成的太阳的实像
(3)在日偏食时出现的是方形阴影的中心有一块带圆形缺口的圆亮斑;在日环食时出现的是方形阴影的中心有一个圆环形的亮斑
(4)不一定
【解析】(1)光在沿直线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会在物体后面形成一个光线找不到的黑色区域,这就是物体的影子,而影子的形状与物体相似。
(2)根据小孔成像的知识解答;
(3)在小孔成像现象中,像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相同,但是倒立的,据此分析;
(4)在小孔成像的现象中,只要小孔的口径小到一定程度即可,而小孔的形状不会影响成像的形状。
【解答】(1)地面上出现的方形阴影是方形纸板的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被不透明纸板遮挡造成的现象。
(2)阴影中心的圆亮斑是太阳光通过方形小孔所成的太阳的实像。
(3)如果在日偏食或日环食时观察该现象,地面上应出现的图案:在日偏食时出现的是方形阴影的中心有一块带圆形缺口的圆亮斑;在日环食时出现的是方形阴影的中心有一个圆环形的亮斑。
(4)夏天在林中散步时,我们会看到地面上呈现很多的圆亮斑,树叶间的缝隙不一定一定是圆的。
【拓展提高】
1.B
【解析】日食是月球投射到地球上的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分析各个现象的原理即可。
A.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不合题意;
B.雨后彩虹,是太阳光通过空气中大量的小水珠时发生的折射现象,故B符合题意;
C.手影游戏 ,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不合题意;
D.树下彩虹,是光沿直线传播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形成的,故D不合题意。
2.D
【解析】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据此分析判断。
因为将红、绿两块玻璃叠在一起放在阳光下,透过上面一块玻璃的光线为上面玻璃的颜色,而下面的玻璃只可以透过它自身颜色的光线,因此没有光线透过,故D正确,而A、B、C错误。
3.A
【解析】a.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上面的光线通过小孔到达下面,下面的光线通过小孔到达上面,因此薄膜上出现的烛焰的像是倒立的,故a正确;
b.在小孔成像中,如果像距大于物距,那么成放大的实像;如果像距小于物距,那么成缩小的实像,因此薄膜上烛焰的像可能是缩小的也可能是放大的,故b正确;
c.保持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后拉动内筒,增加筒长,那么像距增大,因此烛焰的像变大,故c正确;
d.保持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前推动内筒,那么像距减小,像变小,但是烛焰的像更明亮,故d正确。
4.B
【解析】小孔成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倒立的实像,所谓“倒立”,指像相对于物体上下、左右颠倒。因为太阳的缺口在左下方,所以像的缺口在右上方,故B正确,而A、C、D错误。
5.(1)红、橙、黄、绿、蓝、靛、紫;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红色透明物体只能透过红色光(或某种颜色的透明物体只能透过这种颜色的光)
(3)绿色不透明物体只能反射绿色光(或某种颜色的不透明物体只能反射这种颜色的光)
【解析】(1)根据光的色散的知识分析解答;
(2)光屏上呈现红色,说明只有红光能够透过红玻璃,其它色光都被红玻璃吸收,据此分析结论;
(3)被照射的地方是亮的,说明此处反射光;被照射的地方是暗的,说明此时吸收光,据此分析不透明体的颜色与反射色光的关系。
【解答】(1)按图甲所示进行实验,在光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个现象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在上述实验过程中,若在三棱镜与光屏之间插入一块红玻璃,则发现光屏上只有红色光,其他地方是暗的,如图乙所示。这一现象说明:红色透明物体只能透过红色光(或某种颜色的透明物体只能透过这种颜色的光)。
(3)在第(1)步基础上,在白屏上蒙一张绿色纸,发现屏上只有被绿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其他地方是暗的,这一现象又可以说明:绿色不透明物体只能反射绿色光(或某种颜色的不透明物体只能反射这种颜色的光)。
6.(1)远离;光的直线传播
(2)小华,在改变小孔大小时,控制了小孔的形状不变
【解析】(1)在小孔成像的实验中,像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有关,与小孔的形状无关;为了使光屏上所成的是物体的实像,而不是光斑,要求光屏和小孔的距离不能太小。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2)探究小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时,必须控制小孔的形状相同。在纸板推动过程中,图2和图4中小孔的形状会不断发生改变,只有图3中的三角形的形状保持不变。
【解答】(1)在“探究树荫下的光斑”综合实践活动中,小明在一张卡片上挖了一个边长为1cm的正方形孔,在阳光下卡片水平放在离地面5cm处,发现地面上的光斑是正方形;若要在地面上能出现圆形光斑,应将卡片远离地面。上述实验中光斑的形状虽然是不同的,但是它们的形成原理却是相同的,它们的形成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
(2)我认为小华的设计更合理,理由是:在改变小孔大小时,控制了小孔的形状不变。
【课后巩固】
1.D
【解析】能够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目光、月光、湖面上映出的篝火,都是反射的其他光源的光,而不是自己发光,都不是光源,故A、B、C错误;燃烧的篝火自己发光,为光源,故D正确。
2.B
【解析】日食是月球投射到地球上的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分析各个现象的原理即可。
A.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不合题意;
B.雨后彩虹,是太阳光通过空气中大量的小水珠时发生的折射现象,故B符合题意;
C.手影游戏 ,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不合题意;
D.树下彩虹,是光沿直线传播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形成的,故D不合题意。
3.倒立;变大;不变
【解析】(1)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因此光通过小孔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
(2)在小孔成像现象中,成像的大小取决于像距和物镜的大小。像距和物距的比值越大,像越大,但是亮度越小;反之,比值越小,像越小,但是亮度变大。
(3)在小孔成像现象中,像的形状取决于物体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解答】(1)如图所示,将其水平放置,在左侧固定一只与小孔等高的小灯泡,小灯泡发光时,可在塑料薄膜上看到灯丝倒立的像;
(2)若水平向左移动易拉罐,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距和物距的比值增大,因此像变大;
(3)若将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像的形状不变。
4.白色;色散;红外线;红外线灯(或红外线遥控器等合理即可)
【解析】(1)红、绿、蓝为光的三原色,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颜色都是由这三者颜色按照不同比例混合在一起形成的。当三种色光按照1:1:1的比例混合时,我们会得到白光;
(2)当白光经过三棱镜后会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色光,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
(3)根据红外线的特点和用途解答。
【解答】(1)当水滴滴到图中白色区域时能同时看到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小格子,手机屏幕上丰富的色彩,就是由这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著名的光的色散实验证明了太阳光也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3)太阳光中除了可见光之外,还存在不可见光,其中的红外线具有显著的热效应,它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红外线灯(或红外线遥控器等)。
5.(1)直线 (2)越大 (3)B
【解析】(1)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当小孔的外径为10mm时,无论小孔成什么形状,只有小孔到地面的距离最大为160cm时,所成像的形状才和太阳一致,那么得到结论:当小孔的形状、大小一定时,在一定范围内小孔到地面的距离越大,地面上就越容易得到太阳的像;
(3)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小孔成像的形状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则地面光斑的形状为○,故B正确,而A、C、D错误。
光和颜色(共25张PPT)
太阳、电灯等物体会发光,一些生物(如萤火虫、发光的水母等)
也会发光。这些自身会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的传播
玻璃
空气
水
透明物质
想一想:光的传播能够不需要物质吗?
光还能在真空中传播
光源发出的光能在空气、水、玻璃等透明物质中传播。
光能在真空或其他透明物质中传播,遇到不透明物质则被遮挡。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1.用步枪瞄准射击时,当眼睛看到瞄准点、准星尖和缺口三者重合时,就认为三者处于同一直线上,这是什么道理
是因为眼所看到的光线是直线传播的。
2、小孔成像
小孔成像的性质:倒立的,实像,可以成放大、等大、缩小的像。(由距离决定)
地面上的圆形光斑就是太阳经过小孔而成的像。小孔成像现象说明光在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1)影子的形成:
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后面便产生影。
3、影子的形成
4.日食和月食
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
在真空中光的传播最快,每秒达3×105千米
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都小于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真空中的3/4,光在玻璃中的传播
速度比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更小。
光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真空中稍小一点,因此,我们可以近
似认为空气中的光速也为3×105千米/秒。
让一束太阳光照射到三棱镜上,这束光通过三棱镜后会产生什么现象
上述实验表明: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我们把不能再分解的光叫做单色光,由单色光混
合而成的光叫做复色光。
三棱镜
白纸屏
红
橙
黄
绿
蓝
靛
紫
太阳光
红外线
紫外线
红外线具有热效应,太阳的热主要是通过红外线的形式
传送到地球上的。
紫外线验钞机
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从而使我们看到它。
光
物体
颜色
绿色
光
物体
颜色
黑色
光
物体
颜色
绿色
光
颜色
黑色
物体
玻璃
光
颜色
绿色
物体
玻璃
光
颜色
黑色
物体
玻璃
人们发现,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能够产生各种色彩,因此把红、绿、蓝三种色光叫做光的三原色
彩色电视机画面上丰富的色彩就是由光的三原色混合而成的。
1.有关光和声音传播速度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105米/秒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40米/秒C.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说明光速快于声速D.天文学中常用光年来计算天体运行的时间
C
当堂练
2.自制针孔照相机观察烛焰,有以下四种说法:a、薄膜上出现烛焰的像是倒立的b、薄膜上烛焰的像可能是缩小的也可能是放大的c、保持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后拉动内筒,增加筒长,烛焰的像变大d、保持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前推动内筒,烛焰的像更明亮对于这四句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abcd B.acd C.ab D.cd
A
3.下面是关于光的色散的一些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植物的叶子是绿色的,说明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是利用太阳光谱中的绿色光
B.课室里的紫外线消毒灯在工作时,发出紫色的光,说明紫外线是紫色的
C.三棱镜可以把白光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说明白光是最单纯的光D.一个物体,当它的温度升高时,这个物体辐射的红外线就会增强
D